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1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一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二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三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四
作为临沂六中语文学科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我学习着、成长着并快乐着!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五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__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六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七
作为临沂六中语文学科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我学习着、成长着并快乐着!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八
朋友推荐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还是问别人借的。拿到这本书时,翻了前言没有看懂,当时很有压力,觉得这本书很有难度,反复看了前言几遍还是一知半解,硬着头皮往下读,可渐渐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里引用《薛瑞萍读教育专著》中读《静悄悄的革命》感想中的一句话——“毕竟是一衣带水,情景是何等的相似。”是的,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我向来对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抵触情绪,但细细读来、慢慢品后,我被佐藤学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对于我来说,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书中的许多理论和案例,直接改变了我许多落后的观念和错误的评价方式。
我想很多爱读书的同行们都读过这本书,我相信他们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也许会受到更高更深的启迪。对于我来说读一本好书要反复的读,细细的品,才会有独到的领悟。所以这本书我要自己买来再来品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九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十
1994年出版的《基业长青》一书,被奉为西方管理圣经之一。“这不是一本描写能力卓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书,也与高瞻远瞩的产品概念、高瞻远瞩的产品或高瞻远瞩的市场分析无关,也不谈拥有某种公司展望。本书所谈的问题更为重要、长久和真实。这是一本有关高瞻远瞩的公司的书。”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在《基业长青》这本富有创造性的书中这样写道。这两位学者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中,以极其严格的标准挑选了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标定了包括组织、业务策略、产品和服务、技术、管理、股东结构、文化、价值观、政策和外在环境等九个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层面的研究要素,希望找出能够解释高瞻远瞩公司的历史轨迹,揭示企业基业长青的答案。
该书对我们大学生有所裨益吗?——毫无疑问。“当然适用,”作者吉姆柯林斯回答,“适用于任何形态的组织,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别。我们受雇于非盈利组织——斯坦福大学,我们的发现在这所大学应用得很好,一家高瞻远瞩公司的经理直接把这些构想用在他所属的教堂……
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是什么?在读此书前,我听说过,自己想过很多关键要素。譬如,优秀的领导人,远大的眼光,好的产品创意,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直到读完此书,我才发现上面我提到的几点都只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表象而已。《基业长青》这本数通过研究18家高瞻远瞩公司及与之对比的同行业普通大公司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现在我个人认为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就是明确企业的核心理念并为之持续奋斗,毫不松懈,持续到底。而且我认为《built to last》真是此书的一个完美书名。
下面让我来带领大家领略一下《基业长青》的风范。
造钟,而不是报时。做企业是做什么?做产品?做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是否需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基业长青》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做企业我们需要造钟,而不是报时。钟造好了,还怕时间不准么。拥有核心理念,创造自己的独特风范,并努力践行,企业就会长久的兴盛下去。
利润之上的追求。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来说,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人活着只为吃喝就没什么意思,企业要追求利润之上的东西才能长久。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这是《基业常青》一书的最主要观点,所谓“核心”,即组织的核心理念,柯林斯是如此来定义它的:
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使命
核心价值观=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短期权益而自毁立场。
使命 = 组织在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地平线上恒久的指引明
有意图是好事,但是,把意图转换成具体是事项、变成有约束力的机制,才能分出高下,决定是成为高瞻远瞩公司,还是永远空想而已。保存核心,刺激进步,采取关键行动,把意图转化为实际的做法,并不断前行,这是造钟的根本要义,也是企业前进的具体方法。
胆大包天的目标。胆大包天的目标可以促使大家团结起来,这种光芒四射、动人心弦、有型而高度集中的东西能够激发团队的力量。高瞻远瞩公司不认为胆大包天的目标是嘲笑诸神,只是他们从来不曾想到他们做不到他们决心要做的事情。此外,高瞻远瞩公司不会盲目追求任何随意得来的胆大包天的目标,只是追求既能加强本身核心理念、又能反映公司自我定位的胆大包天的目标。
教派般的文化。要创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你不需要创造一个“温和”或“舒适”的环境。就绩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远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只有两类员工,一类高度认同企业共同理念,另一类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不适应,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尽管优秀,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那里工作。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同时在作业层面提供广泛的自主性,鼓励个人首创精神,正是兼容并蓄胜过非此即彼的典范。
择强淘弱的进化。企业是一个逐渐演进的物种,进化式进步是未经计划的进步。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做哪种产品,投资哪个行业并不是关键,如果充分了解进化过程,并刻意引为己用,这种过程可能是刺激进步的有力方法。在这方面,高瞻远瞩公司远比对照公司更为努力。进化式进步的五大教训:试一试,而且要快;接受必然会有的错误;采取小步骤;给员工所需的空间;健全机制——构建滴答作响的时钟。
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在高瞻远瞩公司总共1720xx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只有四次外人直接任ceo的个别案例。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的最大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而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自己成长的经理人重要性正在于此。管理上的混乱多源于经理人的混乱,有计划的培养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追求远超过任何领袖的任期的使命,让企业迅猛前进几个世纪。
永远不够好。安逸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目标。高瞻远瞩公司的经理们根本不接受在短期绩效和长期成功之间必须选择其一的说法。他们先为长期努力,同时又拥有极为严格的短期标准自我要求。要想建立高瞻远瞩公司,必须长期艰苦奋斗,成功永远不是终点。“永远不够好”精神是出自于对高瞻远瞩公司共性品质之一的提炼,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一个必要条件。
起点的终点。丘吉尔说过一句酷似绕口令的话: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可能是起点的终点。读完《基业长青》的第十章,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会增加自己的智慧。
构建愿景。愿景是个很时髦的词汇,也是最为滥用的词汇之一,海航也有自己的愿景。一个构思良好的愿景包括两个方面——核心理念和未来前景。追求愿景意味着实现组织和战略的协调,用以保存核心理念,刺激进步以实现展望中的未来。只有二者的协调才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把美好的意愿办成具体的现实。
《基业常青》在第二章结束后有一段比较有趣的“插曲”,叫做“太极生两仪”。中国传统的道家智慧也被吉姆·柯林斯整合到了他的著述之中,而我个人觉得这个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解要远比我们现在某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深刻得多。其中有一段讲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简单地说,高瞻远瞩的公司不希望把阴和阳混合成为灰色,成为既非至阴,也非至阳、不清不楚圆圈,而是同时和随时以阴和阳区分目标。我们国家的教育,常常反对走极端,强调阴阳调和、强调和稀泥,于是便有了中庸之道。但是,真正伟大的人物和组织,却往往又是非常极端的——实际情况和我们所宣扬的理论恰恰相反。因为阴阳混合成灰色,只需善于妥协。而该至阴的地方则至阴,该至阳的地方则至阳,需要的则是分清阴阳分布情况的智慧。妥协之心毫无技术含量,而分清阴阳的智慧却难能可贵。
即将结束这篇读书报告时,我忽想起了黑带高手的寓言.黑带代表武学的顶尖,同时也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练,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历程的起点.我在想,任何一个想要继续前进的人其实心里都知道:今天的成就只代表过去,来日方长,磨难依然,奋斗依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十一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十二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生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而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屈原极力主张对外联齐,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屈原的政治主张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破坏,未能在楚国实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通过上述所叙及不断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的展示。在学习先辈屈原感人的爱国主义先进的思想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其次,就是他门下的两个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下面就我个人用所学习的观点阐述以下两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公元前320xx年楚国内忧外患,国贫兵弱,内有奴隶暴动反抗,外有强秦压境,以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南后集团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保其贪图享乐,荣华富贵及小集团利益向楚怀王游说亲秦顺从策略;而以奴隶,百姓、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屈原集团则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些表现可以在一次众大臣及屈原与楚怀王的交谈中得以佐证:
楚怀王言:楚国内外交困长此以往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南后言:如今强秦压境,大王还是与秦国订立盟约世代修好顺从秦国。屈原言:难道顺从秦国楚国就可以安然无恙吗?秦国自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他不仅攻占韩国,魏国、赵国的土地,如今又想来攻打我们楚国与齐国,秦国处心积虑要完成一统霸业,征服六国席卷天下,在这种时候还想用讨好秦国的办法来换取楚国的太平岂不是异想天开,自欺欺人吗?楚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内修法制,弃旧图新才能扫除疾病富国强兵抗拒秦国的兼并。
二、屈原门生宋玉放弃信念投奔权贵昭然若揭
因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期间,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他曾精心教导赋予厚望的门生宋玉弃他而去投奔权贵南后集团,这使得屈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表白感叹道:急风劲草,日久见人心啊!而这一突变却将宋玉其人贪图享乐及荣华富贵的丑恶贼脸暴露的昭然若揭,向这样追逐名利,胸无大志、背信弃义之人岂能留在志向远大,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屈原身边呢?因此,向宋玉这样的卑鄙小人只能屈服于南后集团
通过以上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及门下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使我感慨万分,屈原一生追求推行变法谋富国强兵之略,言废除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的制度;主张铲除这些危害楚国的蛀虫,应将他们押送至边远地区开荒;宋玉的胆小弱落及婵娟的赤胆忠心;这一切的一切反映了万恶的旧社会对国家和人民离心离德腐朽的一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在中华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佐证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不能因政治腐败专权而改变灭亡的宿命。假设,屈原的政治抱负能得到当时楚怀王坚定而强有力的支持的话,那么,毛主席那个年代的制度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提前两千多年得以实现啊!而后的中华民族现在的情景又将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局不得而知,估计,历史学家会给出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通过以上我个人对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的叙述,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额丰,受益匪浅的是让我懂得了人生是如此的渺小而又辉煌。收获额丰的是使我懂得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真正强大缘起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一代又一代领袖伟人而定。
通过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我的熏陶,使我倍感珍惜,也让我感到将来在工作中的责任重大,虽说我个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能力远不及先辈屈原所贡献的万分之一,但是,只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树立坚强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一定能够为祖国,单位、集体的强大与辉煌做出我应尽的责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十三
为积极响应党员读书活动,提高自身党性修养,近段时间我认真读完了《党员就该这样干》这本书,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共产党员要重视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跟上时代步伐 在这个复杂多变、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时刻共存。本公司也不例外,身处复杂的内外环境,我们虽然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仍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等着去克服,在多种多样的挑战、压力和风险面前,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共产党员要重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修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感悟,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变成自觉而不是强加的、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从而提高正确看待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共产党员要培养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树立党员形象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雷锋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所做的那些“平凡”小事上体现出来的是他的高尚道德,拥有的伟大人格,而这种人格就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值得我们不断感受、学习;身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我们坚守的是一份责任,我们党员要耐得住平凡,要深守点滴平凡事汇聚成大事的理念,做任何事都要周全到位,不怕艰难困苦,发扬革命传统精神,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物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
三、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纪国法以及良好的素养,做到自重自警。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迫切要求党员要保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度的法律意识,保持党的高度统一性,增强心理素质,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一名法官,要想正人先要正己,遵守党纪国法,遵守法官职业道德,充分认识法官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时刻牢一记着自己是一名人民法官,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大局意识强,服务意识强,廉洁执法、秉公办案,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四、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要看到,在这么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个形式,我们共产党员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立足岗位,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在履行职责时,努力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了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
读书学习,收获颇丰,让我受益非浅,它也将成为我的枕边文书,我将时常翻阅用来指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与文中最好的共产党员相比,我还有差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服从公司安排与调遣;做好本职工作,提升个人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政治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身份意思、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践行好干部“五标准”要求,做到“五带头无表率”;要持续推进“立即行动,马上就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执行力建设;主动出击,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提前准备,寻求最佳解决方法,为项目施工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观点及感悟篇十四
《鲁滨逊漂流记》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喜欢读书,也读过好多书,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是一个英国人,他不喜欢呆在家里过那种安宁、舒适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了一次航海冒险。但是不幸的是,他遇难了,他被风暴吹到了一个荒岛上。岛上没有人,没有房子,只有成群的动物、成片的森林和鲁滨逊。他奋斗了二十五年,终于和一艘船回到了英国,他的故乡。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多么坚强的一个人啊!在他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吃任何放在家里的粮食,但他仍然选择出去打猎;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在他遇到食人生番的时候,他可以选择投降,但是他却和他的奴隶——星期五一起英勇战斗,还救出了一些俘虏;在他遇到船商的时候,他没有马上提出回国,却提出了和他们一起战斗,保卫他的领土。
看看鲁滨逊,再看看我,相比之下,我是多么懦弱呀!遇到困难就放弃,心想:让妈妈帮我做吧!遇到难题就请教家长,却不听解题步骤,只是在盼望着,快告诉我答案吧,我好玩手机啊!
遇到困难,鲁滨逊会放弃吗?不!他当然不会。遇到不会的题就请教家长,鲁滨逊会那样吗?不!他不会。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有所领悟:坚持也是一种品质,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可以让我们渡过难关;但同时,自立也是我缺少的一种精神。不会自立,人无法生存;不会自立,也无法让我在社会立足。想到这,我立刻昂起头,去面对、迎接即将向我冲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