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工作计划 资源计划表精选(四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源整合工作计划资源计划表篇一
;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职业院校代表作了发言。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院校到如今全国职业院校的典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只用了三年,而促使其腾飞的关键正是集团化办学。
王锋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党总支书记,是铜仁教育集团成立的参与者之一。王锋介绍,教育集团给铜仁职业教育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整合了铜仁地区的教育资源。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前,铜仁市共有19所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2所,独立建制的中等职业学校15所。当时,铜仁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全市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铜仁职院和铜仁市中职学校,除思南县、玉屏县等部分学校外,其余中职学校在校生极少,学校几乎名存实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8月14日,在政府主导下,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及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牵头,成立了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为统一集团学校管理,统筹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分布,铜仁教育集团成立后,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和支柱产业,实施专业分设,实现专业合理布局,达到一县一特色专业的目的。如依托梵净山旅游资源,在江口县设立梵净山旅游学校,依托玉屏县工业资源,设立了玉屏工业学校等10所特色学校。除此之外,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优势专业的带动下还形成了13个专业群。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区县职业学校小而不强、专业多而不特的现象,提升了专业服务学生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资源优势整合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铜仁集团学校成立当年,实现招生5885人,比2011年增加2012人,2013年中职学校招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351人,比2012年的招生人数增加了4466人。
各地中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为铜仁职院培养了良好生源基地。今年铜仁职院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实际录取7009人,超额1239人,完成招生计划,录取人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通过资源整合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加入,而服务地方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就业得到保障。
袁娅是今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毕业不久她就在印江县水务局找到了工作。他们班共有70人,目前已经全部就业。
在人才培养上,铜仁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在专业设置上,主动与铜仁市“两带两圈”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特别是主动对接铜仁市“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和铜仁市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人才需求,构建了以“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四大专业)为主干的农、医、管、工、文“五轮并驱”的专业格局,助力铜仁市生态药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茶业和生态旅游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骨干学校建设期间,学院建成中央财政支持专业3个,带动建设其他专业32个,新增校内特色专业4个。正是由于学院的专业建设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力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2011—2013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34%、95.89%和96.47%,2014就业率达97.01%,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喻 丹)
相关热词搜索:;资源整合工作计划资源计划表篇二
1、什么是ict? 那么什么是ict?ict即信息通信技术,这种表述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职能和使命的演进。ict指标体系包括核心指标体系和影响力指标体系,其中ict核心指标体系列表包括ict基础设施指标,家庭和个人ict接入、使用指标,企业ict接入和使用指标这三个部分。核心指标体系已经成型,而ict影响力指标仍处于研究过程中。从一些发达国家和政府组织进行的有关企业ict调查工作收集的信息内容看,目前企业ict的接入与使用着眼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接入,看企业是否拥有计算机或因特网接入;二是使用,看企业使用什么方式接入因特网以及企业是否有网站;三是电子商务,看企业是否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品买卖;四是看企业使用ict得到的益处和遇到的障碍。
事实上,信息通信业界对ict的理解并不统一。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人的理解是ict不仅可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的多种业务,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且还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至于业务会多到什么程度,这个工具会“智能”到什么地步,目前的概念还十分模糊。三网融合只是ict的一个基础和前奏,iptv、手机电视等恐怕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对于已经吹响转型号角的固网运营商来说,目前更多地把ict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it(信息业)与ct(通信业)两种服务的结合和交融,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传媒业都将融合在ict的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ict整体服务中,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事实上,ict服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还减轻了企业在建立应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欢迎。
2、固网运营商涉足的ict业务 固网运营商涉足的ict业务
目前固网运营商对ict业务的着眼点在企业ict。
(一)集成服务
为客户提供软硬件系统集成工程实施服务,包括项目和方案设计,软硬件采购、安装、调测等工程实施及合同约定内的维保服务等。
1.网络通信集成,包括网络(wan/lan/vpn)设备、网络安全、pbx、机房智能布线及整治等集成服务。
2.网络应用集成,包括呼叫中心、视讯(会议、监控)系统和网络安全应用等集成服务。
3.行业应用集成,包括oa办公系统、协同工作、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等it系统集成和灵通短信行业应用等集成服务。
(二)外包服务
针对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的从网络通信到网络和行业应用的整体服务业务、日常运行维护、故障处理以及运行管理服务等。
1.网络及it维护外包,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呼叫中心、视讯(会议、监控)系统、it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等外包服务。
2.网络设备租赁服务,指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局域网交换机、接入路由器及视讯(会议、监控)系统等网络设备的租赁服务。
(三)专业服务
针对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从网络通信到网络应用、行业应用的整体服务业务。
1.灾备服务业务,包括将客户的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等进行备份,使客户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从而实现客户业务连续性的整体服务。
2.管理型业务,包括在传统的带宽业务的基础上,对客户cpe(全球网络客户终端设备)在内的客户广域网络进行端到端的实时主动式的网络维护管理,并提供sla(服务等级协议)服务承诺的专业化整体服务。
3.应用平台业务,指为客户提供的以网络通信为基础,围绕行业细分市场应用,面向行业价值链上的相关客户群,具有信息互通、应用交互、协同处理、综合管理、安全保障等功能的行业应用系统平台服务。
(四)知识服务
固网运营商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通过与有优势的技术、业务、管理专家团队的合作,为客户提供的网络规划咨询、网络优化咨询、网络安全咨询等服务。
1.规划咨询服务业务,包括网络规划咨询、网络优化咨询等服务。固网运营商具备丰富的大型网络管理经验,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作为知识产品进行输出,对于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行业性客户很有推广价值。2.培训服务,包括各类技术、业务以及管理知识培训服务。
3、ict业务的特点
资源整合工作计划资源计划表篇三
代表:
地址:
电话:
乙方:
代表:
地址:
电话:
一、合作项目概况
1、甲、乙双方初步商定本次合作为__________房地产开发建设。
2、项目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3、占地面积:________平方米。
二、合作的范围及内容
1、根据甲乙双方协商本次合作模式为资产置换模式,甲方以________购销公司土地共_____平方米,双方约定价格共计_____元作为本次项目置换房屋,待乙方规划设计完成后甲方一次性抵扣完土地金额。
2、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双方商定本次协议为本项目建设的初期协议,到项目可以开工建设时再签订正式协议,本次合作范围及内容是为本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及相关事项,包括项目开发建设所需资金及销售。
三、合作方式
在本次共同合作中,前期以甲方的名义进行对外沟通、信息交流、协调关系、公关等商务事宜,乙方以甲方管理人员的身份完成本协议约定的工作,进行相应合法商务活动。
四、甲、乙双方的工作与责任
1、甲方责任
(1)向乙方提供项目活动所必需的一切相关资料,如甲方的土地使用证、组织机构、管理机构、注册资本、企业章程、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验资报告、年度财务报表、法人代表证明书、授权委托书等一切为合作项目服务的资料证明文件。
(2)在乙方提供投资开发所必须的资料基础上,负责协助乙方筹备项目的推介及开发所需的文件资料(包括老百姓的拆迁,项目开发必须的土地、建设手续,协调周边相邻关系)
(3)负责协调关系并使乙方在合作开发的项目竞争中入围中标。
2、乙方责任
(1)承担本项目合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
(2)负责提供获得项目服务事宜的公共关系支持。
(3)负责办理项目服务所需的全部基本资料。
(4)双方商定的其他工作。
五、保证与承诺
1、双方有权签订并执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并且无需任何其他人的同意。
3、双方将所知悉的可能影响本协议的所有事项(如果有)尽快通知对方,并提示对方注意。
4、乙方在提出正当的合法商务活动时,甲方应积极的给予支持,
六、合作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暂定为________年,若合作项目没有任何进展则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起的________年后终止,若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乙方在合作开发的项目竞争中入围中标,则本协议有效期延长至合作项目销售封盘为止。
七、违约责任
1、因本协议是在项目开发前期签订的(未立项,未规划,未设计及其他相关手续)所以若单方违约,须承担此次项目另一方开支费用的四倍。
八、适用法律
1、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和履行,均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2、如果双方对本协议的效力、解释或履行发生任何争议,各方首先应通过友好协商。自争议发生之日起________日内协商解决不成,则任何一方均有权向________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3、除有关争议的条款外,在争议的解决期间,不影响本协议其他条款的继续履行。
4、本协议部分条款依法或依本协议的规定终止效力或被宣告无效的,不影响本协议其他条款的效力。
九、协议的生效、协议的修改、变更、补充及其它
1、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
2、本协议一经生效即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和补充。本协议的任何修改、变更和补充均需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
3、本协议以中文写成,一式__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往来文件均作为本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本协议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在__________正式签署。
甲方(签章):
代表人(签字):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签章):
代表人(签字):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资源整合工作计划资源计划表篇四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德育合力
江西省金溪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组 傅南轩
摘 要
本文结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过程,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以理论和实践论证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是创新德育工作,取得德育高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德育 创新 互动 整合 实效
目录
前言
正文
一、课题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
1、组织启动
2、理论启动
3、队伍启动
(1)更新育人观念
(2)建好三支队伍
(3)强化师德建设
4、基地启动
(1)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2)开发校外德育基地,社会实践育人。
(二)实践阶段
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增强德育实效
(1)强化德育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2)学科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①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晰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②加强组织管理,措施科学,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规范性。
③运用现代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开发校本课程,磨练创新意志,培养创新能力。
(4)改革学生品德评价方式。
2、活化德育活动,培养创新素质
(1) 德育常规活动
(2) 少先队传统活动
(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3、构建整体化德育渠道,完善创新人格。
(1) 学校教育为主体,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2) 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3)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实效
1、学生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2、家长向教育参与型转化
3、教师向专家型转化
4、学校向内涵式发展深化
5、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前 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青少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奠基阶段,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上已呈现出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尤其是加入wto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一方面在校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部分中小学生因社会、家庭及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在校的学习,人际关系,认识能力,观念习惯,心理行为的某些方面产生与学校要求及学生群体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奢侈浪费、互相攀比、好逸恶劳、自私小气……另一方面,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隔代监管、亲友托管等几乎使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人的溺爱、不敢管、不会管致使留守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学业成绩下降,安全隐患重重……因此,研究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创新的实效性,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关工委作为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群众团体,必须以新的思路配合、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使之走好每一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指示下,为了探求这一做法的规律性、科学性和创新性,2010年3月开始,我们开展了“学校、家庭、社会创新教育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由县关工委牵头,整合县共青团、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社区,以及中小学的人力资源,组成了课题实验小组,以县仰山小学为实验基地,经过三年来不断的探索实践,终于使仰山学校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打造德育格局,创新德育工作思路,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本化德育工作,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正 文
一、课题的内涵
课题的名称是: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总称,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成功的教育不仅要立足于现实,还要预见到未来,使教育有效地为未来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在开放的反馈系统中,着重于道德实践和体验,着重于德育过程的创新,坚持发展的战略眼光,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自身具有整合功能。实验目标、内容的确定,途径、方法的选择,管理、评价的使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作用,都要体现整合性功能,使实验纳入良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三类教育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三个文明共建、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为学生打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形成具有区域性“学习型社会”新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齐抓共管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新机制。
2、整体构建“社区德育”基本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框架。
3、创设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增加人生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研究。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享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文化氛围的研究。
4、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建文明社会的研究。主要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如何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共建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架构和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启动阶段
1、组织启动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由县关工委主任钟远鸣担任课题组组长,仰山学校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县关工委、县共青团、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社区和仰山学校的有关领导和家长中的热心人士组成。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补充的构想创建德育网络,不断拓展阵地,深化内涵,增强辐射,以求实效。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帮助仰山学校形成了五条德育工作主线:一是完善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二是完善以“校长——办公室——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管理工作主线;三是完善以“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四是完善以“校长——总务处——后勤人员/校园多媒体”为主体的服务育人主线;五是完善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线的社会力量的校外指导教育主线。
2、理论启动
(1)组织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国务院、教育部有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关文件、实施意义和内涵,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认识,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德育、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3)组织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取经,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3、队伍启动
(1)更新育人观念
我们在仰山学校所属的象山社区,成立了社区协同教育领导小组,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特别是家长学校,组织学习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材料,从而使大家认识到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办在社会中,学生分散在千家万户,学校德育离开了社会和家长的配合、支持,就一事无成。从而树立大德育观思想,确立全员德育观念,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能育人。同时,制定德育工作制度,明确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职责,让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岗位都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并切实承担育人职责,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2)建好三支队伍
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聘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老干部、老专家、司法干部、解放军、街道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系列活动。
建立德育科研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班主任研讨会和德育研讨小组,利用校本教研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开展系列活动。
建立家长德育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研讨德育在家庭中的问题。
(3)强化师德建设
用高尚的人格塑造高尚的人格,用美好的心灵感染美好的心灵。进行师德建设,用教师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4、基地启动
(1)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为了发挥校园的隐性教育功能,课题组指导学校实施了三维课程(必修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构建浓厚书香氛围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新建了校史馆,完善了劳动教育基地。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在给教师办公室连接了因特网的同时,还创建了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家校通”工程。
(2)开发校外德育基地,社会实践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烈士陵园、八仙岭战役纪念碑等。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有象山公园、锦绣塔、仰山书院等。
法制教育基地:有县看守所、县法院等。
国防教育基地:有县消防队、县武装部、县武警大队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锦绣华城的学商基地、工业园区的学工基地和城郊的学农基地。
实践阶段
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增强德育实效
(1)强化德育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思品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课题组对思品课课堂教学创新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把教育活动的全程交给学生”的教育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树立“师生平等民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引趣激情,导入新课;精心设问,启发明理;拓宽补充,深化明理;联系实际,以知导行;总结全文,提出希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拓展学生想象思维,深化道德观点的领悟,在形象、直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完成道德认知的过程。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充分地运用电教媒体,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情境;把沉默的人物、事物变为活动的有情节的情境;把枯燥的文字内容变为直观的、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甚至让学生自导自演,重现情境,在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2)学科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实施德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不研究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实际上是丢掉了德育主阵地。为此,课题组实施德育工作坚持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科教材的德育因素。一方面,挖掘思品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对学生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加强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科教研组一项经常性的研究课题,要求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把增强能力与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渗透中做到有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
⑴ 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晰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此,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使教师从民族复兴,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从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 加强组织管理,措施科学,措施科学,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规范性。
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学科渗透领导小组”,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并依此编写了《德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同时,组织开展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其科学规范
⑶ 运用现代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实施“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 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 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 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 为“班级课堂、专业科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四步主体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为导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丰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认知。同时,沟通各学科课程的联系,各学科教师组成“联合舰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井水也犯河水”,发挥整体功效。根据教育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科教学与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有机地、巧妙地加以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
(3)开发校本课程,磨练创新意志,培养创新能力。
课题组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环境育人课程体系:根据该校环境特点,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人格熏陶;如何以临川文化、象山精神为核心,把宣传橱窗,黑板报、记事板,人文标语以及校园绿化景点等等加以优化,并结合实际加以动态变化,从而使学校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题组要求要“以德育为先导,以劳动教育为支撑点的办学思想”,突出劳动育人、实践育人这一教育理念,确立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模式:即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长技、以劳怡心。围绕这一全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删减与创编,丰富与整合,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学生情感、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学会做人活动课、学会求知活动课、学会健体活动课、学会审美活动课、学会生活活动课等等。
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坚持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活动和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新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社会实践课(整合思品与社会)、生活实践课(整合心理健康与卫生保健)、科学实践课(整合科技与自然)、艺术实践课(整合音乐与美术)、信息技术实践课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志向、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个性,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德育微型课程体系:全校各班每天午间2:00—2:10开设一节德育微型课,由学生自己主持,每次一个主题,主题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短、平、快”的教育功效,达到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养成教育课程体系:这是适合校情,加强管理育人,切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品质和养成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规范教育。课题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公民道德规范》以及《青少年网络公约》等内容为蓝本,帮助学校制订了《仰山小学少年文明公约》和《仰山小学少年形象标准》。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背诵、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行为宣讲等方式,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学生掌握公约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做高尚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4)改革学生品德评价方式。
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德育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做到定性评价(情景测试)与定量评价(结合《仰山小学少年文明公约》进行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成长记录)与终结评价(期末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感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逐步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
2、活化德育活动,培养创新素质
第四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现”,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为此,课题组多次邀请省儿童科学教育专家徐章英、顾力兵教授来我县分别向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作报告,提出要让孩子兴致勃勃地玩转科学,在玩中探索科学奥秘、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魅力、培养科学精神。讲座深入浅出,语言极具感染力,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极大地感染了广大听众。
课题组以此为契机,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宗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主方向,把学生作为活动和创新的主体。少先队活动设计从“新、奇、活、深”等方面突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参与热情,加强对少先队活动层次性、系列性、发展性、实效性及创新性等多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充实、完善、发展,现仰山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独具创新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体系。
(1) 德育常规活动
落实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核心内容的《仰山小学少年文明公约》,坚持开展“仰山小学文明行为示范生”评选活动,并绶带上岗,进行文明行为示范。
高扬爱国主义教育旗帜,认真举行每天的升旗仪式、降旗仪式,开展“我为国旗添光彩”旗手的推荐活动,通过评选推荐每周两名队员担任旗手。
坚持每周一早晨的大中队主题活动(7:40—8:00大队活动,8:00—8:30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并择优举行观摩活动。
加强小班务建设,通过“生态角”、“卫生角”、“图书角”、“科技角”的建设,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发挥德育常规活动的管理、教育、激励作用。
完善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自我管理,自采、自编、自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学生的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得到满足。
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让学生自主设计、自我主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如:五月的劳动节,进行劳动技能比武;十月的艺术节,进行多彩之光艺术演出;还有爱心节、科技节等等。
(2) 少先队传统活动
少先队活动是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根据创新精神的实质和少先队员的心理年龄特点,课题组多年来重视活动内容和策略的选择安排,突出体现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思想性、发展性和创新性,逐步向系列化、课程化和层次化方向迈进,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城乡小伙伴手拉手活动”
与我县郊区的五里中心小学开展校际手拉手活动。仰山学校除了在教育资源、设施上给予五里中心小学帮助外,每年都要组织学生互访活动,让学生换位体验城市和农村的学习、生活,对城市儿童进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教育;对农村儿童进行努力学习,将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教育。随着校际活动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学校又先后两次组织近百名学生代表到五里小学,深入各个班级,和农村孩子一同学习、一同吃午饭、一同到田间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体验大本营、天天我能行”红领巾实践周活动
针对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了“红领巾实践周”活动。活动以班为单位,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军训、参观营地、篝火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内务整理比赛等;五老报告团现身说法的报告内容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教育着孩子们;参观武装部,学生们被解放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军体操和刀切般整齐的内务所折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则唤起了学生无比的爱国之清;篝火晚会使同学们遨游在创新的世界里……实践周活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生活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这项活动在该校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体验、实践”为形式,以“劳动育人、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的德育校本课程。课程的设置也日益丰富,先后增加了社区公益劳动、烛光亲子晚会、英语沙龙、劳动技能比武、快乐体育竞技场、校园自主体验活动、野营拉练等活动,到社会实践基地参观访问等,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社区及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围绕着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如与环卫部门共同开发的“红领巾一条街建设活动”,与所在社区共同开发的“楼道文化建设活动”、“我是社区小雷锋”、“给墙壁洗脸”、“给社区美容”等活动。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宣传活动,在社区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协助社区清洁工清理垃圾、擦洗公共设施、清除小广告……一支支文明宣传小队、绿化环保小队、利民服务小队及各种兴趣小队活跃在社区的四面八方。他们小队长自己选、队员自愿组合、活动自己设计,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成了学生们成长嬉戏的乐园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突出体现体验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名牌企业”、“派出所”、“消防中队”、“检察院”等单位及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新建的人文景观等,开辟为学校的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调查,如二四中队到县图书馆体验当图书管理员,进行研究性学习;四一中队把卖废品的收入购买树苗,植树绿化;五一中队到县人民医院作保洁员,去立新商场当售货员;六二中队到象山公园拍摄,六三中队到邮政局进行小邮展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构建整体化德育渠道,完善创新人格。
构建 “一体两翼三维”(一体:以德育为核心;两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维: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丰富了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优化了德育形式,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区分了教育对象,变统一型为层次型;落实了德育责任,变接受型为自觉型;更新了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从而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切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 学校教育为主体,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努力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德育课程改革、德育活动、整体化德育渠道),更新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分层递进的道德目标。加强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德育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教育,积极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育人的质量。
(2) 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建立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5—7人组成,每年调整;同是一个年级也设家长委员会,由级长、班主任及家长代表7—9人组成。机构健全,任务明确,学校负责联络,共同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成果,向家长介绍学校近、远景规划和当前的教育教学计划,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努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征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开通“家校通联系热线电话”,班主任老师随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信息交流及时,在偶发事件发生时,能立即实现家校沟通,使事件得到较好处理。此外,还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等形式指导家庭教育。
在学校的指导下许多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的误区,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修养,家长“以身立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了家庭与学校育的合力。
(3)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
途径之一:引进社会力量,介入教学管理
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在学生家长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中挖掘合适的师资资源,探索与社会各界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学校的教学力量。
途径之二: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社会文化的管理。,
与有关政府机构及主管部门加强沟通,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和管理社会文化市场,成立社会文化管理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形成社会文化管理网络,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社会管理,从而有效抵制了这些不良场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途径之三:争取社会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社会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开拓了教育渠道。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实效
三年来,课题实验的实践证明,仰山学校的德育工作正在向以人为本,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发展;向生动活泼、回归生活、实现自我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方向发展;向在实践中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向上的方向发展。
1、学生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自主管理促成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变以往的被动形成为当前的主动养成,学生们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校文明小卫士配合各中队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上学放学纪律、班级卫生、校服穿着、广播操、眼保健操等,每月进行小结,评出优秀班级,并颁发流动红旗,目前学生们已经基本养成穿戴整洁、自律自觉的良好习惯,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先后评选出校级百名好少年,校级十佳少年,校级形象大使20人,县级三好学生18人,县级十佳少年3人,县级三好特长生15人,市级好少年6人。
——文明礼仪伴我行。学校开展了“人人编写新童谣、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并得到显著成果。活动以“文明童谣 快乐传唱 健康成长”为主题,学生们学《规范》、习《守则》,结合生活实际,编写童谣。学生们通过说、唱、编、演、画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童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更主要的是强化了学生们的礼仪素质与文明素质。如今,走进学校,学生们行礼问好已经成为亮丽的风景。
——读书学习增涵养。在家庭中,家长们给学生们建立了“小书屋”、“小书架”,社区有了阅览室,学校有“开放性图书馆”,楼道旁、走廊边到处都有图书架,没有管理员,自借自还,图书坏了,有人悄悄补好,几年来,图书不但没少,反而增多了,捐书不留名的太多了。现在,读书成为学生们一种良好习惯。他们读古诗、读经典名著、读优秀作文,写读书笔记,读书已融入了学生们的生活,学生的作文水平与人文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校报《仰山风铃》上发表了家长与学生们的一篇又一篇文章,作品集《尖尖角》、《我看金溪》、《我能行》……反映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2、家长向教育参与型转化
——形成学习型家庭。通过各种渠道的家校沟通,广大家长逐渐认识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来,并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的工作献计献策;在家庭中也能够放下架子与孩子展开交流,一同学习,原来打麻将混日子的家长感到得到了重生,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许多家长还把家教的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在校报上,与学校、老师以及更多的家长一同交流。而这也成了“三位一体”体系又一个别致的窗口。
——网络搭建沟通桥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一切成为可能。学校创建了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家家通”工程,在平时,有许多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法与学校老师展开密切及时的联系与沟通。现在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创建了自己的网页平台,使沟通不再困难。家长们通过网络可以看到每天自己孩子的作业,学校的变化,班级的信息,如果愿意还可以留下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还觉得不够,微信、电子邮件等也帮上了忙。
——争做“编外老师”。家长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参与者与组织者,这是当前学生家长们的认识,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用自己再管的消极意识已经消逝。家长们在学校的指导下主动配合学校对学生展开各种教育,使学校工作得到了最大的支持。为了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把那些在家教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聘为校外辅导员,每年“六一”节进行表彰。目前,每个中队都有1——2名自己的校外辅导员,社区每年都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这些受表彰的家长已成为家长们的领军人物,大大增加了育人体系的合力,大大促进了社区和谐和文明。
3、教师向专家型转化
——做学生的榜样。实验之初课题组就确立了“以师德带生德的”的思想,将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开展实验研究的重要前提。几年来通过教师师德塑性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产生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强烈愿望,有一股奋勇向上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明显的提高了,教师们自觉的展开行动研究,探索教育的规律和途径,以一种新的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前瞻性的反思、监控性的反思、批判性的反思使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行为在动态流程中不断得到优化。尤其是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在广大教师的参与运作下,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先后评选了“十佳师德教师”、“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十佳中队辅导员”等师德标兵,
——做学生的朋友。传统的观念对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它使人类经济生活的维系从物的依赖转向知识创新的依赖,它导致了教育的深刻变革。课题实验的开展导致教师在教学或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幻想给予热情地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绝不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他们见微知著,能够发现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新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有些“偏爱差生”。可以说,我们的实验教师既是一位善于发现、鉴别学生创造力的良师,也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益友。通过社会、家庭的互相沟通,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成为一种共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学校倡导广大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交谈”。校长就经常接待学生们的访谈,从中了解不同学生的内心,使学校获取第一手资料。
——做学习的主人。在实验过程中,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多元化与发展性在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前适应社会的必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切,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使命。教师们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时,能够自觉参与以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及师德为主体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总结中提高。教师们在学习中提高着,又在提高中积淀着。具有个性化与先进性的教育思想涌动在教师的胸怀中,这些思想正是指导学校适应社会、家庭需要的精华,为了把这些思想保存并发扬开来,学校先后出版了教师论文集,其中不少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的还在教育杂志报上刊发表。
4、学校向内涵式发展深化
——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学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教室张贴的科学家画像和格言引导学生崇尚科学,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结合校本课程建立 “爱我家乡”文化长廊,做到让校园处处成为大课堂,面面墙壁都育人;品味高雅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爱与责任不变的承诺。教师职业是爱与责任同行的职业。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学校主动聘请社区代表及家长代表作为学校师德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种意见或建议,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对有损师德的言行及时处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大力表扬与奖励。
——特色教育加快发展。学校要想在发展中求生存,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发展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品牌。学先后开办了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围棋班、科技班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不但拓展了校本德育课程的资源,而且在发挥学生左右两半脑球协调功能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等到了加强,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学生获得了善于观察、善于质疑的能力,在各类学习活动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与同学和老师争辩,并且养成了独立思考、勤阅图书资料的习惯。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都得到了提高,想像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社会与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提升,教育教学保持名列前茅。
5、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 学生们需要肯定,需要展示,为了学生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单一宣传模式,以更新更宽的视角,为全体学生以“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去想,以儿童的方式去演去说”这一宗旨,围绕校园中出现的、社会与家长关注的、学生们喜欢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剖析。使社会与家庭更好地了解了学校。
——活动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了整合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开展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第二课堂,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最大化。其中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以学雷锋活动与环保活动为突破口,先后开展了“手拉手地球村”、“新世纪环保春之行”、“关注金溪、关注家园”、“向白色污染宣战”“心系城管共建家园”等一系列活动。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校的学习活动向课外、校外延伸,而且使许多原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或要解决的问题转向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的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
——社会资源在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源不仅仅是学校所处的狭隘的区域,其实只要肯去拓展,还有许多值得去探索,这就需要学校要有一种大社会资源观。目前,学校已经与县武装部缔结为友好单位,聘请了优秀的指战员为校外辅导员,使学校更好地借助了他们在科技、国防、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了军地的共建工作,密切了双方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使学校教育途径进一步拓展。其次,学校还与周边及郊区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与他们积极实现地区、校际、城乡的资源整合与交流,从他们身上吸取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
课题实验的开展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的充分发挥和学校外部家庭及社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对青少年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科学、更富有新意和实效。
我们将再接再厉,以仰山学校为实验基地,增强辐射力,以点带面,扩大实验成果,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德育原理》 擅传宝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学校德育于德育课程化研究》 何晓文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3)《生活德育论》 高德胜著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 孟育群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