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用(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误区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几年来,高中语文随着新一轮的课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其他诸多原因,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注重课题氛围的应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育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解放,教学过程不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方法,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让他们大胆探索学习,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总归是有限的,教给他们寻求知识的方法,作用则是无限的。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和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搞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等。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要做到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能力培养。第三,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学设备。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掌握好这一有效教学手段。
2.不注重学生知识吸收的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毕竟有限,也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单一课堂学习的误区,走出被动学习的误区,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一是要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而应该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而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材的指引下,使研究性教学向纵身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指导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面临的教育对象已经初步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愿望,因此,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非常必要。笔者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按照4-7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每个组里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生与后进生,做到各组之间实力的均衡,防止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其次,在进行授课之前,向学生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对照师生共同质疑、归纳出来的思考题,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在各组之间开展巡视,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各组探究结束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还要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三是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有效拓宽了知识面。
3.不注重实际的形式主义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这种教法行不通,必然会耽误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是务实的工作,来不得任何的形式主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学生发展实际,要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课堂不能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舞台,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1.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重视课堂互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总之,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四重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
【2】罗良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5).
【3】侯永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0,(1).
【4】张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之我见[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9).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二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考文/胡齐林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惑,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洞开新天地,如何在新课改课程增多、课时减少的情形下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培育新的涨分点,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析,就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提升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真正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做好阅读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从阅读的切入点、目标任务、方法技巧等方面看,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解读标题,紧扣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
标题和文眼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拟题目时,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写作很重视题目,其实阅读也应该重视题目,用好题目,不管是诗词鉴赏,还是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都应该强化“题目”或“文眼”意识,好的文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的标题或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进入对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以此展开阅读就可以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或题目,或重点句、关键词。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处,()从整体着眼,顺藤摸瓜,梳理经纬,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窦娥冤》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冤”字做文章,就可以洞开课文学习的窗户,进入课文的深处。这样的导读会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依据目标,师生设问,进入阅读文章神秘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如何让阅读教学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目前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主张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想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协作地开展阅读活动,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努力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巧设问题,以“问题”促“教学”。当然,问题的设置可以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巧妙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及创新精神,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师生首先要明确“问什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问,问焦点、问亮点、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通过“五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例如上面举到的《窦娥冤》,学习时可以围绕“冤”字设计问题:(1)窦娥的“冤”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冤”情的原因有哪些?(3)课文哪些描写说明了窦娥的“冤”情?又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以设计问题:(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谁?(学生可能回答:“别里科夫”或“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一类人”)(2)文中的“套子”是什么?(有形的、无形的)(3)别里科夫身上的“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分别是什么?上面几个问题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非常深入而具体了。
可见,要搞好问题式阅读,关键是要首先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课堂智力参与程度都会大大增强,问题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效果也会随之显现,课堂教学活动就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明确文体,拟写提纲,把握阅读文章清晰的思路
指导作文时经常要求学生拟好写作提纲,这样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致偏题。现在许多学科在组织教学或复习时也经常运用提纲式方法,如政治、历史、英语等。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经常使用的。
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初拟提纲,按照行文思路进行快速有效的阅读。例如,叙述类文章,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如果是议论类文章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的诗歌鉴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梳理行文思路,从而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结论句、段首句)和关键词(首先、其次、然后、总之、所以、因此、但是、而且等等)。例如,教学《囚绿记》时可以拟写阅读提纲“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理清文章阅读思路。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思考的一些内容。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注重个性化阅读,允许适当多元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创新式阅读教学应该会进一步激活课堂、丰富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效益和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梅芳。浅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j]。教师,(20)。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中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三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以平等交往为前提,实现“单边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师传生受”式的“单边教学”,仅仅达成了“学会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互动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语文互动式教学的重心应落实在“思维互动”上。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频繁活动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第一,在讨论争辩中互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织一场辩论: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第二,在质疑释疑中互动。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教师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于是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有的学生说开花意味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为什么“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学生的问题很多,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可选择适合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展开互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以问题讨论为主线,实现“传授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宇宙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月宫里真有嫦娥吗”、“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有哪些功能”、“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捕蛇者说》中蒋氏祖父、父亲均死于捕蛇,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却大戚。学生就有“永州之人为什么不更役复赋”的疑虑。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发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实现“控制教学”向“情境式教学”的转变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第一,满足引发内容的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如教学《海燕》时,先播放一段海燕搏击岩石、大海汹涌澎湃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情景中,海上的鸟类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其中。这样为快速切入文章做好了铺垫。第二,满足引发情感的需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能够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教学《枣核》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寄宿在校的你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家吗?想些什么?一句话便会勾起学生内心深处浓浓的思家情怀。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播放上一学期已经学过的《我的中国心》,深沉的旋律、漫长的情思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思家爱国情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善于用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
总之,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做优劣判断,也切忌生搬硬套。它因课因人而异,综合选用,方能达成最优状态。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四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怎样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等逐渐成为在职教师关注的重点。众多学科皆是如此,高中语文课程也不例外。新课标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新的课堂面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多地则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与传统的语文课程相比较,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所以,新课标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一、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最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总体来说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新课标是以改变教学方法为主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播新的教学思想,从而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看到新课标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各种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会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进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所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1.在理念上,教学方法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如今的教育需求,但是仍然在改革中出现一些瑕疵:面对传统的选秀与必修结构,必修学科基础性内容略显不足,而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等。对于一些过去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标下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模式与当下要求相结合,整理出符合课堂符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抛弃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所以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是在继承传统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运用“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课程可以借助“活动”来进行全面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主要的活动包括应用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状况,将枯燥的文本学习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以,进而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最后是应用性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广泛的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中应该以学习中的真是实践和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使其切实的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注重高校和实效的结合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械实践新的课标理念,一味追求多样性,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无效的课堂形式也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因而,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正所谓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师传授还是自主学习,只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
三、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从理念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要求来看,都有着一定的变化,而对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和恰当运用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仍是新课标下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五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学生审美现状及原因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
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可塑性和不成熟的特点,对其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弱势。首先,在对美进行追求时,不能够对其加以辨别,对于美与丑之间的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容易出现各种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中生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归纳在美的范畴[2]。其次,高中生过度关注外在美的表现,不能够对内在素质加以追求,并把外表漂亮当做美,通过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外在美加以渲染,对外在服饰加以修饰,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看成过时、陈旧的表现。
(二)高中生审美现状诱发原因
首先,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其审美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容易对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或者极端的东西加以追求;其次,高中生难以在家庭中接受相关审美教育,或者审美教育方式错误,缺乏爱心或者关心他人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难以提升,缺乏和谐融洽的审美环境[3]。最后,审美教育虽然大都在学校进行,但是,高中生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美术、体育及音乐等课程的开设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这种课程开设的不科学性导致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措施
(一)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完善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染,并对学生的语言、仪表、交际及行为进行引导,要求高中生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等要求,还要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并对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朗读训练要能够做好学生普通话功能的训练,并选择优秀的朗读培养技巧及培养方法。还要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高中生在文章中陶冶情操。例如让高中生朗读《离骚》一文,在对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进行品味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追求进步思想及顽强斗争的品格。
(三)通过教学情境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的主要渠道[4]。因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能够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文字教材存在的不足,保证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感受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显著的审美教学效果。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让高中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加以欣赏,对自然美景进行欣赏,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加以品味,从而达到美育境界。
三、结语
高中生审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高中都是通过美术、语文及音乐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广泛、直接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审美教育与学科本身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审美教育达到更高要求和水平。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六
在新课标下对英语活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品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同时,素质教育的挑战,向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教材和教学方法也正在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
关键词:活动教学 呈现活动 练习活动
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教师思想开放,勇于创新,使用新教材得心应手,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也有一部分教师不是改革教学方法,而是信奉拼时间、抓测试,练习多为机械背诵,教得单调,学得被动,课堂缺乏情趣和凝聚力,这就造成“费时多、收效较差”的局面。所以,尽快摆脱传统外语教学单向、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交际活动教学法,实施英语课堂活动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交际活动情景,加强语言交际运用的过程,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本质,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英语教学的科学规律,摒弃单一的、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效高质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交际活动教学?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而交际活动教学正是注重研究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交际活动教学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理解交际活动教学的内涵?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要有体力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交际活动”理解为“活”加“动”。“活”就是活化文字、活化教材内容、活化教学。师生双方都要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交际化。“动”就是身体各部位、认知结构及人的主体意识都动起来。活动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有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
1、观念上,交际活动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2、方法论上,交际活动教学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形式,但它必须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3、活动形式上,不能单纯的追求外显的操作性活动,忽视内隐的观念性活动。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读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
4、理论上,交际活动教学以多元理论的综合为其主旨,综合各派的优点:学习与习得的综合,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的综合。
交际活动教学的要点在于: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相互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三、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交际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能力,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句法正确,而且要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才使用这样的语言。(语言学家ronald carter)所以该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理论的学习机制,从直观教学入手,采用灵活组合、循环操作、螺旋推进的方法。通过高密度、快节奏、广包含的训练使同层次的知识点更快地为学生所掌握和巩固,从而使外语学习更具吸引性和有效性。
2、层次性原则。交际活动教学按照认知规律需要逐步开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按其 规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因此,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不可偏废,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操练上,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基础训练而空谈交际能力的培养。
3、环境性原则。环境一般指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手段活化教材和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情景;二是指要把学生放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去考虑。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教师必须在社会环境中考虑和了解学生,所制定的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水平;还要承认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4、创造性原则。活动的成功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非常重要。好的活动设计,既非轻而易举又非高攀不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应激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和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任务的完成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信心并提高自控力。
四、如何实施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教学?
根据交际活动教学的理论原则及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实践活动。不少活动可以交叉进行,每类活动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1、呈现活动
呈现活动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同一语言项目的呈现方式也要随时间、场合、情景及授课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另外,语言的交际性也决定新的语言项目的呈现要科学合理,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悟出新语言材料的意义下面几种呈现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⑴直观呈现。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利用实物、卡片等呈现生词,运用图画、幻灯或其他电教设备介绍新的语言项目。如在呈现“half”一词时,就用小刀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或将一张纸撕成两半来教这一单词。这种直观呈现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也能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⑵身势语呈现。教师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身势语言(body language)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并且能使所呈现的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收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呈现“laugh, cry, jump, asleep, happy, angry, put on, take off”等词与词组时,教师只需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练就会,并能激发学生的模仿、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活跃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⑶情景呈现。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切实可行的、恰如其分的语言环境,把学生置于交际或半交际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如在处理anns birthdy的呈现步骤时,教师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盒,走到一位学生跟前说,“today is your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to you! heres your present.”他马上不假思索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接着教师指向后面同学,示意往后传递,于是这个同学又拿着这份礼物转向下一位说“heres your present.”这样创设情景再伴以有效的连锁操练,学生理解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就容易多了。
⑷讲故事呈现。利用讲故事引出新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英语教材里有一些人物、说事情、谈经历的对话或短文,如what a good kind girl, ling fengs diary, the tiger and the monkey, a traffic accident, thomas edison等。教师在呈现时就可以紧扣教材内容用极简单的英语编成短小精悍、易懂且生动有趣的故事,再配以简笔画边画边讲,这样做不但可以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之中,还能把训练学生听力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后面的打好基础。
⑸疑悬念呈现。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疑点,设下悬念,能勾起学生的强烈的破疑愿望,激起他们寻根探源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促使师生向具有“信息沟”的交际过渡。如在处理an american boy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 american boy called james. his parents loved him and he was happy.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child. his parents were very sad. do you know what was wrong with him?” 这样给学生留下悬念,他们就会关注稳重的人物命运,当他们读到“there was a good doctor.、、、”时,同学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直至阅读到最后james could see! how happy everyone was!时,他们也就如同一块石头落了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⑹其他呈现方式还有:对比呈现、以旧引新呈现日常交际式呈现等。
2、练习活动
练习活动是指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此时的练习与呈现阶段的练习区别在于:练习内容不是单项,而是新的语言项目的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语篇层次上的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形式各异的活动和循序渐进的练习。
⑴控制性练习
控制性练习是指学生所说出的句子或产生的话语,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从起其所表达的意义,都完全受到教师的控制。这种练习比较机械,学生甚至无须多加理解就可以说出或写出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一层次练习的典型形式有模仿、重复、替换、简单问答等。凡是向学生第一次呈现某一语言项目之后,尤其是新的语言结构,紧接着就应向学生提供这一层次的练习。
⑵半控制练习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自由交流、表达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由控制性练习进而发展到交际活动,跨度较大。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应有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练习形式--半控制性练习阶段,学生所作的反应除在内容上受到限制外,在语言结构方面,学生有一定的余地,也就是说,学生所产生的话语,只要表达的内容与教师提供的信息保持一致,意义完整,语法结构正确,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完成半控制性练习比完成控制性练习,其难度较大。半控制性练习的典型形式有改变句子的练习(缩短、扩展)、根据课堂情景或阅读短文进行问与答、复述课文等。
3、实践活动
使学生达到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上所学的语言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较为贴切、妥当地表达某一语言功能的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才能达到。虽然这种机会有限,但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模拟的、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在教材的编写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在所建议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都明显地体现了信息差距的一些原理,从而为贯彻交际原则奠定了基础,也突出了新教材的特点。信息差距活动多种多样,组织方法可灵活多变,可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设计,可以单独练习某一语言项目,也可以交叉结合进行。
⑴达成共识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建议或计划,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最后各组成员取得一致的意见。这种交流活动能使学生装自由运用语言`,发表意见。例如:告诉学生装要外出郊游。让他们分组讨论,决定带动10种必需品。各组拿出统一的意见。
第一步:要求每位学生装写下自己想带的10种东西。第二步:把学生配对。让每对学生讨论,列出统一意见后的10种必需品。第三步:当每对列出清单以后,让两对学生合并,讨论谈判,列出4名学生一致同意的新的清单。第四步:两大组再进心进行合作,重新列出新的清单。然后,进行全班反馈,让每组通报自己的选择并解释理由。这种交际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可以激励他们多讲
[1] [2] 下一页
英语。⑵ 转换信息的活动 这种活动是让一组学生获得执行某种任务的信息指令,要求他们在不展示指令的情况下,使另一组学生说出完成这个任务的指令。
例如,给一组学生提供英国跳传统舞的指令,然后,要求这组学生在不展示指令的情况下,通过表演,让班上其他同学说出跳传统舞的步骤指令。这样,其他同学必须通过观察动作,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说出指令。教材中许多材料都可以通过从指令到表演.从表演到指令的信息转换活动进行练习,如植树.种菜等。
⑶交际游戏的活动 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式的情景中。交际游戏活动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例如,老师拿一张图片,让学生在不看图片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提问猜测图片上是什么。这种活动也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学生手拿图片或设想一个情景,让其他同学猜测。请看下列例子:
提问:猜猜我是怎样去邮局的。
其他学生:did you go by car? did you go by bus? did you go by foot? 直到猜对为止。
⑷个人信息交流的活动
学生配对分组活动,交流个人有关生活.兴趣.经历等信息。以“你最喜爱的事物.歌曲……”为例:第一步:将学生配对或分组。 第二步: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下列词查表,要求没一位学生通过向组内另一学生提问的方式填写调查表。
questionaire
fill in following questionnaire about your partner.
when he/she was a child,what was his/her favourite food? why?_______________
when he/she was a child,what was his/her favourite song?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学生完成任务后,老师通过体温方式进行反馈
⑸完成故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要求他们通过向组内其他同学体温的方式完成整个故事。教材中的课文都可用来进行这种形式的口头交流。
⑹扮演角色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如警官、售货员等,设想一种情景,如购物、安排晚会等,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模拟交际训练。对课文中的对话可采用控制性扮演角色的活动进行练习。练习完每课对话之后,可请一对学生临时编排相似的对话或把全班学生配对,让所有学生同时编排相似的对话进行训练。课文阅读也可采用扮演角色的采访活动,请一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其他学生向其提问。
练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之间呈现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层次。它们的目的、着重点以及教师在不同的练习阶段充当的角色也有差别。第一,练习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着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实践活动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结构和所学词汇,旨在培养学生达到“为交际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种着重表达意义的练习;第二,在练习活动阶段教师应注意学生所用语言的准确性;而在实践活动阶段,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学会表达思想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这两个方面;第三,在不同的练习阶段,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练习活动中,教师起着一个示范者、组织者、指挥者的作用,而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则扮演学生的帮手、咨询者、鼓励者、记录员的角色;第四,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产生的话语及占用的课堂时间则由少到多。
用交际活动组织教学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作出努力。“活动”两字在外语教学中含义很深。外语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交际,利用各种科学手段,自始至终在语言活动的氛围中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在新课标下实行交际活动进行教学,是实施新大纲、使用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交际能力、实现“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所以实施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the foreword of teachers book”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littlewood, w. (1988)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cmbridge , cup
doff , a (1988) teach english , cambridge :cup
舒白梅 《现代英语教学》
应云天 《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页 [1] [2]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七
在新课标下对英语活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品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同时,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挑战,向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教材和教学方法也正在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
关键词:活动教学 呈现活动 练习活动
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教师思想开放,勇于创新,使用新教材得心应手,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也有一部分教师不是改革教学方法,而是信奉拼时间、抓测试,练习多为机械背诵,教得单调,学得被动,课堂缺乏情趣和凝聚力,这就造成“费时多、收效较差”的.局面。所以,尽快摆脱传统外语教学单向、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交际活动教学法,实施英语课堂活动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交际活动情景,加强语言交际运用的过程,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本质,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英语教学的科学规律,摒弃单一的、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效高质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一、什么是交际活动教学?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而交际活动教学正是注重研究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交际活动教学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理解交际活动教学的内涵?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要有体力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交际活动”理解为“活”加“动”。“活”就是活化文字、活化教材内容、活化教学。师生双方都要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1] [2] [3] [4] [5]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八
关于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
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对培养目标给出新的诠释,另一方面又指导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处理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所具备的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对于教材的认识及基于认识基础上的使用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教教材”。事实上,“教书匠”这个教师职业的传统称谓,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化学”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化学”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对于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在认识上更是大不相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则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而教学过程则是被认为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差异,通常可以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的知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教的过程”。随着“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其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倒不如把它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
两种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认识,就其根源当追溯到两种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差异:既然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显然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进入课堂时,课堂的主宰当然就应该由教师来担当,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且对这多重目标的本意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对这多重目标的权重做出了合理的认定,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随之被确立,由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就与两种理念引起的对课堂教学的两种理解相适应的两种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着如下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有“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为了保证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达成,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存在着较多的合理、科学的因素,笔者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而成为受益者。“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与老到,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那些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达成,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则必须靠课堂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够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向着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不容置疑,“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某些能够在手段的运用中给予学习者积极影响的因素。然而应当切记的是:再多的优越性也不能改变“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了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积极发掘隐含其间的能够对学习者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核心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如果说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包括与这一门学科相关的概念、规律、理论在内的人类对相应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能力”又是什么呢?尽管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下面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已被用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教材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要点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j] .化学教学,,(12):1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0
[3].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3
[4]王祖浩、张天若等编著,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九
众人拾材火焰高--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备课的思考(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备课应该有所改变,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备课活动中来,在备课活动中采用“双角色备课模式”。本文将就实行“双角色备课模式”的原因、意义、一般程序和指导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力求大家对这种备课模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目标 单角色备课模式 双角色备课模式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我们的备课、教授、考试、评价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开展的。每个社会都有每一时代关于人的理想模式以及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培养机制。传统的教育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传统的教学就以知识为本位,把知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而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传统的教学也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没有权力干涉,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服从;传统的教学还以教案为本位,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设定的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种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单向的、片面的教学。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案就是教师意志的体现。传统的备课模式(姑且称之为:“单角色备课模式”)或者是集体备课,凝聚多位教师的智慧;或者是单独备课,成一家之言。但无论是哪一种备课方式,教案都只是体现教育者的思想和态度。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者根据备课所形成的教育意志。授课成为了导演(老师)按照编剧(老师)编写的剧本(教案)让演员(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排演的舞台剧,即使是一个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也无非是给予了学生一点可怜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时,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学生基础水平、兴趣特长、心理特点一知半解,在设计教案时往往是主观揣测,想当然地设计。甚至一些老师担心自己的水平有限或怕在学生面前出丑,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尽量的减少学生在教学时表现的机会。按照这样的教案教学,自然难以给学生足够的锻炼能力的机会,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然也就打了折扣,“人”这个字也就写的不成样子了。作为教育改革新方向的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下,无论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还是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比以前丰富得多。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备课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都会加重,教师的备课质量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降低,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会更突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高效的完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备课方式必须改革。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有什么更适合的备课方式呢?本文将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备课方式的变革,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发生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必然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也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会更多的强调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要把握这一方向,因此高中语文的备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调整了。
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实现我们培养“人”的教育目标,高中语文的备课就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师生齐备课。
让学生参到老师的备课过程中来,似乎有越俎代庖、挑战老师专业权威的嫌疑。但这种新的备课方式,确有传统备课方式所无法相比的优势。首先,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来,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们能主动认真的预习、听讲,强化其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了解的会更全面和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会更到位,教学信息会更丰富,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再次,可以使学生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能加深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再次,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一方面可以从学生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教学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压力,努力钻研业务,保持教师的权威性。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更广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提供了技术支持。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就已经明言:“是故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仅是作为受教育者存在,也是可贵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能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这是一种双赢的备课模式(姑且称之为:“双角色备课模式”),应当提倡使用。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来,并不是要牺牲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权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是提倡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笔者提倡的备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
双角色备课模式一般程序是:第一步,先由学生预习,将困惑不解的问题上交给教师,教师备出初案,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和自己备初案的情况,形成若干项备课任务。备课任务一般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提供课文讲解所需的背景资料--作家介绍、时代背景等;(二)解答课文解读当中的一些问题(既可以是关于主题思想的,也可以是关于结构章法的--尽可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三)提供知识引申的方向和信息,例如不同作家风格的比较、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人物形象的比较、作品的现实意义等等;(四)教学方法的建议:(五)教学手段的提供,学生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料(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视频)、工具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提供。第二步,教师在备课任务形成后,再根据各备课小组的实际情况将任务分派下去,限期完成。第三步,教师将备课的原始资料汇总整理,形成一份正式的完整教案。第四步,在每次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就教案的编写和执行情况展开讨论,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不断完善。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透过双角色备课模式一般程序,会发现这种备课模式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搜集信息、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学习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肯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减少了由教师单角色所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不过,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利弊。也应当看到双角色备课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如受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较大,学生语文基础好,学习态度扎实,备课效果就好,反之,则备课质量就不高;双角色备课模式耗时费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投入都比较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才制宜,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双角色模式的备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下列一些原则。
(一)全班参与
这种备课方式,会给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使他们主动地预习,积极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集思广益,往往更全面。因此,备课任务就不能偏重于成绩好或者是表现积极的学生,全班同学都应该参与进来。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根据成绩优差搭配,备课时各组先在小组内讨论预习,然后将各组的初案交给老师,有老师进行汇总取舍。
(二)量力而行
使用这种方式备课,教师不能也不应该将备课任务完全的交由学生负责,自己作“甩手掌柜”。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没有老师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心智也没有发育充分,更何况学生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量力而行的原则。这种备课方式虽然教学效果很好,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如教学进度、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状况等)灵活的安排备课方式,不必要求课课都采用双角色模式来备课。另外,在布置备课任务时,也应当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概而言之,既要量师之力而行,又要量生之力而行。
(三)教师积极引导
这种备课方式,学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需要积极思考钻研。避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会认真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恐怕就会敷衍了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点拨释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总之,新课标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人”,就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革新。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求新求优。在备课环节,也就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备课方式,以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争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主编 巢宗祺
4月第1版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余文森 吴刚平
205月第1版
陈鹏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十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探析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培养 探究能力 主动权
论文摘要: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如何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着手阐述其方法。
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进入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说来,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就此,笔者觉得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以下几点来做:
1、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的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应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人为本,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风俗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和进行沟通,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收获更为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与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治闲,王翔.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9)
[2]刘根林.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3)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十一
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汪敏静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一个阶段,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德育
计算机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且集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特征深受中学生青睐。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网络德育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了解网络,以身作则
教师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也是受教育者,一方面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学校应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在了解网络的同时,体会教师为人师表,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二、了解学生,合理引导
网络资源兼具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何况初中生自我约束力不足、道德规范意识不强,思想更容易被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呼吁社会净化网络环境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首先,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网站和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面向中小学的网站有很多,其中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学习方法指导、例题分析、试题、疑题介绍等内容。
学生网络浏览信息最初带有盲目性,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
其次,建立班级qq群,通过学生的聊天内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涉及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要及时制止,删除这些内容,防止传播开来。
再次,学校建立网站、初中生贴吧,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最新大事。在初中生贴吧,里面必须是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以此来感染、熏陶学生,时刻关注贴吧内容,发现有不健康、消极负面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合理指导
我们应该在网络环境下关注学生电脑,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分级审查、限制,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污染,安装防“黑客”、防病毒软件,保护电脑安全,使学生免受毒害。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去,让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我校初二一学生作品获得全省二等奖,同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获得成就感。
四、因势利导,实施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网络德育方面的讲座,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从而能够清醒地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可在网上开设“网络问题咨询室”,结合现实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交谈,让他们在其中学到网络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网络环保意识,让他们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学校校园里,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要求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不能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能在网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论等,而且阐述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使学生自觉地远离一切有损网络的行为,让他们知道网络社会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我们应该取其长补其短,充分发挥出它的效益,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更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网络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十二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彻底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成了教师关心的重点问
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几点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语文的教学意义
(一)满足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
言语交流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重要的媒介,通过言语交流的方式,一个人就能与他人进行情感、思想上的沟通。比如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就必须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比如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可以通过书信,言语等方式交流。言语交流并不单单是指话语,文字书信之间的交流也都属于言语交流的范畴。
(二)有益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从某方面来说,言语活动也是一种放松方式。在闲暇时光里,读书和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消遣娱乐方式。在业余生活中,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来达到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目的。阅读还能提高人们对事物的领悟高度,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尽可能地多读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精神质量。
(三)给人带来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素养。请假时的假条、审计部门做的审计报告、老师需要写教案、开会过程中的发言等,它已逐渐渗进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回答问题,学生很少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笔记和听教师讲,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彻底被打破,有效地革新了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互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发言,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比如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自由表达。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之初播放一首“荷塘月色”的音乐,对教学内容进行铺垫,将悠扬的歌声融进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突出教学的主题。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逐步适应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词语造句”等游戏。通过教学的预热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交流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就更加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然后提出问题或是就某个教学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补长短,有效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都进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主题的探讨,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分析和解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收集和整理有关阅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互相交流、借鉴和参考,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措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进行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魍车母咧杏镂目翁媒萄п冉峡菰铮教学模式简单,这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利用多媒体的科技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节选一段《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欣赏,对课文有直观、形象的印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加上教师用问题合理地引导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
三、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的价值更加被凸显出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十三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观念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一跳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1.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的描绘函数图像,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3.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力.
4.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篇十四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呢?对此,我有如下的观点:
一、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个体性、差异性,确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程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更注重学生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抛弃了以往强调培养学生过于专业,深层次认识要求的做法,而且加强了学生探究知识方法能力和合理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总之,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而我们所面对的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多变的现代型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气氛,我们要善于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重视教师与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展现新的标准中,我们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同时交融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碰撞,教师应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和明快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自然,整个课堂气氛和谐生动、富有动感。
三、优化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把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等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识,对待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当今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人,而课堂教学也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现代型的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利用现代各种教学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猜测、归纳等方法获取学习经验,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一味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也就会逐渐产生。在实际教学中,有意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要求去探究,同时要求每组学生认真细读、讨论,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此外,还注意安排学生组间交流观察,以此培养组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小组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即时转换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四、优化评价方式
教师应该优化评价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越来越显得表面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而在过程中,我们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