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年度工作总结 备课组工作小结(四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备课组年度工作总结 备课组工作小结篇一
找学生谈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求是:谈心不论时间长短,路上遇到、课间十分钟、早自修时间,只要有空,就找上一两个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班级的一些不良表现。从我们决定之后,进办公室的学生也多起来,有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学生们也愿意把我们当朋友,都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的苦恼、喜悦告诉我们,甚而与我谈及未来的梦想,我欣悦他们的坦诚,也尽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困难。我们会把这种做法一直坚持下去。
在大、小计划之先,我们都要讨论老师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大、小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的进行研究和总结,调整教学状态,优化教学过程。天天交流得失,更成为我们教研常规。在这一个月我们所做的有:了解学情,有的放矢;鼓励学生,提高兴趣;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自制小卷,先是考试;合理安排,螺旋上升。以后要注意的地方有: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应多下工夫。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因此我们把集体备课分为两块:星期三下午我们集中研究教材、教案;星期五上午我们集中研究习题。在研究教案时我们大致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由事先指定的一名老师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听讲做记录,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再选出两名教师对其它的两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认真听讲做记录,讲完后由每一位听讲老师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对提出的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讨论,对于改进的地方进行整理,然后进行二次备课。
对于习题的研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事先安排好每位老师分别收集哪几个知识点的高考题及典型的习题,到星期五首先让每位老师把收集到的题汇总起来,然后大家共同研讨哪些题能用哪些题应该删去,然后再讨论能用的题的答案,确定出标准答案,最后再讨论哪一些题应该用在讲授哪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用。根据学生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处理等。以上是我们组教研学习的大致过程。
备课组年度工作总结 备课组工作小结篇二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五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按照学校及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现将这一学期工作回顾如下。
开学前期,我们组在认真学习一些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第十册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组内,我们一是做到课前讨论交流,二是做到课后反思小结对比。从基本上每天我们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反应及应变对策;还经常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每双周星期三上午的备课组活动更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交流一段时间的教学情况,一方面:每个单元的主备人作为说课者,主动交流自己的备课思考,其他老师在听的同时提出建议并商讨,直到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可根据教研组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商讨备课组建设的'充实,可专题讨论练习的设计,可交流复习课的模式、体会和复习计划……在讨论中,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都会有所获,从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
组内教师平时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我们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的老师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的精神!从开学初的教材梳理、每周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各单元的专项练习整理、设计,每个环节的每个内容,每个细节我们都要经过精心安排和讨论,以至留下的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在期末复习阶段,我们齐心合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整理每个单元的复习资料,交流每次测试后各个班级的情况,在比较中不断地改 。
1、由于本人工作能力有限,对于教材的解读能力还不够,导致本备课组工作成效不明显,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待加强和提高。
2、我们每位教师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进步,对于听课“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评课也还是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3.组内教师的基本功还要更扎实,在专业知识和教科研的理论学习、实践上,还要有所提高。
4.继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对实际应用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四类十一种应用题逐步渗透,从数量关系的分析入手,进行不断突破。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让他们学有余力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5.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补习力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
总之,备课组是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力量!我们全组老师将在数学教研组的带领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奋发向上,使我们的备课组工作更上一层楼。
备课组年度工作总结 备课组工作小结篇三
本学期以来,高二语文备课组老师在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堂堂清”教学思想,积极参加各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本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们在高一一学年的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堂堂清”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在语文教研组组长叶俊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共同学习,我们进一步提升对“堂堂清”思想内涵的理解,规范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认为,“堂堂清”是一种教学原则,是一种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堂堂清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模式,更是一种理念。其理念的核心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问题前置,重视课前预习;独立思考,重视思维品质;自主合作,重视课堂展示;以学定教,重巩固提升。语文教学的堂堂清模式由五个系统板块构成,即目标系统、预习系统、自学系统、总结系统和反馈系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散文、小说、诗歌、文言文和写作五种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积极参加市校两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全组六位教师六次集体参加马鞍山市教研部门集中组织的集体学习,四位教师报名参与承担了省级课题《高中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中支课题“高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状况研究”部分研究任务,四名教师报名参加了市电教馆组织的七项电教作品培训学习。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张飞的论文《一线串珠,让语文教学更简洁、流畅》获市级论文评选一等奖,王秀华《好课,从强化“文体”意识开始》获市二等奖,李友香《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结语设计》获市三等奖;此外,全组教师均认真撰写了学校布置的“堂堂清”教学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与思考。
全组教师认真贯彻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规定。开学初,备课组即制定了集体备课的实施方案,主要实行“分工备课——集体商议——二次备课”的备课流程。备课组长制定集体备课的教案统一模板,并预留二次备课的空间。集体备课中充分发挥了六位教师在各方面的长处——吴佳老师的课件制作,张飞老师的教案编制,李友香老师的试卷组合,王秀华老师的资料搜集,鲍建平老师的教学规范,尹胜保老师的引领示范——极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实现了备课组资源的共享。开学前的暑假,我们还协作编制的人教版必修五内容的同步导学案,该学案以堂堂清教学思想为指导,突出了教学预案的问题引导性,并重视训练与巩固,拓展与延伸。该学案突出导学功能,系统性和实用性强,文字编辑精美,是全组教师学习堂堂清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
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研究.我们认真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常规教学中,穿插了高考专题知识的梳理,统一印发了部分专题(譬如字音、字形、成语、名篇名句默写等)的资料和试卷。确保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注入高考的知识,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2、重视作文教学,本学期,我们成功举办了一次高二优秀习作展,同时各位老师还积极遴选优秀作文,推荐到《中加校报》发表,并认真撰写了作文评语。
3、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和评讲。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两次月考和一次期中、期末考试。全组教师均能认真撰写试卷分析及时上交学校教务部门,认真组织试卷评讲,并就考试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堂堂清教学模式仍需要继续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体系尚未确立和作文教学的堂堂清模式仍需继续打磨。
2、语文教与学的生态环境比较严峻。譬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这样的校级语文活动几乎没有,语文学习氛围不浓。语文学习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正确对待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3、“堂堂清”教学模式化,让语文课堂成了概念化的演绎,有可能减弱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4、教学案的编制还应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清”的时间和课堂容量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学生层次的不均衡性也影响了堂堂清教学模式的贯彻。
一个学期以来,高二语文备课组的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堂堂清教学思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创造20xx年高考目标的新辉煌添砖加瓦。
备课组年度工作总结 备课组工作小结篇四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华、弃其不足,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将来,为了本学期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现将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如下。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同样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临阵磨枪"的现象出现。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儿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新教材又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了"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儿童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用"我会认"的图标来标示。为了鼓励儿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又设有"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因此,我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创设的这一教学有效资源,放手让儿童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交际。让儿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儿童学习的成就感。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在上册教材中内容较多中有时为了赶进度,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形成恶性循环。给以后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家长配合不够。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
1、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网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语文课上得更活泼更生动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