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三篇(汇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篇一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作为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叙述线索清晰、简洁,场景描写有详有略,语言表达洗练、精确。这篇文章游踪与溪水明暗同步,双线并行。景物描写紧扣特点,详略得当:一路前行,轻快明艳;入洞简约,止于宽大;孔隙惊险,细写感受;内洞奇大,展现变幻;出洞原路,一笔带过。难怪,这篇文章经久不衰,难怪,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游览顺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的《颐和园》之后,这个班的学生写了相应的游记。写作时,基本上能按照游踪顺序来写。但是,在描写景物时,见闻写得比较多,而感受,相对而言就比较贫乏。《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很好的写作范文,值得学习的点非常多。这篇文章中,通过孔隙这一段的描写尤其精彩,让人身临其境。在学生写了游记后,有了自己的体验,再学习这篇文章的游记有关的特点后,如果能学以致用,对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或以后写游记类的文章,应该都有一定的收益。
这篇文章安排在四下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欣赏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依据编者的意图,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适宜的教学内容:认读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分为三个板块:检查字词,理清游览顺序——聚焦孔隙,发现写作秘妙——片段练习,尝试迁移运用。这三个板块,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精细;由字词积累到段篇感悟,由探究发现到尝试练笔,逐层深入。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着三个教学目标,让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践行。
在教学预设中,我们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积累、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1. 链接旧知,建构新知
我们的新知识,总是需要打破原先知识的体系,融进新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网络,并储存于脑中,以便于信息提取。
“温故而知新”。比如,在教学理解“蜿蜒”这个词语时,我们从四上学过的《长城》中的一个句子入手,再引导他们寻找文本中的“蜿蜒”,理解这篇课文中的“蜿蜒”的意思,将新知融入旧知,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再比如,梳理文本脉络时,以《颐和园》游踪路线图迁移到这课的游踪路线图。
2. 图示法
图示,直观又明确。
(1)没有去过溶洞的学生不知道“石钟乳”“石笋”是什么东西,我们直接呈现“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因为,这时,直观的图片呈现,比任何文字的解释更有效。
(2)游踪图示。出示《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纸,在上面圈画游览顺序,板书画出学生交流的游踪路线,游踪一目了然。
3. 批注阅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批注,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在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写写简单的批注。批注是一种文字的思考,即便学生没有写出文字,但在思考过程中,肯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字。
4. 情景体验(瑜珈冥想)
在瑜珈练习中,有一种瑜珈冥想。当一个人静止下来,闭目冥想时,在一定的声音言语引导下,他们会展开画面想象,甚至会出现相应的肢体动态。叶老先生在描写孔隙时,除了见闻,更详尽地描绘了自己在通过孔隙时的一种感受,让人身临其境。那么,如果让学生也能身临其境,那么,冥想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学习了通过孔隙这一段后,学生对孔隙的狭小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后,我们再通过瑜伽冥想,让学生感性体验。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舒缓的语气,地将文本中的语句复现,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冥想),体验过孔隙时的感受,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文本中的文字,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感受。
5.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习“怎样小的小船”这一句时,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删去一个“小”字,让学生思考发现,两个“小”的叠加,是为了写出小船的小,以凸显孔隙的小。怎样写出“孔隙的小”,我们出示《威尼斯小艇》中描写小艇的小用以比较,让学生思考发现,同样写小(窄小),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充分展开言语训练,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怎样高的高山”等句式的训练,小导游介绍旅游路线图,进行言语实践训练。
从孔隙词语理解入手,到孔隙的窄小特点,再到发现作者描写孔隙的写作秘妙,最后进行习作片段练习,从内容理解到发现言语形式,再到言语迁移,实现语文知识实践的价值回归。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节课,我们以教学目标为舵,言语训练为船,教学手法为帆,陪伴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篇二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过孔隙时,我感到xxxxxxxxxx,还感到xxxxxx,又感到xxxxxxxxxxxxx,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xxxxxxx。
⑵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xxxx,再加上xxx,可见内洞的特点是xxxx。
6、板书设计:
(美)(宽)(大)(窄)(奇)
金华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获奖最新篇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以浓浓的深情为墨,以细致的观察为笔,写出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景观,充满了神奇色彩,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情感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可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浙”“蜿”等生字,掌握“浙江”“聚集”等生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章脉络。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语文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文本语言理解的主体参悟性。因此在教学流程这一环节,我抓住 “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是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播放精美的金华双龙洞图片,当学生被五彩斑斓的画面深深吸引时,我会及时发问:“同学们,这个地方美不美?想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去浙江的金华去旅游吧。”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功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后,我设计了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懂的生字词或句子,同位交流。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字形特点,并追根溯源,根据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直观识字。这一环节,“先学后教,凸显自主”是我的写字教学理念,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对易错和难写的笔画,示范书写,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接着,要求同学再读课文,力求达到读通、读顺、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并要求同位互相讲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整个阅读过程本着“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可以很好地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有了自信,学生不怕困难,更易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接下来是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以读促悟。这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初读环节的基础上,我会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吗?”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过程中,我会相机点拨,使学生品读出课文的精妙之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读书要有目的性,明白为什么而读。接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例如:文中写双龙洞孔隙和内洞的两段,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走进双龙洞奇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进而会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它呢?”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四环节拓展文本,延伸课堂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欣赏和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观察一个景点,选择好游览顺序,进行仿写,并要求学生课下搜索金华双龙洞的其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力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紧扣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力求生动化、情感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愿倾尽我所有,点燃孩子们的希望之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欠缺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