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实用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一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作者简介: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明确: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二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意思”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当前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一种弊端,这就是抄袭范文或者瞎编乱想,写作时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空话连篇等现象,我们每每读到这些文绉绉的、缺乏真情实感、毫无新意的文字,便感到肉麻且悲哀奈何。但静思之后,觉得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个主观因素,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选择真实而新颖的材料进行写作,教育学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真情实感,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案例描述:
生1:这个材料选得不好,怎么能写妈妈的坏话呢?应该写妈妈和蔼可亲的一面。
师:哪儿是写妈妈的坏话呢?
生1:“我的耳朵被妈妈的大手揪住了,把我从凳子上揪起来。啊,疼得我哇哇叫,隔壁哥哥姐姐哈哈大笑。妈妈还不解气,又把我那宝贝小恐龙一脚踩扁,还罚我把课文抄写了两遍。”
师:你觉得这个材料真实吗?
生1:我想是真实的,但不能写。
师:这是你的评价。还有谁来说说?
生2:我觉得这个片段前后矛盾。前面说妈妈让人尊敬,后面写
王妈妈揪耳朵、踩恐龙、罚抄课文,凶得不得了,这能让人尊敬吗?
师:请你给说说怎样修改。
生2:可以把写妈妈凶的语句改一改,比如“我的耳朵被妈妈的大手揪住了,把我从凳子上揪起来”,改成“妈妈在我的桌上轻轻拍了一下,把我吓了一大跳”。
师:你们觉着这样改一下怎么样?
生3:很好!写出了妈妈的可敬。
生4:可这样写,还真实吗?本来不是这样的。
生5:写作文可以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生5:很尊敬!
师:你写的这个材料是真实的吗?
生5:是真实的。
师:可我却觉得你写得还不够真实,或者说,你还有一些真实的感受没有写出来。
生5:(疑惑的)没有呀!
师:“想不到,妈妈这么凶啊,我可要小心点儿。”这是你的一点真实想法,但你的真实想法还没有写完,你应该写下去,写清楚这件事情对你以后学习的影响。现在,想听你说一说。
生5:后来,我在家里做作业时,再也不敢开小差。有时,注意力不集中,眼睛想往抽屉里看时,我的耳朵就会感觉火辣辣的。
师:说实话,你从心里感激妈妈的这次惩罚吗?
生5:是的。自从妈妈教育我之后,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妈妈揪耳朵、踩恐龙,还有罚抄课文,我终身难忘。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妈妈的“凶”和《妈妈的账单》中妈妈的故事一样,让人终身难忘!
(学生若有所悟)
师:这就是你的'真实感受,应该在文中真实地写下来希望你修改时朝着真实的方向改下去,妈妈的可敬之处就会更加鲜明,让“凶”慢慢变成了“敬”。同学们,我们的习作要说真话,写真事。有时候,文章中的问题就出在我们写得还不够真实,还不够真切上。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写文章,请把真话说到底!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生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当前的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且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却思想缺乏、毫无个性、语言枯燥、技法雷同,呈现出一种“虚伪的生活”状态。就是由于他们不能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不会运用具体的描写方法来刻画这感动的瞬间。本课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需要教会学生表达技巧,更要教会学生敢说真话。把真说到底是一种写作品质,也是一种写作技巧。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三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四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诗歌《游子吟》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能够享受母爱是幸福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往往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我们跟随胡适一起走近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质。
2.走近作者,了解其母亲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胡适的母亲冯顺娣,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贤妻良母,16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大他28岁的胡传,婚后相夫教子,倒也享受了几年天伦之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23岁时,便青年丧夫,不幸成为寡妇,加上家业衰落,经济困窘,亲人们相继死去,于是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胡适身上,含辛茹苦地熬过了痛苦而漫长的23年,与1918年离开人世。胡适在中年(40)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因怀念敬爱的母亲而写下此文。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广漠:形容地方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侮辱:使对方的人格或者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或者玩弄意味。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描述母亲的词语,并用课文当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形象
慈母严父刚气宽恕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深入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1)介绍我的童年生活
(2)回忆我的母亲
(3)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
3.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5.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6.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如果.......,如果........,我都得感谢.......。)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拓展阅读老舍《我的母亲》、毕淑敏《妈妈,我答应您》。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舔我的眼翳与家人相处宽容忍让
严父让我每日自省催我早上学说错话责罚
刚气不受人格上的侮辱
教学反思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第一课应重在把握作者写作思路以及包含的情感,学习如何利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引导学生抓关键事例,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旨要。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五
学习作者一人多事多品,综合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描写,并尝试运用。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1.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或品质?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探究写法,例中学知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汇总
3、全班展示交流,总结作者的写作方式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师点拨: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这篇中围绕母亲这一个人,选取了多个事例,从多个角度写出了母亲的性格、习惯,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激与怀念。我们把这种写法可以叫做“一人多事多品”。
三、实践感悟,巩固提升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展示汇报:
预设:为花操劳——爱花
为客人沏茶——待人亲切
收藏画作——兴趣广泛
邀人在家小聚——热情好客
为盲艺人谋生计——关心艺人疾苦
提案芝麻酱——关心百姓生活
四、迁移运用
过渡:“一人多事多品”的'写作方法,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下面我们就尝试着运用这种写法来安排自己的作文素材。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试着运用这篇“一人多事多品”的写作方法,讲述你身边一个熟悉的人,画一画思维导图。
1、学生独立进行尝试。
2、展示评议。
五、课堂小结
《我的母亲》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感受到了老舍对母亲的感激与深切的怀念之情,我们还学到了一人多事多品的写作方法。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六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识记字词,揣摩语言,学习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表现母爱。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表达中心。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文章截取的亮点重点分析,通过细节深入分析母亲细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字词教学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四、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全文,并给文中的四件事加上小标题。
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质疑交流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2.创设情境:文中的父亲爱不爱孩子,为什么?他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七.自主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华,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八.课外拓展
模仿本文“四个片段”的写法,写自己的母亲
九.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相关配套练习)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七
1、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理解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1、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笔调赞美母亲、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齐读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邹韬奋是我国解放前的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2、组织学生对不理解字词进行互相问答。
3、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
出示:
(1)、读准字音
(2)、说清词义
莫名其妙
饮泣吞声
(3)、指名读——覆盖片出示答案——齐读
1、过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作者邹韬奋的心目中,母亲也是最慈祥的,母爱也充满了似水般的柔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给文中的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
2、出示:
姓名:姓查无名
籍贯:浙江海宁
性格:慈爱、富有同情心、感情丰富、勤劳能干
3、交流
你的档案建好了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换一下意见吧,如果他人的答案与你有出入,请你讲出理由,争取说服他。
4、指名回答
5、引导讨论
作者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呢?他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齐读第一节。
“只知道”,“至今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联系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想一想)
结论:在旧中国社会妇女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嫁人后人们就用其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们,如x太太,x夫人,甚至在她们死后,她们的墓碑上也只刻着“x门x氏”根本就没有名字。这是旧中国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反复强调“不知道”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
通过文中的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八
1、学习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划关键词句,品析含义,体会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板书:回忆(思念)
二、检查预习,概括情节
1、文章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背儿赏灯讲述小说陪儿落泪深夜做鞋
2、指导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
勾画:描写人物的语言
品析: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批注:我的阅读感受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
1、跳读“背儿赏灯”的段落――欣赏母亲的“美”
明确:“微笑”、“蹑手蹑脚”、“好几次”等词语――活泼、欢悦、柔和、青春(可爱的性格)
(学生默声跳读,勾画描写母亲的语言,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板书:可爱
2、听读“讲述小说”的段落,――探讨母亲的“泪”
明确:挥泪痛哭――艰辛命运的共鸣(能干的才具)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训练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书:能干、惋惜
3、演读“陪儿落泪”的段落――感悟母亲的“泪”
(1)学生先跳读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明确:饮泣吞声――望子成龙的期盼(严格的慈爱)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后集体演读,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演读: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板书:慈爱、感念
4、默读“深夜做鞋”
(学生默读,勾划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词语――回报母亲的奉献(努力的精神)
板书:奉献(劳苦)、歉疚
四、回顾文本,探究主旨
1、回顾四个记忆片段,这是母亲对爱的?
明确:表达和期待(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过首尾的段落,这是儿子对爱的?
明确:感念和歉疚(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念的感激吗?
出示文章第八段删减内容:“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明确: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五、美文赋诗,余音袅袅
(将文章改写成一首散文诗,配乐朗诵,结束教学)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九
1.对这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归类二次发散,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感恩》为话题,思维成果,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归纳思维方法,思维内容深入发散。
乐学善思
办法诗、歌、名言pk赛。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母亲节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赞美母爱的诗歌、名言。
2.导出课题。
二、自主思考,发散思维
1.由母亲节你想到了什么?(生说)
2.围绕母亲节让你想到的,尽可能的展开想象,把想到的'写在本上。(至少5条,写出5条为优秀,5条以上为最佳)
3.小组内思维成果,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相同的思维点,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5.全班汇报师生。
6.诗、歌、名言pk赛。(以大组为单位,诵读赞美母亲的诗、名言或演唱有关母亲的歌曲)
三、教给方法,深入思考
1.师生共同把思维成果归类。
2.围绕母爱的无私,深入探讨母爱有多伟大,又该如何学会感恩。
3.生汇报,师点拨。
四、运用思维,轻松。
1.主题
2.生练写
3.读作品,师生评议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
本文是高中语文《现代语文选读》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他是作家胡适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儿子的爱,也许显得有些苛刻;但是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确立目标的依据
1、本文虽然是重点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整体设计
这是一篇重点课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自主、交流和发现的乐园。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诗歌导入亲情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与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具体事件,共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体会散文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及社会生活实际,讲述自身所历所感的亲情故事,理解亲情对人的精神滋养作用。最后联系阅读资料并在音乐中感悟亲情,使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策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及片断,倒入课文主题,用古诗《游子吟》引出新课。
(二)解读文本,共同研究
策略: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中叙述的亲情事件,揣摩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让学生找出亲情事件并抒发自己的见解——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述,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达到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策略: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感染力。
问题:
1、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
(四)阅读迁移,提升自我
策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纯美的心灵空间,让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丰富亲情的含义,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完美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出示阅读材料《背影》,边看边听老师朗诵,然后交流内心体会。提问: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当你面对父母那近乎“苛刻”的关怀,将如何面对?又将如何报答父母的亲情,现在如何做?将来呢?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随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中结束这一课。这样就将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歌声中以发人深思的问题结束本课教学,让学生思考回味。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一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
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
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出示名言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
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字数:100字左右。
推荐阅读
胡适《我的母亲》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茵》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二
1.积累词语,并将积累的词语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学习作者的选材技巧。
3.学习作者合理的安排文章的结构。
一、导入
我们都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过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你从中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生字词,弄清字形,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邹()()韬()()查()()瞥()()
憧()()惺()()忪()()蹑()()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词语造句。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循循善诱:
泪如泉涌: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理清课文层次。
四、讲述课文内容。作者深情地回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课文,交流读书心得。
二、风采展示
1、自由交流读书情况。
2、展示探究练习1、2、3题
三、心灵的'诉说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说一段自己体悟母亲的话。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三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十四我的母亲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四我的母亲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言语材料组合而成的,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语文课的味道在于"细读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碰撞情感的火花。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中"九年的家乡教育"部分,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文章重点写了母亲对胡适的言教和身教,整堂课立足这一点,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词来感受和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教育和影响。因为母亲这种的教子方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胡适的心理,从而理解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
(一)导入:作者照片、简介。
学生谈对胡适的印象、感觉。
教师引出课文:许多名人、伟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与作者对话。
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二)与文本对话。
从4、13两段中的"训练"和"影响"分别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两部分内容:5-7段、8-12段。
1、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谈到"我能够理解胡适母亲教子方法,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胡适的期望和慈爱";也可能谈到"如果我母亲也这样教育我,我一定受不了,胡适怎么会忍受得了呢";还可能谈到"母亲每天唠叨,我会嫌她烦,不理她"等等,一些因为学生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寻胡适的心理,在讨论和品读关键词句中感受母亲对胡适的教之严中深藏着爱之慈,深藏着母亲对胡适的期望,教案《浙江省优质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点评+反思》。也正因为母亲这种独特的"做人训练",使胡适一步步朝着"完全的人"发展。
2、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胡适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找到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的所见、所感:母亲如何对待我的败子大哥,如何对待我的两个极难相处的嫂子,又是如何面对浪人五叔。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宽容、仁慈、温和的性格;同时学生也找到体现胡适当时的心理的句子,如第8段中"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第9段中"我渐渐明白…"、第10段中"我总听见前堂…我开了房门…"从中深入体会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对胡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3、引入材料:梁实秋谈胡适、彭红《好人胡适》,具体感受母亲对胡适极大极深的影响。
引入材料:胡适的《奔丧到家》和《先母行述》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四)朗读最后一段结束本节课。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五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课时
(第三周星期三)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今天第一节课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课前设计,自认为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有不妥之处。
1、导入的重新设计
《我的母亲》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并且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一句关于母爱的名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到学生缺少责任感和对父母社会的感恩的心,上课学习积极性差,而且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所以,就布置学生让他们回家后好好的看看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想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意识到这样的导入,游离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所以就改成了引导学生一起读单元提示,领悟到本单元第一课是《藤野先生》到这第二课的《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的文章,而回忆性的文章应该如何学习,回忆性文章中内容的如何计和安排,这样的一个总结加上引导,带学生开始学习第二课《我的母亲》,明确回忆性的文章应该选择以往的难以忘怀的事情,表现被回忆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观察角度多是当年的视角,不是单纯的对被回忆者的评价,重点写的是难以忘怀的典型事例,让读者自己体会感悟。本课《我的母亲》语言平实,选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视角来写,选取了母亲的几件令其难忘的事情,表现母亲的品行。这个重新设计的导入,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
2、课文学习要深入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参设计的,基本上解决了教参上出现的所有的难点重点,包括课后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一个泛泛的学习,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有关母亲的事情都找出,并且分析了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当时备课太草率,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是需要耐心而细致的,备课更是如此。
3、在教学设计上,学生活动还是太少
学生自有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的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上来。所谓的教无止境是也。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怎样表达人物品性,怎样表达感激之情。
一、导入新课:
上课!(起立!老师好!)请坐!我是这学期实习老师,我叫李静。(板书姓名)这节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播放《母亲的勇气》,2分40秒。(打开幻灯1,打开超链接)
看完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呢?(单击鼠标,呈现问题)请同学起来回答。(感动、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不会因距离和时间改变方向)(单击鼠标,呈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母亲的文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切至幻灯2)
二、教学目标:
先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切至幻灯3),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三、胡适及其母亲简介: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的认识一下作者胡适。(切至幻灯4)a同学你来读一下。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取得35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19任北大教授,1946年任北大校长,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读的很好,请坐。同学们看完胡适的简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b同学来说一下。对,胡适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那么这位伟大的学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切至幻灯5)c同学你来读一下。
(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与胡适的父亲胡传相差32岁。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读的很好,请坐。同学们早读的时候都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现在又看了胡适母亲的简介。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胡适的母亲》(切至幻灯6)
(用一个词来形容胡适的母亲:
我觉得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的人)
可以讨论一下,略停顿半分钟。d同学你来回答一下。好,请坐。e同学你认为呢?用的是课文中的词对吗?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一段?好,同学们标记一下。
四、整体感知:
同学们对母亲的形象已经有所认识了,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来默读文章,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呢?(切至幻灯7,呈现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十七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四.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