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500字(优质十四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一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二
世俗名利和青山绿水之间,你选择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钓碧泉绿潭;权力富贵和草舍茅庐之间,你选择了宁静致远,晓梦翩跹姹紫嫣红。
阴暗朝廷是鸢飞戾天者的翅膀,但却是束缚你灵魂的锁链;计谋社会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却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狱。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决定步入山林,感受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为了保护那一份清静,你决绝离开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烦扰。你放弃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宁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谅了惠子担心威胁的陷害,宽容了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间草舍,一幽清梦,将你带到五彩斑斓的花间,化身为淡蓝的蝴蝶,飞舞、翩跹、悠然,忘却世俗烦忧,只是一直简简单单的蝴蝶,与同伴一起,快快乐乐地徜徉天空,可以永远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缚,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世事无常多纷扰,而你,选择退出纷争,超脱物外。因为对这个世界爱的深刻,所以你更对这个各国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恨的彻底、放弃的决绝。你以一颗朴素淡然、超凡脱俗的赤子之心,将你对于社会的爱恨情仇、悲愤不满、愤懑不平,转化为有力的文字武器,用你的才华横溢,书写了无数的意味深刻、发人深省、使人获益匪浅的篇章。你大胆批评孔子所谓的不合时宜的仁道思想,批判他周游列国的愚昧及对这个连年征战、黎民苦不堪言的春秋战国交接的时段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早已看透这个悲戚无望的世界,离开,对你——一个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斡旋宇宙扭转乾坤的将才,却不愿深陷战争泥淖,更不忍看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残垣瓦砾。是啊,万物皆有道,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又何必天而行呢?况且分分合合本就是世间的规律,而“合”终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使胸怀大志、熟谙韬略,也要追寻真正精神上的自由,于是乎,便有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千古,并被后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成为他们追求隐逸生活的先驱,成为他们在阴暗世界中的一缕希望之光,成为他们在繁华世界中恪守自我的精神慰藉。而你,也终将名垂青史,即使你并没有想要被后世所记住,但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将记住你的恣意,你的傲视万物,你的才气,以及你晓梦迷蝶的洒脱境界……
在最贴近自然心灵的山中,在最能体会到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为了真正只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纯真、最无欲无求的本质,而那些被名誉金钱所蒙蔽了双眼的人,才是那个时代最可悲、最最让你不屑一顾、也最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最终得到的所谓的在你看来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他们却拼命向往的虚华,而他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重要和有价值得多。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你只在乎闲云野鹤般的采菊东篱、身心自由,置身置灵魂于旷野,高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远地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的隐者。
迷蝶,在午夜梦境之时;洒脱,在淡然无悔之刻。
踯躅,在绿水佳林之间;化仙,在灵魂升华之日。
只恋你化身的蝶,淡蓝,不失信仰……
只寻你走过的路,坚决,不变方向……
永远的蓝蝶,永远的庄子!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三
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
“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对于拥有的保持敬畏,对于想要的保持淡定。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每个人,
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
自己和自己吃饭,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更喜欢梁冬这个老男人了。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四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五
青海敦煌西北一线的旅游途中,发信息给丈夫问要不要我带什么礼物,以为在家的丈夫和女儿会给我提出带点特产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万里的心态就是给我和女儿的最好礼物。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何谓平川万里的心态?而丈夫又为何有如此一说?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六
《庄子》的《齐物论》我认为是很难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哲学味道太浓,而且辩证的观点也是分分钟把我整迷糊了。
比如庄子提出来:宇宙万物有它开始的时候,也有它没开始开始的时候,还有它没开始没开始开始的时候。宇宙有有,它还有过“无”,还有过还没有“无”的那个无……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者者。
反正我的脑回路,已经无法再去想象那个更早更早的时候了。
《齐物论》里“既使我与若辩矣——”的这段,今天读着有了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
首先,庄子提出辩论的胜败关乎对错吗?
其次,庄子提出辩论的对错由谁来判断?
而庄子的论点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
这一句我不认同译文的意思。我觉得这句的意思是“我和你互不知道真实意思,所以两个人各受自己意识的限制”。
《金刚经》里有一句比喻: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两句比喻,我觉得可以解释“受其黮暗”,就是人无法看见无法看清楚的意思。
所以我理解庄子得意思是,人和人不相知,所以互相不能正确理解。
也正因为不能互相正确理解,所以才需要一个第三人去做判断。
这让我想起来《三体2-黑暗森林》里的黑暗森林法则。
《三体》里,三体人是意识交流,所以他们没法隐瞒真实想法。而地球人是语言交流,所以咱们可以隐瞒真实想法。
黑暗森林法则说的是,在猜疑链的基础上,黑暗森林里先暴露的一方会成为另一方的猎物,或者说先暴露的一方会被消灭。
《齐物论》辩论的这段,其实完美的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链:
——我和你观点不同,如果让和我观点相同的人则无法公平判断、如果让和你观点相同的人也无法公平判断、如果让和你我观点都不同的人或者和你我观点都相同的人均不能公平判断。
所以到头来,两个观点相异的人,是无法从第三人处得到两个人想要的判断的。因为第三人经受不住猜疑审查。
无论第三人持各种观点,他首先被辩论两方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进行了审查,而审查结果就是无论如何,第三人都没有判断资格且无法做出公正判断。
而回到辩论最初,会发现,辩论判断的基础其实就是猜疑链,因为我和你不相知。因为这个不相知,所以就进入到了猜疑链。因为两个人进入到猜疑链,第三人也进入到猜疑链,而后所有人都进入到了猜疑链。
又因为猜疑链,每个人失去了获得绝对公平的机会,因为没有任何人有判断资格。
这一段让我想到了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我想因为猜疑链的存在,实际上实体正义无论如何会有一方不认可,因为终归有一方甚至可能是双方都质疑第三方的判断资格,所以程序正义显得尤为重要了。
《齐物论》关于辩论的这一段我读着似懂非懂,隐隐约约,随感而发,越是想越觉得深奥,不得不感叹庄子的智慧,也感叹庄子对人性的参透。
三体人虽然历经苦难,一心想寻一个稳定星系发展和延续他们的文明,他们进化出了透明心智,不得不说,上帝给他们关了一扇门却也打开了一扇窗。而地球人一直在一个稳定星系安稳的发展,我们却受猜疑链的困扰,总是在互相猜疑争斗,彼此消耗。
庄子虽然没有去想象地外文明的样态,但他对于人性也是看的透透的了。所以他才无法给出一个解,只能留下一句问“而待彼也邪?”
好像在说: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人心便是天然的鸿沟啊!
以上随感!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七
庄子那本书买回来搁在那里半年了,也没有看过,因为我和同事们在地摊上转的的时候,一位同事买了本史记,因为这个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买了本庄子,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庄子这本书放在那里半年没看过,他在哪里静静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觉,弥散在一种逍遥的氛围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现。
翻看庄子这本书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特别难懂,本来我对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文化真可怕的写照浮现在脸上。再就是他的意义特别难理解,对于我,通过解释加译文依然领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时候也能读上几句可以说只能认识字的几句话,感觉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就是说一句话,一个字,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候看到的,似乎还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种羞愧的感觉。
庄子的精神很博大,说实话严格领会庄子的意义更是难上加难,庄子的思想似乎在天边飘荡,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社会上拼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来到这个社会上是干什么的,漫无目的,似乎也在飘荡,但是,不知道怎么飘荡,不知道飘到那里去,这件事情应该谁都解决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问自己。自己连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还能问出什么。
庄子的思想飘逸峻异,并没有说明我们该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觉到是要让人站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看问题,我们在物理学的坐标常常是地球,但是,庄子的坐标可能定在了太空。让人感觉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动。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很难解读,只能慢慢的从中一遍一遍体会,有些小说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庄子的小说感觉到看几十遍都闲少,庄子指明了大道,让人呆滞的思想有似乎变得有了点火光,我们中国人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庄子的思想很博大,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看待历史,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审视政治,商人还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经商。对于老百姓的我来说,还能从庄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东西,估计可能就是不断的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东西剔除。
没有一个精神基础,感觉到有时候就漫无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随风而摇摆的树叶,不淡定。我觉得是最最失败的地方,也不是说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没有一个思想基础,可能那个目标是虚无的,指导我们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没有一个切合自己实用的方向和目标,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虚一场,梦一场。
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能赶上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就这个样子,他是一种存在,不能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他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有错,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行崖异之事。
读了庄子,感觉到连庄子的门都没有进去,只能是不断的在生活中体会,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果不从生活中体悟,庄子这本书,真的很难领略其真。当然了,还要不断的学习,凝练,不能荒废人生。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八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九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十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他用神奇的笔勾勒出天地万物各色的生命。但在这一个个浪漫的故事背后,庄子说了什么呢?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凤凰只居于梧桐,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像。但试问,假若天下具是梧桐的洁净,没有腐鼠的臭味。那么凤凰何故百里不落枝,千里不食粟?
每一笔浪漫的色彩下,总会有悲凉的阴影。而这阴影便是他无声的反抗。
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当这个世界荒唐到灭绝人伦时,庄子则要写出更荒唐的故事。因为他要反抗,看看他与世界究竟谁荒唐。当这个世界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可言,他便要超脱生死。他要告诉你:面对生命,我早已经超脱,我比你更看轻生命。当这个世界已然到处充斥着腐臭,他也会抬起高贵的下巴,告诉他们,宁肯饿死也不践踏生命。
他用他的秃笔与诸侯的剑比试,他想用热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给他的,却是执迷不悟与无尽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遥的躯壳,写下自己的无限悲凉。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十一
庄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脱俗。读庄子的文章,每每读到这些比喻时,总会令人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钱财唯恐不积,声名唯恐不盛。面对苦苦争名夺利的世人,善喻的庄子这样劝喻我们:“鹪(jiāo)鹩(liáo)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钱财再多,声名再大,吃也不过那么多,喝也不过那么多。而对那些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人,庄子又送其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庄子·逍遥游》)把那些上窜下跳、不顾一切去争名夺利之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权势不盛而夸者悲。”很多人喜欢夸耀自己的权势,以地位不够高、权势不够大而遗憾。而对高官厚禄,庄子早已冷眼看穿,不屑一顾。有一次,楚威王派人请庄子做自己的国相,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拿着钓竿,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只是头也不回地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回答:“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意思是对一个乌龟来说,是在高贵的庙堂之上做一个巾包箱藏用来占卜的枯死的神龟好呢?还是做一只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活在泥水中的乌龟好呢?
还有一次,庄子去拜见梁惠王的国相惠施,有人对惠施说,像庄子这样有才能的人来到梁国,一定会代替你做梁国国相。惠施听了非常害怕,在国中搜找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径直找到惠施,也用一个比喻回击他:“南方有鸟,其名,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意思是说我一个高傲的凤凰哪能把你那猫头鹰爪下腐臭的老鼠放在眼里?
在庄子这冷峻而高贵的心灵世界里,即使国相这样的高官也无非是枯朽的死龟、腐臭的老鼠罢了。这样出人意料的比喻,也只有庄子这样超凡脱俗的人才想得出。真是辛辣到极致,深刻到极致。
开疆拓土、称王称霸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当时魏国与齐国就为争夺土地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庄子规劝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争战不休。”(《庄子·则阳》)庄子用这个比喻说,你们这样为争夺土地而进行血腥的战争,太可悲了。因为你们争夺的这点土地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两只蜗牛角在争斗一样令人可笑,还是放弃战争吧。其比喻真是出人意外,生动到极致,风趣到极致。
此外,庄子在论及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应该“绝圣弃智”、不要有更多的人生追求这些道家学说时,也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如“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知北游》)、“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等,有些思想虽不免消极,但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庄子的文章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对人世间种种的荒唐和丑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挖苦,看似谬悠之说,无端涯之辞,实则充满了对人生的无限关怀和悲悯,显示了一个古代哲人的大智慧。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十二
07年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十三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后感500字篇十四
说起阅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庄子》,对于《庄子》中的思想,有许多都是对我们生活有所启发的。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们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样提倡人们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因此庄子的思想里对于“人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态度,而对于“天然”的事物,则是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与老子相类似,他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下面我想谈一谈我阅读《庄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庄子有关于崇尚自然与自由的思想。在结合庄子对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是说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庄子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也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且妨碍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因此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次,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思想。在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强调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语言、不发表谈话、不附加解释的。这个观点表达了庄子认为人所表达的文字也好,音乐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间的“大美”。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美。“大美”实为主体以自然为宗,在自由关照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所以庄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强调我们对于真正的美应该如何把握,认为应该否弃人力,追求自然。
结合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庄子同样的强调“虚静”。庄子在老子的理论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斋”与“坐忘”。庄子强调主体应该由虚而明,达到无知无欲,不受外物干扰,空明宁静的心灵状态。而“心斋”和“坐忘”在我看来是一种达到“虚静”的方法或者是过程,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心灵洗涤,读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从而达到“虚静”。而庄子在“虚静”的状态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论。庄子曾在《齐物论》中说到:“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与蝴蝶之间必定有所区别,而这个区别正是“物化”所在。庄子在认为“虚静”正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同时提出“物化”是一种审美特征,是主体对对象生命情趣和本质的感知,是“体通”的境界一种创作过程中的主客关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过阅读《庄子》所体会到的,对我的生活有许多的启发。因为爱上阅读我才会阅读《庄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热爱阅读,将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习惯,真正做到爱上阅读,手不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