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阅读(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品味阅读篇一
老公单位的一个领导被作为媒体方邀请参加某明星的婚礼,为了参加这个婚礼,这位领导特意到奥特莱斯买了一件时装,花费近万。而这件衣服的用途,只为这一次赴宴。
记得有一次看btv的每日文娱播报,一位记者采访女星们平日里是否喜欢穿着高跟鞋,得到的回答是,“高跟鞋只是我工作时候的穿着,我平日里爱穿运动鞋或平底鞋。”所有回答,无一例外。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总会在换季的时候,打开盛满衣物的衣柜自言自语,“我都没有衣服穿了”,言外之意是,我缺少那么几件漂亮时髦的衣服。但是当我们真正买了那些时髦的衣物后,可能仅仅只是穿过一两次,然后丢入衣柜,成为其中的一个摆设。而那些随手拿来舒舒服服地就穿在身上的永远都是那几件纯棉上衣,或者运动裤。或许从这些衣服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潮流,但是我们依然会喜欢穿,愿意穿。因为这些衣服已经与我们的身体非常贴切,甚至融为了一体,仿佛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
所以,选择衣物时,要考虑到自己平日里的工作需要和生活喜好,一味地追求时髦,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反而适得其反。
老公和我的老家,一个湖北,一个东北。每逢过年,都是一年一家轮着来。今天回的湖北,工作还没结束之前,就和老公计划着,回家要吃热干面,红菜苔,萝卜丝……
热干面是湖北的一大特色,将事先已经煮熟的碱水面再次下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捞起,然后淋一勺麻酱,撒上葱花和豆角咸菜,吃之前拌一拌,唇齿之间,酱香四溢。偶尔有一次逛家乐福,在超市一角居然看见有热干面卖,包装像袋装方便面,买到家后,按着说明操作,吃到嘴里,就像方便面拌了些麻酱,哭笑不得。尽管时代在进步,但速食并不一定能完全复制那些美好的味道。
红菜苔是冬季里湖北乡下田间地头的一种菜,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见到这菜,就被它的口感吸引了。婆婆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并没有添加各种调料,仅仅是油和盐就烹饪出了美味。更有意思的是,红菜苔是紫色的,但是在炒过之后,绿中带紫,非常神奇。在北京时,我也曾经在菜摊上买到红菜苔,但是口味却始终不及婆婆家的味道。
所谓美食,并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我们思念的或许是一种田间地头的青菜,或许是一种街头巷尾的小吃,这些不仅是口感上的享受,甚至会把我们拉回到某个片段中,带到当时的那段回忆里。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小学时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好好读书,总会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走出这个贫困的农村,到大城市里去生活。然而事实证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我刚刚小学毕业那会儿,家里就安上了电话,尽管依然是平房,尽管依然住在乡下。
上了大学后,还曾经一度认为,乡下还是不如城里方便,用水还得自己挑,冬天自家烧炉子,遇到风向不对的时候,各个房间烟雾缭绕,呛得人鼻涕眼泪直流,而且温度比不上楼房,当时立志要给爸爸妈妈在县城里买套楼房去住。但是爸爸妈妈却一直认为,住在乡下非常好,又宽敞,又清净。
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我现在终于体会到父母嘴里住在乡下的好,村头的沙子路早已修成了柏油马路,一日四、五班公交车,到县城只要十几分钟;家门口有一大片菜园,春播秋收,父母不会太累,还能锻炼身体,夏天到秋天的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下班去跑菜市场,自己的菜园就能解决,保证新鲜。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乘凉,冬天在自家的火炕上取暖,悠然自得。
住在乡下,没有上下班交通的拥堵,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夜幕降临,点点灯火,一切归于平静,这是多少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向往的生活!
春节之后,我抽空回了趟东北老家,选择铁路运输,尽管从北京到老家仅400多公里路程,因为没有快速铁路经过老家的小县城,我所坐的火车要行驶将近9个小时,尽管满心期盼着京沈高铁的开通,但是这次旅途却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放下了心中的焦急,享受这段旅程,随身带了本《离开北京去大理》,这已经是第二遍读这本书了,书中的文字并没有多么华丽,可以说是朴素。书中讲述着她和老公虫子每天的简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絮絮叨叨,仿佛一个老朋友在和自己聊天。贯穿始终的是,放慢速度,用心体会当下生活。
《品味四讲》一书中也说,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一个“忙”字,让多少人“心灵死亡”。在我们日常的行进中,过度地追求速度,忽律了沿途的风景。呼吁人们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心底生出来。
写到最后,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蒋勋先生的话: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慢慢地通过,或者甚至放弃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者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
品味阅读篇二
《品味四讲》是大陆发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作家蒋勋通过食衣住行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见解和建议。目录之前是几幅蒋老家里各种摆件的照片。照片很细腻,颜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体现出的照片反映了一个文学老者对生活的一丝不苟和独特见地。每一幅图片都有书中一些经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蒋勋贯彻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种美学的和谐。
谈论食,蒋老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述。毕竟,我们中国人对于吃是非常讲究甚至苛责的。所以说起来会费些笔头。对于吃,不同名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谈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鲜,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顿顿羊肉。法国人吃一顿饭要三四个小时,一顿饭可以吃的让彼此感情递增。日本人对于寿司、生鱼片的制作严谨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们的饮食文化被传承的滴水不漏。对于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饭店的后厨。也许往往来自某个小镇的小巷,或者来自儿时的味道记忆。就如蒋老全书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庙的贡丸和米粉,还有童年母亲自己种的那一把绿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饭。对于吃还可以升华到民族美学层次。所以吃体现的是民族的美学。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没事留下得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应该是美食的文化。历史越久的文化,熏陶出的美食越复杂。所以我们总喜欢拿我们的美食与美国的快餐来作对比,但是一个二三百年历史的国家还来不系统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与中餐相提并论呢?无论是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才能丰美一个人的生命的菜肴。
关于服装,它除了能给人带来御寒遮羞的作用意外,还表达着更多的意义。有民族的服装特色鲜明,有的却找不出来什么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使服装风格产生某种攻击性,与文化侵略类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己的服饰往往在重大庆典上才会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时是被简单的衬衫牛仔裤所替代。然而也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也就是服装产生了阶级。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装笔挺,看上去很不亲民。而普通百姓是不会天天穿着西服去扫大街,开店卖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职业。
为什么是名牌价格贵很多,因为有文化在里面。比如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亦或是这个品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价格高的来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尤其是欧美的名牌穿在亚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谐。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来舒适自己。比如蒋老朋友送的一件衬衫,因为喜欢从来都是用手来洗,并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领去除污渍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给自己选择有文化的服饰,譬如一件母亲亲手织的毛衣。款式也许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编制在里面。那是无法估量它的价格。所以关于衣之美,衣服的选择一定要从适合自己,彰显性格来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变成家。房子要去经营、关心、布置过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风走向,占地面积。这些都是一个房子的硬件。我们要用情感这个个人软件来美化它。在住这个章节里,蒋老一直引用陶渊明的一句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所以,一个人对于一个家的依赖,在哪都不如“窝”在家里自在。一个住家品质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现在人装修,千篇一律。进他家和别人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门没有哪个地方值得去回想,去体会。而且,那些开发商建造的房子丑陋不说,周围的环境也是和广告上的千差万别。同时,在某某开发地之前可能是摸个历史建筑。因为现代人的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传承被摈弃。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节奏来不及让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么粗糙,不能登堂。对于住,我们要保护。保护小镇文化,保护自己的品味,保护老祖宗留下得各种建筑文化。放慢节奏,用心去住。
交通较之以前,发达的不止一点点。特别是近一两百年工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发达。从牛拉马驮,到现在的飞机火箭,速度是成几何式增长。老百姓的日常离不开车,近两年来私家车数量的井喷造成的上下班拥堵在路上。这样是不美的。有时候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出行也许是可以带来没得体验。上个世纪,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后来有了车,自行车就不在那么耀眼。而现在社会现象反映出,骑自行车有事一种奢侈。因为它更健康,更与众不同,更应该被倡导。
有时候人应该慢下来停一停,看看沿途风景。像古时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让你来停下来,看看亭子周围的美景。快有事后固然时候,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有时候,需要刹车来调剂生活。太快的速度会让人晕眩,从而身体就会来闹反抗。就把人生开成一次开车,一直开的很快选择走高速,那么你的人生也就会匆匆而过。我们可以选择省道,县道来慢慢享受欣赏。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时候停一停慢下来。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读完《品味四讲》,发现自己吃的太随便,穿的不讲究,住的也没那么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涂。颠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观。所以,乘着新年立马改善调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学。
品味阅读篇三
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有关于衣食住行,很是欢喜。
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过程中的味道,各种烹饪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发现,一样的食材,尽管是一样的料理步骤,可是过程是慢功,细活,有没有用心感受体验整个过程,做出来的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讲住,有些人有房子,却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还是买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带了自己的气息,有了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链接到周围环境的和谐,又到大的城市规划,住也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又讲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蒋勋讲穿,要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所讲的英国贵族一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如断舍离里面,不是乱买一通,而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品质的,那么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
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蒋勋所言之生活美学,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蒋勋的品味四讲,最主要的,是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而影响到小家,环境,一个城市。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对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极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关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细节,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来,细细领悟的一种能力。
品味阅读篇四
有人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是一部雄伟的历史。他会华丽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兴起、衰亡的历史过程。
翻开这本历史著作,一幅巨大而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作者的文笔并不华丽。但却用朴素的语言给这幅画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这幅美丽的画卷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机关算尽的纷争,更不乏风花雪月的爱情。这一幅幅各不相同的画卷,向我展示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
《三国演义》虽然向我们演绎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但我觉得与真实历史还有一些差别。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是个枭雄,但非常有文采。而《三国演义》却把他刻画的太坏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莫过于卧龙先生—诸葛亮了。
我佩服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足智多谋,更佩服他的为人处事和忠义。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的事情。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三言两语怎能道尽?如今,硝烟已散,英雄不在。曾经的刀光剑影也渐渐暗淡。浑厚的击鼓声也已远去。但《三国演义》不会随时间淡去。
《三国演义》—我心中永远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