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平均分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分的概念篇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平均分的概念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它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熊猫弟弟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 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平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 )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 )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 )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 )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分的概念篇三
教学内容:p1-2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操作、分析、比较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12根小棒、12个桃子
学具准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
1.看图让学生回答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 )个( )。
2.学生摆小棒:3个2, 3个4
二.展开新课故事导入
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6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2个,大师兄1个,俺老猪肚子大就3个。”“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 “我!”“我!!”“我!!!”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桃子,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
用小棒分一分,交流分法。讨论:为什么每人2个他们就不争吵了呢?
2、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像刚才,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2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 (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练习:填空,把6个桃子______分给3个人,每人______个。
3、教学例1.
刚才我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人,如果要把这6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你会分吗?
独立分一分,指名演示。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4、试一试
(1) 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子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四人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分的过程。
(3)汇报分的情况,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呢?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分别说说图意,说说是平均分吗?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作“平均分”?
5、教学例2.
(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几只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要我们怎么样去分?几个几个的分?
(2)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3) 6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想一想:老师刚才怎样分的?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4) 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6.试一试
(1) 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也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说明12里面有几个2?(板书)
(2) 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12里面有几个几?
(3) 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分,这种分法是表示“平均分”吗?为什么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上是什么?说明了什么?(5块饼干作为一份,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独立完成第二幅图。
(2)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学生分小棒的方法来分一分,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3、快乐一刻:我们排队做游戏:20个小朋友排成两队,怎么排最整齐?排成四队呢?
四.全课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在生活中你把东西平均分过吗?举个例子。
平均分的概念篇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的概念篇五
【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三册p32-33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 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 (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 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 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 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 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出示第二题,猴妈妈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呢!你能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 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
平均分的概念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 小棒 小圆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1: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一下春游食品,怎样分配食品才合理呢?
a.用学具代替食品动手分一分。
b.请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说是怎么分的。
(2)完成书本第13页的做一做。
a.让学生动手用10张小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b.说说是怎么分的。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
2、利用新知,解决平均分。
(1)自学例2: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
a.各自用小圆片代替桔子分一分.
b.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分的。
(2)独立完成课本第14页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a.让学生在课本圈一圈。
b.小组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分法。
三、模拟训练,拓展延伸
1、练习三第1、2、3题(让学生用小棒代替实物分一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填空: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分到(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请不同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有一些苹果,是十几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或者5个小朋友,都刚好分完。想一想,有多少个苹果?
四、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平均分的概念篇七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概念篇八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的概念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具准备: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帮着乐乐思考一下,也来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继续拿出圆片摆一摆吧。”
生1: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这样的话学生说不出时,教师直接问。)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圆形磁铁摆出:○○ ○○ ○○)
每份几个?(2个)分出了几份?(3份)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
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个数怎么样?(同样多)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个桃子每个盘放1个,可以放6盘。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是平均分吗?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请小朋友们把圆片收好,放一边。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
师:你能想办法让胡萝卜也平均分吗?
生:第一份拿走一个或者第二份添一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猴解决了6个桃如何平均分好的问题,乐乐非常感谢你们。猴爸爸又拿来了2个桃,一共有几个桃?(8个)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回答出来吗?大声的读一读老师带来的问题:有8个桃,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同时呈现8个桃的课件)
打开书本圈一圈。
生1: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你怎么做的,请你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做法。
生1:我是每2个圈1份,圈出4份。
师:你会填空吗?一起大声把你的答案完整地读出来!
师:刚才这个问题乐乐也在和大家一起思考,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例2的解答过程)你们跟乐乐一样爱动脑筋,自豪的夸夸自己吧!
师:小熊看到咱们学的真开心,也带来了一道题来考考我们。(课件出示试一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的真响亮,赶紧拿出小棒来摆一摆吧!
(生到展台展示,介绍自己的分法。)
问:你能用这样的话完整说出来吗?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
师:12根小棒还能怎样平均分?(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说完整话。)
1.“想想做做”第2题
师:为了奖励大家这么爱动脑筋,猴妈妈准备再拿出一些好吃的食品奖励给大家。看,猴妈妈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饼干)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猴妈妈带了多少块饼干。(10个)
师:猴妈妈打算怎样分饼干?(出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块一份。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一想,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分成了几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两块圈一个圈,一共5个圈。(课件演示)
师:还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师想让小朋友自己完成,请打开书43页“想想做做第2题”,找到要分的糖果和巧克力,拿出铅笔在书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大家真厉害,连乐乐都对我们班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他决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大家作为礼物,你们开心吗?看,他给大家带来了气球。(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同桌间、小组里自由的讨论讨论。
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师:5个小朋友都满意吗?为什么?这种分法叫什么?
平均分的概念篇十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概念篇十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 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 “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学 赵志辉
平均分的概念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第一是介绍平均分的结果是相同的,第二例题是揭示平均分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着眼点。
二、对于平均分的理解。
平均分,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什么?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拿什么来分呢?我的教学思考是,分的东西要能够激发学生分的兴趣,要能够切合后续学习的要求。在教材中,设计的是将饮料、面包、桔子、糖果都拿来分一分,每一份分得同样多,那么就叫做平均分,在教学例2时有安排的是将桔子分一分,说说平均分的过程。在这里,我觉得所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多的,虽然,例1中安排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但是对于课堂操作来说,这些素材的安排显然是不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此外,在例2中,有要求对15个桔子进行平均分的数学任务,课堂显然是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几次设计。
那么,分什么好呢?在一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中,看到的是老师分的是五角星。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好的,所以结合班级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来分一分,老师奖励的优秀卡。因为,学生对于优秀卡是非常想得到的,老师把优秀卡送给学生,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想法,比如,平分的思想,比如,给别人分的少一点,给自己分得多一点的想法。可以说,优秀卡的教学素材更容易引起学生在分的时候的思路的多样化。因为分的思路的多样化,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归纳和类比。那么,是否教学素材就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操作的有效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也不是这样的。从我的两次教学行为中我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联想和敏感度。我当时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这些数字中联想到乘法口诀的作用。
第一次教学行为:
给学生数量不同的优秀卡,15,16,17,18,19,20,21,22,23,24,25,小组人员的数量有3、4、5三种不同的类型。
师:说一说,你比较喜欢什么数字,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25,因为这个数字里有5,和我们组里的人数是相等的。
生:我比较喜欢21,因为三七二十一。、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喜欢的数据,现在请小组长把装有不同数量优秀卡的信封领回去分一分。
要求: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生:不同的小组开始分优秀卡。有的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动作很慢。
反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叙述自己分的过程。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更多的是直接分的,例如,15张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张,三五十五吗。28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7张,四七二十八。24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6张。等等。很快的解决问题。
分析和反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领取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就开始动手操作。学生在分优秀卡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也有很多学生很快的分成了每人3张,我觉得这是和他们对数字产生的联想有关系。从乘法的口诀三五十五联想到十五张优秀卡,三个人分,每人5张。而且很多人都非常赞成想口诀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分起来会非常快。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当时让学生知道所分配的数量这个做法并不利于课堂教学。因为,从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来看,我是想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特征和平均分的方法。什么是平均分,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来做到平均分,平均分应该是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的,其一,平均分是一个分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口诀来进行平均分的,我们要用轮流一个一个或者两个两个或者更多的方法来体现平均的思想,我们从开始分的时候就要将这个过程性的东西体现出来。其二,平均分是结果。分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所以,我认为利用口诀来直接分,显然是漏掉了一个过程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在开始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知道具体分的数量的做法不是非常妥当。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设计,作了如下改动: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优秀卡,有多有少,我们玩一个大抽奖的游戏,抽到多少,就送给你们多少。
学生抽奖,兴趣非常高。
师: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优秀卡,那么就请你们的小组长给组员分一分。(出示分的要求)要求: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反馈:每个小组把你们组分的最后结果说一说,教师把这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由于所提供的数据的不同,所以,有的组正好分完,而且是相同的数量,有的组是不同的数量)
师:你们的组长给你们分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你有什么想法?
生:组长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
生:组长分的结果是不公平,可是并不是他想不公平的。多出了一张,或者少一张是没有办法的。
师:你非常理解你们的组长的处境。
师:哪个组长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一张一张分的,分的结果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张数。
生:我是两张一个,两张一个,轮着分得,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张数也是一样的。
生:我们组长是乱分的。他先给其他三个人4张,剩下来还有7张,然后再分。我觉得他应该轮流着分,这样才好。
师:这样怎么好?
生:比较容易公平的分。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如果要你分一分的话,你会根据怎样的标准来分?
生:公平的一类,不公平的一类。
师:你们根据这个标准来分一分。
师: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研究公平的分法,你们来给这一类的分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取名字。
师:根据你的理解,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反馈)。
反思和分析:
1、对于不同数量的物品还是对同一数量的物品来进行操作活动。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不同的数量开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丰富,分的结果更丰富,操作活动更开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和素材更广阔。也便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例证中进行类比和归纳,所以,我觉得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是具有思维质量的,能够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更有效。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教材中可以补充的内容。
2、数据的模糊性更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拿到任务以后的第一种思维反映,更能够体现出平均分的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启发思考。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经过我的几次修改,落实下去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平均分的概念篇十三
以下是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说课稿,欢迎阅读!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二)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 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 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平均分的概念篇十四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根据问题,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进一步的体验。】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将问题稍加改动: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操作,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规范的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这个环节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完成13页、14页“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2、拓展练习。把12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操作情境中,进一步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灵活快速的应运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