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十二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组内开课,两周前就确定要上《母鸡》这一课,觉得老舍笔下的母鸡个性如此丰满,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遍。但真要好好准备时,又觉得有些无从下手,脑子里总会有好多个方案,可又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又会陷入迷茫中。这也许是通病吧,没有特别要求的时候感觉上课很享受,真正开课了,却紧张起来了。有期待就更有压力,压力让我对准备要求更高。备课显得有些棘手,每个环节都想精心设计,与众不同,但又没有这样的高水平。在哀叹中,推翻思路,再思考。一个人的智慧显得如此渺小,上网查阅资料,觉得也不怎么可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看看教参,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
课件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很享受做课件的过程,找了好多母鸡和鸡妈妈带着小鸡的图片,用于课前激趣和课高潮时用语升华情感,相信直观感受会让学生体会更深。
对课的大环节已经做到心中有数,欣赏图片,激发兴趣,揭题读题;自由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从作者讨厌母鸡改变到敬重母鸡的原因,感受母鸡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1、课始激趣,揭题读题
从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发:这个单元我们会陆续跟一些小动物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又会和哪种动物交朋友呢?出示母鸡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主角——母鸡的身上。交流观后的感受,有此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读题。
读后质疑,的作者喜不喜欢母鸡呢?导入对文本的学习。
2、自由读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请学生自由读文,纠正难读字音,划出并交流直接写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
3、品读交流,了解写法
(1)读悟感受母鸡的罪状,致使老舍爷爷讨厌它。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了解拟人写法,体会母鸡的无病呻吟、随处乱叫;抓住“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抓住“发了狂”、“吵得受不了”,了解夸张写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2)品悟母鸡的品质,让老舍爷爷改变心思,直至敬重母鸡。
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通过动作模仿、想象说话、资料补充、生活体验等形式感受母鸡对小鸡的爱。了解对比、夸张、拟人等写法,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3)欣赏母鸡带着小鸡的感人图片。
4、感悟中心、情感升华
以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为小结,朗读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让学生领悟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更是在赞美伟大的母亲。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作者老舍出生1岁半,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以后漫长而又艰难的日子里,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长大。他对他的母亲有着最深厚的感情。”顺势让学生分享母亲对自己的爱的表现,通过抒写心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进行交流,更真切地体会: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选学课文中屠格涅夫的《麻雀》,《同步阅读》中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让学生对同类主题的文章有更多的体会。
思维需要不断的激发,在揣摩教本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局限,恍惚间就错失了思维的火花。有不应忽略的内容,有需要强调的重点,有时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导致课堂的游离。深呼吸,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真的需要再加油,再学习!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
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归田园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渡荆门送别
首联: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
颌联:写景(远)
颈联:写景(近)
尾联:抒情(思乡)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对祖国和尊严只有一点模糊的认识,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产生一些新的、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进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尊严的再认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我”对祖国的尊重和热爱,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名言导入。
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名人名言,其中一定有一些是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谁想说给大家听?
那么一个飘流海外的游子是怎样用行动表达他的爱国之心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请大家把书翻到108页。
二、通读课文,感知全篇。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自然段,看看“我”在决定漂流旅行前和开始漂流时都做了什么?从中能看出什么?
2、指名汇报,引导朗读。再齐读。
3、大声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在漂流中遇到了哪些险情?(跌入激流、受伤、物品丢失、迷路等)
4、指名说,引导朗读。
5、引导角色体验,体会作者的处境。
6、默读4~10自然段,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
7、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以学生交流情况为导向,适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四个重点句子。)
(1)读读这段话,体会中国青年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指读体会。
(2)课件出示: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可以换()。
指读,体会。
读下面这句话,再体会他的心情。
(3)课件出示: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指读体会。启发想象: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犹豫、身体的需求、祖国的尊严等)
引导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我”的爱国情感。
自由读最后两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体会朗读。
(4)课件出示: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练读、指名读、齐读。
“我”的爱国精神彻底的打动了面包店老板,听着面包店老板的话,看着被鲜花簇拥的五星红旗,你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就让我们从小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爱我们的祖国吧!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来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下是我设计的本课时教学目标: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感、动作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感受到由于“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促成老板态度的转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是“我”和“面包店老板”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因此本课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精神,二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
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教学时通过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读后思索,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本文叙事清晰,描写细腻,可读性强,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我”对国旗的热爱、外国老板的爱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与内心。
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时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感悟老板的前后态度的不同;通过读句子,揣摩重点词,感悟“我”对国旗的真爱与老板的言行形成对比,激发学生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爱国旗,维护国旗的尊严,才能得到别人理解和尊敬。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已有一些了解,上课一开始以提问的方式把文章中的“我”发生的事情再回顾一次,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实施时直奔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对国旗的热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简洁流畅,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通过对文章重点的探究,品析,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这个片断,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拔,使朗读更有效,学生更能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在课堂的最后,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让学生在音乐中结束课文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板书我用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式设计,并用鲜红的颜色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捧读课文,我着实喜欢上了这个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立意识,让我这个成人由衷地欣赏与佩服。反思我们的孩子们,大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未来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与外国的孩子竞争呢?这确实令人担忧。
在与文本对话之后,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我觉得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燃起他们的讨论热情,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期待每一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一)激情导入,学法迁移。
1、出示世界地图,请学生指出欧洲,再出示欧洲版图找到德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来自欧洲德国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2、出示连接语,指名读。师生共同总结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边读边批,写下体会。
③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④结合实际,畅谈收获。
我们就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小姐姐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总结时老师引导,乌塔14岁,我们十一、二岁,她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姐姐了。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乌塔之间的距离,进入情境,同时便于学生将自己与乌塔进行比较。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乌塔独自一人有欧洲好不好呢?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认为乌塔这样做非常好的请举手,认为不好的到黑板上写明理由。理由有以下几条:孤独、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不安全等。
3、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两个问题先读书后交流。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作为反方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各组汇报,辩论开始。
⑴自理能力强,能照顾好自己。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4、播放欧洲风情介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大家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看屏幕,出示乌塔的图片,你们想对乌塔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课后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感受理解和友好的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引导学生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难点是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三年级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短片(播放学校升旗仪式和奥运会夺金牌的颁奖场面),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国旗时,想到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整节课上,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等朗读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书声朗朗中,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一、导入新课。
看短片(播放学校升旗仪式和奥运会夺金牌的颁奖场面),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国旗时,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合作:轮读生词卡,互相纠正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课文围绕什么来写?几处写到“五星红旗”?画出有关句子。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让学生勾出作者“爱红旗”的句子自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问题。
(1)“我”在漂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个别读。(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
齐读“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把饿的感觉读出来。
(2)到了面包店,有生的希望了吗?自己读。
这个老板不顾我身无分文,不顾我一身伤痛,居然双手一摊,老板来写一写“摊”,就是这个老板,居然把我送进了医院……生接读。竖起大拇指,全班同学一起做,齐读这一段。老板再来写一写“竖”。
一摊一竖,原来你是摊摊手,现在却竖起大拇指,肯定有问题?问一问老板,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说一说吗?这个问题留给我们同学,让我们自己来找到答案好吗?
【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目的。】
(3)自己研究第六至十一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齐读。
当老板明确提出要用手中的面包换我手中的五星红旗,学生齐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师范读,个别生模仿读。我为什么愣了一下呢?(换不换呢?)久久地凝视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的心里会想起什么呢?现在拿起笔,把我的想法写在练习纸上。
学生交流。
【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在“读文”与“悟道”中搭起一座桥。】
三、情感的提升:
1、为什么老板的态度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2、这时,我发现什么?我在这里要感谢老板的什么?单单感谢老板的救命之恩吗?
3、只有维护国家尊严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你会像课文中的我一样去维护国旗的尊严吗?
【设置问题,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又能够走出文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四、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2、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写写自己读后的感想。
26、一面五星红旗
我 ﹖ 面包店老板
摊 → 竖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面五星红旗》,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的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理解后面的几篇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教材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及“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1、名言导入,板书课题
课的开始,我将让学生展示在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其中包括一些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共鸣。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的是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我将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启发想象、品读体会等方式进行学习。
针对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来体会面包店老板对小伙子由拒绝帮助到无私援助,是因为小伙子的爱国精神赢得了老板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教学的难点,我将采用“读——悟——品”的形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表现“我”的爱国热情的词语和短语,使学生明白“我”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的。
总之,本节课不仅想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吸取祖国文化的精华,更想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树立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确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这个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回忆旧诗,总结学法
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一、回忆旧知,提出学法
学生已有以前学习古诗的积淀,所以采用先回忆以前学过的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蕴涵
着深刻的道理的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及第一课时学完的《题西林壁》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
二、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一)、网络背景
网页展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有9300多首,集成《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官。但朝中的官员百般排挤他,并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结果陆游被贬回乡。
(二)解题引学
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找出最重点的“游”字。
游,就当有游览的心境,山路重重,流水往复,我们跟着内心充满失意的诗人脚步开始游览吧,当陆游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看到了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山西村。
再齐读课题。
指读古诗。
(三)学习诗句
请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学习古诗。
自学提示:
1、初读古诗,画出不懂的地方。
2、依据课下的注解和字典自学古诗。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内容。
4、认真练习朗读。
(四)交流汇报。
1、学习诗歌前两句。
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西村是美丽的,那里的人呢?
读诗的前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不要笑。
浑:浑浊。(因农家自己制作的酒,所以显得浑浊)。
句意:不要笑话弄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
过渡:但这绝不妨碍乡亲们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这种热情。
足:(白板出示学生选择。)
(1)、脚;
(2)、充分,充足;
(3)、值得。
句意: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小结:农家人是如此地淳朴热情,那么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盛情读出来。
诗歌是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前两句。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多么质朴的真情啊,这种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作者由衷地写下了此诗的后两句。
指人读、反复读。
引申义理解:
这两句描写景致的诗,已经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再来静心思考一下这句诗仅仅是在写景吗?陆游为什么写下这首诗?我们重新利用网络资源再看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被贬职回乡之后,乡亲们对他的热情抚慰了他失意的心,他由衷地发现了人生的又一番天地,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再读。
三、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1、文章补充:
平凡的景色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这种哲理,这两句诗更是被许多后人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写景的文章:
只见两旁的高山象刀削斧砍一般直立在江边,江面很窄,轮船似乎是在幽深的小胡同里行进。走着走着,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可是轮船绕过了山脚,又在狭窄的江面上曲曲折折地前进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节选自《我爱三峡》)
写人文章:
那少年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少年面前,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节选自《顶碗少年》)
这两句诗的运用,把作者的感受凝练地表现出来,真可以称之为文章画龙点睛之笔。
写事的文章:
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找准古诗中的重点句,进行延伸拓展地读写结合训练,对学生理解诗句,练习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写小练笔:试着写一小段话,恰当用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讲评总结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乡亲们冷静无闻、无私奉献的精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对于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四、课外拓展,谈自己身边的事。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针对孩子的情况,我提了最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画的是一幅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学时,我重要捉住“行动是那么和谐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睁开想象,感觉人们走搭石的节拍,谛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目今表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田地领会美,感觉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笔墨朴素,但是简朴的事变中却闪耀着优美的头脑,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在引导这一部门的朗读时,我重点捉住“人们把这当作理所虽然的事”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明白“理所虽然”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情绪。
我捉住“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这两个详细事例的形貌,加深学生对“理所虽然”这个词的明白同时,又使学生逼真地感觉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力。
课文第五段的教学,重在点破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确看似写石,实则写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借搭石所歌颂的无私奉献,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并引导学生朗读。
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平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五星红旗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国旗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