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 教学反思(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一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总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二
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目标]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2教学“>”。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学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讲评书写,学生描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教唱歌曲。
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表演。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题。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总评]
评价一节数学课,不光要看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学的全过程,是不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是否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归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节课正是依据这个认识,在教学“同样多” 时,引导学生通过看清兔子和猴子一个对一个正好对完,并指导学生说出“同样多”、“4=4”;在教学“多”、“少”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整个教学都体现了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最后用歌曲来记住这些符号,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一直在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数学。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三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围成的这些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的位置,用一个长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多种图形。这些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把长方形成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初步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摆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并让学生正确认识它们。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若干个,剪刀一把,钉子板和20页上半页的图片。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分形纸、直角三角形纸若干张、剪刀、学具盒。
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的纸?(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正方形纸,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吗?(教师巡视,如有学生对对折不理解要及时指导。)
(2)展示成果。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①对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
②对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贴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三角形)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四
教科书第22页的例题,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4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旧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6~9。
2学写6~9。
(2)谈话: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狗贝贝”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新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电脑课件出示鲨鱼、金鱼、虾、蟹)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并把它们的数量写出来。你要写对了,它们就会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谢呢!(“想想做做”第2题)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第一关:看数继续画。(“想想做做”第3题)
交代:每个同学有一张题纸请你帮贝贝继续画,要求看清上面的数。
学生做完到实物投影下展示,并反馈。
2第二关:打扑克,比大小。(“想想做做”第4题)
选几组学生汇报,学生可以互相评价。
3第三关:找座位。(“想想做做”第5题)
4第四关:吃水果。(“想想做做”第6题)
5按要求排队。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由于学生在以前接触过6~9这些简单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整节课巧妙地利用了“狗贝贝”这个孩子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带领孩子学习。开课用它来复习旧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把教材中的习题融入课堂,加入实践性的排队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五
下面是本站为你整理的认识实习报告3000字,欢迎参考。
实习目的: 1、初步认识企业经营活动,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职能。
2. 了解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备和作业流程。
3.增长社会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4 .通过认识实习为学习物流专业课程打下基矗
实习内容:
中国二重
外出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的事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位于德阳市的总部。
中国二重位于四川省德阳市, 距离省会成都58公里。始建于1958年,1971年建成投产。截止xx年12月31日,二重占地面积 261.1 万平方米,总资产近80亿元,在册职工 12724人,在岗职工 11938人。1993年国务院行文,由第二重型机器厂更名为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1999年,二重被国家列为“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39家重要骨干企业之一,xx年1月1日起资产财务关系上划财政部,xx年3月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国二重是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国家首批21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大型板坯连铸机生产基地之一和“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是前面两节内容的发展与升华,前面两节讲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是认识了本质与规律后,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需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认识。在此,教材把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完整地统一起来。
1、知识方面:教学中应以事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深化、发展认识的含义及原因。
2、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提高对“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运用的自觉性,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的理论依据。
1、重点:为什么要深化、发展认识,从能力培养上说,搞好这一点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2、难点: 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这实际上涉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这一理论,深入分析,难度较大。
联系历史知识分析理论的方法,同时以现实的事例进行分析,辅之以历史图片、影像资料,提高趣味性,适当进行讨论。
二、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认识(板书)] 结合我国的政策的变化运用分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说明。
三、学习知识是不断进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板书)] 在此,可由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来说明这一道理。从而提高觉悟加强能力。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扩展(领域)
推移(进程)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
认识角教学反思篇七
l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l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