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学心得体会七篇(精选)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20分钟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
23o+
+ac-
+
左移3o+ 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 右移-
2h2o
共轭酸—抗碱成分 共轭碱—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篇2:缓冲溶液
职高理化组化学教学案
课题:《缓冲溶液 》 备课人:赵改玲 课时:2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 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 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na2hpo3 和na oh
教学反思
篇3:缓冲溶液实验讲稿
实验三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0.1mol·l1, 0.2mol·l1, 1.0mol·l1); ----- 碱:naoh(·l1, 0.2mol·l1),nh3·h2o(0.1mol·l1, 0.2mol·l1); ----
盐:naac(0.2mol·l1,l.0mol·l1),nh4cl(0.1mol·l1, 0.2mol·l1), nah2po4(0.1mol· ----
l1), na2hpo4(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l1hac的ph值。 -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 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
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 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0.1mol·l1, 0.2mol·l1),naoh(·l1, 0.2mol·l1),----
nh4cl(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
ph值。
(2)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 ml 0.2mol·
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
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2)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3)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 “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引入】图片:我国宇航员在太空首次种植蔬菜讲解:土壤与地面上不同,使用蛭石,因为蛭石的吸水能力强,引出营养液。展示一些常用的营养液和肥料
(尿素、磷酸二
观看,聆听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氢钾、硫酸钙),在家庭使用时,固体肥料一般先配成溶液再施用。【学生活动一】指导学生实验:分别取少量营养液、尿素、硝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钙于试管中,加入2----3ml分组汇报实验成水震荡,观察现象。
果(对比混合体系在震荡前后是【溶液的特征和概念】简单介绍悬浊液和乳浊液,总结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根据对上述实验的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根据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思考,通过对比浊液和溶液的不同,总结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否达到均一稳定)
以生活中常见的营养物质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成果,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实验、总结表达能力【溶液的命名】溶液的命名中往往也包含着组成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将实验一中的溶液命名:硝酸钾的水溶液又叫硝酸钾溶液、磷酸二氢钾的水溶液又叫磷酸二氢钾溶液。延伸:将蔗糖溶于水:蔗糖溶液将氯化钠溶于水:氯化钠溶液
通过对溶液的命名理解在溶液的名称中包含了溶液的组成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编号1 2 3 4 溶液石灰水医疗消毒用的高锰酸钾溶液75%医用酒精25%植物油的汽油溶液4 5 6 碘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通过上述的理解和前面学习中接触过的物质,判【设问】总结: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体系气+液固+液液+液
有水无水
溶质气体固体非水物量少
溶剂液体液体水量多
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从而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溶质
溶剂
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继续分析营养液中溶质的状态:尿素5克、磷酸二氢钾 3克、硫酸钙1克、硫酸镁0.5克、硫酸锌0.001克、硫酸铁 0.003克、硫酸铜0.001克、硼酸粉0.002克;加水10升,溶解后即制成营养液。
用法:盆花生长期每周浇
分析营养液中溶质的状态结论: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可以作为溶剂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溶液的定量分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设问】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加溶剂的体积吗?不等于,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由定性分析转到【设问】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描述溶液,那么从微观的角度看,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如蔗糖溶液,和食盐溶于水后消失了,他们去哪儿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水中?【学生活动二】小组讨论:蔗糖溶解和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在学案上画出微观示意图。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成果。师:我们来看两个动画帮助我们理解微观过程【播放动画】讲解:物质溶解的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
在学案上画出两种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从微观的定量分析
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分析问题有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一次,每次用量可根据植株大小酌定。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根据动画,分析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的微粒种类。蔗糖溶液:蔗糖分子、水分子氯化钠溶液:na+、cl-、h2o 【学生活动三】比较碘、高锰酸钾分别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观察发现主要成分有水、二氧化结论:1、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碳、白砂糖、酒精。
回答:固态、液态、气态。溶质是白砂糖、【设问1】营养物质为什么要配成溶液再施用呢?溶液的用途:【图片】用营养液和直接用固体营养物质栽培植物的对比。加快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图片】无土栽培植物【设问2】在医疗上,医生不建议一生病就输液,但在病的比较严重的时候,还是要输液的?揭示:注射液也是一种溶液,具有流动性,能直接输入血液中,进入人的体液,便于人体吸收。这是利用了我们溶液的性质。【设问3】实验室中的药品为什么配成溶液后再反应?小组讨论:加快反应速率【图片】胚胎的发育、细胞图形、体液的成份
正
答案一:溶剂是水,溶质是碘和酒精。答案二:溶剂是酒精、溶质是碘。分别取一小匙碘于2个试管中,各加入蒸馏水和酒精约2ml,震荡观察。二氧化碳,溶剂是水或酒精?反思、归纳
回归到生活中,让学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力。【总结提升】总结:溶液在跟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尖端科技。溶液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这正需要同学去探索发现。
溶液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学习的目的和出发点应用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延伸:混合体系的研究方法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
前后呼应,运用开头引入用到的苏打水和蒸馏水做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回归到生活中,让学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加入到水中
1.预测会出现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若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4.若固体为生石灰,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如果水刚好为100 克,则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若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 7.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若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8.若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9.若该溶液100 克中含有 10 克食盐,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0.若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 ⑴ 稀释成 5 % 的溶液,则应加多少克水?若要浓缩为 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溶质?
11.若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则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若将 10% 的氯化钠溶液58.5 克中加入 155.85 克硝酸银溶液 ⑴、则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 ?⑵、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知识整合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 组成——溶质、溶剂 根据溶质、溶剂 相对量粗略分类 根据溶解能力分类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加溶剂)(变温)(加溶质)(蒸发溶剂)(变温)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o o o o o o 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的组成 → 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晶和乳化现象 分类 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9.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3.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3[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5000 g×20%=1.19 g·cm×x×38%,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板书]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0 g×98%=x×20%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3,x=19.6 g,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作业]习题
2、4、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2)师生活动1:
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
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3)师生活动2:
①要求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做出判断:谁被溶解?谁能溶解其他物质?
②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③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用媒体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溶液配制组分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水(液体)碘酒 碘(固体)酒精(液体)稀硫酸 硫酸(液体)水(液体)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水(液体)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巩固溶质、溶剂的概念;二是让学生发现常见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规律;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机械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发现。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实验——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加入到2ml~3ml的水中。(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演示: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分别加入到2ml~3ml的汽油中。(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板书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教材中设定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注意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消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弊端。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分段进行,为学生发现溶解的影响因素带来了便利,既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4.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①向1号试管中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②向1号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实验现象交流(媒体)。
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应用的思想,使学生在1、2号试管中所做的实验,得到了再一次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得出两种实验方案:既可以向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也可以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教材中只有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一种方案)。5.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将这一环节设计在此处,有两个作用:一是溶液的主要知识已经学完,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有话可说;二是通过对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实例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6.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两三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①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板书:乳化现象)。②流程分析,比较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7)介绍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①运用学生实验中3号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实验,再一次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②运用对比探究的思想,将浑浊液体2与浑浊液体1加以对比;将水洗涤的试管和洗涤剂洗涤的试管加以对比;将汽油去油污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加以对比等。通过对比建立乳浊液及乳化的概念,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7.课堂小结
(1)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2)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所用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总结和学会感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课堂小结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感悟。8.拓展延伸
(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并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溶液、溶质、溶剂的名称。(2)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溶液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3)结束语。
设计意图:将布置作业说成拓展延伸,不仅说法上有新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创新。两点学习任务都富有了课堂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1.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溶液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
耿镇中学
巩娜
2009-4-10
《溶液的酸碱性》是粤教版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完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基础之上。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我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的非常好,清晰地向学生呈现出了这节课的三个问题:溶液的酸碱性、ph、ph与生活的关系。(2)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白醋、雪碧、橙子、山楂等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3)在探究什么是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时,让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解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会通过现象对某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实验考核打下了基础。(4)在给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的概念时,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体现出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5)学生分组测出了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水的ph,与前面所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前后呼应,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2 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创新:在传授知识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始终把握着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主要体现在:讲解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面前所放仪器及药品测定溶液的ph,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观察学生做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
本节课的亮点是: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实例及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课堂,贯穿与化学教学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源于生活,会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是无色酚酞试液遇到肥皂水的变色现象不太明显。再就是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有关ph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主要是我自己讲出来的,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尽管学生很感兴趣,但参与度不高。
本节课的课件中关于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这一部分是我自己制作的,ph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是我从3edu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然后再进行改动、调整、整合。我觉得这个课件对于本节课是比较恰当的,适合我自己的思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1)实验时
3 药品不宜配制的太早,否则会影响到实验现象的准确性。(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