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大全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一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万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记得前主席_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概念转化为行动,共同投身于生态保护的大工程中。
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我的建议:
一、争做生态建设的宣传者。
争当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员,向家人、朋友、社区居民宣传,形成“我以保护生态为荣,我为建设生态尽责”的良好风尚!
二、争做生态建设的实践者。
自觉参与各种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公益性活动,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国家变得地更绿、景更美!
三、争做生态建设的志愿者。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精心呵护一草一木,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为营造绿色、生态、和谐、文明的环境奉献一份力量!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让我们携起手来,每位同学都为城市、国家增添一份绿,描绘一笔彩,用我们的自觉行动,共同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弘扬北大荒精神,构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三
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源于我们党对工业文明和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的反思。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比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破坏而衰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上世纪5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伦敦雾,1.2万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0年代发生于印度的农药厂爆炸,2.5万人直接丧生、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永久残废。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丧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江河污染、大气灰霾、物种减少,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发展模式,让一些地方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结果是增长所得远远不够治理所出,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在吸收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通过对过去发展的认真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着眼于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住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开着宝马车喝污水,这不是全面小康。所以,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就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三是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正确把握和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创新。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国民健康的名义,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的环境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构筑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只有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新趋向,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同时,资源环境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到世界的20%,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要靠进口,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四五倍。按照党的提出的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如果继续采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持,未来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所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全面增强环境竞争力,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基本要求。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观念上,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与自然对等思想,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发展,既不能走向与自然对立,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始终以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使我们的发展能与自然和谐互惠,相得益彰。
二是在指导方针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优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保护是发展的基础,脱离环境保护抓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所以,必须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从依靠资源环境消耗,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四是在工作落实上,要坚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因而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集中显现。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系统的变革,坚持不懈地推进,推动我们的发展进入生态文明的美好时代,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四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五
生态文明,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想必大家心里都懂,但又有多少人去做过呢?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万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记得前主席_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概念转化为行动,共同投身于生态保护的大工程中。
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我的建议:
一、争做生态建设的宣传者。
争当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员,向家人、朋友、社区居民宣传,形成“我以保护生态为荣,我为建设生态尽责”的良好风尚!
二、争做生态建设的实践者。
自觉参与各种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公益性活动,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变得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国家变得地更绿、景更美!
三、争做生态建设的志愿者。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精心呵护一草一木,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为营造绿色、生态、和谐、文明的环境奉献一份力量!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让我们携起手来,每位同学都为城市、国家增添一份绿,描绘一笔彩,用我们的自觉行动,共同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弘扬北大荒精神,构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六
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源于我们党对工业文明和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的反思。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比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破坏而衰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上世纪5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伦敦雾,1.2万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0年代发生于印度的农药厂爆炸,2.5万人直接丧生、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永久残废。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丧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江河污染、大气灰霾、物种减少,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发展模式,让一些地方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结果是增长所得远远不够治理所出,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在吸收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通过对过去发展的认真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着眼于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住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开着宝马车喝污水,这不是全面小康。所以,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就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三是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正确把握和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创新。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国民健康的名义,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的环境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构筑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只有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新趋向,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同时,资源环境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到世界的20%,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要靠进口,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四五倍。按照党的提出的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如果继续采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持,未来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所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全面增强环境竞争力,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基本要求。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观念上,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与自然对等思想,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发展,既不能走向与自然对立,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始终以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使我们的发展能与自然和谐互惠,相得益彰。
二是在指导方针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优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保护是发展的基础,脱离环境保护抓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所以,必须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从依靠资源环境消耗,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四是在工作落实上,要坚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因而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集中显现。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系统的变革,坚持不懈地推进,推动我们的发展进入生态文明的美好时代,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七
泉州,素来有着“生态文明·美丽泉州”之称,而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城,一座多元文化的侨乡,一座我深深爱着的城市。
记得我第一次游览泉州,就被她独特的风采迷住了。那是一种古典美,一种现代美,一种自然美。
爸爸告诉我,泉州的名胜古迹可多了:千年古刹开元寺,涂门街的清净寺,灵山的圣墓,长寿的老君岩,美丽的洛阳桥等等,泉州的名俗文化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其中泉州木偶艺术就拥有“中国一绝”的美称;妈妈告诉我,泉州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元时期就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港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交流货物之路,更重要的'是交流思想,意识,情感,信念之路。如今,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南音演唱,花灯和别具古城风情的文艺踩街,给来到泉州的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年到泉州,她每年的变化都不一样,一年又一年,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发达带来的繁荣兴盛。一座座美丽的公园错落有致,那可是大家清晨锻炼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心市区的科技电讯产品,晋江、石狮的鞋帽服装、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安溪的茶叶、永春的芦柑、德化的瓷器、肖厝的石化产品驰名省内外,并已出口国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已成为泉州的三大主导产业。泉州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的目标,成为富裕,文明、安定的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
我爱泉州,泉州是我的家乡,她像母亲一样养育着我,激励着我,我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继承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为将来建设古城奉献聪明才智,为美化古城增光添彩。
为构建“生态文明·美丽泉州”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八
我国已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能穿越历史的就只有生态文明了。
如今,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又进行全面的开展。从原来的四体变成了现在的五体:“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是最重要,这不就又给予我们更深的忠告。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成果。人与自然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让我们尊重和爱护自然,进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活动。让自然远离破坏,远离威胁。曾经有人说过:“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为最大快乐,是人类追求的志趣。”对待自然就应该公平,友好。
与生态相联系的就是文明,现在,人类对文明的了解有很多,文明从远古到现在一共有三个阶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时代;二:农业文明,有大量农耕技术;三:工业文明,也就是现在,利用资源生活。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可是,文明讲究的是节约能源,生态讲究的是保护坏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局部的资源已经接近尾声,一些不再生资源也可能将消失在地球上,仅仅是局部受破坏,但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广泛,植物越来越少。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全球气候变暖,天然气。石油。煤矿物质等资源急速枯竭,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们应该尽量少开发,多循环;要节约,少浪费,用生态理性代经济理性,建设制度,制定标准。一棵树好栽,一片森林却难养,我们要同舟共济建立小康社会,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资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后悔,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等到那个时候,河水干涸,树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们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远,就得从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护环境。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都取决于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还能比现在久几千几万倍,不让人类变成下个灭绝的生物!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九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心得体会800字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