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一
1、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我首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的头脑中回想到什么问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虽然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是我为他们敢于提问题感到欣喜。归纳起来 我把大家提的问题分为三类;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差距,加深学生印象。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仅仅通过简短的文字,我想孩子们对翠鸟的认识还是形不成整体全面的感知。也不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于是在几个学生读完翠鸟样子这段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而是让同学们闭上双眼,我再次读这一段,让大家想象翠鸟的样子,然后在纸上画出翠鸟的样子,进接着我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配合动作,感悟朗读。
在学习翠鸟捕鱼这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它的动作敏捷,是一个捕鱼的能手,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冲进”、“没一会儿”、“吞”的意思,然后课件展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最后又找了几名同学扮成翠鸟做捕鱼的动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感觉同学们越来越有,感觉。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为了让学生对翠鸟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其实后来想想,这些信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我只是给予补充完善,从现在开始,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次,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二
《景阳冈》是五年级第五组课文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最精彩?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武松打虎。
“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当赏析完这段精彩内容后我又问学生: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落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边读边写批注,体会人物性格。学生找到了很多有关武松语言、心理、神态的句子,通过全班交流,集体讲读这些句子,学生对武松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此次教学,我认为,将激情地、设置悬疑的语言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能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学生的感情一旦进入精神层面,人物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心中就鲜活起来。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四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向导。
小鸟在清晨鸣叫,
不就是像在议论天气,
大自然在云彩上写着:
今天风清气爽。
蜘蛛如果编了个网,
一天你会发现网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气越好,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让美丽的荷花,
长在强烈的酷暑中。
这是在告诉令人们:
夏天已经来到。
诗中每一小节的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可见孩子观察的非常仔细,创作的也十分具有儿童性和趣味性。我将孩子们创作的小诗进行了装订整合成为了一本《大自然语言小诗集》并让孩子们自己配上喜欢的插图和封面进行保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
2、备课不够充分。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五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设计时,我准备紧扣“离别”这个主题,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诗句之中美丽的情景,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继而带领学生学习文包诗的文章是如何将文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提高对文包诗类似文章的欣赏与学习。
一 感受景美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江边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样优美的景色,年轻的李白仅仅用了“烟花三月”这简单地四字就将这暮春三月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美,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读,再联系自己曾经观察过的暮春三月的景色进行“入境”,最后通过图片的观察,进一步深化景色,把这种优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烟花三月”。
二 体会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两人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对朋友的友谊是很看重的,这从我们的资料搜集中很容易看的出来。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这是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李白和孟浩然两个人相差12岁,在李白认识孟浩然时,孟浩然就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了。这奠定了李白对孟浩然亦师亦友的情感基础。并且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喜欢游山玩水;而孟浩然虽不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却是一位田园风光的写作诗人,故而也喜欢游历山水之间,所以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当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对分别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交代的缘由,以及“下扬州”这个遥远的目的地,字字隐含着李白的不舍之情。
同时“烟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时仅仅只是景,丝毫引不起两位热爱自然景色的诗人的欣赏兴趣。这也是从侧面烘托了不舍。“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此时的景色在李白眼里形同虚设,他关心的以及眼中仅仅只是那一艘载有有人的小小帆船,从“依然伫立”“凝视”这些词体会不舍。这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对朋友相处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以多种形式的科学的教案和课件为参考,在请教年长教师的各方面意见上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的完善。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用语言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三段时,我结合学生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学生的对话形式来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并体会话语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并以一个伫立在江边上,李白心里向什么的拓展来进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类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诗词的影响,又能积累诗歌,多媒体让我们的教学受益匪浅。
首先,对于学生的朗读这一方面的引导,我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读,以自己的语言告知学生这段话包含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去独处这种情感,所以学生仅仅也只是读,根本没有在心中形成某种我所说的情感。因此,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我更应该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或者去联系某些已经学过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领悟体会出本文中的不舍与敬仰的情感,从而达到朗读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始了我的教学,所以在听课时会显得我的话比较多,而学生仅仅是围绕我的问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实践机会。所以,在研讨中的话题式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想到既然是新课标教学方式,话题式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会更加轻松,充分发挥着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最后,我的总结性的话语没有将本节课很好的与语文的课外联系上。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学科。课文仅仅只是一个范例,是让教师去教学生学会类似文章的一种阅读、学习、体会情感的桥梁。所以在这个教学上我没有很好的将“文包诗”这种形式的文章的学习以及体会情感的方式总结性的讲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数学生下次遇到类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综上,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吸取教训,将所学到的教学经验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六
一、创设探究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基于课堂美术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不可回避教学时间、教学效率等问题,而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 者和调控者,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设计了许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 践、体验,找到答案。如你有什么好办法呢?你能试着画下来吗?你能联想到什么?画时要注意什么?等等。如:1、点击其中一个手形,学生联想:你联想到什 么?先别急着告诉老师,我们还可以变着方向来想一想,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试着在纸上画一画。点评学生作业。老师画了什么?换四种不同方向旋转变出兔子、鸭 子、小女孩、剪刀。 2、单个手形进一步联想 五指分开手形。学生联想,欣赏课件中示范作品。
二、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探究式教学要创设质 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 别是要鼓励学生不顾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 一点讲完课,邹校给我总结的时候特意指出来了,当时一顿,确实在我的课堂中忽略这一点,记得在听徐丽丽讲课的时候,她这一点做的就非常好,当时有个问题学 生起来回答,他只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而没有讲句子说完整,老师便提醒他说:“你应该把问题回答完整,像老师这样说…………”(她完整将句子叙述了一遍), 就像邹校说的,孩子的语言训练不单是语文数学老师的责任,应该是贯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这一点的训练尤为重要。
四、注重鼓励性语言的运用
要 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答案也会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情况 下点评一定要慎重,应坚持鼓励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努力探索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有效因素。适当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多鼓励他们,会提高 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还是带给孩子不少的快乐,这也是美术课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学科特点,让孩子轻轻松松的学习,体验美术课的乐趣是我的追求,不足之处,还需要以后多加改正。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中班实用篇七
课文学完了。由于时间仓促,个人能力有限,语文素养不高,我个人的教学机智不足,教学中不能随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语言,因此还是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加强的地方。
1、本节课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文的讲解,即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又将本课的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主要问题的设置是以教师为出发点设计的,而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是在对陆龙卷和海龙卷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对龙卷风形成了“形态特异和气势狂暴威猛”的认识,而我在设计教学时正好和学生阅读的过程是相反的,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龙卷风给你留下的印象的问题,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有较大的难度。我想这个问题的设置安排在学生对陆龙卷和海龙卷有了感性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对第三四自然段学完的基础上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快找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概括龙卷风特点的词语了,而这个体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不是作者和老师告诉他的,这样的过程才是学生自己学习与体验的过程。
2、本文是一篇介绍龙卷风的常识性说明文,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本文中使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而比较的说明方法忽视了,这与教师备课不充分有关。对课文中海龙卷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体现海龙卷的强大威猛的特点的处理,光凭学生强调读出数字,而学生对于一千米、直径二百米等概念并不清楚,教师只是单纯强调朗读技巧,而学生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学生的朗读是没有内心真实感受的。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对这段内容做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的场景,来体验海龙卷的高大威猛,学生内心有了体验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在部分段落中的体验不够深刻,如第五自然段“根据1953年一个把高压电线钢塔摧毁的‘记录’估算,旋转的速度超过了每小时六百千米”的体验不够深刻,虽然学生们抓住了钢塔的材料构成和时速六百千米,但学生对于六百千米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虽然发言的学生比较多,但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学完课文谈感受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而对于“不断地摧毁建筑物”这一句,学生没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验,而教师也忽略了这一点。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堂调控不合理,如有关龙卷风的视频资料准备不充分,播放的时间比较长,占用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因此致使课堂延长了十多分钟。
5、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待加强,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6、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肢体语言过多,有点忸怩,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对学生的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