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大全十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正确进行口算。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题卡、小黑板、挂图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课件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挂图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练习一第1~6题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课本第88、89页例1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