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学设计(1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学生视角:
什么是“启蒙”?这“启蒙”又为什么是难忘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这个令学生似懂非懂的题目,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课文读完,以便弄个明白。
难点:抓住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体会朴素的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追溯了在特殊的年代里启蒙老师们,对自己知识和人生的鞭策与指引,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敬佩。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节贴切近学生生活,情感纯真质朴。但于平易之中引发着读者的思考,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读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结合生活实际的感受,体会文章朴素的情感。
信息资料:了解沦陷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些情况。
教学要求:
1、弄清“启蒙”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蕴藏着的朴素的情感。并从启蒙老师的言行中,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读书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启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叫“启蒙老师“吗?
2、你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有什么印象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引导学生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畅所欲言。
(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并抓实抓好;把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便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选读内容,体悟情感。
1、从初读的基础上,选读自己印象深刻的相关段落。
思考:从读中你感到启蒙老师们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启蒙是难忘的?
2、在自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彼此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刻表达出来的真挚而朴素的情感。
(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读文悟情,尊重了自主地位,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仿照课文的写法,回忆一下你的启蒙老师,给写几句话送给他们。
实践活动:
拜访你的启蒙老师,向她(他)了解你当年在她(他)眼里的印象,同时汇报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板书设计 :
“骗人”的演讲-------------------------勇敢机智
“嗅觉”与“及格”--------------------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1、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
2.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教学准备:远教一模式(电视机、dvd、新课程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片断,看完后说说它反映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了端午的一种风俗活动。那么在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播放光盘上一段电影;意图:从声音视角角度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默读和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家乡有哪些风俗?我们这里有哪些风俗?对有些风俗我们的同学并不熟悉,我这里有一个电影片断让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光盘;意图:由于学生对某些风俗只是局限于抽象的语言介绍,通过观看光盘可以直观了解)
2.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第一段文字中为何要写到端午的种种风俗?介绍这些有必要吗?(播放光盘出示问题;合作探讨)
3.作者在介绍家乡的鸭蛋时介绍了鸭蛋的什么特点?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自豪、热爱: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等)(仅仅是对家乡的特产感到自豪,热爱家乡吗?其实是对自己的故乡出产这特产而自豪,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突破重点)
4.鸭蛋除了能吃、还能玩,文中第三部分提到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听朗读、学生简述;意图:播放光盘,培养学生听读说能力)
5.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鸭蛋这种小事津津乐道呢?其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态度?
(关注生活细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6.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自主讨论然后找学生发言
(说说你喜欢那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归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四.借鉴长处 拓展延伸
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简要描述你最喜爱的一种家乡风俗,写出地方特色。(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师生交流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3.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定义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对教什么进行设计
对用什么来教进行设计
对怎样教进行设计
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目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
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
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3.1.2 教学设计的过程
1、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2、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
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方案
实施学习评价
3、教学设计操作的辅助工具
课堂设计中相关要素一览表
学习水平检测表
3.2 学习者分析
3.2.1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的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习有着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它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成熟程度、智力与能力水平、学习动机、情感、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等。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随着年龄、成熟的增长和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3.2.2 学习者发展的阶段特征
幼儿期的基本特征(1岁半至7岁左右)
逐渐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经验,理解别人讲述的内容
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日常必需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依赖成人的程度很高
在道德判断方面处在由自我中心向权威阶段转变的时期
幼儿前期(2~5岁):自我中心阶段,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客观规则对他不具有约束力
幼儿后期(6~8岁):绝对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不可更改的。
2、儿童期的基本特征(6~12岁)
运动能力:可以从事游戏、体育、劳作等需要敏捷而灵巧的协调与平衡的活动;
言语能力:可以依据语言作出假定和推理;
道德判断:逐渐产生自己儿童式的道德判断,摆脱了权威阶段,对伙伴集体的归属意识也提高了;
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不能完全进行抽象逻辑运算。
3、少年期的基本特征(12~15岁)
性成熟开始
在道德判断上,产生了公正观念
认知发展方面: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从具体到抽象)
4、青年期的基本特征(15~25岁)
生理基本成熟,个性基本形成,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情感日渐丰富,社会经验相对贫乏,容易产生幻想或挫折感
3.2.3分析学习者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式指导对学习者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在其形成的时候加以捕捉、记录,以便提供素材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式指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将所得到的回答作为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作业分析法
作业分析法式对学习者的作业和试卷的完成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学习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新的教学之前,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内容所需要的知识准备。
3.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着层次区分和领域划分的体系。
从层次上看,包括:教学总目标(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一门学科或课程教学目标)、单元目标(章、节、课题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从领域上看,它们可以划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等。
3.3.1 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师生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建立学习评价标准的依据。
3.3.2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1.分析教学内容的步骤
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要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要找出教学内容中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任务分析的具体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
学习类型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3.3.3 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1.马杰的方法
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行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该方法制定目标的特点是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马杰认为写好行为目标应该注意三个要素:
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
说明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马杰认为选择能明确反映学习行为的动词是陈述目标的关键。选择的动词要精确、具体,不能有多种解释。
2、格伦兰的方法
格伦兰认为,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提出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目标,如使用记忆、知觉、理解、创造、热爱、尊重等词汇来描述;同时教师还需要写出反映这些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样品(通常指能精确描述的动词,如:解释、找出、指出、区分、背诵、写出、解答等)。这样就避免了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的外显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缺陷,所以,人们把这种方法又称为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目标要反映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陈述目标必须具体、准确
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量的程度
3.4 教学媒体的选择
3.4.1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依据教学任务
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
依据一定的教学条件
3.4.2 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一、两种选择方法介绍
1.问卷选择法
2.流程图选择法
二、作出最佳选择
p43 视觉媒体选择流程图(图3.3)
教学媒体与学习类型矩阵选择表(表3.30
选择媒体需要考虑的实际因素(表3.4)
3.5 教学策略的设计
3.5.1 教学策略概述
1、教学策略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制定策略的依据
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要符合学习内容的客观要求
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考虑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要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3.5.2 教学活动程序的建立
教学活动 学习的内部过程
引起注意 接受
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期望
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工作记忆检索
呈现刺激材料 选择性知觉
提供学习指导 语义编码
诱发学生行为 反应
提供反馈 强化
评定行为 检索与强化
促进记忆和迁移 检索与归纳
3.5.3 教学方法的选择
讲授法
演示法
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发现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模拟教学法
问题解决法
p50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表3.6、3.7)
3.6 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案编制
3.6.1 教案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行为
教学媒体
时间分配
3.6.2 教案的基本形式
1、表格式 p52
2、记叙式 p52
3.7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就是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数量化的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3.7.1 学习评价的意义
学习评价与测量有着密切联系
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有密切联系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具有调节作用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具有激励作用
3.7.2 学习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的身心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确定新学习者拥有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为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奠定基础。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当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工作后,要时常检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及早采用补救措施,或调整目标,或改进方法。形成性评价是调控教学进程,进行质量目标管理的重要方法。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进行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检查和总结一个阶段教学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作出比较全面的总结。
三种评价类型的特点
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实施时间 在教学之前 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之后
评价目的 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了解学习过程改进教学方案 检验学习结果
评定学习成绩
评价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作业分析法、测验等 经常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 考试或者考查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习成绩
3.7.3 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习评价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确定目标规定的结果和标准,要弄清楚测量什么,对象是谁;其次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弄清怎样测量;最后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学习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
1、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它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测验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着重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目的在于选拔或编班、分组。
2、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的成就测验
它是以教学目标作为参照标准,检验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测验。这种测验不是比较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差异,而是按照教学目标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衡量。
3.7.4 测验分数的解释和标准
1.绝对评价
所谓绝对评价就是以数学目标作为绝对的标准,衡量学习者是否达到目标规定标准的评价。绝对评价是以受测者本人的现状(学习结果)与既定的教学目标作比较。这是教学设计者和教师检验教学效果时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
2.相对评价
所谓相对评价就是以学习者个人的成绩与全班学生平均成绩相比较的评价。它的评价标准不是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是学生集体的平均成绩。这种评价的目的不是检查学习者是否达标,而是确定学习者个人在班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和名次。
3.个人内差评价
所谓个人内差评价是将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或在不同学科间的学习结果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依据学习者个人的标准进行的,它不同于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个人内差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6、57、87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数与生活联系,会用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煤体课件、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电话等。
教学设计:
一、课前轻松:
我们齐唱数字诗《一去二三里》和歌曲《找朋友》。
二、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谁想自我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叫什么?你今年几岁?你在几年级几班?你家里有几口人?你喜欢什么活动?在谈话中表扬讲文明守礼仪的同学。
2.师问:通过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回答中都有数)
3.我们已经认识了0~20各数,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数数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行吗?
4.师小结:刚才我们数的这些数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三、合作探究:
1. 揭示课题:生活中的数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发现“数字娃娃”,今天我们邀请“数字娃娃”和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和我们一起做活动,你们开心吗?(开心)
2.下面我们一起快乐地过第一关:我能说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数?
(2)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数图: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计算键盘上的数字、电话机上的数字、街道小区编号,车牌号,温度计,路牌,电子表,日历,音乐上的简谱,钟面,跑道,交通灯,人民币,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xx年奥运会我国获得28枚金牌等。
(3)师问:你们听过同学们说生活中的数和看过屏幕演示生活中的数后,你们感觉得怎么样?
(4)师小结: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数学离不开数,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方便,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和别人交流和谈话。
(5)课件演示课本第46页图“生活中的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观察图中的几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问:第一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她点了几支蜡烛?她说了一句什么话?(我7岁了。)
第二位小朋友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他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在一年级4班)
那么你们呢?(我们在一年级3班)
最后一位小朋友放学回家,她对我们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家在302)
请问:你们知道302指的是什么?(门牌号码)
学生回答后,师进行思德教育(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都要注意安全,不能随便
和陌生人说话。
(6)师小结:这几位小朋友说的每句话中都有数,你也能说一句带数的话吗?
如果学生在说一句话中出现有几个数师作肯定,还要表扬。
(7)学生答后,师再问:今年是几年?明年是几年?明年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
行!同时出现5个福娃图一起庆贺。
(8)我们有信心过了第一关,那么你们有勇气过下一关吗?(有)
3.我们开心地过第二关:我能摆
(1) 课件演示有某个地方着火,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帮它们走离危险。请问:
你们有什么办法?(拨打火警电话)。师再问:你们会打电话吗?师随着举起电话,(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说如何打电话)你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电话号码)
请问:谁知道火警电话,学生答后再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摆出来。摆后再演示图消防员赶到,火扑灭。在交谈中渗透思德教育,小朋友们一定要切记:不要玩火,玩火很危险。除了火警电话,你还知道哪些求助电话?报警电话110等。师注意提醒学生这些求助电话号码是不能随便乱拨打,如果乱拨打就会影响警察叔叔工作。
(2)师问:你们最熟悉的电话号码是哪个?学生可能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此时师马上就问: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请同学们拿出数字卡片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摆好后,生汇报。请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数组成?
(3)师小结:我们麻涌镇的家庭电话号码都是8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8个数字一个也不能掉。
(4) 你们想知道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吗?(想)你们可以自由下位去记你们好
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要带上纸和笔!(播放轻音乐)在记录前,师有一个小小要求:音乐停了,请同学门马上回座位,开始!在活动中师注意提醒学生的站姿。师巡视,看见有个别同学摆了其他电话号码(小灵通,手机号码)接着提问:小灵通号码是几位数字组成?8位。而手机号码是几位数字组成?11位。用数字组成的号码除了电话号码,还有什么?(门牌号码)等。
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就打电话给老师。
(5) 轻松一下齐唱《数字歌》
同学门勇气可佳,福娃和“数字娃娃”都为我们打气!
4.下面我们勇过第三关:我能猜
(1)课件演示:小动物去旅游,它们坐在不同的车厢,其中几只小动物车厢号知道,其余的让学生猜。此时进行安全教育。
(2)课件演示赛跑场面动画片:一年级小学生参加跑步比赛,小明跑第一。请问小亮跑第几?跑在小亮前面的女同学跑第几?一共有几人参赛?提醒学生要注意运动。
(3)课件演示生活场景: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了,他们在电梯里关于自己家所在的楼层的对话,猜一猜小红和小刚分别在哪一层?提醒学生坐电梯要注意安全。
师:生活中的数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三关我们都能过关,你们有信心再过一关吗?(有)
5.我们有信心过第四关:我能算
(1) 开火车口算:8-7= 8+2= 等题目。
(2) 数学小比赛:派3名代表参赛,从袋里自由挑选题目,然后再作答。哪个同学作答的时间少,就是冠军,如此类推。答后发奖牌。
(3) 看谁是计算小能手。限定时间。
我们能轻松快乐地过了四关,5个福娃和“数字娃娃”都替我们开心。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由说,师再小结。这节课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更加认识生活中的数,你们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只要从现在开始学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也可以成为小数学家。
五.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表扬鼓励自己!谁学得最棒!谁是今节课的数学之星!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
1. 我能说
2. 我能摆
3. 我能猜
4. 我能算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五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1 经历把“同样多”、“多”、“少”等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
2 了解>、=、<、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3 在看图讲故事和分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兔子、猴子、桃子、萝卜的卡片、点子图、大于号、小于号、等号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小熊猫一家要请客,你们知道他们都邀请谁了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就到小熊猫家里看一看吧!(出示挂图)小熊猫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他们会干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同学们分小组来编编故事,看看哪个小组编得最好。(生编故事,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的故事编好了?谁来讲一讲?(生讲故事)
二、认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师:讲得好不好呀?鼓励鼓励。(根据学生讲故事的情况,如果讲到小兔子吃萝卜、猴子吃桃子就直接提问,没讲到就引导学生找到以后提问)
有几只小兔子来小熊猫家做客呀?
生:4只
师:小熊猫给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生:萝卜
师:几个萝卜?够吃吗?
生:4个 够吃
师:(贴图片一一对应,引导学生说出兔子和萝卜同样多)兔子是4只,萝卜有四个,兔子和萝卜同样多。如果老师想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刚才这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表示呢?数字应该用几呀?(指图提示)
生:4和4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兔子和萝卜都是4
(师板书4 4)
师:符号呢?谁来说一说?
生:等于号
师:(如果学生能够说出,师就再重复强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师直接告诉学生。)同学们真棒!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符号,等号。(认识并学写)
师:看一看,小熊猫还请谁了?
生:小猴子
师:小熊猫给小猴子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生:桃子
师:够吃吗?
生:够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3只猴子,有4个桃子(按学生说的贴出相应图片)
师:桃子比猴子怎么样?
生:桃子比猴子多
师:老师想把这句话也用符号和数字表示该怎么表示呢?数字是几和几?
生:4和3(师板书4 3)
师:4比3大,我们要学的第二个符号就叫“大于号”(生重复并在桌面上写一写)桃子就比猴子多,反过来猴子比桃子怎么样?
生:猴子比桃子少
师:你能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吗?(提示4比3大 用大于号,3比4小用什么呀?)
生:小于号(比较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区别)
师:你怎样记住这两个符号呢?(声讨论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在书上写一写两个符号。
2、出示点子卡片学生试填。
3、做练习题第三题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个,有4列,通过调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种方法,
(1)6+6+6+6= 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知道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所以在课的伊始,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到应该有序的数,多角度的数。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动物学校正在开运动动动会呢,你们快看小猫班和小猪班的检阅队伍走过来了(课件出示小猫班和小猪班都是12人,但是小猫班是整齐的排列,小猪班是散乱排列),每个班级有多少个小动物呢?我们快来数一数吧!(板书数一数)
(学生观察数)
师:数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可能回答:
生:小猫班队伍排列非常整齐,很容易就算出有多少小动物。小猫班每排有3只小猫,一共有4排,3+3+3+3=12只 一共是12只。(师板书算式并介绍相同加数)
生:小猪班一个个数是12只小猪。
生:小猪班站的齐,小猫班站得不齐.
生:小猫班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一下子就能看出每排是3只,只要加4个3就可以了,而小猪班得一个一个的数
师:说的真不错,你看小猪班站的多整齐呀,今后我们在站队的时候也要像小猪班学习。
【设计意图】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活动一:数熊猫
师:同学们,你看小熊猫班也走过来了,熊猫班的参加检阅队伍的一共有多少人个呀?你想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看书,边看边数。
生汇报
生:15只,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5个5个数的。
师:你能数给大家看看吗?
生:我是一横行一横行看的。生边说边数
师:你可真了不起能和前一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数法。
师:我们也一起来像他一样数数好吗?5、10、15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5+5+5=15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要把是怎样数的告诉给大家,并列一个算式。
生:我是一竖行一竖行数的3、6、9、12、15
生:3+3+3+3+3=15
师:你可真聪明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图数数了。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3+3+3+3+3=15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预设:学生也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数法,
生:我是横着2行2行数的,用10+5=15
生:我是竖着两行两行数的6+6+3=15
师把学生的算式都列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比较
5+5+5=15
3+3+3+3+3=15
6+6+3=15
。。。。。。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教师结合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比较三种不同的数的方法)
生:都是加法但是加数不一样,
生:有的是加数都相同,有的是不同的。
师:那我们看看这三种数法哪一种能最准确不容易数错。
通过讨论孩子能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其实方法3和方法2本质是相同的,6是把两个相同加数先加,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手指着每一行或者列,一行行或一列列数,不容易重复或者遗漏,也容易检验。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因为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所以列出的结果算式不一样,但是结果一样。
生:为了能更准确的计算出结果我们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数一横行一横行或一竖行一竖行的数。(黑板上只留下相同加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
活动二:数圆片
师:小松鼠班的检阅队伍走过来了请把书打开到第2页,每一个圆片代表一个小松鼠,快来数一数吧?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看看你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同桌合作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学生汇报
生:我们列了两个算式,首先我们是一排排数的,4个6所以
列式为6+6+6+6=24(个)然后我们又一列列数的6个4所以
列式为4+4+4+4+4+4=24(个)
学生边汇报师边板书
师:看着黑板的算式,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放开的说,数的角度不同算式不同;可以列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都是相通的加数相加,加数不同,但是结果相通同)
【设计意图】再次数,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由数实物到数图形,抽象程度上也有提升。
活动三:数格子
1、师:看来今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不少哇!小熊猫北北要参加跳格比赛,还要数出有多少个格子,翻开书的第三页,如果你是北北,你想怎么数呢?想好后在书上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1:我可以列出算式, 10+10+10=30(个)
生:我列的是3+3+3+3+3+3+3+3+3+3=30(个)。
板书
【设计意图】三数格子图,是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联系拓展,领悟新知
1、活动四:数苹果
师:运动会结束了,熊猫老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优秀,于是决定要用苹果来奖励他的学生,课件出示(教材中给出了加法算式,只需要填上结果,用课件出示时,去掉算式,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有5盘苹果,每盘里有3个。
师:谁能提个数学问题?
生:5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该怎样列式呢,写在练习本上,
生列式:3+3+3+3+3=15(个)
板书3+3+3+3+3=15(个)
师:如果现在有同样的6盘怎样算呢?10盘呢?请女同学解决6盘怎样计算,男同学解决10盘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说算式。
板书算式 3+3+3+3+3+3=18(个)
师:如果有这样的10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
师:如果有这样的15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3+3+3+3+3=
师:那100盘呢?现在请你在本了上列出算式
生可能会说出结果,要给予表扬,有的不去写,教师质疑
师:为什么不写呀?
生:这也太多了。
师:是呀你们说的都不错,我们来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第三页
生:用乘法就方便了!
3、你们想了解乘法这个新朋友吗?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乘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到写这些加法算式越来越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再通过看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板书设计:(略)
设计中生的语言是根据试讲后学生的发言进行的预设。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七
《fù xí》教学设计
一、板书:fù xí
二、识读声母表
1.出示小黑板:b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指名读23个声母。
3.分两个大组轮读。〖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4.这是一张南瓜母表,表上声母排列的顺序是不能随便改动的。我们在教学声母时,先教z c s,后教zh ch sh r,这是为了便于同学们学习,但在记诵这张声母表时,必须把顺序调整过来。
5.齐读表上的23个声母。
三、识读韵 母表。
1.出示小黑板:ɑ o e ⅰu ü ɑⅰeⅰuⅰɑo ouⅰu ⅰe üe er ɑn en ⅰn un ün
ɑng eng ing ong
2.指名读24个韵母。
3.分四个组,每个读一行韵母。
4.这是一张韵母表。谁能说说表上4行韵母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5.齐读表上24个韵母。
四、识读整体认读音节表。
1.出示小黑板: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2.分4个组,每组读一行音节。
3.这是一张整体认读音节表,表上共16个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的特点是要整体识读,不用拼读。
4.齐读表上16个整体认读音节。
五、依照表上顺序,把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抄写一遍。
一、 认读《汉语拼音儿歌》
1.出示课题:hàn yǔ pīn yīn ér gē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现在我们要来复习,重点不是听说,而是认读它们。
2.依次认读汉语拼音儿歌。
3.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读了6首《汉语拼音儿歌》,大家学得很有成绩。到今天为止,汉语拼音集中教学阶段已经结束。今后,我们将通过各种分散性的练习和复习,会继续学到有关汉语拼音的知识,并有来帮助识字和读书。〖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八
《詹天佑》
博兴县实验小学(256500) 王兆建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 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 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四、 情景激发,拓展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五、 课外延伸,深化感情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九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2、我们怎么和它们做游戏呢?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纸,像老师一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你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大屏幕课文视频。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点击课件,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点击课件:“小鸟飞呀飞,它飞过……飞过……飞过……就这样飞了一百多里。小鸟真是见多……)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点击课件,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点击课件,“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7、这可是青蛙的观点,小鸟的观点呢?谁愿代表小鸟把观点亮出来?点击课件,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生活中还有什么无边无际?继续点击课件,海洋无边无际、沙漠无边无际、森林无边无际……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8、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看法完全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它们又继续争论起来。小组合作,直接读第6、7自然段的对话,也可找你的好朋友争论争论,注意提示语,读好争论,演好争论。
指名读,读得怎样?(要先笑后读,要读快点)男女生再读。
1、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是怎么争论的了,你能把它们怎么争的演出来吗?小组内试着演一演。指名演。
2、他们争呀争呀,到底谁对呢?(小鸟)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 ,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我国的成语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课前搜集的其他成语故事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吗?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坐井观天>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建立团结合作的精神。
2、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3、 查阅资料,在这过程中,积累知识,直观地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等。
4、 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作文,不仅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便于他们接受。而不是老师或教材强加于人,教学效果会更好,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抓住同学所选文章优点进行教学。
2、 抓住文章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特点。
3、 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 从学生所选文章中寻找德育教育点对其不失时机地进行的德育教育。
5、 仿写一篇好文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一) 根据班级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选定一个负责人,把分的几个小组分序(第一组,第二组等)。
(二) 给一周时间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选定一篇好的作文。
(三) 每组指派一名同学把本组找的作文录入磁带备用。
二、教学过程
l 教师放同学录的磁带,让全班同学有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再播放磁带,让同学评价朗读者的朗读效果。
l 让录磁带的一组,指派一名同学分析找这篇文章的目的、文章的优点、对以后的写作带来的好处。
l 全班一起讨论文章得优、缺点。教师不参与意见,让学生发挥能动性,通过自身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看法。
l 学生评论结束,教师作适当的总结性发言。对学生讲评的遗漏点补充完整,指导学生写类似的文章。
【教学过程 示意图】
第一层次:
小组同学评论
寻找资料 分析评论 教师总结
(初步感知) 第二层次: (补充完善)
全班发表评论
(理性升华)
【家庭作业 】
模仿例文(构思、结构、语言等)写一篇作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一
<茂密的花>茂密的花
一、 绘画导入
茂密的花1、 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美术课。同学们请看老师画的是什麽?(生:花)同学们喜欢花?老师不但喜欢花,茂密的花还亲自栽种了一盆儿花,想不想看看老师栽种的花?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吧。它漂亮吗?谁知道它叫什麽名字?
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盆花,茂密的花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花瓣,心、枝、叶)大多数的花都是由花瓣、花心、花枝、花叶四部分组成的。(板:花形)
3、 不同种类的花有着不同种类的外型特征,同学们回忆一下,把你认识的具有不同外型特征的花告诉同学们,好不好?(老师我知道有一种叫做向日葵的花……,仙人掌、菊花等等 ……)师画茂密的花
老师也有种造型比较特别的花要告诉同学们,它的外型向铃铛,它有很多兄弟姐妹,成串的开在花枝上,它的叶子是对生的,(师画茂密的花)
二、 欣赏自然界中的花
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感,它们有艳丽的色彩,多样的外型,不同的姿态,人们在喜爱它的多姿 与美貌的同时,更惊诧大自然中繁花似锦、百花盛开的美,老师在大自然的杰作中采摘了几处动人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里盛开了什么样的花?这是一幅同一种花竞相开放的画面,你看他们努力的伸展自己修长的花瓣,向世人展示他娇美的容貌。
2、(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画面。在这里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哪些不同的造型?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这太美了)茂密的花[这个画面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从花的种类,花的型态,花的色彩等等多个方面来观察,总结,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得细,归纳得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下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三、欣赏作品
1、 画家和你的的想法一样,早已按纳不住心中的激情,创造出许多幅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画家是怎样描绘茂密的花的。这是奥地利画家克利姆特的《葵花园》
(1)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花
(2)在这幅画中你能看出哪些花在前,茂密的花哪些花在后吗,为什么?(因为前央面的花把后面的花都挡住了,)我们把这种画法称为前后遮挡法
2、在同学们的画中,也能看到用前后遮挡的画法来描绘的画面(出示)在这幅画中,你知道哪些花在前,哪些花在后吗,画中的花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花一样吗?在这幅画的背景是怎样处理的?
四、 同学们看到色彩斑斓姿态各异的花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描绘你想向中的繁花锦簇呢?让我们拿起画笔,坐上想象的快车,去描绘那形形色色茂密的花。
五、好了,在同学们的笔下已经是繁花盛开了,茂密的花美术教案谁愿意到前边来展示你的画面,
假如你是一只蝴蝶,你愿意飞到哪簇花丛中?(生评)
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有两只最幸福的蝴蝶,他们自由欢畅地飞舞在花的海洋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动画片,)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高兴吗,你们的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美妙的暇想,愿同学们也能插上想向的翅膀,飞关翔花的海洋里。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二
●学习目的: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1、解决字词,读熟课文,理解课文找出疑难。
识记字词: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ga)
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阅读课文,复述情节。
●教学设想:
对《台阶》这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个文眼,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同时适当地延伸到自己的父亲,同学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设置问题情景三: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六、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走进“父亲”: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三
<<五柳先生传>>
作 者 张 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五柳先生传>>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üe、特殊韵母er 及它们的四声;达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2、练习拼读音节能正确拼读声母与ie、üe组成的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体会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读准复韵母ie、üe、er的音,认清复韵母的形。
教学难点: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程序:
一、复习学过的6个复韵母。
二、学习新的复韵母ie、üe、er
1、看图说话,认读正音。
教学复韵母ie。出示椰树图,告诉学生说说图画上画的是什么。若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椰树。
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正音,并出示复韵母ie。教师示范读音,学生模仿。注意提示发音要领:先发¡音,紧接着发ê音,而不是e音。
出示ye。学生认读,与ie比较学习。
出示ye的四声,学生认读。找相对应的汉字。
2、重点指导特殊韵母
(1)比一比,谁最灵。(游戏导入)
(2)告诉学生特殊韵母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单独给汉字注音。
(3)读准特殊韵母的四声。找找它的汉字朋友。
3、拼读练习,游戏激趣。
看、拼:(1)n-üe—nüe l-üe—lüe
(2) d-¡e--d¡e t-¡e--t¡e
n--¡e--n¡e l--¡e--l¡e
(3)j—üe—jue q—üe—que x—üe—xue
4、看图:图上有什么?老爷爷在干什么?学生练习说话。在学习时引出音节。练习拼读音节词语。
5、学习儿歌。
6、指导读书。
7、完成练习。
教学后记: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齐读课题)
二、精读全文: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三、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延伸: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五、布置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年少机敏的人很多,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敢破陋习的孙中山等,你能搜集几个类似的故事吗?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 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 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七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弓i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人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xx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人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等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5,4,-2.5,3,0,2.9.
(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解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
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
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
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
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还是用实心圆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4)1≤x≤4; (5)-2<x≤3; (6)-2≤x<3.
(1),(2),(3)略.
(4)在数轴上表示1≤x≤4,如下图
(5)在数轴上表示-2<x≤3,如下图
(6)在数轴上表示-2≤x<3,如下图
(此题在讲解时,教师要着重强调:注意所给题目中的解集是否包含分界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本题应分别让6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纠正)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再用数轴表示出来:
(1)x小于-1; (2)x不小于-1;
(3)a是正数; (4)b是非负数.
(1)x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2)x不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3)a是正数表示为a>0;(用数轴表示略)
(4)b是非负数表示为b≥0.(用数轴表示略)
(以上各小题分别请四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最后,请学生在笔记本上画数轴表示)
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下列各数轴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投影,请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1)x<2;(2)x≥-1.5;(3)-2≤x<1.
(本题从另一侧面来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1)用简明语言叙述下列不等式表示什么数:①x>0;②x<0;③x>-1;④x≤-1.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①x>3; ②x≥-1; ③x≤-1.5;
(3)观察不等式x-4<0的解集是什么?用不等式和数轴分别表示出来.它的正数解是什么?自然数解是什么?(*表示选作题)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等概念上的异同点.
3.记号“≥”、“≤”各表示什么含义?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强调指出,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三者的定义是区别它们的唯一标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需特别注意解的范围的分界点,以便在数轴上正确使用空心圆圈“°”和实心圆点“·”.
1.不等式x+3≤6的解集是什么?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 (2)x≥0; (3)-1<x≤5;
3.求不等式x+2<5的正整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