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重点难点】
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学习内容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证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
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3.怎样测量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答:将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来测量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将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来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哪种方法更便于测量?
答:增加串联的干电池的数目;使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5.动手做一做:设计好实验电路图,并画下来,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注意:开关要断开,要正确选择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处等。)(将电路图展示在ppt上)
6.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请在ppt上展示此表格)
7.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完成p75图17.1-1的图象,并分析归纳,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1、在本实验中,定值电阻能否换成小灯泡?
答:不能,因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造成实验过程有两个变量,得到的结论是不对的。
2、讨论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便进行多次实验。
3、在此实验时,我们虽然多次改变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了多次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对这一个定值电阻来做的。为保证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看能否得到一样的结论。
【即时练习】
完成p76-p77第1题。
注意: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有的数据明显是由于读数粗心或测量时操作错误造成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数据,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剔除。
学习内容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6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过程用红笔作上记号。
在实验中,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要适合,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测量的结果不精确;过小,无法测量,甚至损坏电表。
教师巡视辅导。
1.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会随导体的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2.在本实验中,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3.讨论:怎样实现这些改变?应该怎么操作?
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先将滑片移到某一适当的位置,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再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移动滑片,直到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与第一次相等为止,再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
4.动手做一做:画出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闭合开关,记录下对应的数据,完成下列表格:(在ppt上展示电路图与表格)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为了保证实验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答: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再进行多次实验。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1、想一想: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第一次实验有何不同?
答: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1.保护电路;
2.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2、在叙述结论时,只能说“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或电阻)成正(成反)比。”不能反过来叙述,“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不能缺少否则结论不严密。
【即时练习】
1.完成p76“想想议议”
2.完成p77第2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二
a.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b.在条件足够情况下会计算物质的比热。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过例题,运用所学比热概念,归纳总结出物体吸热公式,然后再通过例题写出放热公式,加深学生对物质比热的理解。
分析二:本节内容突出体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讲授
一、复习比热的知识
二、物体吸热的计算
q吸=cm(t-t0)
例题1:把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铝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三、物体放热的计算
q放=cm(t0-t)
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铁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四、比热的计算
例题3;某物质吸收4.2×104焦耳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为多少?已知该物质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业
课本p27第7、8题
提出问题: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
引导学生解题
指导学生
引导学生
学生回忆
思考计算吸热、放方法
学生自己解题
总结比热的计算方法
学生板书
探究活动
调查北方冬天有关取暖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三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
(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乒乓球浮上来。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
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
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五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物质的世界指的是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等,其核心内容是对宏观的物质和微观的物质世界有所认识,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经历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学生以前原子的组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由于它与以后的质量、密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本学科力学的基础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区分物质的微观与宏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多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认识物质的概念。
1、 目标
(1)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3)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目标分析: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就是指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能形象的描述固态、液态、气态的结构,并且说出各自的性质。
(2)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就是指让学生知道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
(3)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就是指让学生知道纳米是个长度单位,而且是现在物理学得尖端科学。
这一节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学生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只能借助借助多媒体,通过目前科学界的仅有的一些照片来让学生感受到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
另外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学生也很难想象只能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上课的学生还有踢足球的运动员等等形象的实例来比喻他们的微观模型。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问题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 哥白尼与日心说;
(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3、宇宙的组成
问题2: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1、问题3: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 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几十纳米)。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三)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由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非常小,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约1015个微小的原子。
h,he,li,be的原子结构。
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和中子(夸克)]和电子
夸克是最小的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四)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水除外),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流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巨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五)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是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纳米技术的应用:电子与通信,医疗,制造业,分子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运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有各种形态,物质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构成了多彩的物质世界。
1.p8动手动脑学物理问题。
2.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的这种性质被称之为热胀冷缩。在各种金属中,铝的热膨胀最显著,依次是铜、铁、钢。利用长度相同的不同材料的物质在温度改变时伸长量不同的性质人们制成了双金属片。利用铜和铁制成的双金属片在温度升高时,会向哪一边弯曲?
课堂作业练习相应练习。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六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理解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8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初三物理课件苏教版篇八
1.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关系;质量的测量及单位换算关系,初三物理测量 浙江版。
2. 了解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知道测量必然存在误差。
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长度的单位是米——这是国际单位。其它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米=10-9纳米
2.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来决定。
测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来达到需要达到的准确度。
3. 质量的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还有吨、克、毫克等等。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4.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其他还有杆秤、台秤、磅秤、电子称等。
天平的使用步骤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检查游码是否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上。调节横梁平衡。
(2)把代测物体放在左盘上,砝码放在右盘上,然后移动游码,直到平衡
(3)计算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砝码所对的刻度值,即为要测物体的质量
(4)称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5. 体积的测量——用量筒或量杯
6. 时间的测量——用钟表
7. 温度的测量——温度计。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8. 测量的误差——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的测量技能等因素,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些差异。这个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误差与错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错误是可以消除的。
1. 在下列各数字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 一个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5 ·;
(2) 一支园珠笔的长约1.8·;
(3) 一层普通教学楼高度为3.5· ;
(4) 一枚一元硬币厚度约为2.5· ;
(5) 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 ;
(6)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0· ;
(7) 初中学生跑完1000米约需要210 钟;
(8) 一个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50 ·。
2. 进行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
(1)3.4千米为多少分米、多少微米?
(2)6.3毫米约多少米?
(3)2.8米为多少厘米?
解:(1)3.4千米=3.4104分米=3.4109微米
(2)6.3豪米=6.310-3米
(3)2.8米=2.8100厘米=28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