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工人的贡献(模板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一
经过漫长的两年,现在的我已经五年级了,但学校的工程还没完工。我每天看着工地上的工人忙忙碌碌,工程却以惊人的“龟速”进行着。
早上七点多一点,我们刚到校,工人们却早已抵达工地。拿钢丝的拿钢丝,钉木板的钉木板,和泥土的和泥土,他们早已干得热火朝天。
中午,我们在食堂吃完饭,他们还在工作。“嘣嘣嘣”、“沙沙沙”、“叮叮叮”、“咚咚咚”…… 这些美妙的旋律都是这个工地奏出的神奇的协奏曲。一直等到做完手中全部的活儿时,他们才停下手中的工作,到门口窄小的房间里,端起碗津津有味地吃起面条来。从四面八方赶来建设这所陌生城市的综合楼的他们,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胡乱侃大山,仿佛有了眼前这可口的食物,一切就满足了。
下午,我们放学后,他们依旧留在工地上,喝西北风“充饥”。在瑟瑟冷风中工作的他们只穿了几件单薄的衣物。难道他们不冷吗?他们的父母、妻子、子女知道了后会不会很心疼?我在心间暗暗问道。
当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月牙儿,散发出淡淡的光晕,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伙疲惫的人儿拖着疲倦至极的身子,骑上他们破旧的单车,迎着风快速地疾驰,他们仿佛又燃起了斗志,急匆匆地返回他们的“安乐窝”。对他们来说,那是他们温暖的避风港,因为那里有父母细心的叮咛,有妻子精心准备的饭菜,有孩子细柔甜美的呼唤。“爸爸——”那一句甜美的呼唤,似乎有着无限的魔力,能瞬间洗涤全身的疲惫。
我时常想,这些人干活的时候多么卖力、多么劳累,大口大口吃面条的样子看起来多么可怜!为什么会这样?都怪老天,那么吝啬,不给每个人分配一样的幸福。有些人拼命赚钱去养家糊口,却还是过得很拮据。而有些富人,却开着名车、住着别墅,过着安逸的生活,完全不能理解穷人的辛苦。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站在走廊上,托腮冥思的我时常想,那样一刻不停地辛苦干活的他们是不是也有着理想呢?那他们的理想会是什么?会不会是:如果我努力干,今天的工钱就能赚到了,就可以给父母买件保暖的衣服了,可以给家里贴点好菜了,还可以给孩子买个心仪的玩具了。他们会不会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变成富人,躺在舒服的空调房里,而不是在恶劣环境中痛苦地煎熬?估计他们都会觉得不切实际,所以他们会把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
我想,他们都是有理想的吧!或许,每个人都是有理想的,只是没把自己的理想表露出来而已。不过,不管你有没有表露你的理想,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向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奋斗。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二
今天,我闲着没事儿干,于是我乘着车来到了胡藏一家做客。
刚一进门就看见房子顶上和下面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干活。他们有的在运送砖头,只见一个手抛砖的人扔出的不高不低不左不右接砖的人一接一收,不慌不忙,他们的动作那么熟练,配合得那么默契。
有的在运送水泥,把水泥用铲子放到桶里一桶一桶送上去;有的在搅拌水泥,先把沙子堆在一个地方,在把中间凹进去放上石灰和水,搅拌开始还是一半黄一半灰,后来变得只有灰色。
有的在摆放支架,先把木头用推车两三个人一起把它推到支架里,好不容易把它弄到上面,在上面没有推车只能人抬,一根木头需要五六个人用尽吃奶的劲才可以勉强搬动。我躲得远远的,因为他们在搞基建,都是砖块,木材,生怕砸着我。正当他们干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地上那么多东西不是要被雨淋湿了?刚砌了一半的墙怎么办?房顶怎么办?这时大爸爸就说:“工人师傅们,不要慌,今天不会下雨的,天只是在提醒我们要抓紧时间干活。”他话音刚落,工人们都露出了笑容,这时我紧张的心也放了下来。不一会儿,天上的乌云渐渐地散开了,工人们还是忙碌地干着活……
后来我才听奶奶说:“是北方的沙尘暴影响到我们这里,所以天灰灰的吹着风带着沙子。”我听了以后想:我以后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三
每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小区中那一栋栋楼房时,我的脑海里便想起了那群可爱的人——建筑工人,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再平凡不过的工作了,但我认为他们正是因平凡而伟大。
以前在家里,总能听到从工地上传来的一阵又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向工地望去,只见一大群工人在烈日的曝晒下干活,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冒着40多度的高温辛勤劳作。我想,他们是伟大的,如果没有这勤劳的人,怎会有我们这美丽的家园?他们的腰弯了,我们的大楼耸立了。
在“头儿”的带领和明确分工下,工人们有的拌沙浆,有的搬运砖块,有的动手砌墙,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精力旺盛,皮肤大概是经常被日晒雨淋的缘故,呈现出耀眼的古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一道光泽。不一会儿,平坦的地面就建成了一堵墙。
太阳越升越高,它像要炫耀自己一样,把光猛烈地照射到大地上。小区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躲进了空调屋里休息,到处都静悄悄的,只有这群为生计奔波努力的人们还在忙碌着,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我曾经在生活中一些不同的场合听见人们嘲笑工人的声音。我心里暗暗为他们打抱不平:如此令人尊敬的人,怎么可以对他们自食其力,本本分分的行为感到不屑呢?建筑工人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他们这都是为人民做贡献,他们真棒!
建筑工人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工棚,他们常常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一幢幢漂亮的高楼,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美丽的大桥,把我们的城市装点得更加气派。
太阳终于要下山,小区里的人们都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来散步乘凉。这群建筑工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有说有笑的回家去了。
明天,他们的身影又将准时出现在小区里。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四
以前每天大清早,我家附近的一块工地上总是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吵得我睡都睡不好。我每次心里想:“怎么这么吵啊!烦死了!”
一天放学后,我经过那里,用脚跺了跺地,没想到灰尘四处飞起。黑色的雾中,我隐约能看到一堆红色的砖头,一些工人吃力地推着车,车上装着满满一堆沙子。
我又抬头望着脚手架上的工人,他们带着安全帽,但却掩盖不住他们脸上的黝黑和疲惫。他们很辛苦,全心全意的在为城市建设奉献。在这一年当中他们每天如此。
春天,下着绵绵的雨,可是他们还是继续努力地工作。地面湿淋淋的,又很滑,有一个工人还差点摔下去。
夏天,天上骄阳似火,当我们在家吹空调时,他们在默默地工作。有一名工人中暑了,但他也没有休息。喝了一瓶金银花露,吃了点中暑的药,然后继续工作。
秋天,天气凉爽了,可他们还是汗流浃背。
冬天,地面都结冰了。他们的鼻子被冻的通红,手冻的开裂了,但他们毫不在乎,继续扛着沙子。
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意,我要为建筑工人喝彩。
的确世界上值得我们喝彩的人有很多,霍金、李娜等各行各业的成功的伟大的人。但是,是谁像蜜蜂一样工作?是谁使我们住上高楼大厦?是谁默默的付出?是建筑工人。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建造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要为建筑工人喝彩。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五
时代在改变,小城市里也都将立起一栋栋高楼大厦。当然,这都要归功于那些建筑工人们!
每天天还没亮,就能听见他们开工的声音,等正午时,他们依然还在干活。
烈日下,他们都尽情地挥洒着汗水。工具虽然不是崭新的,但他们一个个都干得起劲。在他们黝黑的皮肤上,有很多的伤痕,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留下的纪念。建筑工人们的肩膀上都搭着一条变了色的毛巾,累了,就擦擦汗,接着干,工地上还时不时地传来他们的谈话声与欢笑声……
他们如此辛苦地工作,但却没有和我们一样享用丰盛的一日三餐。平时他们的午餐,都是自家带的米饭和腌制的咸菜,但他们吃得都很香,饭菜虽然不多,但他们谦让着,从不你争我抢。偶尔户主给他们送来饭菜,他们都是婉言谢绝。
吃过午饭,他们又接着去干活了。
他们有的在楼上砌墙,有的在楼下往上递运砖块,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很轻松,但听爷爷说,那可费劲了,可我从他们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艰辛,虽然累,但他们却快乐着,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幸福吧!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望去,他们依然在工作。
躺在床上,我的思绪飞回了两年前……
那次,乡里的老房子需要翻修,爷爷请来了一群由农民工组成的队伍,开始工作。
不久,老房子翻修好了,焕然一新,爷爷可高兴了。在付工钱时,爷爷想多付一些,可他们依旧婉言谢绝了。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工人,用他粗糙的手,把多付的工钱递回给了爷爷,笑了笑,露出一口的白牙,说:“虽然我们不是很富裕,但我们只收取对等的报酬,多余的钱我们是不会收的!”
他们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丰盛的一日三餐。他们,建筑工,城市的创造者,平凡而又伟大。
筑路工人的贡献篇六
同为工地工人的郑俊展,将矛头对准了读者,他认为中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观察是一种伤害,这种因距离感而对工人阶级苦痛以诗意化的观看,只产生出了感动的情绪,施舍了一些人道主义关怀,而没有任何行动。甚至工人们还被期待自己起来反抗抗争,如黄汤姆所说,“这较接近一种身分与意识形态的自我确认:反覆以同情与施舍,来确认自己在这社会场域中的安全位置。”
.
图片来源:《做工的人》书中插图,摄影:赖小路
这些激烈的争论出现,也恰恰说明《做工的人》的确将工人的劳动状况带回到大众舆论的焦点,在这些战线极为漫长的争论中,关注不同领域的读者自然可以汲取不同的养分,得出自己的思考。但既然《做工的人》的主角始终是工人,这本书对工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这里,笔者不得不同意评论者对本书制造“感动”的批评,这并不是说感动本身是缺点,看到底层劳动者在喘不过气的现实下依然努力生活,感动是一种自然引发的情绪。然而,问题在于感动是源于苦难的存在,而我们从这苦难中得益,却只沉溺在所谓的“感动”之中:劳动者们的苦难不该只是换来几句轻佻的赞美。.
图片来源:《做工的人》书中插图,摄影:赖小路
.
这本书的弱点就在于,它既没有指明什么样的结构导致了工人的苦难,以让读者本可能从“感动”中生出的不平与愤怒无处着力;也没有指明:该书可能的读者,其实也是这种压迫的共谋者与获利者。他们在享受利益时,通过这本书让自己满足于一种确认彼此身份的“感动”,然后不断地再生产出让工人苦难的社会结构来。身为读者,既可以用一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方式,“知道”社会中这一群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并满足于此;也可以用一种更痛苦但更自省的方式来阅读,不断提醒自己是处在优势位置,不断提醒自己是这些苦难的获益者,从而要么让自己成为一个虚伪的人,要么迫使自己做些什么。
毕竟,承认“众生皆苦”很容易,承认自己是坏人比较难。
(葛兰东,在台湾念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