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心得总结(精选八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心得总结篇一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心得总结篇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下面是几条我搜集的提高学习效率的经验: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4、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矗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
5、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数学心得总结篇三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数学心得总结篇四
如何备好一堂小学数学课?听了王子艾老师的报告指导,我感触很深,现在粗浅的谈谈自己对备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感受。
一、要全面了解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学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素质发展状况,确定本班学生的教学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真正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真正做到顺理成章的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跳跃着达到目标。
二、要深挖教材内涵,深入进行单元教学分析和单节课教学分析,用活、用好教材。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我个人认为有一些教材内容的编排可能不完全符合当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这样就需要老师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及有关章节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补充选取一些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三、在可能而且必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意义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能不成功的关键。目标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要做到“三个并重”:保底和开放、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并重。当然保底、显性、短期的“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从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来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一大优势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并且乐于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因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备好一节课,必须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探究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安排教学途径,加强实践应用,扩宽数学知识领域,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魅力。
数学心得总结篇五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数学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021数学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
有的高一学生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做题就困难重重了呢?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并不是掌握的程度。因此,新王牌教育的王老师要求自己班上的同学们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经验丰富的王老师总是在课上帮助同学们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新王牌教育王老师告诉我们:初中数学的考试方法,基本上是学什么考什么。高中数学考试却有许多截然不同之处。高中数学的考试考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多一半是生疏的题目,是考生不能依赖模仿加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最感困难的是没有思路。分析不出所要解答的题目的问题结构。打个比方,老师不断地讲解谜语,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思路,猜法。作为一名学生,你把这一切都背下来,考试时依然没用。考试时,让你猜的一定是新编的谜语。考的是你的能力。
转眼之间大一已经过去了一半,高数的学习也有了一学期,仔细一想,高数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当然也没有那么容易,前提是的自己真的用心了。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对高数还是很害怕的,我虽然上课认真听讲,但我还是不大明白,当然那是由于刚开始的课程确实是很抽象的,很难以高中时的解题思维理解,但后来学的就不是那么的吃力了,再加上我的勤奋看书。
对于高数的学习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但那只能是理想的状态下,事实是不允许我们那样做的。由于我的数学还算有点功底,一直以来,我只做到了其中的一点半,而且成绩还算过得去,因此,我认为对于高数的学习,我们应该上课认真听讲,时课后复习。我们主要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解题方法,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方法,是思维,而不仅仅是例题本身的答案,我们学习高数不是为了将来能计算算术,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思想,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在课后复习时,再根据例题好好体会解体的方法,一定要琢磨透。至于您的方法我觉得还不错,容易的快速过,困难的花点时间耐心讲解。只是我们每学期都要放弃后边的一部分内容,是否可以考虑相对放弃一些前面简单的,而加快进度讲完后面的一些内容。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下面是几条我搜集的提高学习效率的经验: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4、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矗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
5、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体会: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如何备好一堂小学数学课?听了王子艾老师的报告指导,我感触很深,现在粗浅的谈谈自己对备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感受。
一、要全面了解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学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切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素质发展状况,确定本班学生的教学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真正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真正做到顺理成章的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跳跃着达到目标。
二、要深挖教材内涵,深入进行单元教学分析和单节课教学分析,用活、用好教材。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我个人认为有一些教材内容的编排可能不完全符合当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这样就需要老师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及有关章节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补充选取一些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三、在可能而且必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设计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意义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能不成功的关键。目标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要做到“三个并重”:保底和开放、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并重。当然保底、显性、短期的“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从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来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一大优势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并且乐于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因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备好一节课,必须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处理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探究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安排教学途径,加强实践应用,扩宽数学知识领域,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魅力。
一、将三门基础2113课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摒弃孤立5261的学习,提倡综合4102的思考
恩格斯曾经说1653过:“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这位先哲对数学的这一概括,从现代数学的发展来看,已经远远不够准确了,但这一概括却点明了数学最本质的研究对象,即为“数”与“形”。比如说,从“数”的研究衍生出数论、代数、函数、方程等数学分支;从“形”的研究衍生出几何、拓扑等数学分支。20世纪以来,这些传统的数学分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现代数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说,代数数论、解析数论、代数几何、微分几何、代数拓扑、微分拓扑等等。可以说,现代数学正朝着各种数学分支相互融合的方向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这三门基础课,恰好是数学最重要的三个分支--分析、代数、几何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当然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不能以一种整体的眼光去学习和思考,即使每门课都得了a,也不见得就学的很好。学院的资深教授曾向我们抱怨:“有的问题只要画个图,想一想就做出来了,怎么现在的学生做题,拿来就只知道死算,连个图也不画一下。”当然,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从教的角度来看,各门课程的教材或授课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强调自身的特点,很少以整体的眼光去讲授课程或处理问题,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涉及的较少;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大都处于孤立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孤立在某门课程中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对多门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思考。
根据我的经验,将高等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效果肯定比单独学好,因为高等代数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线性空间”,这是一个几何对象;而且高等代数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空间解析几何自然的延续和推广。另外,高等代数中还有很多分析方面的技巧,比如说“摄动法”,它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把问题从一般矩阵化到非异矩阵的情形。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首先要跳出高等代数,将三门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摒弃孤立的学习,提倡综合的思考。
二、正确认识代数学的特点,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找到结合点
代数学(包括高等代数和抽象代数)给人的印象就是“抽象”,这与另外两门基础课有很大的不同。以“线性空间”的定义为例,集合v上定义了加法和数乘两种运算,并且这两种运算满足八条性质,那么v就称为线性空间。我想第一次学高等代数的同学都会认为这个定义太抽象了。其实在高等代数中,这样抽象的定义比比皆是。不过这样的抽象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验证三维欧氏空间、连续函数全体、多项式全体、矩阵全体都是线性空间,也就是说,线性空间是从许多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具有绝对的一般性。代数学的研究方法是,从许多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某个概念;然后通过代数的方法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得到一般的结论;最后再将这些结论返回到具体的例子中,得到各种运用。因此,“具体--抽象--具体”,这便是代数学的特点。
在认识了代数学的特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高等代数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去理解抽象的定义和证明;我们可以将定理的结论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还可以通过具体例子的启发,去发现和证明一些新的结果。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就需要正确认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找到结合点。
三、高等代数不仅要学代数,也要学几何,更要在代数和几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大概在90年代之前,国内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大多以“矩阵论”作为中心,比较强调矩阵论的相关技巧;90年代之后,国内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渐渐地改变为以“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中心,比较强调几何的意义。作为缩影,复旦的高等代数教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1993年之前采用的屠伯埙老师的教材强调“矩阵论”;1993年之后采用的姚慕生老师的教材强调“线性空间理论”。从单纯重视“代数”到“代数”与“几何”并重,这其实是高等代数教学观念的一种全球性的改变,可能这种改变与现代数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吧!
学好高等代数的有效方法应该是:
深入理解几何意义、熟练掌握代数方法。
其次,高等代数中很多问题都是几何的问题,我们经常将几何的问题代数化,然后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它。当然,对于一些代数的问题,我们有时也将其几何化,然后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它。
最后,代数和几何之间存在一座桥梁,这就是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转换语言。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来去自由、游刃有余。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不仅要学代数,也要学几何,更要在代数和几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四、学好教材,用好教参,练好基本功
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材是姚慕生老师、吴泉水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第二版)》。这本教材从1993年开始沿用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教材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表述清晰、习题丰富,即使与全国各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相比,也不失为出类拔萃之作。
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学参考书是姚慕生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习方法指导(第二版)》(因为封面为白色,俗称“白皮书”)。这本教参书是数院本科生必备的宝典,基本上人手一册,风行程度可见一斑。
要学好高等代数,学好教材是最低的要求。另外,如何用好教参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购买教参书,主要是因为教材里的部分作业(包括一些很难的证明题)都可以在教参书上找到答案。当然,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这就是教参书的功能嘛!但是,我还是希望一年级的新生能正确地使用教参书,遇到问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想不出,再去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能力、锻炼思维的效果。注意:既不独立思考,又不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只是抄袭,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希望大家努力避免!
最后,我愿以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与大家共勉,祝大家不断进步、学业有成!
4月24日,由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在玉潭中学部小学部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活动形式由三部份组成:参赛教师3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然后是8-10分钟的才艺展示,最后是评委现场提问并回答。这次教学比赛形式新颖,很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走进玉潭中学小学部给人感觉是: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师执教沉稳有序、学生学习认真快乐;教学环境朴素干净,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学习了几节优秀的课堂展示。从每节课堂中,都能学到新鲜又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一一说说自己的收获。
第一节课是由巷子口中心小学的贺霞老师执教的《分数》。本课时教学知识点比较零碎,要完成这样的教学内容,达到高效课堂,有一定难度,课堂气氛很容易陷入沉闷的状况。但贺霞老师却避免了我担心的这些问题,她把这些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孩子们与可爱的小羊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孩子们掌握了每个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得轻松又快乐!虽然是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但一节课下来,课堂纪律完全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真正实现了“活而不乱!”
第二节课是玉潭中学小学部的李亦男老师执教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总能展示教师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色。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但其身上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如男性般的睿智和机敏,能恰当又准确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自然地转化为教学切入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扩充,在无形之中轻松的完成教学内容。才艺展示是讲故事。
第三节课是金励小学黄亚男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数学课中也可以和孩子们进行赤裸裸的情感交流!这种精妙地设计居然也能让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感到得落泪!让我感受到:教学中就是要有大胆的设想,“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节课是实验小学周赛群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我刚好在前两天在报刊上读到过这个内容,所以对其中很多的知识点有自己比较清晰地认识。但这节课听下来,似乎有一种无奈的感受,不知是不是我没有达到欣赏这种教学设计的层次,我很难去欣赏什么!才艺展示是讲故事《猫和老鼠》配合画简笔画。让人明白了为什么电脑上有鼠标和“猫”。
第五节是金海小学周娜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课上所有在座的老师都成了集体,一起来认识并解决问题。才艺展示是画海报:3月22日世界水日。才艺展示的内容与执教的内容无关,两者要是联系起来是不是会更好。
第六节是道林中小的黄美香老师执教的《对称》。课上学习了有趣的对称图形并学画对称轴,才艺展示是剪纸,剪对称图形。有时我们的数学课也不是一定要孩子们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像这样的动手学习尝试也可以让大家学到数学!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她们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更加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再学习。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这学期,听了我校几位数学教师的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我记忆犹新。
一、“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如《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设计非常新颖,钟老师让学生用纸、吸管、用毛线折角,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角,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很快从生活中找到角。在学生掌握角的组成,会判断角的基础上,钟老师又让学生用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让学生创造角,进一步升华了角的概念。在巩固练习设计上,钟老师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创造角,看谁创造得多。这一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了。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项,变封闭为开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激愤状态时,教师又提出:“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各种的摆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议”数学——在合作中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如杨老师在讲《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中,让学生用小组内交流,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知识。这样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字母表示的多样化,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用”数学---在应用中拓展
《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这几堂课中,让我最佩服的是面对一堂学生已上过的课,面对一群从未见过的学生,几位老师仍旧应付自如,上的如此成功,让很多老师都为之欢呼,这正是我平时教学中所欠缺的应变能力。
2021数学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2021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篇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心得全新总结2021
★2021读书个人心得感想10篇
★2021数学教师教学感悟总结7篇
★数学教学感悟心得总结2021
★2021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2021教师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0篇
★数学教学个人经验总结范文2021
★2021数学教学研修个人总结范文
★2021老师培训心得感想范文10篇
数学心得总结篇六
4月24日,由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在玉潭中学部小学部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活动形式由三部份组成:参赛教师3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然后是8-10分钟的才艺展示,最后是评委现场提问并回答。这次教学比赛形式新颖,很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走进玉潭中学小学部给人感觉是: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师执教沉稳有序、学生学习认真快乐;教学环境朴素干净,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学习了几节优秀的课堂展示。从每节课堂中,都能学到新鲜又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一一说说自己的收获。
第一节课是由巷子口中心小学的贺霞老师执教的《分数》。本课时教学知识点比较零碎,要完成这样的教学内容,达到高效课堂,有一定难度,课堂气氛很容易陷入沉闷的状况。但贺霞老师却避免了我担心的这些问题,她把这些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孩子们与可爱的小羊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孩子们掌握了每个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得轻松又快乐!虽然是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但一节课下来,课堂纪律完全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真正实现了“活而不乱!”
第二节课是玉潭中学小学部的李亦男老师执教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总能展示教师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色。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但其身上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如男性般的睿智和机敏,能恰当又准确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自然地转化为教学切入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扩充,在无形之中轻松的完成教学内容。才艺展示是讲故事。
第三节课是金励小学黄亚男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数学课中也可以和孩子们进行赤裸裸的情感交流!这种精妙地设计居然也能让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感到得落泪!让我感受到:教学中就是要有大胆的设想,“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节课是实验小学周赛群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我刚好在前两天在报刊上读到过这个内容,所以对其中很多的知识点有自己比较清晰地认识。但这节课听下来,似乎有一种无奈的感受,不知是不是我没有达到欣赏这种教学设计的层次,我很难去欣赏什么!才艺展示是讲故事《猫和老鼠》配合画简笔画。让人明白了为什么电脑上有鼠标和“猫”。
第五节是金海小学周娜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课上所有在座的老师都成了集体,一起来认识并解决问题。才艺展示是画海报:3月22日世界水日。才艺展示的内容与执教的内容无关,两者要是联系起来是不是会更好。
第六节是道林中小的黄美香老师执教的《对称》。课上学习了有趣的对称图形并学画对称轴,才艺展示是剪纸,剪对称图形。有时我们的数学课也不是一定要孩子们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像这样的动手学习尝试也可以让大家学到数学!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她们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更加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再学习。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数学心得总结篇七
一、将三门基础2113课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摒弃孤立5261的学习,提倡综合4102的思考
恩格斯曾经说1653过:“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这位先哲对数学的这一概括,从现代数学的发展来看,已经远远不够准确了,但这一概括却点明了数学最本质的研究对象,即为“数”与“形”。比如说,从“数”的研究衍生出数论、代数、函数、方程等数学分支;从“形”的研究衍生出几何、拓扑等数学分支。20世纪以来,这些传统的数学分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现代数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说,代数数论、解析数论、代数几何、微分几何、代数拓扑、微分拓扑等等。可以说,现代数学正朝着各种数学分支相互融合的方向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这三门基础课,恰好是数学最重要的三个分支--分析、代数、几何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当然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不能以一种整体的眼光去学习和思考,即使每门课都得了a,也不见得就学的很好。学院的资深教授曾向我们抱怨:“有的问题只要画个图,想一想就做出来了,怎么现在的学生做题,拿来就只知道死算,连个图也不画一下。”当然,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从教的角度来看,各门课程的教材或授课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强调自身的特点,很少以整体的眼光去讲授课程或处理问题,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涉及的较少;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大都处于孤立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孤立在某门课程中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对多门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思考。
根据我的经验,将高等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效果肯定比单独学好,因为高等代数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线性空间”,这是一个几何对象;而且高等代数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空间解析几何自然的延续和推广。另外,高等代数中还有很多分析方面的技巧,比如说“摄动法”,它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把问题从一般矩阵化到非异矩阵的情形。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首先要跳出高等代数,将三门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摒弃孤立的学习,提倡综合的思考。
二、正确认识代数学的特点,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找到结合点
代数学(包括高等代数和抽象代数)给人的印象就是“抽象”,这与另外两门基础课有很大的不同。以“线性空间”的定义为例,集合v上定义了加法和数乘两种运算,并且这两种运算满足八条性质,那么v就称为线性空间。我想第一次学高等代数的同学都会认为这个定义太抽象了。其实在高等代数中,这样抽象的定义比比皆是。不过这样的抽象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验证三维欧氏空间、连续函数全体、多项式全体、矩阵全体都是线性空间,也就是说,线性空间是从许多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具有绝对的一般性。代数学的研究方法是,从许多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某个概念;然后通过代数的方法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得到一般的结论;最后再将这些结论返回到具体的例子中,得到各种运用。因此,“具体--抽象--具体”,这便是代数学的特点。
在认识了代数学的特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高等代数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去理解抽象的定义和证明;我们可以将定理的结论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还可以通过具体例子的启发,去发现和证明一些新的结果。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就需要正确认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找到结合点。
三、高等代数不仅要学代数,也要学几何,更要在代数和几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大概在90年代之前,国内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大多以“矩阵论”作为中心,比较强调矩阵论的相关技巧;90年代之后,国内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渐渐地改变为以“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中心,比较强调几何的意义。作为缩影,复旦的高等代数教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1993年之前采用的屠伯埙老师的教材强调“矩阵论”;1993年之后采用的姚慕生老师的教材强调“线性空间理论”。从单纯重视“代数”到“代数”与“几何”并重,这其实是高等代数教学观念的一种全球性的改变,可能这种改变与现代数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吧!
学好高等代数的有效方法应该是:
深入理解几何意义、熟练掌握代数方法。
其次,高等代数中很多问题都是几何的问题,我们经常将几何的问题代数化,然后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它。当然,对于一些代数的问题,我们有时也将其几何化,然后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它。
最后,代数和几何之间存在一座桥梁,这就是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转换语言。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来去自由、游刃有余。因此,要学好高等代数,不仅要学代数,也要学几何,更要在代数和几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四、学好教材,用好教参,练好基本功
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材是姚慕生老师、吴泉水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第二版)》。这本教材从1993年开始沿用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教材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表述清晰、习题丰富,即使与全国各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相比,也不失为出类拔萃之作。
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学参考书是姚慕生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习方法指导(第二版)》(因为封面为白色,俗称“白皮书”)。这本教参书是数院本科生必备的宝典,基本上人手一册,风行程度可见一斑。
要学好高等代数,学好教材是最低的要求。另外,如何用好教参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购买教参书,主要是因为教材里的部分作业(包括一些很难的证明题)都可以在教参书上找到答案。当然,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这就是教参书的功能嘛!但是,我还是希望一年级的新生能正确地使用教参书,遇到问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想不出,再去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能力、锻炼思维的效果。注意:既不独立思考,又不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只是抄袭,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希望大家努力避免!
最后,我愿以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与大家共勉,祝大家不断进步、学业有成!
数学心得总结篇八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体会: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