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精选(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一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激发学习。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二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__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
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2)概念:因②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③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分钟。。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向西⑩ 。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先出生的`为哥(姐)、后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 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 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总结。
【/article/>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__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