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程标准心得大全(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程标准心得篇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其中使我最的感触的是低年级的阶段: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关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关于写作要求看图写话,要求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4、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篇5
新课程标准心得篇二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新的课改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思路对策,新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篇3
新课程标准心得篇三
7月25日26日两天,在二中艺术楼内,全体语文老师在参加20__版课标培训。聆听了崔云宏、郭红等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篇4
新课程标准心得篇四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新的课改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思路对策,新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篇3
新课程标准心得篇五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施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要进行各种尝试,在探索中成长。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地学习。
通过学习20__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原大纲中要求的“听话说话”改为了“口语交际”,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采用了“口语交际”这一提法。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观念上的改变;不仅是对口语交际内涵的理解变化,更会引起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体制的变革。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增长的,态度情感是在实践中发展健全的。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才是最切实、最有价值的。为此,我就谈谈在本学期开始着手对小学低段语文口语交际评价进行研究的体会。
一、语文口语交际的内涵
所谓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师生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测量与评定,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口语交际评价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评价体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的一个环节。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在解读新课标时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他还提出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新课程标准中低段语文口语交际的目标: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口语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及时间,可把口语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期末集中组织、师生面对面快速进行形式单一的口语测试。它属于学业测试,”鉴定“是口试的主要功能。测试内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测试结果也是偶然的。由于这样的口试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口语能力和有效地促进学习,所以,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以形成性为主的口语评价。从评价时间来看,口语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评价内容来看,包括对学生用祖国文字进行听、说、读、演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行检测;从评价方式来看,是由师评、生评 、家长评,自评与互评有机组合进行:从评价性质来看,包含进步测试、诊断性测试、学业成就测试等多元性质的测试;从评价的功能来看,”形成“和”改进“是口语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小学低段开展语文口语交际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以评促教。
评价既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检测,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与周期性的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反思教学和辅导学习困难学生提供第一手材料,从而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有效地修正完善教学行为。实事求是能保证这两方面工作的真实性。
(二)、鼓励性、以评导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或区分好坏,而是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评价要坚持鼓励性原则。评价目标能统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平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要评价的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给他们指明学习与复习的方向。譬如:在一年级学习拼音时跟小朋友明确课后儿歌的朗诵是一个评价的内容。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主、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拼音的拼读能力,从而达到以评导学的效果。
(三)、尊重个性,促进发展评价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学生,促进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差异。因此,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要。在出题时,考虑学生水平具有差异性,分层次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题目,使学生在每一次的评价中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评价是一件严谨的事,在制定评价原则、实施方法,确定评价内容,做评价分析时都要有科学性。而在评价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又可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使评价也是师生乐与参与的活动。所有评价活动本身要生动、有趣,如可用游戏、抢答、表演、比赛等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对活动形式产生直接的兴趣。其次,要创设民主、轻松的测试氛围。测试往往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感,适当的焦虑能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但是,过分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的成功。进行口语评价要求学生即时发挥,而且要与评价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给学生造成的焦虑情绪通常会比笔试的大,所以在设计和组织口语评价时,要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学习成绩的评价,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较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低段语文口语交际评价的类型及操作方法
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及时间,可把口语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活动表现的评价和阶段性口语测试。平时可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他们在各种类型的口语评价中的表现。
在课堂上如学生能积极参与某项活动,教师可即时奖给学生一个笑脸;在阶段性测试中学生获得几星级,就奖励学生几颗笑脸,进步显著的学生可另外再奖励一颗笑脸。当学生收集到10颗笑脸时和老师换一个他喜欢的小宠物,让学生把这些宠物贴在其学习档案中,形成一个坐标动态曲线图(纵坐标为所获得的宠物以及对应等级,横坐标为不同的时间段,如两周等,详见图1),再结合评语的形式定期向学生本人和家长报告,向学生反馈其学习表现,对于有进步的或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研究表明,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适当进行表扬和奖励,能明显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