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厢记心得体会100字优秀(4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厢记心得体会100字篇一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心得体会100字篇二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杂剧,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表现出了“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剧中所讲述的崔张爱情故事流传很广,可谓是家喻户晓,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唐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又有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书中“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一折,就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还突破了元杂剧仅主角演唱,其他角色说白的规矩,变为多角色同台演唱。全剧分“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个情节,题材丰富集中,情节精彩紧凑,关目清晰,结构整饬,高潮迭起,波澜起伏。
故事发生在“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的河中府普救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前朝崔相国的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普救寺。张珙,字君瑞,本是西洛人,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此地,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就住了下来,听闻普救寺景致优美,遂前往瞻仰。张生在佛殿巧遇莺莺,对其一见钟情,于是借故寓居僧舍,从和尚那里知道了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的事情。待到夜深人静时,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偷看小姐烧香,见小姐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于是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后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莺莺小姐,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半万人马围住普救寺逼亲。危急之下崔老夫人声言:“两廊免疫力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闻言献计,先稳住孙飞虎,然后修书一封给他的八拜之交征西大元帅杜确搬兵求援。然而退兵后老夫人并未履行先前答应好的婚事,以莺莺已许配表兄郑恒为由赖婚,让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崔张二人的遭遇让原来负责“行监坐守”的丫鬟红娘深感同情,并帮助他们相会。张生在夜晚通过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听琴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信中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欣喜若狂,理解成了小姐要他跳墙赴约,熟料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这下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莹莹得知张生病重,借探病为由,酬简相约幽会,以身相许。后来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拷问红娘,聪慧的红娘讲了一席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消除了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老夫人思虑再三,为了不“玷辱家门”,答应了将莺莺许配给张生,然后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立刻赴考。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莺莺和张生不得不暂时分开,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宴席为张生送别,她再三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张生赴京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莺莺回信并寄了“汗衫一领、裹肚一条、袜儿一双、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以表心意。之后莺莺的表兄郑恒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本来就希望“亲上加亲”的老夫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掉张生的婚事,让莺莺与郑恒择吉日成亲。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之后,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不能再赖,无可奈何;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经历过诸多版本的发展,最终以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版本最为世人所称道。在唐人元稹的《莺莺传》这个最初版本中,描写的是崔张真挚相爱,最终张生背弃了莺莺,虽然客观上塑造了一个企图冲破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却被抛弃的贵族少女的形象,但结尾借张生之口,表达了“女人祸水”的思想,所谓“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作者称赞张生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补过”,这明确地反映出了作者浓厚的封建意识。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把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了“美满团圆”的喜剧。作品描写张生被迫离开普救寺后,崔莺莺不顾老夫人的阻挠,跟随张生一同“私奔”。妇女“私奔”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违反“妇道”的不法行为,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歌颂崔莺莺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斗争,赋予了作品歌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在作品中,董解元表达了“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观念,但是他把崔张之爱与“报德”、“功名”连在一起,仍逃脱不了“门当户对”的嫌疑,这就使得原本积极的主题具有不彻底、不坚定的特征。等到元代王实甫作杂剧《西厢记》,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主题从对“才子佳人”的歌颂变成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更加明确地体现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特征。王实甫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表现了崔张二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提出了婚姻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以及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的进步主张。同时围绕这场斗争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虚伪、自私、冷酷,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青年男女自有追求爱情的禁锢和桎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孤身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逆。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对彼此的才貌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后,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成为了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对于张生和莺莺而言,爱情的重要性是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张生为莺莺“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又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她觉得“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反添症候,这里的莺莺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了王实甫思想上的进步性。
虽然《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但读过它的人无一不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用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剧中有“[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这样雄浑豪放的曲词;也有“[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这样绮丽婉转的小词;还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美好幽深的诗。剧中总是笼罩着诗一般的气氛,如长亭送别时的“[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凄凉的色调表现出了张生和莺莺离别时的悲苦,催人泪下。《西厢记》的曲词精美华艳,每支曲子都似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它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语言典雅而不呆板,清新而不流俗,使人读来唇齿生香,意趣盎然。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开始于一见钟情,经历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又共同克服了来自家长的阻扰,感情愈演愈切,变得真挚且深刻,可谓是天作之合。对于他们的大团圆结局我个人还是感到很满意的,可有的人觉得这样的结尾过于通俗化,认为一些外国作品那种留下一些空间任观众品味的结尾更有意义。悲剧有时候确实比喜剧拥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供其思考和回味,但我还是偏向于喜欢喜剧。对于悲剧,或许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而对于喜剧,则总是猜不中开头,猜不到过程,却能预知大致的结尾,一切都还好,大团圆结局。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远比任何故事中的情节都要来的丰富,变幻莫测且不可捉摸。或许我们前一刻还埋没在令人绝望的低谷,这一刻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将低谷中的我们带到光明灿烂的高峰;或许这一刻的我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下一刻就被突如其来的灾祸打击得无法翻身,坠入到幽暗的深渊;或许今天正在我们面前谈笑自如的人,明天就消失在了这世间;而那些我们心里想念却不能见到的人,或许将永不复见,上一次的离别便成了永别。
生活中难以预料的事情实在太多,各种各样的悲剧或许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知或不知的地方,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在文学作品中体验更多的悲剧来增添自己的伤感呢?我喜欢看喜剧,乐于见到大团圆结局,无论这是否会成为思想不深刻的表现,我都想要从中得到一些安慰。作品中的人们虽然经历着各种艰险苦难,但终究还是战胜了它们,获得了美好的结局,看到这些,会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再困难的阻碍也会过去,只要坚定地活下去,就一定会看到希望。虽然用虚构的喜剧故事来安慰自己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但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自己相信了,并朝着那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不断努力着,那么这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对于爱情,虽有美好的期盼,但也知“千金易求,真爱难寻”,想张生和莺莺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真正的爱情存在于细水长流的生活中,由那些平淡的点点滴滴汇集堆砌而成。所以我并未期望于会有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的爱情,只盼望能寻到一个陪伴我共同度过那些平淡的点点滴滴,如果这个人真的出现了,那么我一定会倍加珍惜。“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相信所有多情的有情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即使前路漫漫,进程艰难,也希望包括自己的所有人在内,都能坚持下去,用心经营,使这美梦成真言。
西厢记心得体会2
西厢记心得体会100字篇三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杂剧,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表现出了“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剧中所讲述的崔张爱情故事流传很广,可谓是家喻户晓,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唐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又有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书中“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一折,就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还突破了元杂剧仅主角演唱,其他角色说白的规矩,变为多角色同台演唱。全剧分“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个情节,题材丰富集中,情节精彩紧凑,关目清晰,结构整饬,高潮迭起,波澜起伏。
故事发生在“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的河中府普救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前朝崔相国的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普救寺。张珙,字君瑞,本是西洛人,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此地,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就住了下来,听闻普救寺景致优美,遂前往瞻仰。张生在佛殿巧遇莺莺,对其一见钟情,于是借故寓居僧舍,从和尚那里知道了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的事情。待到夜深人静时,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偷看小姐烧香,见小姐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于是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后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莺莺小姐,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半万人马围住普救寺逼亲。危急之下崔老夫人声言:“两廊免疫力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闻言献计,先稳住孙飞虎,然后修书一封给他的八拜之交征西大元帅杜确搬兵求援。然而退兵后老夫人并未履行先前答应好的婚事,以莺莺已许配表兄郑恒为由赖婚,让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崔张二人的遭遇让原来负责“行监坐守”的丫鬟红娘深感同情,并帮助他们相会。张生在夜晚通过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听琴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信中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欣喜若狂,理解成了小姐要他跳墙赴约,熟料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这下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莹莹得知张生病重,借探病为由,酬简相约幽会,以身相许。后来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拷问红娘,聪慧的红娘讲了一席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消除了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老夫人思虑再三,为了不“玷辱家门”,答应了将莺莺许配给张生,然后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立刻赴考。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莺莺和张生不得不暂时分开,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宴席为张生送别,她再三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张生赴京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莺莺回信并寄了“汗衫一领、裹肚一条、袜儿一双、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以表心意。之后莺莺的表兄郑恒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本来就希望“亲上加亲”的老夫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掉张生的婚事,让莺莺与郑恒择吉日成亲。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之后,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不能再赖,无可奈何;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经历过诸多版本的发展,最终以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版本最为世人所称道。在唐人元稹的《莺莺传》这个最初版本中,描写的是崔张真挚相爱,最终张生背弃了莺莺,虽然客观上塑造了一个企图冲破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却被抛弃的贵族少女的形象,但结尾借张生之口,表达了“女人祸水”的思想,所谓“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作者称赞张生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补过”,这明确地反映出了作者浓厚的封建意识。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把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了“美满团圆”的喜剧。作品描写张生被迫离开普救寺后,崔莺莺不顾老夫人的阻挠,跟随张生一同“私奔”。妇女“私奔”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违反“妇道”的不法行为,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歌颂崔莺莺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斗争,赋予了作品歌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在作品中,董解元表达了“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观念,但是他把崔张之爱与“报德”、“功名”连在一起,仍逃脱不了“门当户对”的嫌疑,这就使得原本积极的主题具有不彻底、不坚定的特征。等到元代王实甫作杂剧《西厢记》,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主题从对“才子佳人”的歌颂变成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更加明确地体现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特征。王实甫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表现了崔张二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提出了婚姻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以及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的进步主张。同时围绕这场斗争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虚伪、自私、冷酷,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青年男女自有追求爱情的禁锢和桎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孤身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逆。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对彼此的才貌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后,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成为了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对于张生和莺莺而言,爱情的重要性是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张生为莺莺“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又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她觉得“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反添症候,这里的莺莺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了王实甫思想上的进步性。
虽然《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但读过它的人无一不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用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剧中有“[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这样雄浑豪放的曲词;也有“[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这样绮丽婉转的小词;还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美好幽深的诗。剧中总是笼罩着诗一般的气氛,如长亭送别时的“[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凄凉的色调表现出了张生和莺莺离别时的悲苦,催人泪下。《西厢记》的曲词精美华艳,每支曲子都似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它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语言典雅而不呆板,清新而不流俗,使人读来唇齿生香,意趣盎然。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开始于一见钟情,经历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又共同克服了来自家长的阻扰,感情愈演愈切,变得真挚且深刻,可谓是天作之合。对于他们的大团圆结局我个人还是感到很满意的,可有的人觉得这样的结尾过于通俗化,认为一些外国作品那种留下一些空间任观众品味的结尾更有意义。悲剧有时候确实比喜剧拥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供其思考和回味,但我还是偏向于喜欢喜剧。对于悲剧,或许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而对于喜剧,则总是猜不中开头,猜不到过程,却能预知大致的结尾,一切都还好,大团圆结局。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远比任何故事中的情节都要来的丰富,变幻莫测且不可捉摸。或许我们前一刻还埋没在令人绝望的低谷,这一刻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将低谷中的我们带到光明灿烂的高峰;或许这一刻的我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下一刻就被突如其来的灾祸打击得无法翻身,坠入到幽暗的深渊;或许今天正在我们面前谈笑自如的人,明天就消失在了这世间;而那些我们心里想念却不能见到的人,或许将永不复见,上一次的离别便成了永别。
生活中难以预料的事情实在太多,各种各样的悲剧或许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知或不知的地方,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在文学作品中体验更多的悲剧来增添自己的伤感呢?我喜欢看喜剧,乐于见到大团圆结局,无论这是否会成为思想不深刻的表现,我都想要从中得到一些安慰。作品中的人们虽然经历着各种艰险苦难,但终究还是战胜了它们,获得了美好的结局,看到这些,会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再困难的阻碍也会过去,只要坚定地活下去,就一定会看到希望。虽然用虚构的喜剧故事来安慰自己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但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自己相信了,并朝着那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不断努力着,那么这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对于爱情,虽有美好的期盼,但也知“千金易求,真爱难寻”,想张生和莺莺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真正的爱情存在于细水长流的生活中,由那些平淡的点点滴滴汇集堆砌而成。所以我并未期望于会有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的爱情,只盼望能寻到一个陪伴我共同度过那些平淡的点点滴滴,如果这个人真的出现了,那么我一定会倍加珍惜。“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相信所有多情的有情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即使前路漫漫,进程艰难,也希望包括自己的所有人在内,都能坚持下去,用心经营,使这美梦成真言。
西厢记心得体会2
西厢记心得体会100字篇四
张生(名珙,字君瑞,西洛人氏),第一代流氓才子的集大成者,《西厢记》的横空出世,遂成竖子之名。西厢花下,朗月当头,浪子张生揭竿而起,吹起了向古典爱情总攻的号角。有关爱情的虚无主义理想在张生明确的功利思想的凌厉攻势之下,顿如美国双子世贸大楼一样土崩瓦解。立在唐宋传奇和元杂剧深处的张生绣口轻吐,一下就淹没了盛唐。因此,与其说《西厢记》是浪漫爱情的礼赞,毋宁说它是浪漫爱情的挽歌。
我必须充满惭愧地承认,少不更事的我曾经长久地为《西厢记》的诲淫诲盗深深陶醉,及至弱冠,《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虚伪光辉亦令我生出仰慕的感觉。而今年近四十,始知诲淫诲盗和皆成眷属是《西厢记》的两极,而两极的连接处却是我们的盲点。《西厢记》高度符号化的人物的所指是其一面,而作为另一面的能指被我们忘却了。
张生的作派在《西厢记》里妩媚而阴柔。刚出场的张生像历代的书生一样,无疑是病弱的,他无比自怜地这样自我评价:“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文章与飘零的张力在张生身上难堪地对峙着,并要最终寻找到自己的出口。在没有找到出口之前,可怜而可爱的张生只能是“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飘零的价值最终会找到归宿;而在此之前,对张生飘零的第一个奖励在普救寺里露出了端倪—如同上苍注定,张君瑞命带桃花,普救寺的惊艳直接催生了一首好诗:
月色溶溶夜
花木寂寂春
如何临浩魄
不见月中人
该诗可谓孤篇压全唐,足见张生的“学成满腹文章”绝非空穴来风。张生以月亮—这人世间阴柔的代表起兴,最后直抒胸臆,向着近在咫尺的月中人发出召魂令,瞬间建立起了多情的形象。你听,张生像一个流浪歌手一样唱道:寺庙的夜色多沉静,那花儿寂寞地开在春风中,我静立月下多饥渴啊,为何没有美眉来调情?张生大胆而浮夸地将煽情进行到底,其实践精神当是空前绝后。若干年前,张生的老师也咏过月亮,他说:明月照到我床前,我当是霜花和食盐,抬头我把月亮看,才知它没故乡的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张生,老师就显得不着边际。若干年后,张生的学生就不再咏月亮了,他们只说星星,发誓要给情人“一扇朝北的窗,让他看到星斗”,有张生的诗意,但显得过于吝啬。至于郁达夫之流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怕为情多累美人”则显得自怜而变态,及至发展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的那种欲擒故纵,那种小家子气,那种小妾般的懦弱,足见流氓才子已呈现难以挽回的退化。张生的“月色溶溶夜”是明着勾引。他没有想到的是西厢的另一侧马上会有美女作家即席高歌:很久以来我就饥渴,春来了我更感到没着落,你在那里大声唱,我知你是个会疼人的好哥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句句如同天籁,道出了美人敢上也甘上贼船的不凡气魄。
文化流氓初战告捷,虽然有点意外。
孙飞虎流氓无产者的形象肇始于汉高祖刘邦。遥想当年,汉高祖还是刘三的时候,因艳羡于始皇帝的兵马威仪,遂产生了“大丈夫当如此”的罪恶念头,由此可以看出,刘三们不是反抗现行的体制而只是宣泄自己肮脏内心的邪恶欲望。对比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气,二人的精神境界判若云泥。但刘三的呐喊却是流氓无产者的党章,千年以下,衣钵相沿,薪尽火传。在这样的行为准则之下,流氓无产者从来只能破坏旧秩序,而无缘创造新秩序。流氓无产者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古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书写下叛逆而无意义的诗歌。
譬如洪秀全,科举的失利,使他看清了科举的吃人本质,也萌发了他邪恶的愿望。在对旧秩序不存丝毫幻想的情况下,洪秀全假借宗教的名义开始了抗争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胜利。之后就是欲望的毫无节制的发作,一直把远东变成了最大的妓院(朱大可语)。“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信念制造了一批批流氓无产者,也断送了一批批流氓无产者。他们循着邪恶的道路,最后毁于邪恶。所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也好,“吾恨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也好,无非是流氓无产者用来骇人的虎皮大旗。
因此,张生与红娘的关系是复杂而单纯的。张生与红娘是狼和狈的关系,张生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在利用红娘,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没有张生,红娘只可能永远是女仆,是张生给红娘带来了命运的捩转,张生在成功占有崔莺莺之时,红娘终于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一种心理上战胜敌人、战胜自我的尊严。红娘何尝不是利用张生完成了和平演变的大业。因此张生不是西门大官人,红娘也不是为了区区十两银子就乱说风情的王婆。难道张生一句流氓戏言—“怎舍得让你叠被铺床”,就会给聪明的红娘—这一位女中豪杰如此的行动力量?多么可笑啊!张生还自以为得计地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罗帐,怎舍得让你叠被铺床?”啊—呸!竖子真乃不足与谋!女中豪杰如红娘者焉受用你这嗟来之食?(因此,我们也可以推知贾宝玉用这样一句话对紫鹃姑娘说时,为什么林黛玉会勃然大怒)红娘等待的是对富人阶层的心理优势和对崔家的话语权啊。红娘,这潜伏在体制中的孙飞虎,她等待的是伺机对莺莺进行和平演变,这就是红娘大肆诲淫诲盗的精神依据。
当崔张的云雨勾当东窗事发,崔失身之后,红娘对暴跳如雷的老妇人的态度马上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她不但否认了自己在崔张性事中的丰功伟绩,而且拒绝承担莺莺失身的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西厢记心得体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