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篇一
今年春节,这12人成了张海燕最牵挂的人,从武汉返乡回来的12个务工人员,尽管隔离在家,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恐慌,为了不让村民担心,保障大家的安全,张海燕每天穿着防护服,拿着听诊器、温度计和“返乡人员情况摸排表”,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录数据,给村民宣传防护方法。期间,武汉返乡人员吴某某找到她,说自己咳嗽几天也未见好转,让张海燕帮忙来看看。联想到近日在网上看到的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医生的敏锐性告诉她,这件事必须引起重视。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张海燕顾不上那么多,多次往返吴某某家中,量体温、看症状,并第一时间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立刻协调县疾控中心为吴某某诊疗诊断,最终确定其未感染,是慢性肺炎引发的咳嗽。事后,大家都问张海燕:“你不害怕么?”张海燕说:“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全村12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县乡卫生部门同意,村里对这12名返乡人员延长隔离时间7天。
本来就已经很烦躁的这些人,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总提出要出来见亲人和同学。张海燕发现这一苗头后,逐户进行心理疏导,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与此同时,张海燕为了得到他们的理解,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由于隔离时间长,有些人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出现短缺,她就主动提出为其购买和运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武汉返乡人员外,全村百姓的安危也是张海燕一直放不下的事。疫情防控以来,双合村村干部立即进行返乡人员排查,张海燕也投入一线开始紧张的监测工作。虽然村子户数较多,但她从不漏走一户、漏登一人。有的村民劝她,在家里打电话问问情况就好了,她却说:“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我是医生,会保护好自己,我得让村民知道有人在照顾他们,密切关注他们”。
尽管张海燕这样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大家,但还有个别人有抵触情绪,说些刺耳的话。“我也不是外地回来的,也没有接触武汉回来的人,你干嘛就不让我出门出村,你就看好那些武汉回来的人,少管我们。”面对乡亲的指责,她只能把委屈放在心里,把眼泪流在人后,依然用微笑和柔情进行劝阻和劝说,直到他们理解。有人问张海燕,这么坚守图个啥?她说:“身前是疫情,身后是乡亲,这个关键时刻虽受尽委屈但我不能转身!”张海燕的母亲居住在县里面,已是古稀之年,一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陈旧性脑梗塞,而且有新发病灶,自己是名医生,自然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母亲的病一直都是她在亲自照顾。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忙忙碌碌的她根本顾不上母亲的病,有时通过电话进行询问,得知母亲哪里不舒服,自己又不能亲自在床前照顾,她总是在电话这头偷偷地流泪。
不光是母亲,自己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只有假期才能和家人团聚,然而,张海燕白天入户走访,夜间测体温监测,一家人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女儿虽有些不高兴,但看到百姓安全了,她在心里开始心疼和理解妈妈了。当被问到你这么做不觉得亏欠家人么?张海燕哽咽说:“我自己内心肯定是觉得亏欠了家人许多,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欠’那12名返乡人员和全村的百姓呀,他们的健康是我这名村医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篇二
3月2日,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篇三
1月29日,在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回龙村路段,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两个身着“白衣”女孩正在给过往的行人、车辆司机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个老大爷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他们都没有戴口罩,“白衣”女孩上前细问得知小孩有点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因没有买到口罩,故没有戴口罩,女孩得知后把自己购买的口罩给老人和小孩戴上,老人感动的流出了眼泪,连声道谢:“谢谢!谢谢!谢谢!”这是永州职院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王芳和张青在抗“疫”一线上的一个缩影。
“您好,我是杨村甸乡疫情防控人员,请你配合我们测量体温。”“体温36.3°,正常。谢谢!”她们正一丝不苟的完成着值守工作。这个检查点是杨村甸乡14个村民进出村口的必经之路,负责对每一位出入的群众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信息登记工作,提醒引导群众遵守疫情期间的注意事项,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乡村医生,她们义无反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对疫区返乡人员排查登记,做好居家医学观察宣传指导工作,对健康状况异常的及时上报。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芳和张青得知疫情防控急需人手,一大早她们就主动报名请战参加冷水滩区杨村甸乡的抗“疫”工作,配合当地政府、村干部、卫生防疫人员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她们至今已在抗“疫”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主动参战,争当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
疫情期间,她们坚定的选择走上一线,她们平凡而无畏,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疫”路上,朴实而充满力量,平凡却值得尊敬……
同王芳、张青一样抗战在防控前线的乡村医生还有许多,她们总是让别人“别出门、外出要戴口罩、要小心”,而又总是她们“不听话”地“往外跑”,与返乡人口、外来人员零距离接触;她们逆向而行勇敢冲锋,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方群众的平安防护网,她们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乡村卫士。
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事迹篇四
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周青艳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你们是从武汉回来的吗?”一个四五岁小女孩从妈妈身后探出头来,有些怯弱又好奇地看着她.......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严女士是武汉人,年前丈夫带着她回武汉探亲。1月23日,他们乘坐高铁从武汉回到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新张村。夫妻俩均从事消毒物品生产行业,年前匆匆赶回也是为了投入奉贤的抗“疫”工作。
当企业得知他们是从武汉返回时,便将情况反映给了新张村村委会。周青艳是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乡村医生,那天正好她当班,接到消息后,便随同中心医生、村干部一同前往。
上门后周青艳发现,严女士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孩子才4岁,村里正在为如何沟通而烦恼。小周医生平常点子就多,立马想到了用写字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严女士一家是钱桥卫生中心辖区内遇到的第一户需要居家医学观察的对象,当老百姓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出现时,都颇为好奇,迅速围过来的人群让夫妻俩显得有些慌张。所幸有村干部协助安抚群众情绪,驱散人群后,工作才得以开展。
其实夫妻俩早已习惯于写字交流的方式,小周医生还没写完一句话,他们就已经把自己要回答的东西写了出来,沟通进行的很顺畅。
令人高兴的是直到隔离期满,一家三口一切安好,一天两次的上门,让小姑娘也不再害怕,听到医生的声音,就早早等在门口,走的时候还一一再见。
乡村医生是村民的健康守护者,他们默默坚守在战疫第一线,用智慧和勇气、责任和担当共同筑起抗击新冠阻击战、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