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等。
3、了解古代散文中以喻明理的方法,学习齐威王虚心纳谏的品质。
以喻明理和虚心纳谏的品质。
教学安排:三课时
(此文学生初中时已学过,本次学习,旨在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和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时
听录音朗读,学生跟读,从整体上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勾划文中的基础要点和疑难问题。(强调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复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串讲,提示、点拨)
①实词:修、昳丽(佚名,轶事,卷帙浩繁)、服、孰、孰与、及、以为、美、私、诚、蔽、刺、谤讥、市朝、间、期年、朝
②虚词:而、也、以、之
③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省略句:与坐谈//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句: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齐读全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1、第一段内容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为下文的讽谏作一个强有力的铺垫。(道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2、邹忌劝谏齐王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以生活事例为喻的讽谏艺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戏告。譬喻)
1、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螳螂捕蝉(刘向《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3、结论:使用譬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反面事例:《扁鹊见蔡桓公》)
1、说话要得体,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对方容易接受。
2、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被谎言所骗。
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一、链:
齐威王赏罚分明
《资治通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juàn),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附“广播剧”剪辑)
晏子救烛邹
《晏子春秋》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寡人闻命矣。”
二、练:完成教材练习题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2课时。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丽 朝()年 间(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方法:朗读、质疑、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语言障碍;
2、听读:音频朗读,掌握节奏;
3、带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4、齐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三、多媒体显示字音:
1、作者作品介绍:
①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事》《国策》,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12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②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2、注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四、课文翻译
1、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第二教时
复习导入新课
五、文言常识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孰视之(同“熟”,仔细)
2、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时时间进(间或,偶尔)又何间焉(参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私情)
3、词性活用
(1)朝服衣冠(早晨,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偏爱,形容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词作状语)。
(4)受上赏(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4、词的古今异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规劝;今义:委婉的言辞或指责(规劝))
(2)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地域)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指责、议论;今义: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坏话)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偏爱;今义:私情)
5、句式
ⅰ、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徐公孰美?
-----其中(1)是(2)的倒装
ⅱ、倒装句(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ⅲ、倒装句(状语后置)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ⅳ、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ⅴ、省略句
与坐谈-----(邹忌)与(客)坐谈。
ⅵ、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一)理清脉络,了解大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重点问题:“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劝谏王三蔽、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七、拓展延伸
1、请尝试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景一.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暂稳,还满脸幸福的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的坐在座位上。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还是不好的。
情景二.你的好朋友小美非常爱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漂亮。你如何告诉她,自然纯朴才是最美的。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本文中受到的启发。
八、作业
1、翻译全文。抄一遍翻译一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李南祥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2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九
1.预设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2.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原先该文被编在高中教材中,现教材编者多将它编入初二或初三的语文课本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学情分析:初二、初三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构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打基础。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不首先解决,其他教学目标就难以到达。
课标参照: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盼、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我们认为“文本特点”“学生特征”“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语文的自身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3.教法、学法
(1)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2)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透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4.教学步骤
(1)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②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③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④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⑤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⑥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⑦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①分主角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②给连环画(根据课文资料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③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①课堂讨论:邹忌说理的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②梳理文章结构(多媒体课件)。
③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说明:语文学习重在实践―――学生的亲身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应由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活动有机地串联而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主角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式,新课标也十分重视,我们在运用中有意将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扬光大。“读”是手段,透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反思,试图总结出本次教学设计的得失,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1.关于预设目标
a.目标预设初案
(1)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2)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
(3)在生活中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b.目标预设修改案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两个方案做了如下比较:
(1)两个方案的教学重点各是什么?
(2)从“学情”和“文本特点”来分析,哪个更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3)执行哪个方案与文本的对话将更为深入?
(分析:a案把教学重点放在说理的语言技巧上,但“设喻说理”的语言技巧并不是立刻就能用到生活中来的,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再则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突破语言关,解读文本是首要任务;另外,应对这样内涵十分丰富的名篇,应充分开发其教学资源,从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a案比较片面地追求对说理方法的学习,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且对文本的利用不够充分。b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潜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当然b案的目标(3)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带给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会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2.关于导语设计
a.从生活导入
“老师班上有个叫小明的学生,很聪明,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但就是上课的时候个性爱讲话,这不,数学老师又告状告到我这儿来了。此刻我把这个难题交给大家,假如你是他的同桌,你会怎样劝说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可见语言的艺术性在生活中极其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在此刻的生活中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了,这天我们就一齐回到战国时期,欣赏齐国大臣邹忌的讽谏艺术吧!”
b.讲故事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明白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仿佛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最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明白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明白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这天让我们一齐穿过时空隧道,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我们可将这两段导语作如下比较:
(1)哪段导语更贴合初二、初三学生的认知心理?
(2)哪段导语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哪段导语更能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
(分析:导语a显得幼稚,像是对小学生说话,并且暗示了文章的教学资料。导语b显得成熟一些,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透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资料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潜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盼,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3.关于师生对话探究文章内涵的问题设计
a案
(1)请你根据文中的句子对邹忌的外貌进行描绘。
(2)齐国还是否有比邹忌更美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3)是谁认为邹忌更美?为什么?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呢?
(5)邹忌说理有什么特点?
b案
(1)齐威王为什么能理解邹忌的规劝?
(2)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3)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
(4)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这两套问题设计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a案提问稳妥,前三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惟一的,便于老师驾驭课堂,但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很小,有“设圈套让学生往里钻”之嫌。b案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大。问题(1)不但可谈善谏者的巧妙,还可谈纳谏者的大度;不但可谈邹忌的自知之明,还可谈其推己及人的智慧。问题(2)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邹忌规劝艺术的妙处,可从以“小家”喻“国家”的“设喻说理”方法去体会其妙处,也能够从“妻、妾、客”三比“宫妇、大臣、四境之内”的类比推理法去领会其逻辑的严谨,当然,并不必须要说出其术语名称,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心里领会邹忌说理的妙处。问题(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悟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身份,从而进一步理解故事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同时暗中将学生的阅读视角从书内引向书外,引向现实生活。问题(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4.关于教学环节、流程的比较
a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
b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探究人物性格。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这两套方案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样,只是流程安排有所不同,哪一个更贴合认知规律呢?
分析:a案将“分主角朗读”放在最后,带有表演性质,这样安排不是不能够,但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太合理,因为对“讽谏”艺术的欣赏需要知人论世,“设喻说理”的方法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看出效果。b案借助“分主角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贴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资料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
5.关于教学思路
记得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课最怕上糊。”大概是因为语文本是情感的东西,要把感性的东西教给学生,条理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把课“上糊”,教学思路必须要合理,要有层次感,板块要清晰。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盼”―“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资料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其图示如下: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钻研文本,了解背景知识;其次要备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参照课程标准预设教学目标;再之要备活动――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独立的、互助的、探究的,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对话;继之要备流程,依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半,但毕竟只是一半,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一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
美(蔽)
畏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三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翻译课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上网查阅专题性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剧本,自行导演的能力。
4、帮助学生体味本文劝谏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性格及学会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的能力。
:2课时
第一课时:准备课
一、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
二、任务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
(1)文学常识专项组
(2)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3)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4)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三、学生上网及查阅图书,编写剧本和演练。
第二课时: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探究。
一、文学常识专项组
该组学生向同学介绍《战国策》及邹忌和齐威王后,老师作适当的补充。
二、课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组
该组学生合作以段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老师补充:
(1)对“讽”“谏”“刺”“谤”用比较分析。
(2)词类活用:“服”“私”“美”等作分析。
(3)对实词的注释:“孰”“私”“间”“期”“信”“进”“方”“窥”等。
(4)特殊句式:选择句“吾孰与徐公美”。省略句“与坐谈”。宾语前置句:“忌不自信”
三、剧本改编和表演组
该组学生上台把第一课时排练的节目呈现给同学们,穿越了时空,把人物内心世界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四、人物形象及对劝谏艺术分析组
(1)对剧本改编和表演组的节目作点评:如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创新性等。老师要肯定学生的同时也作分析。
(2)对劝谏艺术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邹忌与妻、妄、客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妻、妄、客是怎样回答的?
③邹忌从比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④文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自省的目的何在?
⑤这里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⑥标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是讽齐王,为什么还要写齐王纳谏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