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一
电脑教学的每一节实践操作课学生都非常喜欢上。在五年级学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软件设置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等一些操作技能之后,我设计了一节让学生学习制作贺卡的综合实践课。
贺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达美好祝福的方式,它可以传递祝福、表示问候与祝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制作贺卡不仅能让学生综合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表达心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自信与愉悦。
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自主、实践、创新”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愉快、和谐、宽松、平等的氛围中通过尝试、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后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1、在powerpoint软件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设计贺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介绍制作电子贺卡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能力。
3、 通过分析和欣赏作品,使学生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热情。
4、 通过动手设计和制作贺卡,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并学会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 点:贺卡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 点:贺卡中各对象的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11张 制作素材(春节 中秋节 国庆节 教师节)100多幅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谈话、欣赏、分析)
二、 任务驱动,实践探究(提问、尝试、归纳)
三、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动脑设计,动手操作)
四、 展示交流,评价作品(展评、介绍、共享)
五、 总结延伸,拓展提高(总结、巩固、延伸)
新课一开始,我先和学生一起开心地交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来临时,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祝福,引出课题。接着我又和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了四张节日贺卡(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的主色调,内容及给人的感觉。
春节贺卡主色调为红色,再配上黄色的艺术字,色彩搭配很和谐,给人以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贺卡以蓝色为主色,配以黄色的图片、艺术字,整个页面给人以爽朗、详和、秋高气爽的感觉。
国庆节贺卡主色也是红色,以代表性建筑物天安门广场前鲜花簇拥,营造出一片欢腾、热烈的节日庆祝氛围。
教师节贺卡上一束温馨的康乃馨,一杯浓浓的咖啡,配以清新淡雅的背景,表达对老师的问候与祝福。
欣赏教师精美的贺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欣赏精品贺卡这一教学环节。
欣赏完这些精美的贺卡,我又出示了一张教师节贺卡,让学生仔细观察贺卡中都有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内容?想想它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分析一张贺卡要包括的各个操作要素:图片、艺术字、背景、文本框。知道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分析这张贺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制作一张贺卡并不难,都是一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内容,更加跃跃欲试,想很快就动手制作。
这时我又设计问题:如果让你制作,你会分几步?先制作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规划制作贺卡的整体布局。学生回答后,我加以补充,并出示课件:制作贺卡的四步操作法。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完成各个小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保存,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操作方法,并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探究,解决,尝试,掌握各个操作小任务。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操作方法之后,为他们后面独立完成贺卡制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我将学生分成四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制作素材分别制作春节贺卡、中秋节贺卡、国庆节贺卡和教师节贺卡。动手之前,我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制作一张漂亮贺卡应该注意的事项: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同时要求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看哪组的作品最精致、最有创意。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各小组同学在一起互帮互学,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伴随着课件出示制作要求的悠扬的轻音乐飘逸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优美的音乐声给课堂创设了更加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美好的祝愿运用贺卡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图片东挑西选,心猿意马而浪费时间,结果许久仍想不出满意的贺卡设计稿图。对此,我把贺卡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介绍给学生,让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而在讲述方法步骤时仍可结合展示的贺卡引用加以示范。在实际设计中鼓励学生打破陈规,树立独创意识,精心设计制作出具有独创风格的,新颖的贺卡。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会及时地走到他们身边,耐心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一张张作品制作完成了,尽管有些作品并不是十分的完美,但都是学生用心创作的作品,是学生思想的结晶,这时我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讲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展示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从作品的色彩、版面、创意、审美几方面评价作品,使学生知道一张精美贺卡的标准,并评出最好的一组为最佳设计组。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都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在鼓励和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优秀作品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张带音效和动画效果的贺卡,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激发学生将今天的学习热情持续到下节课。
本节课在总体上进行得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课前的引入,还是中间的学生制作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课快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设计出了非常精美的贺卡作品,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个的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资料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习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潜力)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潜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透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透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潜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透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必须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忙,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透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透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搞笑、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理解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明白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明白,有七十二变。那么这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务必有必须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资料,在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能够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带给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能够透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忙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忙学习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必须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资料,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潜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被动理解变为愉快的学习。体此刻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三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上网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就是将所需要的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材料下载到本计算机上的方法。然后再在word中对下载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组合,排版。这一课将综合运用到word中所学的各种操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图片和文字的基本操作,学会把网页上的一段文字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2、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并能简单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重点:图片和文字下载的基本操作。
难点:把下载的文字保存到本地计算机上的方法。
针对本课操作性技能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实验法和评价促进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来解决实际碰到的困难,老师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练中学”,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导入时,要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
先播放《侏罗纪公园》中关于恐龙片断的录像,然后问:大家知道录像上的是什么动物吗?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学过《恐龙》。老师接着问,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曾学过一篇课文《恐龙》,你们能记得恐龙有哪些种类吗?你想更多的了解恐龙吗?你能做一个有关恐龙的电子小报,帮助现在的三年级同学来认识恐龙吗?现在就请大家从网上先找出恐龙的图片来,比一比,哪个同学找的多。
在这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录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1、教学图片的下载。
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恐龙图片,如何想办法把它们保存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机里呢?
边看书,边操作。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先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如果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全班进行汇报解答。 教师强调关键点:指向,右击。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刚保存的图片找不到了,那么教师在练习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保存的位置。要把自己的下载的图片放在自己的文件夹内,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教学文字的下载
文字的下载这一内容由于涉及到前面所学的word知识,主要用的是文字的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找出了已经学过知识与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教学重难点,老师只要告诉学生,请你们把有关恐龙的文字复制后粘到word就行,其它的工作,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比较本课与word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3、利用掌握的操作完成任务。
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老师开始提出的任务: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向三年级同学介绍“恐龙”。任务有了,学生就要对下载保存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与组合,以完成自己的作品。
对于小组内做得好的,对整个小组都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当学生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并让其作品得以展示,学生自己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们的称赞,更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课带给他们的自信,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要着重交给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其它学科的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画图程序和画图工具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深入学习电脑绘画,学会曲线的三种画法,学会灵活运用曲线来画图。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节实用课。
2、教学目标
本节资料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潜力的锻炼,为使学生有效将知识联系于实践,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本人对教学资料的理解、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透过自主探究,掌握运用曲线工具绘制单弧曲线、双弧曲线和封闭曲线的方法,能根据主题绘制曲线。
②根据实际状况和需要绘制适宜的曲线,在实践中观察、思考,继而创作。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体验绘画创作的乐趣,培养用心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些绘图工具的基本操作(如:直线、多个几何图形工具的绘制等),但对如何使用曲线的绘制不甚了解。而透过使用曲线工具绘制曲线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教学中将曲线为三种形态:一个弯的单弧曲线、两个弯的双弧曲线、封闭曲线,用简洁、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讲述曲线画法的基本要领。透过本课的学习,我期望能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自我创新潜力,学会曲线的三种画法,学会灵活运用曲线来画图。
重点:单弧曲线、双弧曲线和封闭曲线的绘制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曲线工具绘图
本节课主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讲练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为辅,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本节课我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任务—探索尝试—综合运用—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善于探索新知的潜力,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新知细化成多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中品尝到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和探究,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教材中曲线的学习是以画柳树为载体进行学习,但基于我们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地域的不同,加上本节课是初学曲线工具,本节课让学生画柳树难度较大,因此,我并没有采用画柳树作为制作主题。我认为从认知上思考,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技能上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画图方法;从学生思想上思考,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现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探索新知,实践运用——拓展提升,深化知识——归纳小结,知识内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老师课前准备一幅绘画作品,因为针对的是小学生,所以作品色彩要鲜艳,作品资料包含了本节课要讲的主要知识技能,亮丽的图画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就应学会并掌握的学习资料,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实践运用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中,三种曲线形态绘制方法的学习均采用导学案辅助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潜力。
1、认识曲线工具图标及工具样式
2、学习单弧曲线
先出示两个表情图(微笑的表情、难过的表情),提出任务一:运用曲线工具完成表情图,进而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单弧曲线,完成表情图。学生理解任务后,便探索尝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单弧曲线的画法。
联系生活:大家想想还有哪些事物能够用曲线工具绘制?
在学生单弧曲线绘制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抽象生活中的曲线,为后继的创作奠定基础,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到双弧曲线的学习。
3、学习双弧曲线
事物的外表呈现出弯曲的线条,我们能够尝试用曲线工具绘制,除了静态事物,还有很多事物总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尽管它本来是直线条的,但是运动起来的时候还会是直线条吗?
出示《气球图》,观察气球的拉线和刚才所画的单弧曲线有什么不同?
理解什么是双弧曲线,利用导学案二,学生自学双弧曲线,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画法,并完成《气球图》。
4、提出问题:比较单弧曲线和双弧曲线的画法有什么异同点?
学习完单弧曲线和双弧曲线,透过比较形态和画法,加深对这两种曲线形态的画法。
5、学习封闭曲线
教师出示封闭曲线图,学生观察封闭曲线,想想像什么?透过学生的想象,联系生活,扩展曲线工具的应用范围,再利用导学案自学封闭曲线,最后画水滴来巩固封闭曲线的画法。
6、小结曲线工具三种形态的画法
(三)拓展提升,深化知识
按要求作画:利用曲线工具创编表情
(四)归纳小结,知识内化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本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透过老师的补充讲解完成所学知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遇到困难时能向其他同学求助,相互协作,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一学、想一想、画一画掌握画曲线的方法。给予学生亲身实践操作,从实践中学会调整线段弯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最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五
本课选自顺德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五课《wimdows画笔》。主要是面向小学四年级和初学画图软件的学生。《wimdows画笔》在第三单元“电脑小画家”中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本单元的第一到第四课,学生学了用“金山画王”进行绘画,初步领略了电脑绘画的神奇,对学习用电脑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是学习画图软件的第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画图软件的操作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初学电脑绘画创作,学好画图软件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绘画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包括六个内容:1。启动“画图”软件;2。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3。用“铅笔”画山景;4。用“颜色填充”工具着色;5。用椭圆工具画圆;6。画直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掌握画图软件的启动和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的窗口;2。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3。能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山景和太阳;4。通过进行模仿作品和图画创作,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把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是用“铅笔”、“椭圆”、“直线”和“用颜色填充”工具画出山景和太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掌握。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又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如果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效果肯定不佳,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协作学习和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再采用“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质疑中学习使用画图软件,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创造更美的东西,那将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学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最迫切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图画。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中还安排了质疑、互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1。先让学生试一试
2。共同总结方法(电脑显示步骤)
3。小比赛,看谁最快能启动画图程序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方向性,更易掌握。
1。利用webquest的帮助,先让学生自学
2。及时反馈,显示“画图”软件窗口,让学生说出各个部分名称
3。“找朋友”游戏:把各部分名称发给学生,让学生把黑板上的窗口贴好
4。质疑:工具箱、颜色盒不见了,怎么办?
5。学生练一练:显示及隐藏工具箱、颜料盒、状态栏
通过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让学生投入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先把任务交给学生:使用铅笔工具,画一幅山景
有学生可能会问:怎么选择了铅笔工具在画纸上却画不出线条来;画错了怎么办(这时我让其他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在软件的电子书中找答案)
通过学生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引导学生如果涂上颜色,山景就更美丽了,激发学习兴趣
1。让学生试一试,给山景填色。
2。质疑:为什么我的整张画红都会变色的呢?
3。教师点拨:只能在封闭的区域内填充颜色,否则,颜料桶内的颜料就会“流”出来
1。先让学生试一试画圆,他们画的圆大部分是椭圆。
2。师显示一个圆,问学生你想画这么一个圆吗?师介绍方法
3。试一试给圆涂色
放手让学生完成,看谁画得最好
创作性练习,巩固新知
比一比,看谁是“电脑小画家”
1。作品模仿练习,培养观察力和巩固新知
2。让学生发挥个人或小组的才华进行创作
3。显示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评出“电脑小画家”
4。把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奖给“电脑小画家”
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在创作中求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说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六
课改以来如何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已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一直在为学生能将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努力。本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学习课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开拓知识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开放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体验自主、成功的愉悦。
本节课是将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小管家”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七课《美化我的统计表》进行整合,并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呈现,主要学习如何美化统计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能在自己的电子统计表中插入行和列。
2知道利用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的方法使自己的统计表更漂亮。
3能对表格进行底纹设置。
能力培养:1、让生知道自己家里一个星期要花多少钱,把钱花在哪儿,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财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家长干好家务。
2、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1、利用所学的数学、信息技术及生活知识去解决家庭一周开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x。
2、教育学生要合理用钱,改掉浪费的坏毛病,并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体会父、母的开支意图以及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美化统计表。
教学难点: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比较活跃了,对计算机的操作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节课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在本堂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为了对“家庭的开支记录”统计出数据,将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来完善和美化自己的统计表。
1、 导入
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课题根据喜好分了组,并制作填写了家庭一周开支记录表,所以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将课前准备进行展示,然后出示增加了总计的新统计表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在这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不同,知道了统计表应该还有总计和小计,很自然引入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插入列和行。
2、 自主协作探究
(1)动手实践,在表格中插入列和行
老师在这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小博士”提示,试试自己能不能在表格右边加入“总计”一列,在下面插入“小计”一行。这样学生就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还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提出来,比如插入的行或者列位置不对怎么办等,让学生帮助解答,体现了一种协作学习的方式。
(2)美化表格
首先展示几个美化好的统计表,让学生明白普通的统计表也可以制作得这么丰富多彩,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接着学生就通过老师给的提示,自主实践,掌握美化表格的方法。
3、交流展示,共同评价
学生先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并选出一张统计表向全班进行展示。这样即有小组的评价,又有学生相互的评价。然后将好的作品打后张贴在微机室里进行展示,这样能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4、拓展延伸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出每周要花这么多的钱,有怎样的想法。在这里教育了学生要合理用钱,改掉浪费的坏习惯,并引出了下节课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一起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计划文字》。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美化计划文字》是省《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第三册的第4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同学。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置知识铺垫的延伸,也是形成同学“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通过学习,让同学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字符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丰富的文字变化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同学在学习了新的一种文字修饰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示欲望极其强烈。在此过程中,还可结合美育进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同学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我设计了这一课时,进一步让同学掌握wps的使用,同时培养同学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同学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并使同学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文档处置知识的教学综合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的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同学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同学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同学通过自身探索、自主实践或通过互相协作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协助解决。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规范提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协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从而标明:同学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同学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同学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协助同学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同学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发明。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教学中使同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地学习,让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同学运用尝试法学习,培养同学自学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同学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同学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和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情感,设计本教学流程。
(一)设计理念
1.注重同学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科整合。更新观念,践行新课程,依据大教育观。本课我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的有机整合。
3.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同学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同学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重难点,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上机操作,提高技能。
4.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5.分层教学的实施。同学不只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差别。一切为了同学,为了同学一切。因此分层教学,照顾同学个体差别,使得每一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6.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同学学习。现在的同学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示欲,在教学中充沛利用同学在实践中的成绩感,让同学展示自身的学习效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同学学习。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修饰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颜色以和字符间距离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同学的练习,在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使颜色搭配合理、字号大小搭配适当,编排美观,进而得到美的教育。
3.注重对同学审美的培养;注重同学的个性的发展;继续培养同学“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文字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字号的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
2.文字颜色的设置方法。
难点
字符间距的设置方法;通过字体对话框美化文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1.放大抵触,生成问题
首先展示一个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排版不合理的文档,而后以变魔术的方式把这个文档变成文字修饰过的文档作品,让同学评判。同学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身的评价,认识到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文档作品由于缺乏变化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教学内容:你们想学会让文章变得漂亮起来的身手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习如何美化计划文字。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同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2.战略导航,自主建构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点击工具,认识菜单。
我们要想把《课余计划》也变得那么漂亮,就得先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种菜单,尤其是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工具栏的使用。教师一一介绍菜单的作用,介绍时边演示边介绍。
本环节我先让同学熟悉各种文字修饰的方法,积蓄经验,为培育同学的胜利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重视双基的教学理念。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合作交流。
教师选定一个文件,根据文件的特征,让同学提出文字修饰方法,而后同学尝试自主操作。同学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修改修饰。
教师通过示范性的操作、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同学了解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笼统的概念具体化,为创新动机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础。特别是为同学形成操作战略提供协助。
第三层次:分步跟练,尝试使用
推选同学作品,师生一起评点,各自修改。
1.美化标题:选中标题文字,设置其字号为“一号”。字体为“华文彩云”还有颜色设置为“绿色”。同学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观进行文字修饰。
2.正文让同学尝试解决问题。
集体探究,提出修饰的最佳方案。教师组织同学操作。同学操作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同学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同学进行上机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同时,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以同学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我的设计偏重学习的设计,让同学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3.提升技能,合作探究
选定一篇未修饰、编排的文章,让同学尝试解决。遇到问题,同学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根据电脑教学的实际情况,一般都是同学几人一组,合用一台电脑,这就要求同学自觉地学会与人合作。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和时发现他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同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让同学充沛运用自身的智慧来解决新问题。)
4.梳理经验,达成自构
协助同学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让同学互相说说是怎样给《课余计划》“化装”的。
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选定自身的一篇作文,进行文字修饰,文章编排,然后打印,交给家长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八
《剪贴图形》是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资料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潜力目标: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潜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修改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潜力。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理解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潜力,训练思维。
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明白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明白,有七十二变。那么这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透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转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务必有必须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带给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透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忙;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忙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忙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取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透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必须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取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能够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潜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必须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透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透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透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机器人》,本课是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10课,属于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安排的拓展模块,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第一课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用搜索引擎的有关知识,掌握了网络搜索和文字的输入技能,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了解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状况,了解机器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和辅助学习的意识得到加强,也为以后学习在仿真软件中设计简单程序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授课对象为小学6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相对比较熟练,但是他们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情感比较丰富,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始加强。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应用及发展现状;了解机器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3.情感目标:感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机器人应用、发展,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因为这些知识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由于小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有限,把辨别机器人和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确定为本课的难点。我认为重点知识可以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进行突破,难点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逐步渗透。
本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原则,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面,好的任务是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本课我主要设置“观察机器人——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这一系列任务链,引导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观察对比、协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本课教学将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中进行,借助多媒体控制平台实现实时调控,为学生准备一个机器人的网站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6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欣赏一段20xx春晚的“机器人跳舞”视频,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机器人”,通过学生熟悉的视频,师生的交流,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同时引出并板书课题“机器人”。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同时对学生对机器人的了解做一个初步的调查。
在视频背景的熏陶下,我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机器人的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应用。从下面三个任务来展开。
第一个任务:了解机器人的概念。通过之前的讨论,你知道什么是机器人吗?你会采用哪些途径?学生会说书本、网络等,书本上的知识很有限,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机器人的概念。再让最先搜索到的学生回答机器人的概念,让他说说搜索到这条信息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出示一些机器和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机器人的概念辨别哪些是机器哪些是机器人。这一环节通过交流、网络搜索和讨论,采用“讲授——讨论”对其进行小结,以帮助学生完成从“探究体验——知识技能构建”的跨越。
第二个任务:了解机器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器人,现在你知道机器人有哪些组成吗?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请大家结合我们人,思考一下。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因此我主要通过机器人跟我们人进行对比来展开教学。提问我们人是怎样获取信息的?学生就会思考并很容易地想到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机器人也有这些感觉器官——各种传感器,并板书。我们获取信息之后,通过什么分析处理呢?学生会回答大脑,从而引出机器人的大脑——微处理器,并板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你知道机器人的思想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导学生翻书思考,得出程序,并板书,最后我们人处理后的信息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会回到说好、走路、表情等等,引出机器人的执行器官,并板书。通过机器人跟人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机器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板书,使学生的调理更加清晰。
第三任务:机器人的应用——我们身边的机器人。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已经悄悄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的身边,你发现你周围有哪些机器人?提问让学生感受机器人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补充课题“我们身边的机器人”。你还想知道机器人有哪些应用吗?请大家访问“机器人网站”,在这个网站里有大量关于机器人的信息。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课教学的升华,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再提升,因此我设计了一张学习自评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相应打分,自评表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1.能举例周围的机器人;2.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有用信息;3.知道机器人的特点,会辨别机器人;4.知道机器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了解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现状;6.本课的学习表现;7.本课学习的收获。分别从3颗星、2颗星到1颗星,让学生自己评价。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自我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学习体会,其次6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太愿意表现自己,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会,这样更加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对我们了解学生和课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调查研究。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
《编辑声音》是《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7课,是学习和使用录音机软件板块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分为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两部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使用录音机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讲解如何对声音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使我们的声音作品更加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活动设计的兴趣性,活动要求的层次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习使用“录音机”截取声音、混合声音的方法。
通过“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学习,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
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重点是对声音的简单编辑,难点是对声音的混合与审美。
信息技术纲要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小组合作法”、“分层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课教学设计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协作提高、观摩欣赏”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先请学生欣赏一下老师事先录制的一段声音,其中很多不同种声音混在一起.(有雷声,风声,火车声,笑声……),然后我提出: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一件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辑声音.板书课题:编辑声音. 这样,通过欣赏编辑过的声音,知道声音可以被编辑,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生也能顺其自然的学习编辑声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探究心。
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首先播放"江雪"声音文件.提出:你们觉得这个声音录制的怎么样
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有杂音,声音太单调, 加上背景音乐会更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纠正.并确定编辑声音的操作步骤.
然后抛出任务一,删除多余的杂音。
要删除杂音,首先要确定杂音的位置.让学生先一起来听听!(边听边记录杂音的时间)接着请一位学生说说杂音的位置在哪?是怎么知道的?提示学生注意看窗口左侧显示的时间,来记录杂音的位置.
接着教师演示:去除文件前多余杂音,使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命令.
然后让学生完成去除杂音的任务,提示小组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也可以阅读书上的操作步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并作适当指导。完成后选择学生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点评,互相学习.
通过这样的设计首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接着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产生互动,形成设计团队,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促进成长,使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时本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录音机的功能,对以后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完成了任务一,提示学生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
提出任务2:为"江雪"录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使录音效果更好.
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小组合作来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好,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操作结束后,上传作业.并让学生点评.
背景音乐和朗诵的诗词意境相符,比较好!
1,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建队六十周年,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代表全区的少先队员进行了献词,老师把同学们的朗诵录制了几小段.现在想把他们编辑一下,你们能帮我吗
(1)把朗诵的声音中杂音去除.
(2)给朗诵配上背景音乐.
(3)把几段录音合成一段.
(学生实践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质疑:几段音乐怎样合成呢(学生再探讨,交流,继续操作)
教师提示:
(可观看资源库中自学操作视频).
结论:可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业.
3,教师播放作品,师生一起评价.
(设计理念:对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知识迁移来自学新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机会.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能够,能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师:我们通过学习 "文件混音",又认识和运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编辑(e)"菜单中的"粘贴混入(x)"与"与文件混音(m)","粘贴插入"与"插入文件" 命令.它们的使用方法与效果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粘贴插入"与"粘贴混入"是灰色按钮 (预设)
(1)学生尝试两组命令的操作.
(2)分组交流操作心得.
(设计理念:对录音机功能学习的完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通过屏幕广播功能去欣赏学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虚心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多了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了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谢谢各位评委。
板书设计:
编辑声音
前 后
-------------------■----------------------
当前位置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设置动画效果》。下面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设置动画效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第40课,教学对象为中高年级。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powerpoint,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能对制作好的幻灯片进行播放和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powerpoint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同时《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趣味性较强,学生也较感兴趣。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掌握powerpoint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能制作动画效果的幻灯片,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动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 自主实践----效果评价”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在我的这个网页课件中将着重体现)
结合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特点,我预设了如下教学过程:为了辅助教学,我做了个简单的课件
首先以小兔过生日的flash画面引入。我会这样和小朋友谈话:小明家的小兔盼盼今天过生日,小明想送给盼盼一张生日贺卡,大家帮他看一看,这两张幻灯片之间有什么不同?(大屏幕展示老师精心制作的两张幻灯片)选一选,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张幻灯片,为什么?
学生选择出喜欢的幻灯片(学生会选择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因为它比较新颖、生动、各吸引人。)
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我运用了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揭题:板书“设置动画效果”)
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的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吗?使它变得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
这些动画和声音是怎么做的呢?(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我这里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把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动画” 命令
师:要想设置动画效果,那首先要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这些命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这里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
任务二: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预设动画”这个命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将“盼盼的生日晚会”这几个字设置成“预设动画”中的“空投”效果。并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
教师指出注意点:设置动画之前,必须先选定对象,然后才能设置动画效果。
2、学生操作练习,分别将“小兔”的图片和“蛋糕”和“生日快乐”设置成“飞入”、“溶解”、“照相机”等效果。
教师循回指导,不会的同学可以单击“操作演示”的视频演示再次学习,最后都能独立做出来。(注重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
任务三: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盼盼过生日,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大象康康拿着一串风铃走来了。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命令把“大象康康拿着风铃”图片设置成“从右侧缓慢移入”效果,并且还带有“风铃声”,试试吧。(学生试做)
发现问题(用“预设动画”不能完成),请做出来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出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这时小猫乐乐“喵喵”地走来了,小羊奇奇也“咩咩”地走来了。
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小猫和小羊的图片和文字都设置动画效果,并伴有他们的叫声。
做好后进行广播交流,看看有什么不同?老师这里也做了一张,看看有什么不同?(是先出来声音,再出来图片和文字的)你们猜,老师是怎样来设置的呢?是怎么来改变它们的顺序呢?
2.讨论:怎样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把第二张幻灯片的小猫文字先出来,图片后出来。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练习:把小羊的图片和文字的播放顺序也改变一下。
3、老师通过演示提示注意点:如果对象没有动画效果,就用不到“顺序和时间”命令,只有对象被设置了动画效果,“顺序和时间”才有用。
师小结:好,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设置效果的两个命令,一个是预设动画,还有一个是自定义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结合时事)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夺得了全部14枚金牌中的8枚,在奖牌榜上傲视群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高兴吗?(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我们中国体操运动员的图片和资料)那就用你们的作品表现出来吧,主题就是关于体操世锦赛方面的,要求有两张幻灯片,有动画和声音。
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这个环节我希望能把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并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习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评,并请制作比较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纵观全课,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二
1、本节的地位及作用。
《窗口的操作》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四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键盘操作和鼠标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窗口操作是我们操作电脑最经常使用的操作方法,是引导学生认识电脑,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基础知识。
2、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年开信息技术课,学生对电脑操作的能力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家中有电脑的,对电脑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但也有同学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但是他们对电脑学习都有着很高的兴趣。针对学生之间的差距,为了让学生更扎实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将窗口的各种基本操作揉合于故事情景中,让学生在讲故事中掌握窗口的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学生的学习高潮中,从故事中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梳理知识点。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及语言组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从中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4、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窗口操作的各种方法,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梳理知识点。
5、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为主,演示讲解、启发提问法为辅。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
(一)在故事中掌握基本操作。
《龟兔赛跑》是学生熟知的小故事,上课伊始老师就以讲一个不一样的《龟兔赛跑》为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窗口的各种基本操作揉合于故事之中:
1、有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小乌龟——打开窗口操作——调整窗口大小操作。
2、乌龟、兔子向前跑——移动窗口操作。
3、兔子睡觉了——最小化窗口操作。
4、兔子睡醒了——还原窗口操作。
5、故事讲完了——关闭窗口操作。
接着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讲这样故事的几个关键点,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这时学生已经磨掌擦拳,跃跃欲试了,老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试着自己讲这样的《龟兔赛跑》故事,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既于无形中掌握了窗口的基本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动手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从故事中理清基本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小乌龟”和“小兔子”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老师就从这两个小动物说起,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通过取名字活动认识三个按钮(最小化、最大化、关闭),通过区分各个窗口认识“标题栏”,通过看老师操作归纳总结出窗口的各种操作。至此,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理清了各种概念,梳理了知识。
(三)在游戏中加深理解,熟练操作。
最后通过老师学,学生做的游戏,加深理解,让学生熟练了操作。
(四)在总结中深化思想教育。
本课以《龟兔赛跑》为情景,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本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甚至有些学生原来就已经会了这些操作,如果纯粹讲操作的话,可能五分钟就学会了,但学生可能提不起兴趣,而且也不利于概念的梳理,我将窗口的基本操作揉合于讲故事中,既能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要学的内容。
2、情景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学生。
3、本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环节较少,让学生完成的讲故事的任务,层次性不强,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三
此课选自湖北省华师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10课。是让学生熟练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制作演示文稿,为后面幻灯片切换、设置自动放映等学习内容提供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一定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会下载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他们经过前面2个课时的学习,会在powerpoint中给图片加入简单的动画效果,为本课的学习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根据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以下梳理:
知识与技能:学会应用设计模板快速制作演示文稿;能给对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获得技能,探索学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和开展制作贺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
确定教学重、难点为:给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出色完成电子贺卡的制作任务。
为教学准备了:一张端午节和一张儿童节电子贺卡,一些节日图片和文字素材,提供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课中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为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协作学习、体验交流的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情感,以制作一张生动有趣的电子贺卡为任务主线,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情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分组活动,集思广益;展示交流,评价欣赏;再创情景,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易到难,螺旋上升,逐级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第2个教学环节体现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落实在第2个和第3个教学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四
《有趣的绘画工具》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金山画王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金山画王中一些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重点是掌握利用金山画王画板下的9种工具的基础操作及利用工具画图。新的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与创作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也导致了学生内心理想与实际技能的不平衡。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欲望极其强烈。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就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和起点。基于此点,从信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信息技术课,只教电脑操作狭隘的课程局面。争取把更多的信息纳入到我们信息课程体系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发现美,感觉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从内容层面出发,对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同时结束教师适当个别指导。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画板下 工具的操作。掌握对工具的综合运用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并且体验成功。
重点:熟悉和掌握画板下9种工具的操作。
难点:对油漆桶的正确用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情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情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幅颜色多彩较为简易的作品小胖熊。让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美丽而不复杂,让他们感到有成功的希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画一幅同样的画。紧接着教师问:画这样的一幅图,你要用金山画王里的什么去画呢?学生会说:用笔。教师:到底用哪些工具呢?都是我们今天探索的内容。
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选择画板下面,多种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颜色去画小胖熊。
1、同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有问题一起讨论,或问老师。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着重汇报学生对工具的选择使用,如铅笔、喷枪、麦克笔、刷子、橡皮等。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则加以适当引导,并提出问题。比如:用刷子画小熊的身体,一不小心刷得太多了,怎么办?如何去克服?这样就顺其自然带出了,对笔头粗细的用法和橡皮的用法了。
3、克服难点,在学生汇报到如何画背景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可让学生体会到背景很大,一笔一笔地画,太麻烦。在选用了油漆桶时,则注意让学生观察界面的变化,有出现了三个椭圆形按钮和正方形按钮。这时,让同学们再动手试试这四个按钮的作用。再汇报结果。特别强调,用油漆桶也可以用各种图案作为背景。
4、查漏补缺。在画小熊的过程中,哪些工具还没用到的?同桌合作试试看,会用吗?
5、汇报这些工具的用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和体验成功,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学生画面内容的不协调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美术教育,展开想象。画出更加美丽可爱的小熊,特别是背景。
2、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各自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工具说说其中的用途。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4、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