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瓷制作心得体会1500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500字(优秀十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一
实习的主要内容:了解陶瓷的生产制作并参与其中的一些制作环节
1:模型制作:作品形态最初是由创作人员构思并创作出来的,这个过程纯属关乎工艺者的创作技巧,所以并不是每个工人都会,通常要由专业学过陶瓷模具雕塑的人才能胜任。
2、母模切割、翻模:母模制作出来后由熟悉生产程序的人员进行切割、翻模。切割时要考虑整个生产过程的环节,石膏与水的混合份量是有要求的,翻出来的印模厚薄也要尽量均等。翻好印模后拿去烘房烘干,这个操作的技术含量相对较少,不过也需要熟练工人才能胜任。
3、注浆:注浆前首先将印模扫干净,注浆厚薄要根据主体大小来决定,当厚度足够时要及时将内笼的浆料倒出,避免过厚。等到坯体有一定程度硬时就要将坯体脱模,这个操作凭经验多点,因为天气的变化,浆的稀薄程度都对其有影响。
4、脱模:起坯时要注意力度,过于大力容易造成坯体变形或损坏。起胚后,尽量使坯体保持一定湿度,如果坯体太干,就易裂,这样的坯体就不能流入下一个工序――改坯,只能作废。装坯时,一般情况下主体与配件是分开装,这样便于改坯人员操作和摆放。
5、修坯:改坯首要任务是要改掉每件坯体上的拆印线。改好拆印线后按主体上的切割口找出配件,用浆料涂在切割口上,然后将配件粘贴在主体上。粘贴时一定要看一看主体与配件是否互通,如配件与主体不能互通的话,在煅烧时会造成坯体爆炸。有些作品在改好坯后再打气孔,作用在于排气,避免在煅烧时爆炸,而在那里我除了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有实际操作的就是修胚,这项工作比较适合女性,劳动强度相对较小,也易学,但工资待遇也相对低。。
6、检查:验收时首先要看清整个坯体有否变形及凹陷,再检查坯体上的拆印线和粘贴口是否修好及有否裂痕,合格,就送到烘房烘干准备上釉,若不合格,则回收到泥:池中,又从第三步重新做起。
那股浓重的蜡熏味,这个是为了保持上釉煅烧后肤色的粗糙,身体釉则不用,保持光滑,但这个是对工艺陶瓷的要求,卫浴及日用陶瓷大都不用的。
8、煅烧前准备阶段:窑炉现在多采用气窑煅烧,在装窑车时窑工首先要根据产品的.高度摆放层板,放层板前要扫干净层板上杂质,扫干净后涂一遍高铝粉水,防止产品烧成后粘贴在层板上而造成蹦烂。放好层板后将坯体放在预先定好的层板,放好后还要看坯体有否摆动,如有摆动要重新摆放至不动。坯体摆放要有间距,避免烧成后造成互相粘贴。将坯体放好后再重新检查一遍,确保无问题才将窑车推入窑炉内。
9、煅烧:烧窑点火前要检查各个火枪是否关好(每个窑炉起码有十几支火枪),如有火枪未关好而点火,极容易造成火灾及烧伤点火人。检查完火枪后再将窑门打开一半才开气阀点火。窑门打开一半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防止气体突然增多而造成爆炸,第二是主要排出窑炉内的水分,因坯体上有大量需要排出的水分。一般煅烧至400℃左右水分基本上才排除完,那时才将窑门关牢。煅烧温度一般在1200℃到1230℃之间,煅烧到足够温度时要将所有阀门及火枪关除才能下班,让窑内温度自动下降,待温度降至300℃以下才能将窑门打开少量(即窑门与窑口约十五公分左右间距)。不能将窑门全部打开,如突然将窑门全部打开的话极容易造成产品风裂而成为废品。待温度降至150℃左右才将窑门完全打开,而后把窑车慢慢拉出。
10、后续工作:把烧成品卸下窑车后运到仓库,由仓库分级人员将每件产品分级及分类,废品经破碎、研磨后制成瓷粉,按一定比例掺入坯料,加以利用。对有小缺陷的产品需要重烧的,进行重烧,复检。一次烧成和经重烧的出窑品,其中有微小缺陷的,经抛光后,送进仓库。将产品分好级后分类放好等待出售。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而且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因此进行工艺革新,实现连续化生产,对于提高陶瓷工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集型产业,因而很多工厂都忽略了对其的技术改造,。
好,空气污染减少了,但每年的次品陶瓷所累积的固体污染影响更大。
5.因为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人的待遇不高,有些虽然工资不低,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很多工人提前衰老,所以80.,90后的新一代人都不愿再从事这种工作。
综上所述,我觉得当今的潮州的陶瓷工业还要在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平行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革新和调节,同时要提高普通工人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外来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让“中国瓷都”这美誉继续传承下去。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二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三
星期五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做陶器。老师对我们说:“陶泥比彩泥硬,做之前要先蘸水,打湿之后就好做了。”我准备做一个笔筒,因为既简单又实用。
我心里盘算着:先揉一个圆柱形,然后再慢慢拉长,做成中间粗两边细的长条。接着把它围成圆圈,放在笔筒圆形的底上,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摞起来,就能组成一个完美的笔筒。
很快我就发现,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无情。在搓长条时,搓着搓着就断了。我不灰心,蘸点儿水加点儿泥继续做。这回倒没有断,却又出新问题了,我搓成的长条连接起来组成的圆圈太大了,比笔筒底还要大呢!我有点想放弃,但还是有些不舍,就决心重新做。
说干就干,我先把圆圈儿扯开,再去掉一小截,最后再连接上,大小正好和笔筒底一样!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才做好了一个。不过我已经掌握了技巧,所以很快就做了一个有二十层高的笔筒。因为做第一个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做出来的不怎么好看,我安慰自己: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实不结实。这时我才发现有的地方已经裂了缝。我马上开始了快速抢救,在笔筒的八个方向粘上了竖着的长条,这才勉强撑住了了。
正当我准备来一个全面大修补时,下课铃响了,没有时间了,只好到家再抢救吧。
虽然我的第一个作品不够精美,但我已经掌握了做陶器的技巧,收获了知识。相信下一次一定会做成功的!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四
幼稚的我,有一颗幼稚的心。
路过广场,好多小朋友啊,在干什么呢?瞅瞅,涂陶瓷娃娃呢,要不我也涂一个吧,哈哈。大约三年前吧,我涂过的,样子不是那么好呢,准确的说,是涂毁了。简直就是面目全非,但舍不得扔,还在我家呢,毕竟是三、四个小时的辛苦。
这次,我叫上好朋友,我们都去涂,一大早的就去了……
去了还很早,人还不多呢,而且凉快。我忠爱流氓兔,所以挑了个它,好朋友挑了一对情侣,我上一毁作就是那,我才不涂那种的累。
毛笔细细粗粗,有四、五支,我们细细涂了起来,忘掉了时间……
不知不觉,太阳高高挂,中午了,才涂了一部分,只好下午涂了。在互相看看,满脸、满手、满胳膊都是颜料,回去好好洗吧。我们先寄下未完成的作品,回家了。
这件事告诉我,耐心很重要,他可以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的陶艺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
这一次陶艺制作的操作都是围绕技法的。所以我想总结下在技法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点的几点。
预想中的效果或者说没有手感,就开始失去兴趣,失去耐心。这是在以后的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
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我终于能亲手学做陶艺啦!
穿上褂衣,戴好帽子,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放在了陶泥上,机器慢慢地转动起来,加了些水后,陶泥开始变得光滑柔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我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陶泥的正上方,轻轻往下一压,一个小口就被我开了出来。双手捧着往里挤,那陶泥的形状颇有几分观世音菩萨手中那个仙瓶的韵味;将手放入瓶口中,沿着瓶子的内壁往外一推,陶瓶瞬间变得又矮又胖,像一个胖娃娃,让人忍俊不禁……陶泥在我手中不停地变化着样子,我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沉浸其中的我浑然不觉陶泥已经摇摇晃晃,快要变成一摊烂泥了。这下糟了,我手忙脚乱地将它扶正,可那陶泥好像在和我较劲儿似的,我往左扶,它偏要往右倒;我往前推,它偏要往后靠。三番五次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望着眼前这个已经没有了形状的陶瓶,我仿佛看到它正在朝我坏笑。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细心地用手重新将陶泥塑形,很快,陶泥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我小心翼翼地捏着,最终,我将陶泥定型成了一个陶罐。随后,就到了雕刻的环节啦!我选了一把精细的小刀,开始画起属于我的“大作”来。
我小心地拿着刻刀,在陶罐上细心地刻画着,一点一线,都融入了我认真仔细的心。近处,几棵松柏正傲然挺立着,隐约可见几处民屋。远处,雄伟壮丽的瀑布正飞泻而下,形成了无数朵巨大的水花。而在那蓝天之上,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地飘着。似乎还少了些什么,对呀,山水画怎么可以没有青山呢?我拿起小刮片,在那瀑布旁抹了几笔,一座座青山就显现在了我的眼前。
陶艺能陶冶情操,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次接触陶瓷制作900字(优秀范文)
如果说人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万事开头难”就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功课。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要跨过“第一次”的门槛,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小到大,我最难忘的第一次是制作出第一个陶瓷作品这件事。
真是天上掉馅饼,刚好砸在我的脑袋上。泉州电视台《刺桐花》栏目准备录制一期《德化陶瓷制作工艺》的节目,幸运的我被选为体验小嘉宾。2011年国庆期间,一行人来到位于德化县龙浔镇小溪工业区的先兴陶瓷场,开始陶瓷制作的体验之旅。
做陶瓷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授,我们来个“依样画葫芦”,取来一坨湿润的瓷泥。一见到原材料,大家心里乐开了花,立刻把它搓成一个圆球,师傅一见,关键地说:“快停下。”我们不知所措地停下手中的动作,不解地面面相觑。师傅连忙做起示范,只见他把成堆的瓷泥搓成圆柱体,说:“这叫摞坯。”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赶紧照做。我心里还美滋滋地想:做陶瓷并不难嘛。
打开模具,我发现瓷坯上还“长出”细小的行刺。不过,这可难不倒我,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拿出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刮起来。我还拿毛刷刷干净瓶身,放在太阳下晒干。万事俱备,画龙点睛的步骤到来,我拿起画笔在坯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
哈哈,第一次与陶瓷亲密接触,我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功地制作出一个瓷花瓶。我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心想:我要把它放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八
国庆节这天,妈妈说带我和妹妹去陶瓷店做陶瓷,我和妹妹听了一蹦三尺高。
午饭后,我们开车出发,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实验小学东边小巷里的“乐陶陶”陶瓷店。
走进陶瓷店,妈妈找了个围裙帮我围上,然后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个空位子坐了下来。店里的叔叔拿来了一块泥巴,“啪”的一声,狠狠地拍在我面前正在转动的小转盘上,帮我把这坨泥巴捏成了圆柱形,对我叮嘱了几句,之后我的陶瓷制作开始了。
我想,先做个碗吧,这样我可以每天用它吃饭。我先把四个手指放进圆柱形中,弄出一个洞来,然后把手拿出来慢慢地把泥往下按,可是没过多久,就有点控制不住了,原本成型的泥转着转着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最后随着转盘的转动,那泥竟然飞了出去,溅得我满脸都是,引来妈妈的一阵哈哈大笑!
我又反复试了几次,一次也没成功,没办法只好向店里的叔叔请教,在叔叔的帮助下,我的碗终于成型了,而妹妹的碗也在妈妈的帮助下做好了。然后叔叔说要用吹风机把我俩的陶瓷吹干一点,等了10分钟左右,可以在上面画画了,我想来想去画了个哆啦a梦,虽然不怎么好看,但这可是我的处女作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妹妹和妈妈在碗上画了一个可爱的hellokitty。
下面就是等待碗烧制成型啦,叔叔说要等一个星期,我很期待!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九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瓷制作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本学期初,我怀着一股激动的热情选报了艺术陶瓷制作与鉴赏这门选修课。
起初,我是被陶瓷美丽的花色、外形,神秘的秞色及精细的做工所深深吸引,但是真正对于陶瓷有关的知识却相知甚少。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分类,鉴赏,制作工艺以及对中国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更加深深喜爱上了中国陶瓷,并为中国有如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深感自豪。
以前我便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的。由此可知,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也是与陶瓷有很大的联系。陶瓷最早伴随着中国文化传向了西方。
相信每个人素来都会对陶瓷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起初,我喜欢陶瓷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优美造型,还有它们所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当然,还有其高昂的价值!我觉得它们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物,它们就像美丽的`淑女或英俊的绅士,散发着高贵的气息。
现在所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么能不惊叹其年代之久远!
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而漫长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货币价值更不用说,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亿人民币的天价,不能不使我这样的外行人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只能说是对陶瓷的浅显的认识,还只是美丽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对其内在的品质一无所知!
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陶瓷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侃侃的话语,一件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穿过漫长的历史褪下了神秘的面纱,望着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我不禁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竟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终于成功烧制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步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
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
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陶瓷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影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长期陶冶。分别从陶瓷的原料、工艺、器物、样式、窑厂等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代瓷器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成为古人给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人民也逐渐关注起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陶瓷文化,陶瓷也得以从少部分人之中回到劳动人民中间,这无疑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陶瓷文化本来反应的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只有重回劳动人民之中,才能使它重新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最后,我希望给老师提一点建议,希望老师以后上课的时候能够适当地点几次名,这样可以有效的敦促同学们按时上课、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最后,谢谢老师本学期的授课,让我获益众生。
陶瓷制作心得体会陶瓷制作心得体会篇十
又到我最喜爱的紫陶体验时间了,紫陶大师为我们讲解紫陶的做法,我们仔仔细细地看着,认认真真地听着,不时问上大师几句做陶瓷的要领。
开始做紫陶了,我们三个一伙、两个一群的围在拉坯机旁做起来。过了好几分钟,终于轮到我做了。我看前面两位同学做的小茶杯十分漂亮,我也有了信心。
我坐在椅子上,心里有点紧张。我用脚踩着变速操控器,把泥巴放在转盘上。开始做了,我用双手捂住泥巴,泥巴在转盘上欢快地转着。双手按紧泥巴,随着转盘的转动,我的手掌感觉痒痒的,像有许多小蚂蚁在我的手上爬来爬去。转盘转了几圈,我心急了,放开双手一看,泥巴还歪着。我连忙双手重新紧紧捂住泥巴。
哎呀,泥巴快干了,我往泥巴上洒了一些水。老师说过,不能洒太多的水,不然机器会失控的。我把转盘的速度调慢了一点。调皮的泥巴洒上水后乖乖的在我手上转动着。
泥巴捂正,下一步该拉坯了。在大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做成一个小茶壶。虽然形状并不好看,但是是我亲手做的,我依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