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散文鉴赏三篇(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鉴赏篇一
正如既往,在旭灿的落日之后,天空陷入一片昏暗,未见一颗星辰。而人的目光也渐渐的开始变的空洞……
夜的来临,对于一个都市来说,只是另外一个面具的揭开,带来无数难以名状的放纵。在灯红酒绿之间,又有多少人迷蒙了自己的双眼,昏暗了属于自己的星空,忘记了空洞,逃离了一时的面对……而另一个场面的我,却是四肢张开,一个大字,仰天长望,除了孤黑的天花板,还有那窗外投射来的清淡月光。双目也逐渐的感觉出了空寂,倾听着:雪之梦,感受这个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夜……
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骗人容易,骗自己难些,在漫长的夜色中,总是纵容自己放开压抑,放松自我,然而现实总是有所拗悖,-。-无法放开自我,思绪从窗外的月光中散漫开,漂浮在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上空,让自己直接去面对他们。一张张既熟悉又模糊的脸,一件件既清晰又朦胧的往事,我不情愿去直视,却无法躲避它的来袭。如黑云蒙蔽月亮般,渐续的压来,即使你多么的皎洁,也要接受在幕后的暗淡……
一个多么平静的夜,正如大卫·梭罗所散步过的瓦尔登湖边那般寂静,各种生物依然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梭罗也在自己的思维里欣赏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无知,现在的困惑,以及将来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朦胧的月光在黑暗的幕后落下了那滴不为人知的泪水,不是不坚强,而是太累了。累那些被普照的人不会伤感它,不会过多的望一眼已经被遮盖的它。然而何尝不是没有欣赏它的人,只是他们躲在自己的窗下安静的看着,想着,念着……
看不见的是不是等于不存在了?记住了是不是永远都忘不了?生命中不断的有人进入或者离开了,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的,于是得到的不存在了,失落的却记住了。看不见你那皎洁的月光,却能感觉到你的美丽和温暖……
关于经典优美的散文欣赏篇二:回眸一念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的前世,到底回眸了多少次呢?
总是会回忆起我们相处的日子,虽然只有两天,但对我而言,已是欣喜,牵挂了五年,然后见了两次,再然后又是三年无声的思念。我们终究还是会错过么?
你依旧如往昔,而我却早已走了很远。不敢面对,害怕失去,连朋友都不再是。清晰的记得是那年寒假,你我在一处人烟拥挤的地方擦肩而过,我抬头的瞬间,你已经走远,我顿时了然,呵呵,终究还是我看着你的背影,那一刻,惊喜,失望,激动,害怕,跟着你的脚步,你还是那样清秀,多少年了,你,还是我记忆中的你,我没有勇气跟着你走下去,害怕被你看到,也害怕自己再次沦陷。那一刻,我哭了,望着你渐行渐远,我却只能就此顾影自怜,然后,转身。后来,总是会想起你,想起你阳光的笑颜,想起你对我说过的种种,只是如今,你我一南一北,有着一亿光年心的距离,踩着一步步的思念,我却再也无法靠近。
有时候,会很喜欢夜的宁静,喜欢淡淡的灯光散发的温暖,喜欢在宁静的时刻,听听歌。都说喜欢戴着耳机听歌的人,注定会是孤独的人,那么,我呢?看到跟你背影相像的人,总会驻足凝望,听到跟你声音相似的人,总会窃喜不已。同一片蓝天下,你在做什么呢?
我该怎么说,能怎么说,早已词穷。我走远了,可是你还在我心里,到底我还要再回眸多少次,才能让你看到我呢?
关于经典优美的散文欣赏篇三:时光请放缓你的脚步
散文鉴赏篇二
[美文精选]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略有删改)
赏析:
散文鉴赏篇三
【导言】
刘亮程(1962~):生于新疆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做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原文】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去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弯了,骨头也散架了。几年后,当我再经过那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xxx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我在一头牛屁股上拍了一锨,牛猛窜几步,落在最后的这头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面。碰巧有个买牛的人,这头牛便被选中了。对牛来说,这一锨就是命运。我赶开一头正在的黑公羊,让一头急得乱跳的白公羊爬上去。这在我只是个小动作,举手之劳,羊的未来却截然不同了:本该下黑羊羔的这只母羊,因此只能下只白羊羔了。
当我50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的,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我扔在路旁的那根木头,没有谁知道它挡住了什么。它不规则地横在那里,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每天都会有一些村民坐在木头上,闲扯一个下午。也有几头牲口拴在木头上,一个晚上去不了别处。因为这根木头,人们坐到了一起,扯着闲话商量着明天、明年的事。因此,第二天就有人扛一架农具上南梁坡了,有人骑一匹快马去胡家海子了……而在这个下午之前,人们都没想好该去干什么。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赏析】
文学给予你另外一双眼睛
马 以
“我改变了什么?”若是每个人都如此询问自己,会得到一些怎样的答案呢?
有谁会想到自己曾经改变了一片草的长势、树木的生长、树上麻雀的行动、水在渠中的流向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即使想到了这些,谁又能坚信自己这些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大概在刘亮程之前,没有人会这么去想。然而在我们读了他的这篇《我改变的事物》之后,会这么去想的,恐怕就不止一两个了。
很显然,刘亮程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就是指引我们发现了那些经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生活意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些生活小事中度过,而大部分的人又都觉得只有在“做大事”时生活才有意义。但刘亮程仿佛是将我们拉到了显微镜前去观察生活,发现原来一些再简单、平常的举动都在使这个世界发生改变。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改变,更不能否认这些改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沉甸甸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在这篇《我改变的事物》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其中一个答案:文学能给予我们另外一双看待世界和生活的眼睛。比如此文就给予了我们一双发现平常生活意义的眼睛——有了这样一双眼睛,我们必将更加肯定我们的人生价值,并且必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诗意。
我们常说文学贵在创新。那么文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别人不曾留意的,你留意到了;别人不曾想过的,你想到了;别人不曾说过的,你说出来了……而做到这些,需要的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这就是“敏锐的感知”;“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这就是“敏锐的洞察”……一个人这种与众不同的感知和洞察,就是因为一双与众不同的观察、看待事物的眼睛。
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的眼睛才刚刚开始注视这个世界。显然,我们对世界缺少洞察力,但我们肯定不缺乏感知力。与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样貌的成年人相比,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反而更为新奇、灵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是初中生,也可以写出非常精彩的作品(许多同学的佳作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珍视自己对世界的那份独特感知——在文章里写下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切实体验与感受。
【原文】
热斯坦巷早晨
刘亮程
不是我——是他们,在热斯坦巷的早晨醒来。穿过麻扎的阳光斜照进巷子,照在那些踮起脚尖便能望见的低矮房顶。拉客的毛驴车摇着响铃走过。最早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看见巷子里多少年不变的土路上,站着一个陌生汉人。她扶着门框,探头朝外看一眼,又缩回身去把门关住。
一连两个早晨,天刚亮我便起身,跑到热斯坦街的那条小巷子里。我不知道我想看见什么,只是有一种隐隐的冲动,想赶在他们醒来之前,一个人静悄悄地走过那条巷子,一直走到麻扎那头,再回过身。
每次我都晚来一阵。我在路上听见清真寺的喊唤,那是在召唤人们做一天的早礼拜,巷子里突然变得安宁。出去的男人悄然回来,跪在一块方布上,朝西念拜。女人扫净院子,探身朝街上看一眼。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
热斯坦巷的早晨就这样开始。洒过水的地上尘土不起,男人做完一天的早礼拜,神情释然,着手忙尘间俗事:给毛驴添草、清扫驴圈、烧炉打铁、烤馕、戴帽子上街。
我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已经好些年,我不知道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我有时睡到上午10点,有时躺到12点起床。没有谁喊我醒来,醒来了也不知要做什么。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已经好些年,我仰起头,看见的仅仅是烈日、尘土和无精打采的闲云。偶然有一只鸟飞过,就让我十分高兴了。
热斯坦巷的男人们,高捧双手,仰目西天时看见的肯定比我更多。他们不告诉我。
告诉我了,我真会相信吗?
我只是一个过客,偶尔短暂地看见热斯坦巷的早晨,看见他们的一天,竟然这样开始。只是看看,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我依旧会在自己的早晨沉睡不起,睡过上午、中午。在我没彻底睡醒之前,我并不希望被谁唤醒,不论它是鸡鸣狗吠,还是真主的声音。
在另一个夜晚,我和小兰走进热斯坦巷的昏黄月光。我让出租车停在路边,车灯熄了,我独自走到那片xxx扎旁,静静伫立。已经过了深夜一点,一天最后的晚礼拜也做过了。热斯坦巷沉睡在月色里,高低起伏的麻扎和旁边的低矮房屋连在一起。
我又来晚一步,没有看见这一巷子人怎样睡去。我没听见清真寺做晚礼拜的喊唤。那个时刻,他们被什么声音召唤,全部的,跪入黑暗,身影一起一伏,口中的默念声振荡着空气。月亮升起,照着那些永远看不清的黑色背影。然后,整条巷子,几乎挨着地的窗户,窗户里的灯光一个个熄灭掉。我站在他们留给我的黑暗中,静静站立。月光厚厚地铺在地上,涂在残缺的拱北(墓)上,一片昏黄。好像起风了,插满在麻扎上的树枝轻轻摇晃,或许是我的身体在摇晃,觉得脚下空空的,像要飘走似的。
回到新城宾馆时,街上、大院里,依旧灯火通明。月亮高挂在天空,像跟我们没关系的一件东西。它的辉光,已经照不到这块地上。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看见从没见过的人们,一群一群,围坐在那里,说着我听不明白的话。他们从不抬头看我,我也看不见自己。不知道看见这些的那双眼睛,藏在哪个黑暗角落。头顶是一弯银白新月,我在那样洁净的月光中,仍旧找不到“看见”新月的那个我——他不在那里。
或许,这就是我的库车之行。我并不在那里。一切都像一场风,一场梦。它们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
但是,在我依旧不会被谁唤醒的长梦中,我会反复经历我正短暂经过的一切。我会回到偶尔途经的那棵红桑树下,一年一年地,过我未曾过过的漫长日子。我会早早醒来,千百次地走进那座新月高悬的清真寺,跪在我不认识的人中间,一遍遍地默念我从未念想过的陌生真主。
我在那样的尘土中会有孩子,会有完整的属于身体和心灵的早晨夜晚,会有信仰和对神灵的虔诚敬畏。
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
【赏析】
被唤醒的生命
姜 蕾
文章从热斯坦巷的早晨写起。早晨最先醒来的是他们——那些男人和女人,以及穿过麻扎(新疆xxx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的阳光、拉客的毛驴车、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都先于“我”这个“陌生的汉人”而醒来。当地人早早醒来固然是为生活而奔忙,但更是为了做一天的早礼拜。当“我”看到那些男子朝西念拜、女人净扫院子时,顿生出“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的感悟。
这片“阳光雨露”,“我”却难以享受,它只属于那些有信仰的人们。而因为“没有可信仰的东西”,所以“我”不知晨昏,拿中午当清晨;只看见尘俗,没有看穿世俗的眼睛;浑浑噩噩,整日不知该做些什么……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
但是这一切被一个宁静的夜晚的所见和这个夜里的所梦所打破。这个夜里,“我”想象中的晚礼拜的情景让“我”觉出了“脚下空空”、“身体摇晃”,只能落荒而逃,逃到那片“月光找不到的地方”,逃进时尚的新城宾馆。但“梦”并未放过“我”,它让“我”看出了自己与“那群人”的距离,它让“我”明白:自己不在那群看见“新月”的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