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十六篇(优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1.熟悉“鹤、孟”等个生字。2.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有得。2.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2.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执教:郭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预备好了?
生:预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非凡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熟悉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似乎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似乎感受到了它的漂亮。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布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正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查字典。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假如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足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足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殊特殊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繁茂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假如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专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留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假如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假如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假如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假如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劳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课时。
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1、引导:
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
2、谈话:
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根据要求自读古诗。1、指名读诗。(“绦”“滨”的读音)
2、巡视指导。
3、相机点拨。
⑴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⑵ 引导体会情感。
⑶ 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⑷ “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谈谈“万紫千红”吗?
4、指导朗读:
⑴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⑵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听老师读散文,你能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吗?(诗句的解释)
1、个人读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
⑴ 作答。
⑵ 自己说说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⑶ 想象作答。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⑷ 借助图片、视频等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
4、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读,边读边想象。读后评议。
⑵ 听老师读散文,对诗句。
引导背诵。
用一定的方法记忆背诵古诗。
指名背诵两首古诗。个别背诵。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导学生联想记忆。
“妆”女化妆,打扮自己;“裁”跟做衣服有关,因而有“衣”;“剪”指剪刀……
3、个别指导。
1、认读生字。
2、自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并简单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3、认真抄写抄写生字。1、出示春天的诗《早春》《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1、读诗并思考作答。有兴趣可选择一首背下来。
2、相互交流。
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这样热情洋溢地赞美春天:(详见补充资料) 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是寻找春天,去和春天相会!
1、读散文片断,听老师谈话,激起感受春天的兴趣。
2、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的壁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
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
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
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
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
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
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两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第一课时
一、复习音节、讲多音字
1、小朋友,你看!我们的老朋友来了!谁还认识他们?快拼一拼!
dī fú yè chèn yān yuān zuì liǔ cūn
2、你们还认识这个字吗?
“长”(cháng),长空的长。今天我们再学习的这个字念“长”(zhǎng),长大的长。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
二、情境引入
看!(出示黑板上的画面)春姑娘来了,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到处鸟语花香,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哦!这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多美的春天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古诗二首”,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三、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读。
2、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比较熟悉的,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注音)。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好多同学在上学之前就会背“春晓”这首诗了,谁会呀?
那我们现在上学了就要学习认字!你们真的会了吗?谁认识这几个字?
雨 处 闻 晓 啼
3、我们把这些字放回古诗再读一读,看你有没有进步!
4、谁会读了?
四、学习《春晓》,理解与指导朗读
1、请你仔细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2、这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古诗,还自己演了一个动画片呢!你们想看吗?那看完以后,可要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
(放动画片)
3、讨论:
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夜晚,睡觉可真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晓:早晨)
处处闻啼鸟。──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眠:睡觉 闻:听)
夜来风雨声,──昨夜的大风大雨。(昨天晚上)
花落知多少?──得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4、小结:
在这个春天的夜晚,这个小朋友睡的可真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听见到处都是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想起昨夜的风雨,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五、回读古诗《春晓》
1、雨后的清晨多美呀!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在读一读!一会儿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大家来欣赏!
2、指名配乐读。
3、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会背的可以背。
六、学习《村居》
1、导入: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是什么啊?
生:《春晓》。
师:除了《春晓》之外,还有一首古诗也是描写春天的,可美了!
春天到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叫的可好听了,柳条长长的扫过堤岸。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来了,连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多开心啊!这就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2、初读:
这首诗挺难的,有哪些小朋友会读啊?只有两三个人读过,没关系,现在我们就打开书读读,看谁把字音读的最准确。
学生初读古诗 多读几遍。
师:在这首诗里,有几个生字和认读字都不太好读,我来考考你,看看你都会了吗?
学生读生字和认读字,教师适当讲解。
师:把这些字放回这首诗里,和小伙伴们读读,看看谁有进步了!
小组读书。
3、讲读:
⑴ 师: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读的。
学生看电脑动画。
⑵ 师:谁愿意像这个样子给大家读读?
个人读诗。
齐读。
⑶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小组读。
个人读。
齐读。
⑷ 师:(学生读完一句后,解释诗意)你知道纸鸢是什么吗?
生:风筝。
⑸ 师:老师这里也有好多风筝呢,我们来看看。
学生看电脑课件《风筝》。
⑹ 师:《村居》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多美啊,我们再来读读。
学生齐读《村居》。
4、诵读巩固:
师:我们学习了《春晓》和《村居》,《村居》这首诗这么难读,大家都能读得又好又认真,多棒啊!请你在这两首诗里选出一首,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读,一会儿诵读给大家听。
⑴ 小组练习。
⑵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哪个小组来?
小组读诗。
拍手读。
加动作读。
配乐读。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其实还有很多古诗写的都是春天,我们可以去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贴在我们的语文园地里。
这节课就上到这,小朋友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后小结〗
课前对汉语拼音的复习十分必要,为读“村居”一诗做了准备。再通过教师描述春天景色的导语,使学生进入诗的情境并自读课文。
在理解诗意上,我准备了一个动画片,将《春晓》这首诗的内容一一表现,通过激发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诗意,并把相应的诗句读出来。
最后,为使学生体会诗境,课上利用互联网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在线教学),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尝试,意使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悠扬的古乐,逐步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村居》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很多,现在就将这两首诗融入我们春天的快乐接诗诵中。
(师生共同进行接诗诵:《春夜喜雨》《绝句》《咏柳》《春晓》《村居》……)
二、新授
1、小朋友背的真好,可是我们不仅要会背诗,还要通过学习古诗来学习生字,下面就请小朋友打开书,再读这两首诗,认真看诗中的生字。
(学生读诗,看生字)
2、诗中的生字都在这儿,谁认识它?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后贴在黑板上)
3、请你看一看书上的笔顺跟随这些字有几笔?每笔是什么?一边写一边说。
(学生边说边写)
4、组字游戏:
(将生字的每部分分别发给学生,然后组成所学汉字)
学生组字后,教师引导学习:
忙:诗中哪句话里有这个字?“忙”是赶紧的意思。
处:有几笔?第二笔是什么?
声:上方是“士字头”,上面的一横长下面的一横短,我们用手写一写。
知:哪句诗里有这个字?“知”是知道的意思,你怎么记这个字?
多:谁能用“多”说个词?
古:这个字你怎么记?
5、练习:
背诵两首古诗。
6、刚才我们学习的新笔画你还记的吗?哪个字里有这个字?向“声”这样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都由谁?(学生挑字)
7、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生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8、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这样才能写好他们呢?请你看书上田字格里的字注意每一笔的位置?
(学生观察田字格,教师板书)
9、请你认真的描一描,然后耐心的写一写,相信你一定写的很好。
三、学生写字展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主要理解诗句,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心境;第2课时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进行古诗教学迁移及拓展。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路,激趣导入
1、师:我们实验小学是古诗乐园,谁的胸中都有那么几十首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怎么样?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日出江花红似火”——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春天)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二、理解诗题,渐进意境
1、从题目看,你看出了什么?理解诗题的同时相机重点理解:值、宿
2、看了这两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可能会有:游园不值,诗人遗憾吗?他看到园中美景了吗?杨万里在徐公店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老师择其重要的简洁的给予板书)
3、大屏幕出示两首古诗。
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首诗,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读诗,师巡视)
三、解读《游园不值》
1、诗人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游园的?
重点抓住“怜”、“印”、“小扣”、“久”等字词来体会诗人的心境。
2、指导朗读1、2句。
3、没有遇见主人,他遗憾吗?重点理解“关”、“出”。
4、如果打开园门,诗人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色?
5、指导朗读好这两句诗。
6、指导读好整首诗。
7、你体会出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早春:红杏)
8、假如此刻主人刚好回来,园门打开,你和诗人一同欣赏到了满园的春色,你会用什么诗句来吟诵?
(课件准备好相关的诗句的链接,学生背到哪一句,就出示哪一首)
四、解读《宿新市徐公店》
1、师吟诵此诗,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去体会。
2、提问:假如给你一盒画笔,你准备在纸上画什么?分别用什么色彩?
相机板书: 篱落 径树 儿童 黄蝶 菜花
引导理解重点词:在这幅图上,你是否准备画上太阳?为什么?
理解帮助理解“未成阴”及当时的季节——暮春
3、还从哪儿看出此时的季节已经是暮春?(菜花)
4、作画一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能具体说说你的步骤吗?(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远到近,再任由目光跟着儿童飞进菜花地去。)
5、在这幅画上,我们出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有耳朵听呢?你听,听到了什么?
6、再次指导读好这首诗。
五、两诗对照,体会意境
再次出示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哪些句子在美丽的景色中融入了人物的活动?
六、作业
课后将这幅画完成,准备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任务:
1、展示各自的画。
2、读好、背好这两首诗。
3、拓展其它同类诗的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两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 学什么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古今异意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怎样学
三、 读诗想象
朗读诗文,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面,背诵古诗。
四、 相关链接
你能通过查阅资料,增进对诗人的了解,帮助自己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 测一测
一、 语音世界(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遮(zhē zē)寺(sì shì)卷(juǎn juàn)散(sǎn sàn)
竟(jìn jìng)墨(mò mè)碧(bì pì)映(yìn yìng)
二、字字斟酌(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三、先给多音字加拼音
( ) ( ) ( )
卷 散 中
( ) ( ) ( )
四、课文传真
诵读这两首诗,任选一首,
把它所描绘的情景写在下面。
★ 再提高
能力迁移(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 代诗人 。你还能默写出他的其他诗吗?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代诗人 。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两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sù(宿舍、宿愿)
宿:xiǔ(住了一宿)处:chǔ(处分、处世)
xiù(星宿) chù(人事处、深处)
尽:jìn(尽头、尽力、尽情)
jǐn(尽量、尽管)
未:(未来) 枯:(枯了) 店:(小店) 荣:(光荣)
为:(为了) 哭:(好哭) 电:(电灯) 融:(融化)
徐(徐徐、徐缓)未(未来、未必)
除(除法、开除)末(末日、末代)
树头——枝头儿童——小孩儿、孩子
疏疏——稀稀 尽——完 岁——年
【反义词】
疏疏——密密无处——到处
生——死深——浅枯——荣
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干枯和茂盛。
【篱落】篱笆。
间隔很宽、稀疏的样子。
小路。
奔跑。
年的意思。一岁:一年。
完。
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作者: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学校 谢赣莺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 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 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