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一
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看到秦孝公与商鞅的这句对白时,内心一股暖流袭遍全身,不仅是超越现实之上的君臣之契约,更是一种可以生死相托的志同合谋的良师益友。
孝公得商鞅,商鞅遇孝公,君臣际合,注定要让天下不安,风云变色。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相信,那句台词是存在的,场景亦是可以复原的,天作之合,总得让剧情来点曲折和催动人心的泪点吧。
每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功,每一个头顶着耀眼的光环令人景仰拜膜的成功人物,背后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总会被搬上台面,供人作为励志的榜样去宣传,老套路,效果却从未减弱。今天要谈的大秦帝国强盛背后的第一个出场人物,商鞅,也是这个套路的复制版。
说到商鞅,且不谈我们早年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那些被政治色彩洗礼并打磨后的故事给我们造成的多年以来仍然留下的那点略带偏见的历史情绪,譬如,这人,搞什么变法,把秦国人民变成了战争机器,苛政猛虎,让民众苦不堪言,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我们大抵都经历过这样的
思想历程,心智成熟那会儿,在历史的教科书上,但凡看到那些搞变法的同志们,内心里面便会莫名涌出一种鄙视或抵触的情绪,成功了给百姓搞出点福利了还好说,一旦失败,那种落进下石,巴不得这人被千刀万剐,送上断头台砍十次头都不觉得解恨。这种情绪,我想了一个名词,叫做天真的历史儿童。不用担心,我们中大多数都做过儿童,幸运的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终究会成熟,而其中一些,“发育”不良的,可能会在儿童的这一行列,多呆上几年。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恭喜你,欢迎加入入门级历史弱智培训班,这不是嘲笑,也不是一种对历史鄙薄的玩弄,说这个一来是想重温一下当年那个历史愤青少年的情感真实场景的还原,另一点也是想表达,基于某些政治因素,我们成功做了一回历史的反叛者,被纯真蒙蔽了眼睛,而看不到历史废墟下面曾经盛开过的奇葩。但是,现在,再也不能用儿童的视觉来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了,虽说,那些历史的风云早已烟消云散,甚至连书本上的记录的历史都有可能被虚构,我们还有信心去解读那背后的秘密吗?
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不在别人的心,而在你是否用一根成熟合理的价值准绳根据现实来丈量这份公道的长度和深度。
总结一下,商鞅来到秦国,为秦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通过一场深彻的变法,改变了整个秦帝国这个大厦的结构,这个结构涵盖了从军事、政治、经济、民生、法律、统治阶层等自上而下再到自下而上的包罗万象的体系内容。
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商鞅变法之根本目的,就是为将秦国彻底变成一个对全体人口实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层式集权国家,进而最大限度从社会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对外扩张战争。说到底,不管是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对帝国的统治机器的高效运转,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战争这台机器,而战争之外的元素,不过是过程中的中间变量,或者说副产品。
不错,用这个思维来看待商鞅变法,或许我们能更好更快的深入问题的核心,直达事物的本质,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
在秦孝公那个时代,内忧外患,七大战国群雄并立,征战角逐,你死我活,整天都是在打打杀杀中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你不强大点儿,争点气,今天被这个国家打一顿,割块儿地,让个城,明天还得看另一个国家的脸色,搞不好,就被人家羞辱一下,当个国君,着实不容易。而当时的秦国是,隔壁住着魏国这个财大气粗,当时被公认为中原第一大战国的魏国,动不动和你打一架,人家有钱,有底子,而秦国,没有魏国那般风华的文明和经济来源,列国对秦国的经济外贸封锁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跟人家打一回,自己得脱去好几层皮都喘不过气来。
所以,当秦孝公从老爹献公手里接过这样的一个烂摊子时,也曾一度消沉颓废过,只不过实在是不想再忍受这样的局面,才断指立国耻石,悲愤化为力量,决心和意志,最终才能创造成功的条件。
商鞅,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来到秦国,和秦孝公完成了几次君臣对白后,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光辉历程。
当然,前面说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除了一些如今我们印象深刻的超级富二代们,他们的老爹已经为他们创造了足够好的“必然”条件,迈向了更快的成功加速通道以外。
商鞅亦是如此,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关羽商鞅的老师,是鬼谷子还是另有其人,现在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能被鬼谷子看上并收为徒弟的人,身上都是有过人的天赋的,譬如我们熟知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都是鬼谷子的门下的高徒。而且,有趣的是,鬼谷子作为老师,一贯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早就能看出徒弟们身上的潜力,加以培养雕琢,最终个个都不同凡响,换句话说,鬼老师算得上
中国素质教育开山辟祖的大师级人物了,开创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培养模式,据说,他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定制化、个性化、全开放的方式进行定向教学,除了生活上比较苛刻外,从其效果来看,这确实是教育界值得反思的题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人取得成功之前,生命中有一个为你引路得到好老师的重要性,所以商鞅,虽然出身低贱,在教育上,却淘到了第一桶大多数人只能在梦中才能得到的金砖。好老师有了,还需要点天赋吧,否则让再好的老师去教一个白痴,就是天神下凡也不管用。据说,鬼谷子门下的徒弟,只要出品,必属极品中的精品,各个都是所在行业中的翘楚,譬如,孙膑吧,虽然只打了几仗,场场大胜,还有一部在军事界声望卓著的《孙膑兵法》,张仪苏秦更不用说了,两个人就把七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搅的天下鬼神都不得安宁。而商鞅更不用说了,据说他能够过目不忘,阅读的速度惊人,短短一个月,就把秦国的各种文献通读,而且对答如流,有这样天赋的奇才,不成功都难。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我想是所有成功人士最后的法则,那便是勤奋+悟性,变种的说法有很多,譬如后代明朝的大师级人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应该是这个定律的另一种很好的解释,但是,不管怎样,商鞅做到了,离开了老师,独善其身的时候,依然不忘勤奋的学习,吸收,消化,虽然现实很残酷,为了生活,混口饭吃,暂时只能做一个王府的书童,没关系,只要不饿肚子,有书读,有纸可以写文章,就足够了。
这便是商鞅登上秦帝国舞台之前的生活状态,纵然现实悲苦,却依旧不忘初心,沉浸于对法学理论的思考和钻研中,在李悝,吴起,百里奚等前辈的变法中拼命的吸收,融汇贯通,终于自成体系,独此一家,开创秦国变法的先河。
在后来的历史事实中,秦国变法后的社会现状,各个方面来看,无非是李悝、吴起在魏国和楚国变法时展现出来的各阶段现状的复制和映射,只是涵盖更加的全面,程度上更深,更彻底,效果也更加显著,这就是说,商鞅所用于秦国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前辈成功基础上的考量和完善,也并不能说是面面俱到的独创,然而,我想,真正成功的秘诀,并不是万事出新,而是在成功的案例中汲取有可能催生成功的营养和要素,加之于现有的事实,更快的获得成功。
从现实看,商鞅的这一举动也正是最切合实际的考量和实践,现实不允许他做太多的创新,那时的秦国正处于山东各大战国的围追堵截中,饱经内忧外患,还只能蜷缩在函谷关以东的巴掌大的地儿,而且新一轮的大战即将来临,所以商鞅根据这些事实作出的决断便是首先从“人”开始改革,凡是利于军政的改革,先行推出,正是这一抉择在时间的夹缝中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秦国,这一政策的结果,就是为缓解民力,拯救民心获得了极大的生机,为军队的强盛和改革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所以,此一轮变法过后,面对六国的第一次围剿,秦国大获全胜。
其实,纵观整个后来的变法,商鞅的整一条路线,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在进行开展,如“废井田,开阡陌”,着重开辟与分配耕地,鼓励垦荒,所以“开阡陌”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统一缴税,终极目的也是将土地度量与户籍徭役兵役管理“绑定”在一起,人民富裕了,军费和兵源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郡县制”这一古老而又全新得到地域划分机制,不仅是历史的创新,更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推行变法创造了很好的统一条件,大大提升了帝国的运转效率······
诸如此类,以最终的霸业、目标为目的的有准备,有计划的变法,各个击破,步步为营的变法体系,可以说,商鞅是第一个用秦帝国最终的繁盛的事实来印证变法为国家带来的福祉的改革家。
站在今天来看,或许,其中亦有令人诟病的连坐,保甲等残酷的法律,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商鞅变法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和执行力,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甚至在以后的很多朝代改革家的思维,即便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深彻全面而又极大统一的变革即是符合时代的趋势,也是为秦国量身定做的最好的变革
方案。
从后来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事实和商鞅在秦国民众中获得的无比崇高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成功的变法,对秦国,对整个中华文明,无不是一次改革的盛宴,而纵观历史,后来的汉朝,唐朝等许多朝代的社会现状中都影射着那个时代的影子。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先于商鞅离去了,强大的支柱轰然塌陷,变法改革家商鞅终究缺少一点政治家的敏感和手腕,最终在秦惠王的政治布局中抱憾退场,成为万古国殇中落幕的背景......
商鞅离去了,改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华夏巨变正成长为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历史这个车轮,滚滚向前,一路高歌猛进!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二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三
《大秦帝国》分为六个部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无意中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部小说,手机上一共是15289页,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读这书,后来断断续续的看了第一部,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后来也看了改编的电视剧,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商君书>,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商君书>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书>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三)金戈铁马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杀,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对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四
总体而言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后面的文言文用了前文一半的时间读了个大概,对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更深的认识。
1.秦孝公的确有身为人君的魄力和赤子之心他与商鞅携手的变法,奠定了秦的百世根基,很认同秦国灭亡不是因为秦法而是秦政。
2.尽管苏秦和张仪的言行有些诡辩的意味在,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推动了战国的历史进程。
3.乐毅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接触儒学,会产生类我效应引起共鸣?但是的确喜欢这种儒法兼存的这种气度。
4.秦昭王和宣太后,可敬,成为一代霸主真的需要忍辱负重。
5.秦始皇的草包爹和草包爷爷只能算平庸之君,作者的小说有一部分有点吹了,到嬴政真的不愧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对嬴政有种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扶苏,蒙恬和蒙毅赴死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跨越不了嬴政身上的光环,吓得我赶紧给个人英雄主义打了个叉。
6.赵高这个人,真的有才,对嬴政也是真的衷心,但是始皇死后,个人欲望膨胀,不得不说人性复杂。
7.秦国铁骑不愧让七国震动,章邯在秦末的胜利和坚持让人莫名心塞,项羽真的是想骂,就是没有脑子的人,屠城,烧宫殿,没有一点政治眼光,觉得只适合做个将军,做霸王注定只是一时英雄。刘邦这人很一般,知人善任,
领导力及其出众,但是猥琐无情,也不喜欢。
8.先秦的风骨从项羽死后再也没有了,其实越原始也越能回归本真,不必再披着那层和谐外衣。但是为了气节不惜命只能尽力理解,在一定程度先秦甚至比现在开放和包容,但是最好的时代总是和最坏的时代并存,最后,张良如果不长历史书上的那样,可能真的符合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男性形象。《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五
一直就对秦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直对“赢秦”两个字有一种特异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看以秦国为背景的电视剧导致我喜欢秦国还是本来就喜欢秦国才去看有关秦国的影视作品。
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胡歌主演的《神话》、孙俪主演的《芈月传》,最喜欢这三部关于秦国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书单狗推荐的历史小说中有《大秦帝国》时,我二话不说就下载来看。
其实尽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历史,但是我对历史真的一团浆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读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强烈的,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观地不喜欢,我喜欢的历史时期有春秋战国秦帝国时期,三国时期,明帝国时期,还有就是民国时期。
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很懵懂的,特别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种秦王,赵王,齐王......不知道到底谁是九五之尊的王。当然历史书也写了当时周代是诸侯分封制,但是当时不理解什么是分封制,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为商君的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所折服,叹服普天之下如何会有这样的圣人。第二部《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崇敬张仪的好辩才,不愧为天下第一利口。第三部《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最惊叹秦昭襄王能在暮年依然清醒,君王暮政而没有乱国。第四部《大秦帝国之阳谋春秋》为一代政商吕不韦的洞察人事,一眼相中赢异人的眼光所惊讶。第五步《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终于对始皇帝嬴政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前学历史一直学得懵懂不知所以,其实以前学历史时我就有疑问为什么始皇帝要焚书坑儒,一直在耳边眼前萦绕的都是始皇帝是暴君,秦政是暴政,心里面还在叹息为什么这样一个超迈古今的千古帝王会是一个暴君呢?我还在想难道他一统六国之后就变成暴君了吗?因为当时我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始皇帝一直是暴君,那他怎么可能一统六国,一个昏聩残暴的君主怎么可能统一六国?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人真的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并且史书也不一定是真的,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而且一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许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遇事要多分析,不能慌张,一定要在冷静的时候决断某一件事。
在读第一部时多么想做一个墨家女弟子,我隔着文字好像都能感觉到战国时代那种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争之世,多事之时,感觉到那是商旅繁茂,当时各国商市的繁华,感受到当时民众的议政之风是如何左右朝剧的,感受到当时诸子百家,争相绽放,文明风华之时,好喜欢这个时代的民风世风,布衣士子层出不穷,纵横天下,左右朝局,于权力场斡旋。
俗话都说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朝,秦国整整是强盛了六代七朝,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君臣从秦孝公开始都是勤政爱民,我就没发现秦国的君王臣工晚上有过按时睡觉的,而且感觉他们都是晚上议事白天睡觉,一遇到急事大事甚至几天不休息连轴转,我感觉秦孝公秦惠文王始皇帝都是太过劳累,导致盛年而衰,所以我们现在要按时睡觉啊!
我看整本《大秦帝国之帝国烽烟》都是心情很沉重的,特别是看到始皇帝突然撒手而去,帝国栋梁摧折,伤痛之情无法言说,特别是看到蒙毅被公然杀害的时候喊的那句“先帝陛下,你可知错......”直是想哭,是啊,先帝陛下,你可知错,为什么不早早立太子,为什么在关键时刻要令蒙毅回咸阳......好恨李斯为什么突然变异,赵高一直对始皇帝那么忠心为什么始皇帝死后变得如此阴狠毒辣,人性熟善熟恶?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篇六
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啃完。
首先必须强烈肯定本书。虽然好多人看到与“史实”不符就弃书了,但是不能否认作者的高远立意:为大秦正名,为原生文明洗冤。孙老师通过前言后记不厌其烦的说明写书的用意,通过精炼的文字描写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实图还原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逻辑推理)所作所为,加以艺术加工,甚至杜撰出来一些人物让人物性格饱满。诚然这样的艺术加工会给人演义的的感觉,然而从作者著书的起点出发也不难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认太多的人物写出来完全一副光正伟的贤者模样,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脑洞大开的剧情让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单薄。
中间某些情节略显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赋予人物机智善变的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能坚持读下去,丰富了我贫瘠的历史知识。给10086个赞。
说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
商鞅初入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罢不能;张仪舌战孟子的雄辩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无奈看的我不胜唏嘘;吕不韦解救嬴异人的运筹帷幄让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国灭亡的种种,直至李斯变节赵高篡位等等等等将战国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让我喜怒哀惧五味俱全。
中间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懊恼,太多的惋惜……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秦帝国》,感谢孙老师。
赳赳老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