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汇总11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中我关注到文章语句的特点,把文章改写成小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句子地深刻含义。
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三
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又使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用课件出示几个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四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写作者由衷的赞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值学校开展三课活动,我主讲《赵州桥》一文,课上我大胆尝试,挖掘文
一、自主学习,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我布置全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这次的课前预习,我没有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课文。
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看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点理解句子。
教学过程中,对于句子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的“雄伟”、“壮观”两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本段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而后学着这种写法,进行练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桥的美观?”(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锻炼了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四、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通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词语“世界闻名”则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语言因素,从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学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便能读得有滋有味。
再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他们对赵州桥充满了向往之情。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总之,我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践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五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如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六
20xx年10月20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六一班讲了《桥》第一课时,这是小学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课文。现写下教学反思,以改本节课之不足。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好处。
3.体会老支书的个性特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是整节课下来,缺少语文教学中很关键的读,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感情的掌握还不是很透彻,今后,我将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景仙老师评课总结
李景仙评课:刚才,朱素利老师和李慧敏老师评得都很全面,有很多看法我们是一样的,我就不再重复,下面我把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他们讲得非常精彩的细节说一下:
张萍老师的课:
1.课堂约定很好,有助于课堂组织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开火车读生字时,师:火车火车哪里开?生很活跃、很兴奋地高高举着小手回应:开到我这里来!数笔顺时,师连说三遍:小手准备—— 生:准备完毕。孩子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小手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2.关注多音字“都”,让学生组词,学生组完词,师再出示一些词语,引导孩子抄在课本空白的地方,自己找位置,很实在,同时渗透了做笔记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不太恰当的地方有:学习目标出示的时间有点儿不恰当,应在导入新课、齐读课题后就出示,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方向,而张老师是在第二步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才出示,有点儿晚了;一个学生在读生字时,不会读“巨”字,张老师只是让学生告诉她怎么读就过了,如能让她再读两遍,强化一下就更好了。
闫俊涛老师的课:
1.分步板书课题,课题中的“圆”和“园”,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闫老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笔顺和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分,老师板书完“圆明园”三个字后,用低沉缓慢、非常痛惜的语调说:“这么圆满、光明普照的园子却被八国联军毁灭了!”,而后随即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这样既解释了课题的意思,又能初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指名学生读课文时,从四个方面提出评价学生读书的标准,让学生有标可依。3.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有引有扶。如指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问第一个句子是什么句儿?学生答不上来,老师就把这个问题分解开,问前半句讲的是哪一段的内容?学生回答上一段的。后半句讲的是哪一段的内容?下一段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第一句是过渡句。
3.师范读“毁灭”部分时,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用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
甘雨露的课:
1.一开始老师动情地叙述桥的系列作用,最后说到桥有时也是生命的希望,那学生自然想知道为什么说是生命的希望呢,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时,带着学生一起看课文儿,引导学生说首先写了什么,然后……最后……一步一步引导,很有条理。
总之三位年轻的老师都特别优秀,让我们这些从教很多年的教师都自叹不如!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七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通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xx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八
歌曲《鸭子上桥》生动有趣,琅琅上口,富有一定的情境,深受中班幼儿喜爱。这是一个音乐游戏,由于中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数序概念。因此开展了此次活动《鸭子上桥》。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幼儿歌唱的欲望。发展幼儿的肢体力量,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1、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内容,在歌声中欣赏表演。
2、在反复的感受过程中,能跟着音乐节拍拍手、学鸭走,培养幼儿的数序概念。
3、 享受轻松、愉快的歌唱氛围。
鸭子图片(8张)、积木桥一座、磁带、录音机。
一、复习歌曲《小鸡和小鸭》
二、学唱歌曲《鸭子上桥》
1、老师示范唱(八只鸭子按节奏出示)
你们看见了谁?它们在干什么?歌里是怎么说的?你们看清它们是怎么上桥的呢?
2、老师清唱:
它们是怎样上桥的(一个一个)。一共上了几只鸭子?
3、按节奏读歌词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上了几只鸭子?(8只)
4、师:真的是八只鸭子?这么多把小桥都压得摇摇晃晃了。你们喜欢它们吗?我们拍拍手欢迎它们吗?看见一只鸭子就拍一下手欢迎它。
5、按数字拍手听音乐。
三、游戏表演:鸭子上桥
1、老师唱歌,幼儿做鸭子动作和拍手。
2、弟弟妹妹交换表演。
3.小鸭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想上桥试试吗?
4.老师请小朋友边唱边上桥。
5.分组上桥.
鸭子领队要带好自己的队伍,它会带着小鸭子们一起去桥边、草地边玩,后面的小鸭子要很好地跟着领队。
小鸭子今天玩的很开心,小朋友想不想到娃娃城去玩过桥的游戏啊?
《鸭子上桥》是一首活泼欢快,伴有一定的情境的歌曲。第一段歌词琅琅上口,也较为浅显易懂,容易孩子们记忆。歌词中有数数特别是倒数的内容,旋律中又有间奏,停顿和附点的问题,对于中班儿童而言虽然具有难度,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歌唱水平,我将感知间奏作为活动难点。旨在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理解歌词,同时在图片中穿插了一定的情境,用比较直观的手段如羽毛、鸭蛋表现歌曲中枯燥和难懂的间奏及附点,并借助一个小鸭子伸脖子的动作与滑稽有趣的表情,顺利的使幼儿在间奏处停顿,他们还能非常快乐的沉浸在情境中。用伴奏和教师的教具操作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创编歌词;学习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境等等;通过这些设计,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快乐的课堂、自主的课堂。
通过活动受益非浅。从中学到很多,使音乐活动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体现了多元智能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感觉统合。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九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十
仰卧推起成桥是发展学生柔韧性的项目,通过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肩背,腰腹和髋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的灵活。本次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让学生一步步的练习、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本节课的热身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的参加活动,我不断地用语言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
二、喊口令要清晰、明了。在本节课中自己自己在喊口令是不够清晰,具体。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词语,语言不够规范,让学生明白推手、蹬腿、顶髋、挺腰名词及正确部位。在组织学生游戏时,没有运用口令“以这位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造成学生站在原地没有即使散开。
三、组织学生引导学生练习,自己没有组织好语言。在本节课中出现语言组织不够清晰。
四、新授课需要完整的示范动作放在首位,让学生看到正确的分解动作,再讲保护与帮助之后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受伤。
五、分单元模块练习。推手练习、顶髋等练习应放在第一节课,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六、关注个别学生的练习,在进行展示的环节,对优差生出现的问题,要点出男女生在顶髋的共性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多练习顶髋的动作,并在练习过程中强调重难点。
七、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多采用情景式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教研,我学到了好多,以后继续努力!
中班语言友谊桥教学反思篇十一
4月22日我在建新街小学给五二班讲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一课。课上完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很多的。
回想自己的备课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深入的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学校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我想描写洪水的句子对于反衬出老支书的品质十分重要,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可是只有三十分钟,怎样取舍?于是我设计了用填空回顾当时的山洪暴发的情境,用图片、声音、语言描述给学生直观的感知,为老支书的出场埋下伏笔。然后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联系上下文感受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在备课时我找到课文中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我设计了读出“老支书的镇静”“老支书在村民心中的形象”等不同层次,我还紧扣“如山”一次让学生体会威信如山、镇定如山、父爱如山,使教学过程更加凝练。
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我在第一遍学完课文后,以哀伤的音乐,引出我的朗读,以我的朗读又引出学生的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眼睛湿润了。在情感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回文读。抓住矛盾点“揪”和“推”,“瞪”和“推”以及“吼”剖析老汉心理,从父亲角度丰富老支书的形象。接着设置如果你在老支书的坟前,你会怎样追念老汉,会怎样说?把学生带到几点老汉的场景中,学生情动而辞发,道出了对老汉的敬仰,以诗歌“一座山”让老汉回味老汉,以感动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员的视频深化桥的主题,由点及面,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给学生以激励、启发,学生总结出这是一座生命桥、连心桥。最后教师小结在人民心中这是不朽的桥、伟大的桥颇具震撼力的结束本节课。
不足之处是由于本课学生已经学过了,因此思维还是产生了一些思维定势,学生自学环节如果再多给孩子们一两分钟学生的学会更扎实。
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