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教学反思大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教学反思篇一
1、抓一个场景,两件事情,一个体会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表格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3、仿写课文中经典语句运用语言。这三个教学点目标明确,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不足之处:
这三个教学点没有一个主线将其贯穿,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有将其串成珠。最后,学生的悟理似乎有些难度,如果将文中的主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贯穿于这三个教学点中,道理贯穿全文,会对最后的悟理起到铺垫作用,可以比较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改进措施:
1、布置预习,做好铺垫。“不上不预习的课”,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前布置学生通读课文,整理课文,我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做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借助表格,学会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精心设计表格练习,让学生借助表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练习思考中领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
3、聚焦语言,练笔运用。文本中典型经典的语言值得学生去摹写、迁移、运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教学反思篇二
略读课文的教学常常成为学校达标课的香饽饽,老师们普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容量小,要求低,容易把握。于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然还有似为“热烈的小组讨论”。很显然,略读课文的教学被引上了歧路。那么,在提倡高效课堂、学本课堂的今天,在以学定教、以学促学的今天,我们的略读课文究竟该如何上?在执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后,我仿佛找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捷径”。
一、教师:顺手牵羊——要敢于当“甩手掌柜”,会当“引路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中第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之后,略读课文我采取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预习内容,老师根据预习情况筛选一个小组,安排课文展讲,其它小组作补充发言的课堂学习模式。
有的小组预习内容是:生字注音,在文中圈出生字词,标自然段,读课文三遍——这是我们常规预习内容。
有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而我选择了梁灿组:
集体任务:
1、生字注音,在文中圈出生字词,标自然段,读课文三遍。
2、质疑。
分工任务:
草:重点句理解。
根、叶:完成导读任务。
花:理解重点词。
(我们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将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优生为“草”,其次为“根”,待优生为“叶”,待进步生为“花”。当时为待进步学生取名为“花”,意即希望他们在新学习模式下能“如花绽放”。)
选择展讲小组后,我和梁灿组商量,将展讲顺序作了安排:
1、读生字、词。(方式:点学生读)
2、读课文(方式:展讲小组读,淘汰读[“淘汰读”是我班本学期试用的一种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的方法:从“草”开始每人读一句,如果读错了则被淘汰进入复活赛,如果在复活赛中仍然无法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则被要求“双线过关”即先找组长过关,再找老师过关。这样的检查方法在班上颇受学生欢迎。因为是常态教学,所以梁灿组在商讨“读课文”的方式时,四名同学不约而同提出了“淘汰读”。)
3、概括主要内容。(这个任务梁灿组未做,我选择了雨婷组作展讲。)
4、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5、理解重点句。
6、“导读”问题解答。
7、质疑,解疑。
梁灿组接受任务后,利用课间时间做准备,包括安排主持人、每个环节的中心发言人、展写人。
学生进入第三学段后,阅读、理解、表达、写作的能力都应该上升一个台阶,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时而热烈争论、时而用求知的眼神望着我时,让我不止一次感受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先进更应该是常态的教学理念带来的益处,也让我认识到我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从各小组制订的预习内容看,学生已能在小组学习模式下把握基本的预习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略读课文学习老师可以放手。但是,学生毕竟是第一次当“老师”,所以老师的“引”是必不可少的。一要根据各小组的预习情况选择展讲小组。只有小组每个成员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展讲时才能注意听其他组员的意见。二要引导展讲小组安排展讲顺序。这样更是为了让其他小组学习按干什么顺序进行展讲。三要帮助展讲小组观察课堂,小声提醒展讲小组把握展讲节奏、确定问题解答或补充人,并协同学生进行评价。在“理解重点词”环节,梁灿小组展讲的重点词是“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很显然他们抓到了关键词,此时我小声提示梁灿组要求学生用词说话,并说出“络绎不绝”的近义词。随后,清澡小组提出他们还找到了一些词的解释。在听到他们的词后,我告诉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同学们已经能理解的词语不需要再作解释。课堂上,我只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作些小提示,学生便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顺手牵羊”,更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二、学生:厚积薄发——让“精读”为“略读”铺路
“理解重点句”环节:
梁灿(草):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请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到达教堂的路有很多条。结合下文“‘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深层含义是:生活中,成功的方法有很多。
(梁灿的回答话音还未落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展写人将“表层”“路”“深层”“成功”这些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
课堂上学生的掌声是对梁灿同学答案的肯定与赞赏,但又何尝不是鼓掌的同学自己的答案?他们鼓掌是因为他们知道梁灿的答案是正确的,全面的。为什么鼓掌?因为《落花生》一课的教学刚刚又复习了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方法,从“表层”“深层”两个方面去理解,大家都因数梁灿的发言而再一次体会到这个方法的实用。展写人在答案完善后适时写下关键词,正是我们在精读课文的课堂上常用的速记办法。
“导读”问题解答环节:
张全绩(根):下面由我来解答“导读”中的问题: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第一次“我”遇到的困难是……(说了半天,也没抓住要点。这时,下面的同学急了,纷纷举起了手。主持人梁灿点了一名学生)
生:我从第九、十两个自然段知道,“我”遇到的问题是不能在两个星期内完成四十件毛衣。
生:我觉得用“‘我’不能如期交货”更简洁。
(听到这个答案,同学们都点头表示认同。甚至还有同学忍不住说“是,是,是”。接下来,张全绩按照同学们的方法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张全绩:“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时装展开始前,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跑光了。
(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补充组的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张全绩,联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肯定地认为‘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是上一个故事里的,请大家看到第十二自然段“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这告诉我们“我”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在时装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跑光了。
(这时,张全绩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重新整理了答案。展写人写下“不能如期交货”“缝纫姑娘跑光”。)
补充组的同学在发现张全绩同学的答案错误后,不仅给出了答案,更能说明答案是如何得来的,这也是我们精读课堂上训练的结果——不仅要得出答案,并且要说明解决的方法、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是对学生精读后的能力运用与检测。课堂上,不仅是梁灿小组,鼓掌的同学不是都具备了或者被唤醒了将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学习的能力吗?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精读和略读之间充分体现着“基础”与“运用”的关系。所以,第三学段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降低学习要求,在学生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之后,老师乐当“旁观者”,略读课文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