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六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一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标改革心得篇2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二
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不认真研究课标。
(2)不备学生,
(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
(4)不重视教学设计。
(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改革心得篇5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三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标改革心得篇3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四
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不认真研究课标。
(2)不备学生,
(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
(4)不重视教学设计。
(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改革心得篇4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五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改篇六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标改革心得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