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9篇(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一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过这个资料的介绍,学生对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话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什么是“灵魂不全的人”这一个问题是这一句中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结合作者此时的经历,想一想: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说:“对,长久的痛苦就是一种灵魂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很愧疚。”我说:“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终生的遗憾。”我接着出示了这一则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学生通过这个资料的补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责,同时知道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指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趁机引导学生诵读:“是啊,正如古人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岂止是没有赡养母亲,连母亲临终前要见他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要知道,作者见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母亲去世前的第八年。在这八年里,母亲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作者怎能不抱终天之恨,怎能不泪流不止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句式的训练:因为( ),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记,作者还引用了散文《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随后,我请学生赏读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这样学生就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补白艺术”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二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过这个资料的介绍,学生对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话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什么是“灵魂不全的人”这一个问题是这一句中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结合作者此时的经历,想一想: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说:“对,长久的痛苦就是一种灵魂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很愧疚。”我说:“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终生的遗憾。”我接着出示了这一则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学生通过这个资料的补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责,同时知道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指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趁机引导学生诵读:“是啊,正如古人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岂止是没有赡养母亲,连母亲临终前要见他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要知道,作者见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母亲去世前的第八年。在这八年里,母亲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作者怎能不抱终天之恨,怎能不泪流不止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句式的训练:因为( ),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记,作者还引用了散文《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随后,我请学生赏读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这样学生就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补白艺术”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四
教读散文时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的眼睛盯着用得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可是,有时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甚至会让人遗忘的词语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邹韬奋先生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课时,我把课文反复通读了好几遍,这次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妹仔”一词。课文是这样写她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这个“妹仔”究竟是谁?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释说“仔”(方言)小孩子,那当然应该是邹韬奋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对,因为下文还有这样的文字:“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们两人便都热泪盈眶……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如果是邹韬奋的妹妹,那么他身为哥哥怎么会听不懂母亲讲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却听得如此动情动容?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妹仔”猜测成是邹韬奋的妹妹。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来 “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容易被大家遗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阅的经过跟我的学生们说,结果课上学生们和我一样有了不一般的收获……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要善于去发现一些细节,并且不轻易将它放过,这样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将会更准确、到位、深刻。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五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六
① 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 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 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 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七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 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听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学生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有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谈到了对主旨句的理解,但是这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已。由于把握不准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扯远了。所以导致在进入第三环节“品读美文,体悟情感”时,有些内容重复分析以至于花费了不少时间。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而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诗句,感恩母亲”在他们动手写一写母亲时,放音乐背景《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情境,让学生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在这一环节,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几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母亲。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八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九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