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7篇(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是。“俱为一体”。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实行。“然后施行”。
⑵行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益处。“有所广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到。“还于旧都”。
3、以:
⑴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我看》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看》。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ng)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1938年6月,满腔爱国热血的诗人,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咏唱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三、初读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这首诗。
2.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节):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美好、令人沉醉的大自然图景。
第二部分(3—5节):议论、抒情,抒发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愿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的深情。
和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生于斯,奋斗于斯,葬于斯。
4.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五、深入探究
1.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明确: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
(3)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六、拓展延伸
读穆旦的《春》,试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用以论证论点的大量经典格言警句,体会演讲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
3.理清文章论证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掌握讲道理、举例子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他告诉我们工作要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要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今天我们就学习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有关的文章《敬业与乐业》(板书)。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八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以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文章题目点明了演讲的论题。其中“业”并不是局限于狭义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限于正式的课主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字词)。
2.理解课文层次:
(1)巩固复习议论文三要素、基本结构:
板书: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概括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总起全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论述“有业”,再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篇。
第一部分(第1段):释题,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3.课文内容研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为什么作者先在文首交代论题的来源?有必要吗?
在文首进行说明,可避免听者把论题和古籍中的语句原意混淆,又显示了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论题来由,也便于揭示全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讲演的目的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梁启超在论证论点之前先说“有业”的问题?他是怎样介绍“有业”的必要的?
“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基础,对“待业”的态度,决定能否“敬业”、“乐业”。
先引用孔子的话,再用事例证明,然后用自己的话从反面论证了“有业”的必要。
(3)如何理解文中的“业”:
对“业”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职业成人的工作,可以指学生的学习,课外活动等,可以指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研究,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四、归纳总结
1.结构条理清晰:
课文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必要性,末尾总结全篇,提出希望。
2.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道理论证使演讲富有说服力。举例论证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吸引听众。
3.语言浅显通俗。
五、课堂训练
1.精读6.7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段中引用了谁得名言?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文中首句有何作用?
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专注于某一项工作就是敬业。名言有性。语言简洁而深刻,指导作用大,用在文中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文中举了什么事例?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把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项职业进行对比,指出职业无高下贵贱之分,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事例论据能充实议论内容,有力地证明观点。
2.文中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本题考查我们读后的感悟,应结合文中主要观点,讨论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谈谈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旷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制备
今义:制度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尝
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先后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故乡》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外貌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我看》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看》。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ng)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1938年6月,满腔爱国热血的诗人,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咏唱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三、初读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这首诗。
2.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节):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美好、令人沉醉的大自然图景。
第二部分(3—5节):议论、抒情,抒发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愿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的深情。
和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生于斯,奋斗于斯,葬于斯。
4.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五、深入探究
1.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明确: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
(3)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六、拓展延伸
读穆旦的《春》,试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出师表》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是。“俱为一体”。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实行。“然后施行”。
⑵行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益处。“有所广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到。“还于旧都”。
3、以:
⑴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