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模板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教学难点是了解曹冲说出的称象的方法,知道这个方法好在哪儿。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提出,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所渗透,但从来没有明确过。本课是明确的提出并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可以使用哪些词语进行提问。在本课书教学中,我首先就从题目入手,教学生就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出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完课题后,问学生“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个课题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是你不明白,也可以是你想知道的。”学生经过思考后问“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象?”“是谁称的象”“最后称出来了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其中“为什么称象?”“是谁称的象”“最后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这几个问题学生都能够解决,而“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学生还不是很明白,于是把这个问题留作第二课时学习时解决,而此问题也恰恰是本课书要解决的一个教学难点。这个问题使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在解决起来就更有兴趣、更积极。
此外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的能力。在分步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问学生“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词语?”老师的提问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直接指向句子中的词语,使学生明确地知道了自己要从哪个角度提问。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疑惑的词语。如:船舷、沿着、下沉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解答使学生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2、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课时的难点,即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知道这个方法好在哪儿,我首先让学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曹冲称象的部分,并通过标注句子序号的方法,使学生一眼就看出曹冲称象共分了四步。一步一步地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后让学生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至此学生只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大致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方法,看到船身上浮、下沉的变化,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动画。通过反复地说,观看视频动画的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还记住了此方法。
而在处理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儿这个难点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读书知道官员说出的方法是什么,可行不可行,为什么?然后在学习完曹冲称象的方法后,让学生把曹冲的方法与官员的方法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一眼就可看出了官员的方法不好,“造大秤”的方法不可行,因为没有人能提起这么大的秤;“宰大象”的方法也不行,因为这种方法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大象却死了。而曹操的方法不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还保全了大象。
3、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过多,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本学期一个训练的重点是概括段落大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渗透。可以由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句或几句话的意思入手。而本课概括官员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的步骤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自己没有抓住,依然是有老师包办代替,直接总结了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再有在有些内容的处理上还不是很妥当。如本课课后练习的第4题,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其用法。就被忽略了放在的第三课时里。其实冒号和引号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到,并且认识了,本文中的用法学生也是知道的。因此在第二课时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体会。这样就可以节省出第三课时的时间学习其他的知识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深钻教材,合理地处理好教学内容。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二
称象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称象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结合“新基础、新课程”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在学生读课文时,我不做任何要求,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习“曹冲称大象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上一片议论声。
3、我把第四小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多种说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如: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起初学生不太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对于这个称象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演示曹冲称象的简笔画,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这时的学生表现较为兴奋。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直观欣赏,学生对于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称象应该理解了。
4、在教学用“一边……一边……”造句时,我先说了个例子,随后,我又请些学生来说句子,而且还及时地进行点评。
5、在备课时没有想到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欠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又动手又动脑,在感性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称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很重。曹冲用石头称象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可以省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三
《称象》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
在上课文之前,我先给全班的学生看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在看过之后让学生总结:“曹冲是怎么样称出大象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通过看动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通过动画,在学习课文的当中,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有兴致了,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字新词学生都能更好的去理解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官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好不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我刚说完,学生就举手回答了说:“第一个官员说要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这样子不好,因为大象太大了,没有人能提的动大象,所以做起来是没用的。第二个官员说要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称。这样更不好,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大象多可怜啊。所以官员说的都不行。”其他的学生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说这两个官员想的都不好。学生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官员的办法都不是很好,然后曹冲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对不对?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刚开始,学生都是说没有,然后我就鼓励学生说:“想想我们刚刚看的动画,曹冲是用石头来称的有没有同学有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来的。”不久,一位同学就举起了手说:“老师。曹冲用石头称要一块一块的搬到船上,好了之后还要把石头一块的搬去称,比较麻烦,如果把石头换成了士兵,会更简单。”很快的,其他的学生也想到了用不同的物品去代替石头来称。
称象这一节课学完以后,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把这一个故事讲完整了。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 “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我要不断进取,让自己在课堂上更具生命力。
《称象》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称象》。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孟柳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李安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她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但随即又想:还是让他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于是,我接着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吗?”她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雪峰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人写道: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腆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称象》这一课,《教参》建议两课时,我却花了四课时。在课的开始,如果我们阻止学生的发言,按着传统的方法,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两个课时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没有那样做,我“放手”了。学习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动手动口,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虽然花的时间长,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最初的探究意识,真正体现了课改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牵手”,必须“放手”。如果还是牵着学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又何谈什么课改呢?
万事开头难。在开始“放手”的时候,学生也曾感到茫然,课堂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四
《称象》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很多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结合“新基础、新课程”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习“曹冲把大象赶上船是因为( )。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是因为( )。”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备课时没有想到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欠缺,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又动手又动脑,在感性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反思我要扬长避短,以帮助自己更好开展教学活动。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的重点在于称象的过程.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把烧杯当船,放在河里(透明的塑料盒),把大象(8只大砝码粘在大象图的后面)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红色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只只法码),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把船上的石头拿下来称一称.把石头重量加来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在一堂课上抓住文中的重点:称象过程,通过实验演示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在观察称象的过程中,找到冲称象的合量性和科学性.学生观看实验演示时的一边串问号,都在演示成功后一一化解。
《称象》教学反思
一、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称象》。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孟柳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李安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她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但随即又想:还是让他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于是,我接着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吗?"她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雪峰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人写道: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腆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称象》这一课,《教参》建议两课时,我却花了四课时。在课的开始,如果我们阻止学生的发言,按着传统的方法,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两个课时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没有那样做,我"放手"了。学习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动手动口,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虽然花的时间长,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最初的探究意识,真正体现了课改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牵手",必须"放手"。如果还是牵着学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又何谈什么课改呢?
万事开头难。在开始"放手"的时候,学生也曾感到茫然,课堂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称象》教学反思
在老教材中《称象》编排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上,不过新人教版把这一课放在了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在学习这节课时学生遇到了一些难点:课文较长,读起来比较困难;课文中的生字较多,如“称”和“秤”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学生学起来有些分不清。
根据我们班后进生较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放低难度:
1、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好,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我让学生分自然段来读,读好一个自然段再读下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和分自然段读联系起来,每读一个自然段先学习这一自然段中的生字,如“秤”和“称”分开识记降低难度。
3、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对曹冲想到的方法不太理解,我就让学生亲自观察试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五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 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 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 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 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3、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方法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板书:称)
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师简述曹冲: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当时他只有7岁,却想出了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觉得曹冲怎么样?想进一步认识曹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小小组交流检查。
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
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
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
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又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
2、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
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
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读好这句话。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五、作业。
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称象”实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新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
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
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2、交流讨论:
(1) 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
(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什么?
(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方法,曹冲却想出来了。
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表示什么?
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足,让曹操直摇头。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
在两个官员争论的时候,你认为曹冲在想些什么呢?
小结:是呀!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
3、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清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
请小朋友们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成与否。(体会课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
(4)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
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5、小练笔。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
简单的设计与不简单的收获——〈称象〉教后感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不久,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的更具体形象。2、理解“直”的意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及动手能力。3、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6课《称象》掌握了生字词,重点学习了一、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曹冲、曹操、官员。)是啊,象这么大究竟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和曹冲一起去找称象的办法。
(二)按自然段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复习出示阅读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按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每句话什么意思。
(2)汇报自学内容(师板书:造秤、宰象)
(3)学生质疑,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随机处理。
(4)比较句子:
曹操听了摇头。 板书: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5)轻声自读,读出曹操的态度,评读、齐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按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画一画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汇报自学内容,理解称象方法和步骤,随机进行思想教育。(师板书:船、石头)
(3)引读:这就是曹冲称象的办法,先……再……然后……最后……。
(4)生质疑,师随机处理,留下与课文内容有关有利于突破难点的问题。
(5)实验释疑,突破难点。按小组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根据实验的结果,说出为什么石头的重量等于象的重量。)
(6)朗读课文,巩固理解。(板书:点头)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弄清结果,理解“果然”一词。
(2)再读,读出称象的结果。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后3个自然段,通过眼看、心想、耳听、手做跟曹冲一同找到了称象的办法,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能象曹冲一样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板书设计
5.称象
造秤——船
官员 曹冲
宰象——石头
摇头——曹操——点头
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俞克飞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八
<案例>
前不久,我上完《称象》这一课,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片断令我深思:
上完《称象》这一课:
师:你想对曹冲说什么?
生1:曹冲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
生2:曹冲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
师:嗯。
生3:曹冲没有我聪明。
师:(微微一怔)哦,还有谁说吗?
(接着,我按照已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学。)
“曹冲没有我聪明”。这是孩子学完课文后非常真实的阅读感受,而且它不同于别人“聪明””的认识,初看这种感受似乎不太正确,联系课文仔细想想,这个感受又是多么合情合理,这时我如果抓住这一契机,适时调整教案,因势利导,那么既尊重了这个学生,又可能挖出更精彩的回答,把课推向一个高潮。
<反思>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学生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回答问题总也到不了老师心目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上来,教师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来也觉得很费劲。我觉得这主要是教师本身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与文本、教师、学习伙伴之中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案例中我发现了“曹冲你没有我聪明。”这个契机,但没有好好引导,让这个思维的火花很快熄灭了,真的是非常遗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不应该是既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究知识,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放弃“完成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抓住契机,以学定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九
篇一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称象课后反思 称象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3、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方法的具体步骤。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习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板书:称)
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师简述曹冲: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当时他只有7岁,却想出了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觉得曹冲怎么样?想进一步认识曹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2、小小组交流检查。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 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又有什么感受?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2、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读好这句话。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五、作业。 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称象”实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新词。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2、交流讨论:(1) 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 (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什么?(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方法,曹冲却想出来了。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摇头”表示什么?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足,让曹操直摇头。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 在两个官员争论的时候,你认为曹冲在想些什么呢? 小结:是呀!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3、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清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请小朋友们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成与否。(体会课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 (4)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5、小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三、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 简单的设计与不简单的收获 ——〈称象〉教后感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不久,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