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贫困户致富事迹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3篇(优秀)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贫困户致富事迹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篇一
“张嫂人很麻利,交办的工作,她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行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雷春平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张中莉整理好的登记表,表中一行行、一项项数据信息清晰明了。看着坐在电脑旁熟练打字的张中莉,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名电脑办公零基础的贫困户。
今年50岁的张中莉,幼年时因病双腿致残行动不便。1991年,嫁到行家庄村后,她和丈夫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劳作,但由于夫妻两人都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药治疗,加之儿子考上大学后,家中入不敷出,日渐贫困。
2015年,张中莉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村上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她家的日子逐渐好转。2017年初,合阳县开设了脱贫攻坚信息员岗位,平日热心助人、做事努力认真的张中莉,得到了村两委干部的一致推荐。
“刚开始啥都不懂,啥也不会!”张中莉非常珍惜这份新工作,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从未接触过电脑,更没操作过办公自动化的她,明显感到吃力。
为了干好工作,张中莉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家自学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知识,做好笔记,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请教镇上的扶贫专干。2018年12月,她报名参加了“湖南残疾人成才知心远程教育”陕西培训班进行学习,并获得了“厚德博学”奖。正是这份认真努力的学习劲头与实践工作的锻炼,让张中莉在信息员的岗位上越干越好。
“掌柜的人不在了,要销户、变更户内信息,我不识字,娃又不在家,这可咋办啊。”得知贫困户王芝侠家的情况后,张中莉二话不说开上三轮车带着她去镇上办理手续。第二天天还下着雨,张中莉又帮王芝侠去县城办理了丧葬补贴和养老保险补贴。后来,王芝侠逢人就夸:“多亏莉莉帮忙,手续才能办的这么顺利。”张中莉一心为群众服务,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时间长了,村民们亲切地用“联络员”来称呼她。
虽然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后,家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张中莉深知,要脱贫“摘帽”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双手奋斗,发展产业。
2017年,依托国家对贫困户农村产业补助的政策,张中莉一家承包了6亩地,2018年种植了红提葡萄、花椒,加上自家以前种的4亩地,家里的产业初具规模,一家人满怀信心,一头扎进园子里用心经营。
由于行动不方便,张中莉干农活总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种红提最费人的活是打药、摘须和埋根。现在地里就正在埋根,避免树根冬天受冻影响明年挂果。”忙完村部的活,张红莉骑着自行车来到地里帮忙。
丈夫党小平有哮喘病,在喷打农药的时候,一闻到药味就气短,需要停下休息,张中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到打药季时,她总早起一会儿,一个人悄悄地背上喷雾器,一瘸一拐的来到地里打药。村上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她申请到累计900元的农机补助。经过一番悉心种植,2018年,张中莉家中红提葡萄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年底成功脱贫。
三年来,张中莉两口子始终坚持精心管护、及时灌溉、施肥、学习农科技术,防治病害,种出的红提葡萄串行好、颗粒大、甜度高、红度匀,成为客商的抢手货。
“今年红提长势好,我家8亩地预计收入能有8万多元,我还新置办了一台新型打药机,以后喷洒农药就省事多了。”张中莉笑道,“我们两口子也商量,明年开始走设施农业的路子,再承包几亩地发展大棚红提葡萄,扩大种植规模。”
贫困户李凡红是张中莉的邻居。2018年,李凡红远在甘肃的娘家父亲突发急病,当时正值农忙,李凡红两口愁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张中莉得知此事后,给他俩说,你们放心去吧,地里的葡萄我来帮你们管理。
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张中莉带领村上的几个姐妹,葡萄该抹芽的时候给抹芽,该上架的时候给上架。灌冲施肥的时候,她让丈夫也来帮忙。等李凡红从娘家回来,葡萄地里的活一点都没落下,李凡红非常感动。平日,邻居家有任何关于红提种植技术的问题咨询张中莉时,她都耐心讲解,亲手示范。就这样,在张中莉一次次的帮助下,李凡红家的红提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看到红提效益好,一个个都争先学习,扩大红提葡萄种植规模。今年,行家庄村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200余亩,其中,贫困户发展600余亩。
几年下来,张中莉身残志坚、敬业奉献、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事迹赢得干部群众纷纷点赞。她本人也为全县贫困户起了带头引领作用。2017年,她高票当选为行家庄村第一届妇联副主席,并先后荣获“就业扶贫优秀工作者”、“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合阳县十大“脱贫标兵”、“自强励志”好人标杆、“五好脱贫户”等称号。
今年10月,张中莉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脱贫致富之星”,并参加由市委讲师团组织的“决战决胜奋斗有我”宣讲活动,以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在全市10个县(市、区)分享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
“虽然我腿脚不好,但现在的我也能骑自行车、摩托车、还能开三轮车,依然可以在信息员的岗位上,为全村人服务,更能和家人一起用双手致富。这不,儿子也快结婚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张中莉憧憬道。
贫困户致富事迹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篇二
他是自主脱贫的先行者,是勤劳致富的领头羊,是激发广大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榜样和标杆,他就是2018年被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民星”的同沟寺镇金丰村贫困户冯全生。
冯全生,勉县同沟寺镇金丰村村民,2017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48岁的他,心脏已经安装了支架,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一直靠药物治疗维持,每月都要妻子照顾住几天院,儿子长期在外做学徒,两个女儿也都在上学,年迈的老母亲因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导致行动不便,收入来源仅仅是几头圈养的猪羊,高昂的医药费使得家庭负担越来越重,逐渐导致贫困,生活信心严重不足。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锤炼了他的意志,他勇敢面对个人和家庭的困境,在逆境中自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无法外出务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决定拼一次,让家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敢想敢做的他鼓足了干劲在家附近建了圈舍,养了几头猪、牛、羊。好不容易有了收入,可是看着买饲料和防疫药品的账本,再想到自己高额的医药费、女儿的生活费以及家里日常开支,眼下的收入还是远远不够实际需求。想要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因缺资不能实现,这让冯全生陷入了困境.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吹进了让冯全生的心里,帮扶人员多次到他家中了解情况、关心慰问、解读政策、出谋筹措,渐渐使他重拾生活信心。根据冯全生家庭环境及身体状况,帮扶人员“对症下药”为其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扩大养殖产业。先是帮助他办理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还在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贷款9900元,加上政府的3000元产业奖补,他顺利的扩大了种养殖产业。“政府专门为我们这些贫困户出了些新政策,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我一定加油干”冯全生信心满满地说。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疫病防控不到位,牛羊生病死亡率都较高,专业知识的缺少,这让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冯全生感到吃力,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努力克服自身年龄大、记性不好等因素,勤学习、勤钻研,多方面向人请教学习养殖技术,帮扶人员还前后两次介绍冯全生参加村上举办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掌握了专业养殖方法和疾病防控技术,这让他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强。截止目前,冯全生已经有新建的一间100多平米的牛棚,养牛15头、羊6只、猪3头、承包约2亩鱼塘,闲暇之余还种植1亩半元胡、15余亩玉米,通过努力学习技术和精心管理,预计收入能达到6万余元。
冯全生不等不靠,借助国家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勤劳,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现已是大家眼中的“脱贫致富示范民星”,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贫困户致富事迹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篇三
1971年,刘华平出生于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该村地处赣西边陲的大山深处,是一个边远小山村。为养家糊口,自2003年起,刘华平带着妻儿到南昌务工,帮人养猪。2012年,刘华平的妻子干活时从山上摔下来,落下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事发时,两个孩子年龄尚小,无奈之下,刘华平只能辞工回家照顾家人,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艰难支撑,一度靠借米度日。2014年,刘华平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困难,刘华平不气馁,不认命,积极寻找脱贫路子。2014年底,他利用自己在南昌打工学来的养殖技术,养了20多头小猪;2015年春又种了1亩多百合,次年卖百合赚了2万余元,一举脱贫。
2016年,经帮扶干部协调,刘华平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用这笔贷款建了两个猪棚。可是当时行情不好,养猪并没有赚到钱。是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耐心开导与帮扶,让刘华平坚信成功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2017年,帮扶干部刘煌涛借给刘华平3万元买猪饲料,年终又帮着他卖猪肉,助他摆脱了困境。刘华平一鼓作气,除了自繁自养70多头生猪,还养鸭600只、兔80只、鸡300只、珍珠鸡40多只及养鹅、蜜蜂等,并种了15亩果树。
2019年,仅生猪养殖一项,他就获利20多万元,卖鸡、鸭、鹅等获纯收入3万余元。
今年7月16日,刘华平在村组干部群众的帮助下,喜迁新居。
简家岭村位于鹿马桥镇西北角,地处越城岭余脉深处,最高海拔884米,由于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多年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动方式。覃明亮一家,世代以种粮为主,简家岭是山区,田地很少,老伴段金莲曾患大病,为医治妻子的病,欠下了不少钱,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技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和其他贫困户一样,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就近“打临工”维持家庭生活。
“自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又该如何争取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覃明亮时刻都在琢磨,经向村、镇等相关部门多方咨询得知,加上自己的养猪经历,覃明亮随即决定发展养殖产业。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在精准识别工作中,覃明亮家成了简家岭村89户贫困户中的一户。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覃明亮之前曾种植过药材、搞了养殖,因缺少资金小打小闹收获不大。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鼓励、帮助覃明亮争取扶贫政策等途径,筹集资金发展养殖和药材种植增收,这让他看到了希望。覃明亮夫妇决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没有资金,覃明亮就找亲戚朋友借。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覃明亮说。他抓住精准扶贫政策机会,近年来,积极参加镇里的养殖和种植培训,向外学习养殖技术,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树立了脱贫信心。2017年,生猪市场逐渐好转,他筹资建起1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了年出栏20多头的规模,收入5万多元,养猪场逐渐走上正轨。尝到了甜头的覃明亮决心发展养牛规模。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扩建了50平方米的圈舍,存栏生猪和牛达到了30余头,一年纯收入10余万元。不仅能够脱贫,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楷模。
2017年以来,简家岭村相继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组道硬化等项目,初步建成了村庄整洁、设施齐全、行走方便、饮水安全、网络畅通的美丽乡村。简家岭村被评为湖南秀美村庄和国家森林乡村。2019年底,看到村里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覃明亮萌生了通过开办农家乐发家致富的念头。“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一个细水长流的致富门路。”覃明亮想,妻子有一手好厨艺,现在山区旅游逐渐火热,开一家“农家乐”应该有前途。驻村工作队对他的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了农家院基础设施。
说干就干,覃明亮改建了自家房子,购置了餐饮设备,还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招牌。山区“农家乐”,要有山区特色。翻开“农家乐”的菜谱,瑶山腊肉、山鸡蛋、炖土鸡、山野菜等,无不让人食欲大增。开业以来,他旺季一天可收入1000元。林山草木旺盛,覃明亮又养了一大群土鸡、土鸭作为“农家乐”的食材,确保让游客吃上纯正、放心的农家菜。自农家乐开业经营以来,每月净收入上千元,一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致富奔小康。
“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靠自己,只要勤劳肯干就不会贫穷,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带好头。”覃明亮说道,虽然自己脱贫了,但是还要带动群众共同增收。一盏明灯,照亮一片。一面旗帜,带动一片。覃明亮为人热情大方,直爽守信,积极把自己所掌握的致富技能主动传授给周边群众。目前,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全村已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带动起来的大户万祥样养猪200余头,每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谭玉莲近年来通过养猪年收入20万元,覃新东通过养牛、养蜂每年纯收入2万余元,覃明亮作为一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向更多的农户分享自己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致富,帮简家岭村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来,他积极引导周边贫困户参与黑老虎和药材种植,发展养蜂。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贫困群众种植黑老虎、猕猴桃、黄精等150余亩,成立了简家岭瑶乡黑老虎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贫困户养蜂300余箱,年产值达20余万元。
简家岭村地处偏远,全村山区地带广,耕地面积少,林地面积占全村面积90%以上,但受交通运输落后、技术不足、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限制,竹林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白白荒废在山里。看着漫山遍野的楠竹,白白坏在山里,覃明亮心疼又无奈。砍吧,没有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不砍,竹子便荒废在了山里,在一次村党员大会上,覃明亮提出修建林道盘活竹林资源,采取党员带头,发动村民自筹的方式修建竹林道,再争取国家资金补贴。竹林道建成之前,靠肩扛手提,采运楠竹的雇工劳务工资为8元/根,修建后楠竹运输下山降低至4元/根。林道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楠竹产业收入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返乡发展楠竹产业。
至今,覃明亮的养殖、种植事业和发展农家乐事业做得顺风顺水,但他却并没有满足,因为他还有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产业做得更大,把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