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精选十一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一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形,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西安古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西安古城墙,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而且以古城墙为主体,辅之以环城林带、护城河、环城路构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体公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使这个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开始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继之营筑郭城。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彼时的唐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凤来仪,俨然世界文明中心;公元1370年,大明王朝在唐皇城的旧址上,开始大规模地建造秦王府和西安城墙——西安城墙出世,从此他便扎根于这座城市,稳健如同父亲坚实的臂膀,成为华夏儿女们靠不到岸时的最好依偎。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辉煌的历史成就了西安今天的多姿神韵。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岁月更令人感动和感慨,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保护住了包括城墙在内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西安城墙是固化的历史,更是鲜活的人文,不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大都要登临古城墙。
唐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从古印度带回了657部梵文佛经。取经归来玄奘受到皇城百万臣民的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迎接玄奘。迎接仪式在朱雀门举行。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十三朝岁月更替,上千年的日日夜夜孕育了古城墙的威严肃穆,厚重的历史泛着褐色见证时代的盛衰。巍巍城楼,并非固若金汤,晨钟暮鼓,往事终将远去。
登临古城墙,俯视城下,环城林带,滴红流翠;护城河里,碧波荡漾,飞舟点点……耳畔,还有风吟唱的声音,是一种令人沉醉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将人轻易吹入历史之中,是足以收慑人的心魂的吟唱。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俯瞰古城内外,遥望巍巍雁塔,聆听钟楼钟声,抚摸城墙垛口留下的炮眼枪痕……那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历史似乎再度上演。而古老的城墙,此时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安详地叙述着从古到今的历史。可是瞬间的感慨过后,我便明白,那历史其实已永远地留在过去。曾经的气势磅礴凝成了此刻的永恒,而现在的古城墙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平和与安详,仿佛一条在历史长河里游泳的鱼,从远古一路游来。
徜徉城墙,那坚实的根基、厚重的城门、雄伟的城楼凝重庄严,绵延的形体与岁月染上的青灰色调古朴大气,别具风骨。
行走在尘封已久的古道,脚下的青砖传来隐隐战鼓杀声,城楼上,灰瓦朱漆显得庄重严肃,飞檐滴水,红灯高挑,远可观杀敌嘹阵,近可闻马嘶云啸,倏然就把人带去了那个战鼓雷雷的久远年代……
漫步在青灰色的城墙上,脚下的每一片砖都刻着字。难怪西安人说,在西安,每一块砖都是历史。夕阳的光芒照射着古老而斑驳的城墙,那份大气和凝重,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环顾周围,满眼都是飘扬的旗帜,与同样青灰的垛口相比,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唯留徐徐清风与幽静。城墙外,野草蔓生;城墙内,喧哗一片。城墙内外虽隔一墙,却是两个世界。静静地站在城墙上,世界静止在这里,突然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远观,华丽的钟鼓楼上华灯初上,近处,墙角下来往的人们似乎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奔忙。
西安古城墙屡经劫难,历经战事苍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今,古城墙沧桑、古朴,千百年来默然无声,但它却并不孤独,它早已与古城人民融为一体。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二
各位游客,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唐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在讲解这两块碑石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则天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据惯例,皇帝应立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所以破例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继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权渐渐旁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今广元县。父亲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到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14岁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旋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她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起,实际掌握大权的已是武则天了。之后,武则天用酒毒死长子,废次子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经过36年的奋斗,这位女人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许大家会想,一个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层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为中国皇帝,这无疑是对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挑战,难道不会招来种.种非议吗?但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武则天当政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这一切都得到历代史学家们的肯定和赞扬。武则天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对自己的功绩加以评说,现在我们在南门外看到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述圣记碑,全碑共7节,故又称七节碑。据说,由7节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七节碑高7.5米,重89.6吨。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碑文8000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文,后中宗书写,表面上颂扬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实际上抬高了武则天自己。碑刻成后,还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现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个别字的金饰。
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无字碑就是说立碑时碑上没有刻一个文字。为什么立一通无字碑呢?至今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想让后世的人对她作出公允的评价;一是说,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德无量,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但作为一个儿子,又不便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立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论。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看到了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绝大多数早已毁掉,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无法辨认,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
乾陵不仅外观宏伟,内藏也十分丰富。据述圣记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它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必定会不计其数。
解放以来,挖掘乾陵的建议多次被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都没有同意挖掘。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考察时就说过:“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我们真诚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护之列,并希望乾陵能为中国的旅游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给大家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活动参观时间,一个半小时后我在无字碑处等大家集合。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三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有“关中塔庙之祖”之美誉的法门寺,我们现
在站的这个地方呢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山门广场,这里地处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宝鸡市有96公里。
近几年啊,陕西政府致力于把法门寺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佛都,使法门寺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法门寺文化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等及部分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法门寺的山门,山门也被称为“三门”,大家可以看到这
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中间的是空门,两边分别是无作门和无相门, 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作步入空门,大概由此而来。
法门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释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法
门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释迦摩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印度,为了弘扬佛法,他命人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分,分藏于世界各个地方,并建有八万四千坐塔,中国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门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称为阿育王寺,隋朝改名为成宝寺,唐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在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7次掘开地宫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声势浩大,轰动朝野,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在唐代宗时法门寺塔被成为护国“真身宝塔”,由此可见法门寺在唐朝时期是多么的繁荣。但是在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龙庆年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后来地方绅士捐资修塔,历经30年修建了一座8棱13级砖塔,但是在清朝时因地震而倾斜裂缝,1939年,在爱国人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时候的最大规模的修缮。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当地政府准备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地宫。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后,2999件大量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去地宫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其余三枚为影骨,灵骨即释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余三枚是唐皇帝为了保护灵骨而命人仿制的。 地宫出土的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地宫出土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秘色瓷专为皇室烧制,为青瓷的一种,由于工艺复杂 配方秘而不宣,被称为秘色瓷。 地宫出土的双轮12环
大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么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稀世珍宝,有的刚才大家已经瞻仰,还有的被珍藏在旁边的法门寺博物馆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从地宫出来,前面就是法门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历时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个唐朝传统形式的塔呢?那我们刚才走过的这条宽阔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也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的两头连接着可以容纳10万人山门广场和朝圣广场。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也就是现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众生到达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有4个陈列室组成: 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法门寺历史陈列管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了法门寺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个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在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馆中,有国宝级文物44件,一级文物99件,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大家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我刚才提到的秘色瓷,还可以看到唐代丝织品中的珍品:簇金绣,簇金绣就是指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问纹饰在固定到丝绸的上面。丝绸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那么簇金绣的珍贵之处第一就在于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了,现在世界上这种金丝在日本有20丝,中国只有70丝,但是在古老的唐朝这种拉丝技术已经达到了6丝。
接下来我们去珍宝阁参观一下。其中有我刚才提到的4鼓12环的锡杖之王。所谓锡杖,其实他并不是用锡制成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这枚锡杖用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宝阁,我们此次的法门寺之旅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四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并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汉、隋、唐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华清池,现浴池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时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110余吨,水温达43度。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就请大家前去游览一番吧!
【杨贵妃雕塑与生平—华清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内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_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置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如果在9.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华清温泉水温为42.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看完了五门厅,华清池景区的游览就将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集中,我们去下个景点。谢谢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虎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虎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义净法师: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20_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五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华山的概况。华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形成于距今7亿年前,俗称“西岳”。汉武帝把地处五个方位的山封为神山,华山地处西方,故名“西岳”。古代还为这5大名山对应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华山在西方,属金,华山的形状刚好象是一个金元宝,到了华山北峰我让大家在金庸华山论剑的地方和华山这个元宝合影。
华山得名北魏地理学家俪道元《水经注》里所说是因为远而望之,有若花状,古代花和华通用,故名华山!
1996年华山的缆车的通车,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我们今天就是乘坐缆车登山。我们先要换乘华山进山专线车进山,我们现在车子行驶的是黄埔峪旅游专线公路,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智取华山》这就是当年的寻找向导之路,从检票处到华山索道的黄埔峪旅游公路全长7。66公里,花费20_年华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长韩子佩带领县乡民团400多人占山为王,我们解放军从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绕道后山,奇袭成功,根据这一事件拍的电影就叫做《奇袭华山》,后来周总理看了,说这件事情充分的表现了解放军的智勇双全,后来就改名《智取华山》。
我们现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华山纪念亭,我们走智取华山路,也就是那边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没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华山的苍龙岭等的线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体如果适合爬山那我就让你去,连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张照片我就要劝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线,感受华山的险,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体平衡。
到了北峰我们先穿过北峰饭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峰饭店有张华山的地图,我要给大家讲讲,一会上山的时候可能就走散了,我们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够征服华山呀!
这里就是看地图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图,两个屋檐之间看华山的东峰象一个秃头的老鹰,那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一早挤满了游人,又称朝阳峰。旁边的哪个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样,在智取华山的电影里,是敌军指挥部。也是神话传说《宝莲灯》的发生地。
现在我们大家转身过来看这个地图,看看华山顶部,是不是象个元宝。两边的突起就是东西二峰,中间突起就是华山的最高峰南峰,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论剑的地方,还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
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北峰,经过擦耳岩,天梯御道就到了苍龙岭,过了苍龙岭就是五云峰金锁关。金锁关就是上面的四个峰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决定去看任何一个峰,也可以顺道把四个峰都逛完。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六
宝鸡天台山为1994年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宝鸡市南部,秦岭山脉北麓。主景区距宝鸡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属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娄莽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宝鸡天台山,自然景色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气候宜人。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成于姜水”。宝鸡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传是炎帝采尝百草而中毒遇难安葬之处。
天台山浓缩秦岭山脉风光于二处,具有峻峰、幽谷、翠绿、碧水四大风景特色。峻峰:天台山重峦叠障,峭壁对峙,群山万壑之间,云雾迷漫,气象万千。风景区内的天台莲花峰、天柱峰、人头峰、神农峰、鸡峰山、大散岭等山峰均为花岗岩峰林地貌,群峰争雄,凌空险峻。幽谷:天台山沟塑众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于“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翠绿:天台山林海茫茫,群峰巨石隐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谰的自然画面。碧水:天台山水量丰富,河、湖(水库)、溪、瀑、潭、泉俱全,山环水绕,纵横交错。其水质洁净,清幽娴静。
天台山历史悠久,炎帝遗迹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誉。天台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为表里,相互辉映,不仅在时空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相互渗透组合,而且还处处表现出历史遗迹、宗教建筑等与周围环境的交融和衬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称于世,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秘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历代著名道教人物隐居养性、修炼传道,千余年来香火不断,祖神盛行,形成了颇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来为“圣人践地”,历代在此举行祭祀炎帝活动,节日庙会亦频繁举办,因此,庙会中社火、戏曲、祭祖活动与各种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古老淳朴之色彩,与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观的神秘性和多彩性。据实际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动遗迹30处,民俗文化6处,奇石13处,碑碣8处,古遗址4处,炎帝活动遗迹10处,古道2处,祠庙5处,摩崖石刻5处。
天台山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游人置身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旖旎绚丽的风光奇景,探讨大自然的神奇奥秘,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神话传说,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因而,今天宝鸡天台山已成为人们游览、休闲、度假、科研的极佳境地。清人张式仲在其一首题名为《夏日登天台山》中写道:“游客登南岭,孤峰峙茂林。飒然风人户,长啸人开襟。酷夏可忘暑,高楼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自特点的不同,分为6大景区,即“黄丹寺景区”、“茵香河景区”、“西岔河景区”、“神农谷(东南沟)景区”、“鸡峰山景区”、“天台山主峰景区”。因时间关系,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天台山主峰景区。
天台山主峰风景名胜区分为4个景区:蒙峪沟景区,以蒙峪炎帝出生地为中心,辅以神农泉、姜炎圣母庙和茹家庄古遗址等,展现久远的古代文明;烧香台景区,以烧香台为中心,包括伯阳山、猴娃石、玄关和十二湾等景点;杨家滩景区,以杨家滩缓坡谷地为中心,包括白马关,千尺崖、跃马涧、东西湖及荞麦山;莲花顶景区,包括天台山的庙区、老君顶、莲花顶、系马桩、人头峰等景点。
天台山主峰景区位于鸡峰山景区西南部,主峰莲花峰海拔2198米,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海拔最高景区,亦是集古、奇、雄、秀、险、幽为一体的景区。各位朋友,请大家看!这处景观叫烧香台。烧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胜风景区第一道山峰,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是从宝鸡市区进天台山两条道路的交会处。传说这里曾是黄帝求援于炎帝的地方。相传蚩尤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对黄帝统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报“阪泉之战”被黄帝战败之仇,于是,打着炎帝的旗号,率领81个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发涿鹿。黄帝九战九败,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黄帝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过华夏族团。炎帝因年老体弱而离开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黄帝从涿鹿来到蒙峪沟,进了南天门,单上第一道山峰,点燃信香,虏诚祈祷。此时炎帝正与九天玄女在天台山采药,闻得信香,占卜知道黄帝来此之意,便告诉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黄帝面授军机。黄帝学得九天玄女的战法,又焚香3日,以谢炎帝不计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后打败了蚩尤。后人为纪念炎帝、黄帝这两位中华始祖,将这座山称“烧香台”。建宫造亭,朝拜祭奠。从至今遗留的古建筑群遗址和史料记载看,这一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余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宝殿等庙宇,洞内供香台,上置一铁铸香炉,为清代道光年间所铸,这里迄今香火不断。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七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山的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八
宝鸡天台山为1994年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宝鸡市南部,秦岭山脉北麓。主景区距宝鸡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属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娄莽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宝鸡天台山,自然景色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气候宜人。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成于姜水”。宝鸡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传是炎帝采尝百草而中毒遇难安葬之处。
天台山浓缩秦岭山脉风光于二处,具有峻峰、幽谷、翠绿、碧水四大风景特色。峻峰:天台山重峦叠障,峭壁对峙,群山万壑之间,云雾迷漫,气象万千。风景区内的天台莲花峰、天柱峰、人头峰、神农峰、鸡峰山、大散岭等山峰均为花岗岩峰林地貌,群峰争雄,凌空险峻。幽谷:天台山沟塑众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于“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翠绿:天台山林海茫茫,群峰巨石隐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谰的自然画面。碧水:天台山水量丰富,河、湖(水库)、溪、瀑、潭、泉俱全,山环水绕,纵横交错。其水质洁净,清幽娴静。
天台山历史悠久,炎帝遗迹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誉。天台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为表里,相互辉映,不仅在时空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相互渗透组合,而且还处处表现出历史遗迹、宗教建筑等与周围环境的交融和衬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称于世,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秘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历代著名道教人物隐居养性、修炼传道,千余年来香火不断,祖神盛行,形成了颇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来为“圣人践地”,历代在此举行祭祀炎帝活动,节日庙会亦频繁举办,因此,庙会中社火、戏曲、祭祖活动与各种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古老淳朴之色彩,与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观的神秘性和多彩性。据实际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动遗迹30处,民俗文化6处,奇石13处,碑碣8处,古遗址4处,炎帝活动遗迹10处,古道2处,祠庙5处,摩崖石刻5处。
天台山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游人置身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旖旎绚丽的风光奇景,探讨大自然的神奇奥秘,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神话传说,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因而,今天宝鸡天台山已成为人们游览、休闲、度假、科研的极佳境地。清人张式仲在其一首题名为《夏日登天台山》中写道:“游客登南岭,孤峰峙茂林。飒然风人户,长啸人开襟。酷夏可忘暑,高楼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自特点的不同,分为6大景区,即“黄丹寺景区”、“茵香河景区”、“西岔河景区”、“神农谷(东南沟)景区”、“鸡峰山景区”、“天台山主峰景区”。因时间关系,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天台山主峰景区。
天台山主峰风景名胜区分为4个景区:蒙峪沟景区,以蒙峪炎帝出生地为中心,辅以神农泉、姜炎圣母庙和茹家庄古遗址等,展现久远的古代文明;烧香台景区,以烧香台为中心,包括伯阳山、猴娃石、玄关和十二湾等景点;杨家滩景区,以杨家滩缓坡谷地为中心,包括白马关,千尺崖、跃马涧、东西湖及荞麦山;莲花顶景区,包括天台山的庙区、老君顶、莲花顶、系马桩、人头峰等景点。
天台山主峰景区位于鸡峰山景区西南部,主峰莲花峰海拔2198米,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海拔最高景区,亦是集古、奇、雄、秀、险、幽为一体的景区。各位朋友,请大家看!这处景观叫烧香台。烧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胜风景区第一道山峰,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是从宝鸡市区进天台山两条道路的交会处。传说这里曾是黄帝求援于炎帝的地方。相传蚩尤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对黄帝统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报“阪泉之战”被黄帝战败之仇,于是,打着炎帝的旗号,率领81个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发涿鹿。黄帝九战九败,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黄帝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过华夏族团。炎帝因年老体弱而离开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黄帝从涿鹿来到蒙峪沟,进了南天门,单上第一道山峰,点燃信香,虏诚祈祷。此时炎帝正与九天玄女在天台山采药,闻得信香,占卜知道黄帝来此之意,便告诉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黄帝面授军机。黄帝学得九天玄女的战法,又焚香3日,以谢炎帝不计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后打败了蚩尤。后人为纪念炎帝、黄帝这两位中华始祖,将这座山称“烧香台”。建宫造亭,朝拜祭奠。从至今遗留的古建筑群遗址和史料记载看,这一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余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宝殿等庙宇,洞内供香台,上置一铁铸香炉,为清代道光年间所铸,这里迄今香火不断。
大家看这两块巨石像不像金剑劈石的姿态。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剑劈石”,也有人叫它“试剑石”。但见两块巨百对峙而立,如刀劈一般;两石中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传说当年九天玄女在烧香台教会了黄帝用兵布阵之法,又授予他一把长剑。黄帝举剑朝一块巨石劈去,只听一声巨响,火花四溅,这块巨石便被劈成两半。数千年来,巨石岿然耸立,风雨不动。现成为游人抚摸攀援的一大景观。在此周围,还有玄女洞、玄女梳妆台等景观,它们都流传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伯阳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叫伯阳山。伯阳山是天台山风景区的第二大景观,亦为第一大险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阳”而命名。传说当年老子在华山潜心修炼,混元老祖感其心诚,便为他指点迷津。混元老祖说:华山虽好,但在此修炼者多,极不清静,你可到宝鸡天台山去修行,那儿山高景深,很是幽静。老子听了师傅的话,便打点行装,骑着青牛,西奔而来。到了宝鸡天台山后,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选定了此山居住。因有玄关挡道,老子便催动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洞高2.5米,宽2米,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动人故事。在伯阳山,还传说伏羲氏、鸿钧老祖、孙膑、葛洪等在此留居过。现在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内供老子坐像一尊。在此山道,还有支锅石、老鹰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点,它们都流传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白马关
这个地方叫白马关。白马洞居白马关半山腰危崖之上。洞楣刻有“白马关”三个字。内有天然石供台,上塑白马泥像,马背坐一白马将军。马浑身洁白如玉,盘蹄而卧,膘肥体健,活灵活现。白马将军披挂白色皑甲,手持利器,环目圆睁,威风凛凛。传说,当年炎帝神农氏,一天上天台山采药,突遇狂风暴雨,困在山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吞噬,这时,天空一声炸响,黑云裂开一道缝隙,一匹白马,沿着电光飞驰而来,驮上炎帝跑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山洞里。后来,这匹白马天天驮着炎带上山采药,为民治病。后人为了纪念这匹白马的功德,遂将这洞建为“白马祠”。在白马关周围,还有杨家滩、磊石山等景点。
莲花顶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天台山的主峰莲花顶。这里有一块大50余亩的平坦开阔地,建有山门,宽7米,高5米,气势雄伟,古色古香。门额书“天台山”,两边有对联,右书:“天台莲花震万方”,左书:“声威气势雄千里”。门前有5级石台阶;两尊石狮蹲卧两旁。此门为现在重建。据志书记载,这里原建有上殿5间,东侧有3间姑皇爷庙,中间是八角亭子,北面为7间王爷楼,两边有钟楼、鼓楼,中为过道,北面台阶下方建有3间佛爷庙。从现在所遗留的许多柱石看,这里当年庙宇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这个地方就是炎帝的寝殿区,由3座大殿、骨台、圣母梳妆台组成。现存殿基遗址,有基石5个,从场地能看出当年的规模。现在,除炎帝停尸台保持原样外,三寝宫为今人重修。中间这座大殿就是炎帝寝殿,塑有炎帝手握草药之像,左为玉皇殿,右为三圣母、九圣母合殿,西边还有黄老真人庙。炎帝神农停尸台基面对三寝宫正中,为汉白玉石板,长2.5米,宽1.4米。以此推测炎帝是个身材魁梧的人。传说,炎帝为“医药之神”。他曾尝遍百草,研制草药,造福人类,先后发明“三黄汤”(黄蓖、黄连、大黄)、马鞭草、柴胡、茶等中草药,还将自己发明百种草药的药味、药性,整理为《神农本草》一书。当他140岁高龄时,仍不顾年迈体弱,登上天台山挖草尝药,因误尝“火焰子”,而仙逝于天台山老君顶下。他的妻子、儿子、族民们为了悼念他,便在天台山设祠以祭长达10日。后来,世人为了纪念这位“华宗汉祖”,曾在此建造了炎帝寝宫,修筑了神农骨床,几千年来,祭祀不断。三寝宫四周山环水绕,草碧树绿,风景极为优美,既是寻根祭祖之圣地,又是赏花玩水之佳境。燕麦岭
现在,我们来到了燕麦岭。燕麦岭位于天台山东北方,距其半里路处。传说,炎帝教民稼耕,种的第一季粮食是养麦,第二季是麦子。当时,麦子没有名字,大家起名为“炎麦”,这种麦子随部落的迁徒、扩大,传遍黄河中上游,甘肃人称其为“燕麦”。因这座岭遍种此麦,亦叫“燕麦岭”。此岭的半山腰有一石洞。相传,此洞为古代军事家孙膑死后,化作神仙来天台山修身养性、面壁坐禅之处。距孙膑坐洞20米处,有一平台,约有10平方米,可容二三十人,名日:观景台。站在台上,若是晴天,可看到瑰丽壮观的日出。
莲花峰
朋友们,莲花主峰就在我们眼前了。站在莲花峰(莲花:石)上向东眺望,只见人头峰、天柱峰并排耸立,高插入云,气势雄伟。每当日出日落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百莲浮游,巍然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 “三昧(妹)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帝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一次,他约请天下部落首领,汇聚天台山比武论艺,还邀请了天帝仲裁。由于炎帝神农武艺超群,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携炎帝作为人间帝王,便有意发下一道口渝:谁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能使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我便封谁为人间帝王,统管天下大事。炎帝神农果然在一夜之间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怀中抱着一座石莲,天帝一看,万分惊喜,当即封炎帝神农为“赤帝”,分管南方天门, 南方属火,便称 “炎帝”。炎帝神农为了驱瘟除病,造福人类,亲尝百草,研制百药,终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已却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莲花峰下。炎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炎帝的丰功伟绩,便以 “三昧生奇花”为缘由,把天台山莲花峰称为“中华”(古代 “华”与“花”通用),把中国叫作 “中华”。
太阳市遗址
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它叫太阳市遗址。它是天台山最远的一处景点。传说,炎帝做了姜炎族首领后,由于他能教民稼耕,为民治病,治理洪水,发展生产,姜炎族很快繁衍壮大起来,丰衣足食,有了剩余的物品。但有人有粮却无陶器盛装,有人会造弓箭,却无耕牛,烧陶者需要兽皮,打鱼者渴求粮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物物交换。但没有专门市场和统一的时间,交换很不方便。于是,炎帝经实际调查,便发明了“日中为市”,即日头正午,大家都来此地交换。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族民,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日中为市”的发明,表明原始市场已开始萌芽。至今在农村集镇还保存有“日中为市”的传统。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九
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的是瀛湖。风景如画的瀛湖是陕西省重点风景区,位于安康城汉江上游18公里处,是安康水电站建成以后形成的陕西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因这个人工湖是建立在汉江之上的,所以我就先给人家介绍一下汉江的情况吧。
大家可能知道,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湾水。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踏家山,《山海经》记载说:“磻冢之山,汉水出焉。”汉江全长1700公里,流域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莱茵河”。汉江从汉中市的西乡县流入安康市区,由石泉县左溪河口入境,经石泉、汉阴、紫阳、岗皋、汉滨区、旬阳、白河7个县区,从白河县石河口附近出境奔腾东去直到湖北,经丹江口进武汉汇入长江。
汉江安康段过境历程长,沿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目不暇接,且颇具古风。唐“安史之乱”后,德宗皇帝一度下驾汉中,还曾乘舟顺江而下,驻足安康。安康镇江寺码头就是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修建的。当代的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来到安康,对绚丽多姿的汉水风光倍加称赞,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清代志书中所言八景,大都与汉水有缘,如“汉水晴波”、“长滩渔火”直接赞颂汉江的晴景与夜景;“天柱危峰”倚江而立,倒映水中,山水一色,妙不可言;“牛山叠障”人停船头,凭栏远眺,更现“金州第一峰”的雄伟壮观。至于“五风焚钟”近观远闻皆相宜,舟人闻此钟声自然浮想联翻,如同亲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美好境界;“石梯远渡”更为汉江增添异彩。当今乘舟泛江,就更有一番情趣,漏湖湖面开阔,水平如镜,半岛峰蝶,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电站就是安康水电站。
安康水电站是陕西省最大的水电站,位于安康城区西18公里处的汉江火石岩。安康水电站1975年筹备兴建,1978年正式开工,于1992年12月,整个电站建成投产。工程总投资24.7亿元,总工期15年。
安康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渔业、旅游、防洪等综合效益,为陕西省骨干电源,主要担负系统的调峰、调频及备用容量作用。它的建成为陕西省的工农业生产和襄渝线、阳安线、西康线电气化铁路提供了可靠的动力。
水库建成以后,形成了长128公里、总面积77·5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成为全省最大的人工湖----瀛湖。瀛者大海,有浩翰_之意。溉湖湖区烟波浩渺,碧水荡漾,沿途水光山色、名胜古迹及开发建成的翠屏岛、金螺岛和瀛湖动物园等景致给游客带来无穷乐趣,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大家再往溉湖南岸山梁上看,那儿有一块黑色巨石隔江相望,这就是有名的织女石和牛郎石。提及牛郎织女石,这里还有一个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岗河区玉岗乡平凉山脉,有一个地方叫七彩石,是女娲娘娘补天时留下的。千百年的风霜雨雪,千百年的人世沧桑,给七彩石注入仙的精灵,人的情欲。有一年,一块彩石不甘寂寞,投入凡间,做了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取名明珠。十几年后,明珠长成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不恋,不贪万贯家财,唯喜欢居家织锦。同样是普通的丝线,经她织的美锦,谁家得到了就会逢凶化吉,祛病解忧。因此,方圆数百里,提起明珠姑娘无不称赞。
这一天,明珠姑娘带着刚染色的丝线到江边漂洗,忽来一股狂风将她掀大江中,眼看着就要被江心大浪吞掉时,一只渔船劈波斩浪,冲向前去,船上渔夫一把将明珠救上船来,又亲自把她送回家中,明珠父母提出要把一半家财相送,渔夫婉言谢绝,只要了明珠亲手织的一块丝巾,就匆匆而别。
原来这渔夫也是七彩石中的一个,偷降凡间做了个船工,取名牛郎,终日在江上打鱼,帮助穷人,解救遇险船只。自与明珠相识后,二人暗自相爱,明珠每天清晨都要到江边梳洗装扮,等候与牛郎相会。后来女蜗娘娘发觉了他们的私情,盛怒之下,收回二石灵气,复变为石,牛郎在南,明珠在北,以江相隔,永不聚头。原先的七彩石成了五块石,当地群众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清代康熙年间安康名儒刘应秋有感于此,作七律《织女石》,诗云:“宝管森森立水旁,临岸翘首望牛郎。秋霖暗接当时泪,春草羞添向晓妆。千里月华舒倦眼,九回汉水浣柔肠。绩罗丛积人间妇,谁似渠心一片钢。”后来,牛郎石不知去向,唯织女石仍然仁立溉湖北岸,向着天空苍穹,向着湖水抒发着期待与偶怅,给游人留下不尽的遐想。为了不便织女失望,1997年安康市政府拨款1300万元,开发修建金螺岛时,恢复修建了牛郎石,并立碑篆刻了清代名儒刘应秋的诗词。
泛舟湖上,我们来到瀛湖重要景点之一----金螺岛。它形似海螺屹立湖中,故冠名为金螺岛。岛上房屋建筑参照苏州园林的风格修建,以螺峰塔光标志,以厅、院、廊、轩、亭、牌、泉、池巧妙搭配,层次分明,紧凑而又典雅,还营造道路、花木和匾额、楹联,构成儒雅夺人的园林景观。大家走出船舱,拾级而上,只见院门上书写的对联:云塔浮浪人声和鸟语俱喧,画船鸣榔水色与波光共漾。步人院门,淑玉泉中亭亭玉立的金螺玉女手托金体海螺喜迎游客。往右行通过龙凤石碑,有一清朝道光年间刻制的《太上感应篇》大型石碑。这块石碑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由安康新城发掘迁移至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向左拾级而上,就是岛的中心建筑----螺峰塔,这是仿照杭州的雷峰塔修建的。螺峰塔共5层,26.5米高。气势宏伟,巍巍壮观。塔前为全岛游览中心,有石雕牌坊、自动喷泉、四季花卉、游乐广场和金螺玉女漱玉泉、玉韵亭、芙蓉轩造景;西有游船码头、入口门庭、曲廊、双亭;南通餐厅、娱乐厅和客房部;塔后有茶秀。登塔四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塔下有喷泉广场,流光溢彩,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山野之趣。1998年4月读岛对外开放以来,接待量逐年增加。湖面百舸争流,岛内宾客如潮,展现出溉湖及其金螺岛崭新的风貌和诱人的魅力。
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使瀛湖展现出壮阔的发展前景。瀛湖不仅美丽,而且富饶。湖州群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地面上等植物娄莽南北,挂牌收购的林特产品多达础600多种,是安康市区茶叶、蚕桑、果品的生产基地。这里土壤含硒丰富,所产的天然富硒茶已经列为世界名茶之一,闻名遐迩。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十
亲爱的旅客们:
大家好!我叫陈怡萌,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陈就行了。今天,由我带着大家参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兵马俑。
兵马俑作为守卫陵园的强大军团,被分置在三个俑坑内。根据发现的顺序,定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它是一个由战车和步兵混合组成的军阵。一号坑是一个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军阵,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是最大的兵马俑军阵。一号坑是一种“方阵”的布防,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组成。前端有三列车持弓弩的轻装步兵俑组成的横队,每列68个,计204个,这是军队的前锋。
兵马俑以前有武器,但现在却没有了,因为当时项羽知道这里有真武器,并且很锋利,所以项羽就来抢兵器,拿不走的,都放火烧了,所以兵马俑就没有兵器了。
二号坑是一个车兵、步兵、骑兵、弩兵混合编组的方阵,如果前方有人牺牲,他们就会随时补充前方步队。三号坑最小,是两个坑的指挥部。
好了,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但是大家不要把果皮等垃圾扔到坑中哦!祝大家在这里玩得开心。
陕西概况导游词1000字篇十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制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_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标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_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_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