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备课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篇一
1、通过对小数乘、除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自己理清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对教学中易混题、易错题加以区分练习,对难点题进行重点复习,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4、体验在线段和封闭图形上植树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利用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会运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方程的方法,并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植树问题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简易方程、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
组间交流,汇报互评。
教师补充并板书:
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的第(1)小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全班交流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师:你认为计算小数乘、除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计算中比较容易错的地方: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补0的(如2、7×0、03);小数除以小数移动小数点被除数需要补0的,商中间有0的(如2、4÷0、06,6、03÷3)。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总复习中的第1题的第2小题,接着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后,教师强调:在利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正确理解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计算,灵活选择解题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运算结果。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出示总复习第3题的第(1)小题。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该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吗?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1)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学生用定义判断。为什么第2个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2)完成总复习第3题第2小题。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我们在列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的格式,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师: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接着,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第3题第3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1)出示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2)总结学习方法: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数=间隔数。
1、练习二十五中第2题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学生算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2、练习二十五中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题中隐含着一个条件:一年有12个月。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练习二十五中第1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全班核对时,教师强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4、练习二十五中第1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解题策略,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5、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6、在一次歌唱比赛中,6位评委给⑤号选手的打分如下:
现在作为记分员的你,给出⑤号选手的最终得分是?。
7、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km以内收费8元,3km以外每千米收费1、8元。杨红从家打车去该市书城共付了10、7元,她家到该市书城大约多少千米?
答案:1、130、068156355
2、2033、9÷12≈169、49mm
3、x=0、576x=1、5x=0、9
4、解:设现在可以做x个
3、6x=3、8×180
x=190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
5、56÷4-1=14-1=13(棵)
答:一行能栽13棵。
6、9
7、(10、7-8)÷1、8=1、5(km)1、5+3=4、5(km)杨红家到该市书城大约4、5km。
练习二十五3、4、6、13、14、15、16、18
答案:第3题1、231、8、42、54+3、5、61、5
第4题3、153、242、86
第6题13盒
第13题4、534、0951321、95、6714、39
第14题32、993、0916、53
第15题
第16题30×2、56÷2=38、4(万千米)
第18题180×3、8÷3、6=190(个)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结:通过对小数乘、除法、简单方程以及植树问题的整理和学习,我理清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加深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了解。
第1课时总复习(1)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总长=(棵数-1)×间距
间距=总长÷(棵数-1)
2、“两端都不栽”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
3、“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4、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每边的棵数-1)×4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感觉复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自觉复习的良好习惯。在复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就的快乐,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篇二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篇三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就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教学反思: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基本方法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 ,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 ,玉兰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 ,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 ,桂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科书58——60页内容。
教学反思:
方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62——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x 3.2=8、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5、2x=0、 3.5x=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 x=6 ÷4
x=1.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
解方程的依据:
a、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 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b、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2——62页的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篇四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篇五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