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实用十三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一
4月4日,笔者走进奇台县老奇台博物馆,虽然没有贵重的文物,但却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从石器到铁器,从农具到字画,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与时代的变迁,面积虽小却错落有致,每个展品下都有一个标签介绍展品的由来。
老奇台镇退休干部刘忠信说:“虽然这些老物件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植,但是呢它仍然彰显着它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老奇台博物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目前馆内的藏品约有1300余件。博物馆由典型的仿清建筑风格的接待大厅、廊庑和6个展厅组成,共设 “文物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史展”、“农耕文化”及“民俗风俗”等5大板块共6个展厅,全方位展览老奇台镇静宁历史文化。自去年建成开馆以来,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已先后接待了3000多人。
老奇台镇牛王宫村干部祁成秀说:“这些东西似曾相识,这个小筐小时候就用过,而且这个里面好多东西都也有印象。”
老奇台镇居民郭艳萍哲说:“这些东西都好古老啊,没想到过去的农民都用这些东西来种地,来维持生活,我学到了好多知识。”
奇台县老奇台镇党委书记韩永峰说:“老奇台镇曾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是奇台县老县城所在地,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金奇台、旱码头”正是起源于此。1984年实行镇社分开,设置了奇台县第一个建制镇。解放前镇域有庙宇及其它文物遗址多处,现存有“靖宁城”古城墙、官涝坝、石人子、牛王庙等。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习俗、介绍地方特色文化和文物留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二
今天给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参加国家博物馆。
20xx年的国庆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来过一次。当时跟着同学大部队,匆匆忙忙地,留到现在印象只记得当时看到了历史书上的四羊方尊,还有郑和下西洋420xx年纪念特展。郑和的展览是最后里离开时看到的,没能好好看。后来上课用到郑和海上导航用的过洋牵星术为讲课的案例,好遗憾当时没有细看相关内容。这次打算弥补当年的缺憾,看个够。
根据楼层展示内容提示有中国古代、复兴之路、领导人蜡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所以还是去看中国古代吧。印象中我看过这个展览的,但再看一次也无所谓。总体上前半段时间我的精力比较集中,到了宋以后又点兴趣索然。一来当时很累了而且没吃东西;二来宋及其以后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实际上在一些“寻宝”类节目里也经常看到。有以下几点印象特别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约公元前5200~4200的一种农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制的。通过一定办法绑制,形成类似于今天铁铲的形状,但比方铲稍细且长,有点像木浆;更像我在阿拉干见到的那个木器。我到现在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考虑到几十年前当地有行船的事实,是船浆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这个耜,确实很像。
2、石镰。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岗文化的石镰,有点像后来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戈的样子。绑上木柄就构成镰刀,后来直到汉代还有这种造型,只不过把材质改成青铜、铁等。今天的北方地区所使用的镰刀,也不过只是多了一部分铁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汉时期以石器时期通过绑绳的方式)。
可见有的文化是会传承的,而且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会终止的;强大的文化,会传承数千年而不绝!
3、陶甑。我们老家把用来蒸米饭的木桶叫做“甑子”。后来爸爸在铜梁一带贩来一种像坛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这种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时候,一点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约制作于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于河南陕县三里桥)的时候,我还是惊讶了!我想重复上面那句话,真正强大的文化,是传承千年不绝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种中间粗(带双耳)、两头细的陶器,可用于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后来汉代还有类似的陶器。当时恰好有导游在给小朋友讲解,说道这个瓶的精妙所在:中间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两头细小下沉。打水的时候容易进水。所以是很实用的汲水器具。前两天看《南渡北归》,其中有一个教授在昆明联大期间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为生活经历少,用常见的木板桶多次无法汲水,结果在向水井中使劲贯桶的时候,把桶底搞掉了。那么如果有7020xx年前宝鸡人的智慧,或许就不会这么麻烦。
5、骨针。新时期时代出现的骨针,有的很细很小,针鼻就更小了。我无法理解针鼻处是怎么钻眼的。当然后面也看到了比较粗的骨针,那么可以相对方便地钻眼。
6、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产物。彩陶盆内绘有图案:圆圆的人脸、鱼。鱼和人的抽象恰到好处。好绝妙。我打算回去给儿子看看,让他认一下,因为儿子画的鱼也是这样子的。都说原始时期是人类的幼儿时期,很多原始时期人的想法与我们今天的幼儿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过比较惊讶的是,这个彩陶盆居然是给夭折儿童的棺盖。看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系统的丧葬文化了。
7、鹳鱼石斧彩绘陶缸。出土于河南临汝,是当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一幅陶器绘画。上面画着一个鹳鸟衔着一条鱼,旁边划一个绑有木柄的石斧。鹳鸟衔鱼自然是很生动的。但这个带柄的石斧,让我们了解到先民是怎么制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质斧身,木质斧柄和绑制方式我们无从得知。所以前面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我想这些石斧怎么用呢?看到这幅画就释然了。
8、锯齿纹彩陶鼓。形成于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于青海民和。一头小,一头大,像个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宽口的一端是没有封口的,但是周围有锯齿状的倒钩。推测是方便蒙兽皮用。这个鼓的样子,与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带箭伤的人骨。形成于约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镞还在骨头上。虽然是复制品,但是我想国家博物馆肯定不会凭空臆造一个吧。石器时代,箭镞都是石头磨制的,能有多锋利呢?看了这个实物,就知道有多锋利了!
10、干栏式建筑的榫卯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主要为木结构,那时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铁钉,早期连铁都没有。所以斗拱之类的组合,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固定。这当然是中国古人的创举!让我意外的是,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这个形成于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干栏式建筑,居然就已经开始采用榫卯结构了。我们今天农村的木工还在用这种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东西可以经千年传承而不绝!
11、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以前我以为“鉴”是镜子,这才发现至少直到战国甚至秦,鉴还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铜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这个“青铜冰鉴”更是有特殊的构造和意义。因为这个大酒缸(鉴)内部还放有一个缶,用于装酒;缶的周围可以放冰。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把饮料放在冰箱的样子。可见,当时的湖北随县(夏天)是很热的,热到有用冰冷却酒的需要。原来奴隶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镇啤酒!
12、节!小时候学课文知道苏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节不变。现在的图画或者电影里面,那个“节”感觉像绳子串起来的一个个毛球构成。苏武持节,表示他代表汉廷,带着汉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览中看到战国·楚的青铜“节”,居然使用青铜铸成半块竹子的样子,上面还专门保留了一个竹节。——这会不会就是“节”称谓的来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经商“通行证”(共5块),上面有错金铭文,记载了鄂君启的舟节和车节的颁发时间、使用办法,详细规定了其商队车、船的数量、行商路线、货物种类及课税、免税情况。
后面又看到一种同样是战国·楚的另一种节——用青铜制作的虎节,做成一个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传”。不知道跟后来调兵的虎符有没有关系?
13、平坦无沿的砚盘。我们现在一般所见的砚盘都是有沿的,这样可以蓄水,确保研磨以后墨汁不会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于湖北江陵的一块圆形石砚,西汉时代的产物,就像一块圆饼,上面没有沿也没有凹槽,怎么蓄墨呢?另外一块同一时期的漆盒石砚,长方形的,同样没有边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东汉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乐》《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因为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废除6国原来的文字)、秦末动乱等原因,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对于儒家经典的文本,找不到标准。因为书籍毁坏了。当时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硕儒门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当时的文字写出来,后来出了一个伏生,他们家在夹壁里藏了一本老书。结果拿来与硕儒们的回忆版进行比较,大家都傻眼了,两个严重的问题:a、文字不同,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互不认识哟;2、就算好不容易认出来了,还存在内容上的不一致。尤其体现在《尚书》里面。所以今古文尚书,谁真谁假,好像我们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不过好在我们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讨论,或者大家做一个约定,认定某一个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这么一个石经,大概就是为了别再出现什么乱子,把老祖宗的经典搞丢了。
这种刻经典于石的情况,汉朝以后多次出现过;后来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都有这种意味在里面。好像连佛教、道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汉族人死心眼么?非也!
我以前听师兄师姐说过一个故事,不知真伪。但我想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后派了几个先知来到人间传递神的旨意,第一个先知传教形成了犹太教。传教过程中,教义被有意或无意地改写了。神不满意,就派了第二个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结果发生了相同的事。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先知穆罕默德,他传播的神的旨意记录在《古兰经》里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两位先知传教后遇到的问题,于是规定所有的《古兰经》都必须严格统一,每一个字/词在第几页第几行,都必须严格一致。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确保页码、行数、字数的一致。师姐说某年在苏联某处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的《古兰经》与今天的书,仍然存在很好的这种页码、行数和字数的对应关系。是否真实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钱镠铁卷。唐昭宗颁发给曾作过吴越王的钱镠的一份诏书,因镌刻在铁板(弯曲)上,所以称铁卷。内容的大意是即便钱镠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浒传》小说里出现过柴家因禅位给宋太祖,而获刺“铁卷丹书”,永保柴家后人免死。过去我以为这是小说家杜撰的美好愿望,原来真有此事,只不过是另有其人罢了。
16、宋与辽、西夏的并列。我们背诵历史朝代表的时候,一般都说“……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不会单独提出来辽、西夏。历史书上的课程也是这个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讨论辽、西夏。不过后来看闲书看到有人提出“后三国”或者“新三国”时代。指的就是宋时的“三国鼎立”:北宋与西夏、辽的鼎立;南宋与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秦汉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时间上有前后关系,而且秦确实太短了(约20xx年);唐是单独展览的。到了宋,却是把北宋、辽、西夏放在一起讲。不像过去我们历史书上那么强调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不知道国家博物馆这么处理是源于什么样的考虑?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三
一直对省博物馆充满着向往,于是我们宿舍三个娃准备11月8号出发去参观省博物馆,我们在网上仔细查询了去那的公交车和地铁路线,心中对于找对地方还算踏实。这是我们宿舍三个第一次一起去广州,心里还蛮高兴的!当然对于这次的参观我们还带着一个主要目的 ,那就是在欣赏博物馆时为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的作业——“参观心得”做准备。
经过几番波折,我们终于出了apm线,这算是到了目的地吧。映入眼球的是各种唯美的建筑,这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的小蛮腰就在我的身后,不自觉的就给她照了一张照片,这还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小蛮腰呢!她很清晰,原来不是实体的,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中空,看到这些心中很是新奇。我们三一直往小蛮腰那个方向走,旁边是省立中山图书馆,环绕在我们四周的都是一些具有现代艺术感的建筑,它们高矮不一,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建筑都很具有特色,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很突兀,倒像是建筑学家特意这样安排的,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走了好一会还是没有看到博物馆的影子,才发现我们早就被这美丽的建筑物吸引都忘了看路标。看到路标后似乎又发现了新大陆,往前几步然后左转省博物馆就在我们眼前了,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它像是很多个的长方体盒子镶嵌而成,看似杂乱其实又被设计得很独特,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整个建筑运用“宝盒”了的设计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它的巨型屋面钢桁架整体滑移总重量达8700吨,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的钢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给了我们参观者一场美得视觉盛宴。
拿到免费门票后我们就进入了目的地,馆内既庄严大气,又显得艺术典雅。馆内参观的人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生怕打扰到别人破坏了这肃穆的氛围。我先是被踩在我们脚底的的瓷器所吸引,于是拉着她们两去看地上的这些青瓷,“躺在”地上的瓷器虽然有的破破烂烂有的残缺不齐,但是上面的花纹却极其清晰,花的每一个纹路都被细致描绘而且颜色娇艳欲滴,不得不让我感叹古人制作瓷器精湛的技艺。“躺在”地上的还有其它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些很漂亮的海星、贝壳等,这些都是当前在南海“捡回”回来的,每一个都很有特点很漂亮。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内地的女孩子,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海更不用说亲眼看到这些大大的海星、扇贝„„看完这些后我们准备上楼去参观,由于不熟悉关内的陈列,我们采用看到了哪个比较感兴趣的展厅就进去参观的方法参观这座博物馆。一上楼到二楼我们就看了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厅,哈哈,虽然我的字写得就那样,但是我对书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星云大师一笔字的事迹,展厅中有星云大师的个人简介,没有草隶篆,只有楷书、行草书,尺幅大多为纵2尺,横1尺的镜芯,少则一字,多则四字,间有对联、横幅,各具风神。有好多富有书生气的长者在这里欣赏流连。舍友问“你看得懂吗?”我只是对她笑了一笑,个人觉得星云大师的字很朴实、运笔自然不做作,字如其人,我觉得大师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忠厚善良的人吧!
参观完星云大师书法展厅之后,我们去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这几个字闪着黄光高高镶嵌在我们眼前,很富有历史庄严威慑感。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漂亮的扇子,它们有的是用象牙做成的,有的装饰有玳瑁,有的用金属做成,有的用各种有名的木材制作而成,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扇子上的图形,它们被描摹得很精致,有花朵有房子建筑有美人,每个对象都被制作得清晰富有情感,好像会从扇子中走出来一样。当时我还在想这些扇子难道真的是用来扇风的吗?我觉得它们更像是艺术品作为装饰欣赏用的吧!这个展厅有很多我很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模型船、象牙雕、油画„„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古代王公贵族的服饰,他们被制作的好奢华好细致,有战袍有龙袍有大臣朝服有皇后妃子的服装,每一件衣服都感觉好高贵,好像是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目睹了皇宫的庄严一般。真是美轮美奂!
陆陆续续的我们又参观了一些其他的地方,但大都没有花太多时间观摩。最后我们参观的是 “粤山秀水,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这其中也包含有许多专题展馆,如地质地貌、矿产、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展览馆。哈哈,觉得这个展览是最贴近我们专业的,因为我们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这些展馆中展示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书本上学到过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在现实中亲眼见到过。参观这里就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时空,各种奇珍异宝令我们目不暇接;各种从未目睹过的矿藏奇石让我们叹为观止。动植物展馆虽只是些模型或标本,但场景布置得十分逼真,灯光设计有种朦胧感,给人安详舒适的感觉。后面的海洋馆等全是悬挂是的线条,蓝色的光感,虽不是水族馆,确如真的置身其中。那些海洋动物几乎触手可摸。令人惊异的恐龙骨架,仿佛回到了亿万年前那蛮荒时代。其实现在又好想去那看看,因为那里实在是太给人以享受了。
最后离开的时候其实还想去参观书画展厅的,但是那天刚好书画展厅有修整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我们就此错过了。参观了3个多小时,我们于楼上楼下走走停停,因为实在是肚子太饿,腿也很乏,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座充满智慧的博物馆,在离开前我们去了馆内的小卖部,店子面积很小但是东西很多,有很多富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品,价格大小不一,但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大部分纪念品还是很贵的,我们逛逛之后每人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本小书,觉得书被制作得很精致小巧很吸引眼球,就算是用它来纪念一下这天吧!很充实的一天,其实收获的也不仅仅只有我上面说到了视觉的盛宴和心灵的感悟,还有我们三个互相帮助、嬉戏打闹、谈天论地、怅古道今的深厚友谊!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四
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做梦都想拥有一个系统了解北京历史与文化的机会,而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顶着似火的骄阳,我们来到坐落在长安街的新首都博物馆,开始了我们的首都文化之旅。
想象中的首都博物馆应该是古色古香的,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吸引着人们的好奇。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新建的首都博物馆颠覆了我们的预想,它充满了现代化气息,雄伟的建筑,现代化的设备让每个参观者惊叹不已,留连往返。
走进展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牌楼。牌楼可是老北京的象征,据说,西四、东四的命名就与牌楼有关,因为它们分别是从西单、东单数过来的第四个牌楼。它仿佛是一个早已恭候我们多时的导游,引导我们向各个展厅前进,从书法、绘画、陶瓷、工艺、风俗、建筑、历史等方面了解北京。
书法展厅中的书法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北京创作的。工整的楷书、飘逸的行草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体验,艺术的感受。展厅里还收藏着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书法作品,看着皇帝们矫健的笔锋,回想着他们为祖国统一、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参观者们赞不绝口。
民俗展厅更为精彩。展厅里收藏着大量的实物展品,辅之以老照片和文字说明,就象一本介绍北京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系统地向人们介绍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鞭炮、年画儿透着北京人过年的喜庆,红盖头、花轿、喜床以及大量结婚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向我们诉说着北京人娶媳妇儿时的排场,风筝、各式各样的木制玩具仿佛把我们带回到爷爷奶奶们美好的童年时光,不同样式的院门告诉我们封建等级观念向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一切都那么有“说头儿”,一切都那么有“规矩”,很多“讲究”我听都没听说过,通过参观民俗展厅,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啊!
历史展厅的布置也很有特色,它将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各种多媒体设备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增强视觉冲击,寓教于乐,充分调动起参观者的积极性,给大家上了一节用多媒体教学的北京历史课。北京作为千年古城,五朝故都,各阶段都有大量的历史事件要去评说,各阶段都要大量的英雄人物涌现出来。不必说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在这里创造出的辉煌,也不必说隋唐时期这里作为北方军事经济重镇的重要地位,也不必说元朝时这里作为世界上最繁华都市的气派,单说说在这里发生的几场城下之战就足以让人惊叹至极,从内心里钦佩这座几经战乱几获新生几创辉煌的不朽的城市以及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英勇的人民、无畏的士兵、机智的统帅。明朝时期的京城保卫战,一心“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率领人数、装备都处于劣势的卫戍部队,肩负着全北京“老少爷们”的希望,英勇作战,直至击败瓦剌军队,让这帮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遭遇到了未曾有过的惨痛失败。展馆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了模拟战场,置身于模拟战场中,我仿佛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聆听于谦那激动人心的演讲,感受生与死的考验,迎着蒙古骑兵射来的箭,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勇敢地冲锋,无畏的搏斗,直至杀死敌人,取得胜利。于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真可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外,建筑展厅向我们介绍了老北京城的布局、城门的设置、民居的建设,绘画展厅用各个流派的绘画作品为我们展现了画家所想所见所闻的北京城,奥运展厅向我们诉说了全国人民为了申办奥运会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正当我还在如此美妙的艺术世界里徜徉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要闭馆了,于是,我带着一点小小的遗憾离开了首都博物馆。也许残缺也是一种美吧,就像老北京的韵味一样,让你猜不透,品不够。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五
3月17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组织我们兵团农五师学员前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沿途中我们还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远历史所沉积下来的古色古韵。
初去博物馆,不禁被那里的气势所震撼了。
博物馆里干净、宽敞,给人一种愉快和古老的感觉,让人在参观时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3月成立筹备处,1959年春迁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后并不断扩大其规模。至今为止,其总占地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五万平方米,馆内珍藏文物多达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内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兵器,古乐器,金乐器,古代字画、钱币等。
今天讲解员主要带我们参观了曾侯乙墓。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宝物与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讲解员告诉我们曾侯乙墓发现于1978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时出土还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种制作精细、外观大气的物品。
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编钟,它被誉为“编钟之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一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20xx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实属罕见。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发展的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更是有幸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编钟之乐。在整个演播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的乐手们都身着古装,使用编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
其次让我们大家记忆犹新的是那把青铜宝剑——越王勾践剑。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剑,但见其通身未有丝毫锈渍,依然光亮。此剑铸造精良纹饰线条流畅,依旧锋利无比。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和防蚀技术。它被中外专家视为我国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走完所有的展厅,我们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但是心中依然很兴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领略到的是历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参观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知识。历史是属于过去的,我们要在感受历史奇迹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创造奇迹,未来的历史乐章需要我们去书写。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来湖北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牢记自己的使命,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六
湖北省博物馆之行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心与音”世界民族器乐展更是让我这个音乐初学者大开眼界,徜徉在文化与音乐交融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乐趣。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八百年的历史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典雅华丽的楚国漆器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丰富的色调,深厚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楚文化的别致风韵;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楚国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顶峰,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是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屈原诗歌、庄子散文为代表的楚文学,是中国浪漫主义之源头····音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随州市曾侯已墓出土的曾侯已编钟,它是曾侯已墓的出土文物中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它由不同批次多组编钟组成,共56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全部都是双音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
作为河南人,从小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了解。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给中原文化带来几分厚重,作为古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大地涌现了大批文人学者:老子、墨子、张仲景、张衡···同样,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刚直的民风,并养成了民间习武的风俗,陈氏太极拳、少林寺由此而来。音乐方面1986年在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20xx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同为华夏文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刚毅,都成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着华夏文明,使之灿烂辉煌。
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具体反应了本地区的人文特色,地理环境等特点。是这一地区最引以为傲最为重视继承发展弘扬的精神财富。音乐则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使本地区的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同时也随时间永远流传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弘扬。所以一个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同样也会有独特的音乐文化。音乐追随文化而发展,文化通过音乐而弘扬。
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仅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芦笙欢歌:芦笙,葫芦是苗,瑶,彝,拉枯,侗,壮等少数民族喜爱的自由簧乐器。在节目喜庆时边吹边舞,芦笙乐队演奏者可达一百人。特大的盛会,场面欢腾,热烈,壮观。
雪域圣乐: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音乐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观念和审美求。同时又反映了历史长河的轨迹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藏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每一种音乐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藏族的乐器广泛分布于西藏,青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其中很多乐器是有宗教仪式的法器演变而来。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了风格不同的音乐。音乐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导致了音乐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与鸟兽的叫声对应相连,这七个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赋予了人对特殊色彩的感觉,这七个基本音成为“拉格”;俄罗斯人深沉而忧郁的气质,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使其音乐也充满独特风格,巴拉莱卡俗称‘三角琴’便是俄罗斯独有的民族乐器;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日本的一些民族乐器与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丝丝连系,日本筝,就是8世纪由唐的十三弦筝演变而来,并分为乐筝,筑筝和俗筝。萨摩琵琶,是16世纪由唐传入的琵琶演变而来····
音乐之于文明,文明之于世界,世界的音乐把世界的文明连在一起,同时又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国的音乐为世界的音乐添砖加瓦,世界的音乐同时又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继续发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乐,音乐的世界。用音乐的视角解读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赏音乐。包容的历史如阵阵钟鸣响彻耳畔,震撼灵魂,悠长的笛声如缓缓清流洗涤日益尘化的精神世界。无需过多言语,你看到音乐了么,你听到历史了么?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七
6月30日上午,机关服务中心组织党员活动参观首都博物馆,看到一对对的小学生在馆前合影留念。多么熟悉的一幕,不禁唤起儿时的回忆,中心的全体参展人员也展开党旗在首博馆前合影。此刻我感觉到时间变得之快,几十年前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情形,历历在目,有生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也是“七一”前夕,只记得站在红旗下,举起手臂攥着小拳头,幼嫩的喊出“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然后参观,回来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只记得其中一句话,看了一堆石头、 瓦片、破盒、破罐,特没劲,手枪大刀可是真家伙。
几十年后的“七一”又参观博物馆,也许还是现在学生时代,每次参加什么活动,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写“观后感”的习惯,此时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让我又想写点什么。
本人酷爱参观展览馆和博物馆,不论出差旅游每到一地,只要有时间条件许可,都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首选,他是你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回顾多年来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与感受,让我感受到祖国历史的脉搏与改革开放的脚步。
记得小学时代,第一次参观天安门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那时对那些古人类创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意义所在,只对刀枪感兴趣,也激发了我动手的能力,参观后就动手用木头,削刻了一支形驳壳枪,在以后的观展中看了中国的印章,他让我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兴趣。而今在进入博物馆,又是一种不同的心态与感受了。
当你步入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把你带入了那远古的洪荒时代,我站在那古朴、泛着钢绣的青铜器前我欣赏已不是它的器形与上面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够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它似一种气场,凝缩了中华几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释着。
当我仰视着那些精美的字画,我已不再解谈其中的内容,站在远处看,你似感觉到画中的人物飞翩翩得向你走来,那字里行间,急似飞流瀑布,缓似行芸,感觉妙不可言。
当我俯视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玉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人琢玉的场面,过去人们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你就理解了什么事巧夺天工了。
在浏览神采各异的瓷器时,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议,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风俗展又让我联想去探讨,为什么祖先会把皇城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走马匆匆时进午,走出博物馆还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
晚临睡前有习惯的拿起枕边的一本《禅悟》翻悉看到中国古代有一个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到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加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到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段充满禅机的话,看到此语顿觉感悟,今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的意境吗?
其实我们的人生,还有艺术不都是要经历这三种境界吗?人生三境界,说的是人生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今天参观的过程,好像把这一过程浓缩在了一天,让我有了独特的感受,起床即刻将这感悟记在这张博物馆的创刊号上,以为记:
于西城三里河悟堂南窗下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八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湖北武汉看望姑姑。早就听说武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对于热爱历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过了。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馆。
绿荫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座成“品”字状的仿古建筑,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馆藏文物14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馆藏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闻名。
一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韵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这更加让我产生了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们首先来到“曾侯乙墓”展区。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是2420xx年前的曾国国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区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件文物是:“青铜尊盘”(国宝级文物),“金盏”(国宝级文物)和“曾侯乙编钟”这三件了。
“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用来温酒的。这件“尊盘”以纹样繁缛细密著称,它共饰龙84条,蟠魑80条,造型优美,极尽奢华。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古时“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不仅有金盖子,盏内还有一把金勺子。“金盏”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镂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异常精美。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且十二律俱全,时至今日“曾侯乙编钟”敲击出的声音依然洪亮。很难想象当时我国青铜铸造和音乐文化的是那样的高度发达。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楚文化馆,秦汉漆器,梁庄王墓展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 是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青铜宝剑最让人惊奇的是,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丝毫不见锈斑,金光闪闪。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一把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这次参观,使我又一次对两千前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惊叹!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九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国家博物馆也迎来了复苏的脚步。国博重装运营后,《复兴之路》是国家博物馆重新运营的重点展出之一。
20xx年3月27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安门广场附近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国外友邦的旅游人士,也有来自外乡的兄弟同胞。而最热闹、队伍最长的当属国家博物馆的参观队伍,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虽然人多,但是井然有序。在经过了2个小时的排队候,我进入了国家博物馆的主展区,找到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区。
《复兴之路》展区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历史如何选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国家基本路线方针的时刻,同时也展现了屹立于世界的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此次《复兴之路》总共分为五部分,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大量的图片、史实、雕塑、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面的展示了中国近170年来的风风雨雨。在参观旧中国鸦片战争时,心情无比沉重,一组《苦难的中国人民》雕塑深深的震撼了我,老人拄着拐杖,妇女挑着竹篮,竹篮中还坐着一个小孩,每个人的眼神充满了无奈和痛苦。这组雕塑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一个缩影。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人民不满国内现状,对国家未来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探索,而新文化运动则解放了国人的思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浪潮。而当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国内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国家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道路。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自此,中国人民有了奋斗的方向。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而前仆后继,无怨无悔,无论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在这个篇章中,我看到了有关苦难的另外一组雕塑,名称是《艰苦岁月》,一位老红军吹着笛子,而旁边的小孩则偎依在他的身旁。同样的苦难,这幅雕塑的人目光坚定而深邃,无不展示了当时人民对未来的坚定和向往。1949年随着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此时此刻,在这片热土上成为现实。自此中国人民走上了国家复兴的伟大之路。从建国时期一穷二白的国内现状、帝国主义封堵围截的国际事实,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始终坚持自主发展、和平共处。经过自建国以来6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已经走得更加的从容和淡定。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我思绪万千,既感慨幸福得来之不易,又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我作为新时代的千万党员的一份子,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既要维持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也要进一步的扩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我国伟大的复兴。正如参观完后我在电子屏幕上的留言“继往开来,繁盛恒昌”,相信祖国在我们这代人的继续努力下,国家会更加的昌盛。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十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
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十一
参观宿迁博物馆,感受宿迁历史文化
——记宿迁学院14级产品设计2班参观宿迁博物馆之行
20xx年11月22日,宿迁学院14级产品设计2班来到了宿迁市博物馆。感受宿迁历史文化及文明发展史。
同学们一进馆,就被宿迁历史文明 深深吸引,在泗洪县下草湾地区出土的距今有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下草湾股骨;在沭阳 县出土的距今八千三百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动物、骨骼鹿角及石斧、在宿城区凤凰墩出土的 春秋晚期的系列玉璧及青铜编钟;三国时期的镜 子以及西汉的玉佩、玉璧等艺术精品都能尽收眼底,大家不免有些激动。一边不断地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探讨,一边忍不住掏出手机将自己心爱的展品瞬间定格,以便日后再次欣赏。
艺术精品永远会让人觉得百看不厌 ,宿迁市博物馆古朴而典雅的装潢 和历经历史洗涤的珍贵文物所传递出的历史气息,足以令到场的每一位同学感到无时无刻不被这种充满历史感与沧桑感的氛围所环绕,不免为之倾倒,深深地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本次 参观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到了圆满成功。同学们通过本次宿迁市博物馆之行,感受到宿迁悠久的历史,以及历史赋予她的文化气息。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十二
上周周末,我们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一块儿参观了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感触很深。国家博物馆是原历史博物馆向四周扩建后重新命名的。站在国家博物馆的门前,一种宏伟、庄严的气氛就笼罩在我身上。国家博物馆的庄严肃穆与整个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和谐辉映着,仿佛与比邻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诉说着中国复兴的辛酸历程。 走进国家博物馆,我的心陡然沉静下来,长安街上喧嚣的车流仿佛都化成了无声的岁月之河。
首先参观的便是复兴之路主题馆。主题馆通过展出“复兴之路”大型图片、雕塑,结合声光电,借助珍贵历史文物,向人们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时代变迁,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才真正走向独立,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成为大国、强国。 在《复兴之路》展览中,我从首厅到尾厅,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认真观看每一个阶段的陈列,认真阅读展览中流动的沉重而恢弘的历史。我仔细阅读着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的含义,仔细聆听着每一个讲解背后的深远意义。从鸦片战争到党的成立,从党的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到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筚路蓝缕,终于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艰苦而又豪迈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饱经沧桑的历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到沉重.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站起来了,勇敢无畏地应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认真而踏实地走着,慢慢实现着复兴之路。
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衰退,积贫积弱。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我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四分五裂,不断被割地赔款,国之不国,人民苦不堪言。1920xx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挽救落后的中国,中国被北洋军阀分割得四分五裂。就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1920xx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新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0xx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从此,历史的巨大重担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而奋斗。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胜利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改革开放伟大构想的提出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从一国两制方针的构想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提出,中国根据国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针策略,为民族复兴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当时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勇敢而理智地应对一切。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时刻都清醒地意识到该朝哪里奋斗,用正确的航标指引着中国人民的前行之路。
时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来的温饱到现在达到小康,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享受,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第一个芯片的诞生,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香港,澳门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都表现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经融危机,局部战争,恐怖主义,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然而中国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了不惧困难沉着应对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国渡过了难关,走到了最后的胜利。 在取得了如此多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提出了要戒骄戒躁,保持事实求是、认真务实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用清醒的头脑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沉着而稳重地前行。
中国的历史象一个幻灯,它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放映出明亮的片子,展示那些造福的善人和天才的勇士们在怎样走着荆棘路。这些闪光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阶层都展示给我们看。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中华民族的一段漫长历程——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历程。中华民族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难,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必将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盛。
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伟大的祖国让我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奇台博物馆心得感悟篇十三
窗外,一切都美好如斯。静静地看着那张照片,思绪又回到了那天——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
一进门,就看见“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往里走,那里百花齐放,蝴蝶在风中跳着婀娜的舞。一棵棵苍劲挺拔的大树为我们遮去炎热,小鸟在树上唱着歌。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踏着台阶,我们来到了博物馆。它的建筑风格极像客家围龙屋。随着人流往前走,便是画家画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国画,令人叹为观止。还有许多精美的青花瓷器……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它为我们展示了老式的油灯、眼镜,小巧的玉佩,玲珑奇巧的耳环等。
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室。首先,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室——客家历史。据说,博物馆曾迁徒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第二次迁徒是在唐末到北宋,公元880~1126年……那儿还有11句有趣的客家谚语:见面不行礼,多走几十里。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不懂装懂,永世饭桶——这些谚语虽没有华丽的修辞,但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
穿过第一展室,我们来到了“客家风情”。展现在眼前的是巨大的客家龙灯,两旁写着十个大字:“上下五千年,龙横九万里”——
接着我们来到了“客家民俗”。这里有着极具特色的客家服饰。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碰铃、碗锣、小钹——这些在我老家依然保留着。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敲锣打鼓,那场面好不热闹!再往前走,我便了解到:以前,客家人有着强烈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他们看来,生女孩是很不吉利、晦气的事情。所以往往在女孩3岁之前,就会被卖到别人家里做“童养媳”——
在“人文秀区”里,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那几个雕像。它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位老先生和几位学生在私塾中的情景——一位学生在背书,而老先生微仰着头,认真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还有一位同学在掩卷沉思——
在博物馆我还看见了一本特殊的数码影册族谱,只要在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族谱”就会乖巧地一页页地翻开,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使我们获得了认同感和满足感。
随后我们来到了将军馆和校长馆,它为我们介绍了晚清以来梅州籍大学校长、书记、将军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主要贡献,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随着“咔嚓”的一声,我们在客家博物馆照相留念。朱德曾说:“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是呀,我看着这张照片,心里暗下决心:今后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最大的收获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一起来参观参观客家博物馆分享心得吧。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客家博物馆心得,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