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模板十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我计划两课时对本文进行教学,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说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说学法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情景,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会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提前3分钟安排一个课前谈话。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
由于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基于这点我引出一个话题:你最崇拜的是谁?为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一环节不仅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训练,其实也在为后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 好不气馁 滚瓜烂熟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稍微一动 有所作为 名列前茅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教学了生字词,因此在这里设计了检查词语朗读情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作者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三、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探究司马光的事例
司马光是什么人?
著名的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出示: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体会“19年”的艰辛艰难。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出时间之久。)
司马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自小就非常聪明。(从小时候砸缸可以看出)
勤奋好学。
出示句子: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从每当、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长大之后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在这里要理解“警枕”就是报警的枕头,放一段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司马光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写作。最后归结到“勤奋”二字。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稍微一动、继续”等几个词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从司马光的事例中我们知道,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他想要获得成功也不能离开勤奋二字。
(在这部分教学时我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出示名人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再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勤奋”二字,再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名人的崇敬之情。)
四、学法迁移,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这一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解决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拙是什么意思呢?基础差,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完成了生物学界中高难度的的饿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就算是基础差的人,只要你勤奋,一样可以获得成功,童第周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教师相机出示名言警句: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4、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语文课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这里自学问题的设计也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总结全文,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
简单说明一下议论文的结构,然后点出最后一小节的作用:点题作结。通过朗读感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搜集的有关勤奋的小故事。
2)你知道哪些与勤奋有关的成语故事? 3)给文章再添加一个事例,你觉得写什么比较好?为什么?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课程总目标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作业。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名人成功故事”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有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勤奋————《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勤奋————青蛙卵剥离手术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检查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全文。
2、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重点学习课文2、3小节,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1、教法
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请谈谈你们的理想。(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3说勤奋)
3、解题。
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1、自己试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①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②指导读好长句子。
出示:
理想境界桥梁心血浇灌砸缸滚瓜烂熟枕头稍微编成巨著
生物学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习惯回顾名列前茅远渡重洋剥离
基础补拙良训改善有所作为贡献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3、范读课文。
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不要求说全面)
4、疏通全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2)这儿的“桥梁”是个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往理想的桥梁”的意思吗?
(实现理想的途径)
(3)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或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板书)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5)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里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鲜花”,把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比作“汗水”和“心血”。说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7)比一比,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8)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读要求学会写的生字。
2、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学情况。
4、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1、完成课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抄写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依然是重点。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为重点。)
板书: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1、教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法: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比较: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2、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躲”、“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最终取得了成功,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3、学法迁移,学习第三段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拓展练习
引导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摆观点——举例子——总结),劝劝两位学生:(1)我天生聪明,所以不需要勤奋也一定能成功;(2)我基础比较差,恐怕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聪明的同学,也就不想努力了。
16、说勤奋
勤奋 理想桥梁 观点
司马光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举例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初步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2、导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同学们,你愿意把你的理想告诉大家吗?
3、同学们,你们的理想非常美好,可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二、学习第一段:
1、出示投影“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改为陈述句。出示投影“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理解句子。(古今中外 成功者 鲜花 汗水和心血)
4、小结:每一个人,要想取得成绩,获得成功,一定要勤奋。
5、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作者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小节。
2、轻声读课文,思考:这小节写了什么?
3、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司马光勤奋?
4、小结:作者通过司马光靠着勤奋,成为了著名的史学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事例,证明了‘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道理。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轻声读,思考:基础差的人,通过努力,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2、找出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3、学习华罗庚的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4、你还知道哪些人靠着勤奋实现自己理想的事情吗?
五、学习第四小节:
1、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能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呢?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总结:课文一开始提出了观点,接着摆事实、最后讲道理,进一步深化了观点。
六、作业
老师搜集了一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读一读,写一写。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刻苦勤奋的能力。 ——(英)卡莱尔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 ——(美)富兰克林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美)爱因斯坦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前苏联)巴甫洛夫
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 史学家
童第周 生物学家
华罗庚 数学家
…… ……
一生勤奋 有所作为 作出贡献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
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 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勤奋)
此文转载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谈,师总结。引出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板书课题——说勤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行,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3、课文讲了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二)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升华
1、再读两位名人的勤奋故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青蛙卵剥离手术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文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第二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展开来。
5.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这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之一
执教: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王鸿艳
简评: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万小强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七册13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而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教学本课,我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查找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再一次查找勤奋成才的名人事迹,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大语文观。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
精读第二自然段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引导感悟第一段文字时,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滚瓜烂熟”的意思,然后导问:“司马光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对第二段文字,从“警枕”一词入手。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词中的含义,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呀!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是勤奋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感悟到什么?引导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显现出不凡的天资,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体会他的勤奋好学。
2、比较法
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3、读悟法
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4、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一、朗读“勤奋”、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读题)
2、现在我们把“勤奋”放在句中读,谁来读?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你读的时候,突出了勤奋,为什么这样读?
指读,这句话告诉我们?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理想境界 桥梁(图)
齐读(朗读就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现在把“勤奋”放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读?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指读,你强调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个词语?
(分别强调勤奋、一生、只有)读书时就要通过强调词语,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二、引导对话,感悟“勤奋”
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第二小节中去读,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a、司马光的事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用“ ——” 画出有关句子
司马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是什么?(编写《资治通鉴》)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司马光勤奋?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
(提示:你强调了“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你强调了“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
你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你强调了“却”,为什么?
句中“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这里把司马光和哥哥、弟弟进行比较,哥哥、弟弟读书只读“一会儿”,司马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 “却”表示前后句的意思发生了转折。
哥哥、弟弟和许多孩子一样以“玩”为乐,司马光想到的读书,以“读书”为乐。(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
齐读
还从什么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读时,他强调了“警枕”
点拨:我们平时睡觉时用什么枕头?司马光什么做的枕头?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你强调“19年”,为什么?(时间长,19年中有没有休息?勤奋不仅在小时侯、长大后,还要持之以恒。强调“终于”,说编写《资治通鉴》不容易。
所以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b、童第周的事例
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勤奋表现在从小以读书为乐、长大后珍惜时间,而且19年如一日,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三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讨论:从什么句子,你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先读句子,再说你的理解。
(1)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不怕困难、奋发努力)
(2)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他总是……(起早贪黑)
引读:
当西北风在吼叫时,童第周不是躲在被窝里,而是天刚亮……
当大雪纷飞时,童第周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天刚亮……
从这两句,你感受到童第周的(顽强的意志)
(3)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讲究方法)
(4)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长时间的努力)
(5)后来他远渡重洋……(留学时不怕困难、勇于尝试)
正如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拙”在文中指童第周的什么?“勤”就是说童第周在学习成绩差面前……“勤”就是说他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勤”就是说他还十分注意……“勤”就是说他在比利时留学时勇于尝试,完成了……所以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师:童第周在解放以后,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还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即使到了晚年,他和美国教授合作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所以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c、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想一想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我们再来比较二三两个自然段的开头:
投影4: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你知道哪些?(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
投影6:名人名言:
数学家华罗庚说: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成功==百分之的灵感+百分之九九的勤奋
默读全文,想一想,读到这儿,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对司马光、童第周说什么?拿出自己的笔用简洁的语言写写自己心中的感受。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事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说理文。它想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也是作者的观点,请你理直气壮地读读。
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分别举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事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司马光勤奋成才”的故事说得具体一些。(司马光小时候就很勤奋,长大之后更加勤奋,所以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学生练说,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分步讲读。
(1)从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的故事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天资聪颖)
(2)自小就很聪明的司马光要想获得成功需不需要勤奋?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a“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记得非常牢,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直)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无数遍)——这就是“勤奋”!
b而这时,哥哥、弟弟在干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c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司马光的勤奋呢?
d指导朗读。(读出勤奋)
过渡:小时候的司马光读书是那样勤奋,那长大后呢?
交流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感悟:司马光的枕头是什么样的?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司马光小时候勤奋,长大也很勤奋,他这是——“一生勤奋”。
(3)勤奋学习的司马光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
(4)(多媒体出示《资治通鉴》并简介)
(5)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司马光勤奋成才的故事。齐读第2小节。
小结过渡:司马光的事例真切地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也同样需要——“勤奋”。那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想说明的道理。
2、交流。(出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指名读,说说“勤”和“拙”的意思。
4、再读第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童第周的“拙”“勤”的句子。
5、*感悟:从“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6、板书: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讲解青蛙卵剥离手术:青蛙卵剥离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科研项目,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一些外国学生不敢问津,但童第周本着为国争光的思想,通过勤奋努力,圆满完成,在欧洲生物界产生很大影响,荣誉给了这个成功者。)
(引读感悟童第周的勤奋。)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也是——。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
7、你能试着找找生活中、身边的事来说明这个观点吗?(爱迪生、梅兰芳学艺……)
小结:学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或者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写一写。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同学们,勤奋是一剂良药。因此,无论是谁,无论生活条件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勤奋”。听,作者也向我们发出了号召——
(多媒体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齐读。
四、回顾板书,总结。
比较这两位名人,你有什么发现?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师:是呀,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个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关于“勤奋”的格言、成语或古诗。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 ( 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计划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说勤奋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文章——议论文。(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点评: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开门见山地指出本篇课文的体裁与以往课文的不同,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本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
生:愿意。(齐读课文)
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先让学生练习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再是让全班学生齐读。这实际上是教师从全盘出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在为引导学生探究议论文的格式铺垫蓄势。)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
(只有两个人举手)
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
(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
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生:学生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复述课文。
(能大概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了,但是太简单。)
师:你们对他刚才的回答满意吗?他刚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说明老师提的问题?
(好几位学生提出来觉得太简单,特别是举例证明部分太简单。)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把事例部分复述一遍。
生:复述事例部分。(还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事例部分复述得怎么样?能不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生:都认为这位学生事例部分复述得很详细,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师: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行了吗?
(明显地比刚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复述课文。
(点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教学片断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或者说通过教师的点拨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补充、重组,对学习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己悟出勤奋的重要性。)
师:老师看同学们课文都很熟了,那么课文的段落你是否试着来划分一下?
(生答略)
(点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练读课文的时候很认真,再加上复述课文时几乎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因此这一环节就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学生的综合概括就取代传统教学教师的总结,“众人拾柴火焰高”。)
总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不清楚学习的任务、目的,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应直视学生,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时、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讲解、示范来督促、评价学生,使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一片断的教学向我们呈现的便是教师耐心地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