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十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中国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中国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习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习“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习“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平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这一周,给初一上了两节新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总体来说,初一历史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知识点的讲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课堂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保持这份积极性到期末。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比如说《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课内容比较抽像,所以上课时候需要补充大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想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什么并得出结论,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看图和思考上。而且,我们提问,要尽量生活化,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比如学生在想象“北京人生活的一天”这个问题时,就很积极主动。
第三、因为书本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上课时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小知识,让学生学的有成就感。
第四、关于校本学案,发现如果学生能先把其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做完,那上课的效果会好些。所以,我希望在课前,布置学生先自主预习,让他们也养成自己学习的好习惯。
这一周,给初二也上了两堂新课《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通过教学,发现初二近代史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会容易出现一课时完成不了教学计划的状况,所以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抓重点,破难点,精讲,精炼。
第二、通过教学,发现初二的学生的爱国热情很高,他们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很愤慨,这种情绪,有利于他们融入课堂,但需要加引导,让学生理智爱国。
第三、通过教学,发现初二的学生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思考的不深入,所以讲课时,可以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讲授历史问题思考的方法,引导其更加全面、深入的看问题。
第四、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在教学时,要多总结,讲一个知识点或一整节课都要对知识点回顾,总结,强调,发现用诗歌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知识点!
第五、要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比如设计情景对话,我在讲太平天国时用《太平风暴》这样的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或者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历史人物,会怎样做这样的想象式问题,效果也比较好。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用心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方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用心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资料庞大时光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简单,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就应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透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能够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透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用心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资料,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到达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此刻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历史知识。他们明白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明白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潜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就应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贴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先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透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能够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
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用心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能够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建立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能够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能够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明白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职责。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能够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决定的潜力,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潜力。也能够帮忙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能够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
史信息。能够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能够巩固旧知识;甚至能够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光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20____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到____参加了____省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这次外出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接到通知,我就根据优质课的讲课内容,我自己把这些内容设计了一遍,看看自己与人家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是什么,我们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种境地,做到心中有数,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用心去领略了全省各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及许多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放眼观看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省级历史教学优质课。教师们以创新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们时常被他们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他们的课堂教学,启迪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我得到的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一下:
先谈收获:
一、教学理念新
1.论从史来,历史味更浓。我们的历史课要上成历史,要有历史的特点。如,济南二中,董艺老师设计的《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汉初出示了一段材料,学生得出国力弱,被迫和亲,而汉武帝时又出示一段材料,得出结论国力强盛,具备武力解决匈奴关系的资本。这样例子很多,真是口说无凭,有史为证。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多鼓励,又恰到好处,学生受鼓励,其他学生受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也多样。有的老师真的情不自禁给学生鼓掌。
3.挖掘历史故事,凸显历史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二、教学模式值得学习
整堂课用板块结构,设计合理、科学。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四个板块,第一漫漫丝绸路。第二铮铮英雄行。第三悠悠驼铃声。第四绵绵古道情。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第一民族怒吼,第二东方欲晓,第三凯旋之歌,第四以史为鉴。
三、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注重实效。
教法的好与差我认为是不是能更好的指导学法,我们的教法最后都要落脚在学生学法上,很多老师都多次利用标注、表格、色彩对比、古诗引进,用实物让学生感受历史,例如枣庄十五中张行雷老师《昌盛的秦汉文化》,抱着一捆竹简,说明纸的发明优越性。
四、课件制作实效、科学。
利用课件就是课堂重要的辅助手段,背景用与历史有关的图案。很多老师都能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不仅仅局限图片,还有影视资料,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课件的制作水平,与时俱进。不能光下网站上面的。
五、地方史能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贴近生活,亲切自然。
枣庄祈雷老师讲《血肉筑长城》,说到自己的故乡发生铁道游击队,烟台是地雷战的故乡,很多能与当地历史结合。
六、最后总结,知识框架科学、准确、凸显课堂知识。
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各个知识之间关系交代很好,不单纯是知识的罗列。
七、注重过渡语的设计。
整节课挥然一体,知识丝丝相扣,听起来就是享受,这就是人家过渡语设计科学,整节课自然和谐、水到渠成。
八、对知识延伸很到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最后,航空母舰,亮剑东海的其他新式武器,歌唱《国歌》表明我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有阐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九、注重历史人物的分析。
图文话人物,人物赞美之歌,我心目中的人物,注意挖掘历史的内涵。
十、老师的基本功值得学习。
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在每节优质课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授课教师的高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和设计的周密细致。就拿“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来说吧,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播放《昭君出塞》的片首曲导入《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一课,让我们走进昭君,走进汉朝和匈奴。这样的导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再谈建议
一、问题的设计层次不明。
有的老师什么问题都讨论,不分层次,应该两个人讨论的别小组都讨论,看问题的设计。
二、课堂评价缺乏适度性和多样性。
有的学生回答对了,拔高太大,说错了,一棍子打死。
三、还出现知识性错误。
有的老师把“鸣镝”写出“鸣笛”,地动仪是地震发生后预测地震发生方向的,以便能及时救援,不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
四、还有低效课堂。
《昌盛的秦汉文化》中,讲完后,我看了一个学生的笔记,张衡、华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麻沸散、五禽戏、蔡侯纸,竟然写错了六个字。
参加本次省优质课观摩会,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它山之石”达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最后感谢领导给的这次机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尺刀”我们提升自己,需借助外力,更要在于自己。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月考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我钻研问题、缺乏预见潜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潜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光、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透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务必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潜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潜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此刻、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潜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我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潜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潜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透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光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务必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能够到达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潜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务必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务必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透过思考使教材资料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潜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能够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
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一样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潜力有用心好处。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忙自我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潜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资料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我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光、地点、资料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透过设疑,创设一种搞笑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明白《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我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资料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资料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务必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就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能够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资料;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资料;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资料。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忙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 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__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__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__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__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二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x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事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三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习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习“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习“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平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