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6篇(汇总)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某,性别,女,出生年月: 20xx年7月,学校:鲁山县让河第五小学。学习成绩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案例的家庭情况: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父母均为农民,都是初中毕业,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为 放任型和溺爱型;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他们在课后谈论他们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带他们去什么地方玩,给他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 。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三、教育过程及有效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予关注,给予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
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 让他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我采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帮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二)、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
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冯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一学期后,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作为小学老师,面对冯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冯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骄傲。大家行动起来吧,人人为留守儿童现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二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宴 冰
性别:男 年龄:十二岁 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母亲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她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进
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妈妈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宴冰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宴冰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宴冰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三
案例一:班级有1名学生,开学的每次收费总是拖落到最后,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迟迟不能结账。问起原因总是说忘记带了。
案例二:李同学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每次回答都是落家里了。经过进一步调查,原来每次都是没有完成作业。
这是我开学两个星期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说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丢失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诚信?我们应该怎么帮学生找回诚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我们学校以及家长。
第一、什么是诚信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信”的含义,就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第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要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不作弊,借东西及时归还,做的知错就改。
第三、小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
2、 借东西不归还,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兑现;
3 、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撒谎编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第四、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其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毒奶粉事件不断,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做假帐、假证书„„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有假文凭,体育界有假球黑哨„„
其二、家庭原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有的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 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等等。甚至有的家长也在“教”孩子撒谎。
其三、认知与行为的脱节。高年级小学生都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许多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有人在场与无人在场不一样,在校与在家不一样,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任课老师面前另一套。
第五、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狼来了”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孩提时已深入人心。它告诉我们说谎的就要付出代价。 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
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
(一)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的身教就是提倡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高尚的灵魂塑造另一个高尚的灵魂,用一个诚信的人格塑造另一个诚信的人格。教师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远远超过刻意的“教育”。
(二)正面教育、营造氛围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我国自古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也就产生了。要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校师生都认识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三)巧用激励,推动教育
结合班队会活动课,有针对性的开展诚实守信教育。选出诚信小标兵,让学生学习身边榜样,从我做起。诚实守信。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教育他们从小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四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处于小学学习期间,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我们教师树立爱生如子、亲生如女的思想,并以此行动,才能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某,性别,女,出生年月: 20xx年7月,学校:鲁山县让河第五小学。学习成绩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案例的家庭情况: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父母均为农民,都是初中毕业,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为 放任型和溺爱型;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他们在课后谈论他们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带他们去什么地方玩,给他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 。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三、教育过程及有效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予关注,给予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
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 让他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我采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帮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二)、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
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冯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一学期后,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作为小学老师,面对冯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冯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骄傲。大家行动起来吧,人人为留守儿童现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五
案例一:班级有1名学生,开学的每次收费总是拖落到最后,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迟迟不能结账。问起原因总是说忘记带了。
案例二:李同学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每次回答都是落家里了。经过进一步调查,原来每次都是没有完成作业。
这是我开学两个星期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说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丢失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诚信?我们应该怎么帮学生找回诚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我们学校以及家长。
第一、什么是诚信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信”的含义,就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第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要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不作弊,借东西及时归还,做的知错就改。
第三、小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
2、 借东西不归还,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兑现;
3 、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撒谎编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第四、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其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毒奶粉事件不断,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做假帐、假证书„„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有假文凭,体育界有假球黑哨„„
其二、家庭原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有的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 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等等。甚至有的家长也在“教”孩子撒谎。
其三、认知与行为的脱节。高年级小学生都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许多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有人在场与无人在场不一样,在校与在家不一样,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任课老师面前另一套。
第五、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狼来了”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孩提时已深入人心。它告诉我们说谎的就要付出代价。 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
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
(一)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的身教就是提倡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高尚的灵魂塑造另一个高尚的灵魂,用一个诚信的人格塑造另一个诚信的人格。教师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远远超过刻意的“教育”。
(二)正面教育、营造氛围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我国自古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的道也就产生了。要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学校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校师生都认识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三)巧用激励,推动教育
结合班队会活动课,有针对性的开展诚实守信教育。选出诚信小标兵,让学生学习身边榜样,从我做起。诚实守信。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教育他们从小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篇六
梁业圣同学是我校二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7岁那年,他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儿读书。过了一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他托付给外公外婆,就这样他成了我校二年级的学生。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外甥——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
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