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五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一
在黄大发的推动和号召下,经中天金融公司帮扶,“天渠”如今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一部分“天渠”边上修建了木栈道,供游客参观游览。老支书说,我们正准备在部分渠段建玻璃栈道,让更多游客体会“天渠”的险要。
“天渠”正在给团结村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气,如何留住大家,老支书一直在盘算:“现在,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待七八拨客人。他们到这里来,要有吃的、住的、看的。”
为此,村里建起酒店、开了农家乐,山脚河沟里正在搞漂流。村民们学开车、做保安、做饭,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每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老支书倡导的“家乡人办家乡事”的愿望正在实现。
站在村里远眺,只见群山雾绕,景色优美。山间“水稻+示范区”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区惹人注目。黄大发说,去年村里搞了100多亩优质大米,今年收成很好,每亩可以收五六百斤。“我们以前要产七八百斤一亩,但都是肥料喂出来的。现在我们不用肥料,还在田里养螃蟹,一斤大米卖10多元钱。”
除了水稻,黄大发还号召大家种黄桃、柚子、李子、笋子,养猪、养蜂。在中天金融公司帮助下,村里将这些土特产加工,培植起自己的品牌——“乐耕甜”。快乐地耕田,带给更多人甜蜜,这个以老支书为形象的品牌,通过村里商店、“天猫优品服务站”等线上、线下平台,出售生态猪肉、菜籽油等特色产品。
外面的人来得多了,种的东西值钱了,村民们腰包也逐渐鼓了。“以前,村里很多人家100元钱都拿不出来;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七八千元。很多以前打光棍的村民,现在用手机摇一摇就能娶到媳妇。”黄大发说。
2017年,从北京领完全国道德模范奖回来,别人劝他好好休息下。“休息不了。”村里还有贫困户,种的作物因为管理不善还有“好的好,瘪(方言,坏的意思)的瘪”的情况,其他村组村民的思想还跟不上。“我现在背不动、也担不动啰,就是发动大家一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黄大发说,现在我有个新愿望,就是鼓励大家继续干,把家乡建设好。
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二
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清渠,养活了全村上千口人,为了这条渠,他从年轻小伙儿干到花甲老人,一生只为一清渠。
这条全长近10公里长的水渠,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将山头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脚下的草王坝村。人在渠上走,肩膀擦着崖壁,脚旁10公分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当地人把这条渠叫作“大发渠”。
草王坝村,地处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眼下正值春耕,方圆几里地的村民只需搬开田间路旁的水渠拦石,清水就能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田,甚至还能养上些稻田鱼。可过去这里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这样奢侈地用水。
草王坝村没有水源,全村1500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村遭遇大干旱,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忍不下去了。
附近山里就有稳定的水源,但草王坝村却隔着数座高山,为了吃饱饭,黄大发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山上凿渠,把水引过来。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了。
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队来,可谁都不敢接,黄大发就自己干。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标出凿渠的高低位置,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去,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索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13年的努力失败了,村民们气馁了,黄大发却心有不甘,已经50多岁的他跑到水利站去学技术。
1992年,干旱再次来袭,黄大发决定重新修渠。这一次,县里划拨了6万元和38万斤玉米支持草王坝村,57岁的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再次上山了。
这一次,黄大发请来了工程师,但是修渠的过程依然充满危险。
三年后,这条全长10公里的水渠终于修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没日没夜地流进了草王坝村的田间地头。
1995年,草王坝村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
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三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四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曾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因为缺水,吃水难,种庄稼难。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沙饭”成为当地人的主食。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吃上米饭。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1995年,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2016年,黄大发被评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201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年份英雄”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言而有信,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人物。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遵义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五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走在水渠边的木栈道上,黄大发向我们唱起流传的歌谣。老人家声音高亢入云,忆及当年草王坝村困境,时而沉默,时而喃喃地说,“天干的时候,真的是没得法啊”。
因水而贫,很多人认命了,可是黄大发没有。这个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儿,早年曾四处流浪,吃过百家饭,住过滚草窝和包谷壳。23岁那年,因为带领村民超额完成种粮任务,黄大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受采访时,他胸前别着鲜艳的党徽。我们问他:“入党干什么?”他说:“我入党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我要实现我的梦想,让村里通水、通路、通电,只要有党组织,不放弃,我就不怕。”同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
“要吃大米饭,大家一起干。”修渠,成了他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当十万开山者在太行绝壁凿石引水、修筑红旗渠时,在黔北深山里,黄大发也带着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用锤子、钢钎、黄泥巴,试图在悬崖峭壁间“划一条缝”。
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用黄泥巴敷成的渠壁,修修补补十几年,终在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意识到,修渠不能靠蛮干,要学技术。于是,一听说哪里建水库、挖沟渠,他都跑去当工人。从零起步,他逐渐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一场持续3个多月的大旱,把草王坝村人逼上绝路。黄大发心一横,发动村民再次修渠。他说:“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
1992年正月初三,那是一个大雪天,黄大发带着几百人开工了。
修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黄大发和政府派遣的技术人员以20米水渠为一个桩号,每个桩号确定不同数量的人工,每个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确定要投劳的人工。施工到最险要的倒悬绝壁——擦耳岩段时,专业施工人员都不敢下去。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
修渠需要占别村田地,少数村民不准过。黄大发这样做他们工作:“你们拿点土地嘛,不拿钱。我们修沟,引来的水你们先吃,地你们先灌,剩的给我们,没得就算啰。”
大家这样干了约3年时间,水渠终于修成了。黄大发说:“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持续施工,关键是党员带头干,讲科学,讲质量,“死一个人的话,这个沟都修不成”。
通水那天,全村人欢天喜地,可黄大发哭得像个泪人。修渠期间,他的二女儿、大孙子先后因病离世,他却没能好好照看一眼。全村人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大发渠”。
水通百通。那一年,黄大发带领群众“坡改梯”,村里彻夜挖土、筑田、放水,稻田从240亩增加到720亩。那一年,他带着村民修通了4公里的通村公路。再往后,他们依靠肩扛手拉,让村里通了电;村民们勒紧裤腰带,集资建了学校。
黄大发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称号。如今,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在村里落成,各地来学习、参观的人送的锦旗挂满了黄大发家的老屋。面对荣誉,83岁的黄大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要骄傲,要虚心。村里还有贫困户,我要带头,继续把工作干好,不能做官当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