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五篇(精选)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篇一
1.制定依据
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神和要求大框架下制定的。通过市场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经过学院、二级学院专题研讨会、教研室研讨等研讨形式教研室讨论等形式,在能力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教育教学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原则,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的设置,体现这一理念。
(2)能力培养理念
高职高专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专业方案不强调英语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课程设置服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中排除英美文学等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加强英语语音、英语听说、英语翻译、英语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理念
—1—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以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企业一线的宝贵资料,对课程设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方案所开设的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英语教育方向、涉外旅游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辅修模块的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3.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改革准则
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高专专业,本专业教学改革始终以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开设岗位需求对应的英语课程和职业课程,选择岗位需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方式,加强岗位需求所需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应对求职课程,在培养专业学生时,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指导。
(2)突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
经过多次调研,在学生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要求相对靠前,因此本专业改革中,坚持听说能力的培养。除开设英语听力、口语课程外,开展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3)实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指专业+辅修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英语这个专业与不同职业方向模块(如国际贸易方向、商务方向、英语教育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累积,进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2—
4.特色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以本专业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从基本的日常会话和交流,逐步提高到(商务)工作场景的会话和交流。
(3)课程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就业的需求,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和就业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英语人才。
5.执行说明
在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采用与课程和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
(5)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中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篇二
1、.由专业带头人组织制订团队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现场专家多形式、多渠道对粮油饲料加工岗位知识、技能、态度要求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形成规范科学、相对稳定、针对性较强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论证报告。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和项目团队按照调研论证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路,制订每学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
3、由教研部、教务处、校内外专家、校长依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查论证。
4、校长签字颁布。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对应的行业资格认证体系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粮油饲料加工专业特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及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每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查以及未来几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预测进行培养方案优化,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未来几年区域工业企业型的技术人才将急增,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增大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量和实训力度。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彰显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二、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体上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2.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四个嵌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构建能力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
充分调研、明确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化建设方案》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4.完善适应行业的双证书制度
要对学生取得与专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出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证书要求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完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5.加强教、学、做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 2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方案具体要求
1.课程类别
(1)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必修课分为通识课程(含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和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践环节)。
(3)选修课分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2.学时与教学周要求
(1)方案总课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课时,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应不低于总课时的50%,其中生产性实习应占到80%。
(2)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90学时。
(3)周学时原则上安排在20~24学时范围内(含选修课),第一、二学期课时可适当增加。
(4)前4学期每学期教学周数为19周(一般15周理论教学周+4周整周实践周),第五学期教学周数为10周,由于各专业具体情况不同,在满足每学期总教学周数的情况下,各专业可以合理自行设置,但要尽量避免学生每学期后几周课时数过少或没课的情况发生。
3.学分计算
(2)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每周以1学分计算。
(1)工科专业为毕业设计,文科专业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时间为12周,利用第五学期前10周的星期六和后10周完成,计12学分,180学时。
(2)顶岗实习为20周,安排在第六学期,计20学分,300学时。
5.通识课程安排 (1)通识课程安排表
4
(2)课程安排说明
①1-9项为各专业必开课程,第10项大学英语为除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以外专业必开课程,11-12项高等数学为工科专业必开课程(详见②),13-15项各专业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设。
②高等数学课程为1、2、3、4、8院(系)必修课程。对口单招班级高等数学按90(60+30)课时开设,即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b,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c。
其他专业开设安排如下:
5
③人文基础课程1、4、6、8、9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2、3、5院(系)在第三学期开设。
④军事理论/安全教育课程2、3、5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1、4、6、8、9院(系)在第三学期开设。
(3)整周实践安排说明
①入学教育与军训为2周,在第一学期开设。
②公益劳动为1周,2、3、5院(系)在第一学期开设,1、4、6、8、9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
6.社会能力考核要求
(1)英语
非英语类工科专业:建议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要求;
涉外类专业:建议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 要求;
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传媒艺术系可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设定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能力等级。
(2)计算机
非计算机类专业建议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3)职业资格证书
各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一项与本专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由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7.选修课要求
(1)人文素质课程
①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取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2个及以上学分,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类课程。
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
语言类:职业汉语、普通话技能与应试指导、日语、韩语、求职英语。
艺术类:围棋、中国象棋、二胡演奏入门、小提琴音乐艺术欣赏、艺术导论、古典音乐鉴赏、流行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鉴赏、美术鉴赏、书法、建筑欣赏、有氧爵士舞、健美。
社科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汽车文化、生活与化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法律与生活、合同法、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跨文化交际。
经管类:身边的经济学、网上购物与网店推广。
数理类:高等数学。
③由团委认定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作为该类课程学分,包括拓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各种科技技能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竞赛活动、课外文体活动等。
④除专业要求必须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外,学生取得的其他更高级别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每个证书可奖励2个人文素质课程学分。
(2)专业拓展课程
①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取得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行业文化(课程实施编号为000001x0)2学分,并将该课程体现在教学进程安排表中或者下面的注释中。
②工科专业的文科生必须取得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实施编号为000204x0,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4)2学分,并将该课程体现在教学进程安排表下面的注释中。
③各专业根据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等设定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 ④除专业要求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外,学生取得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每个证书可奖励2个专业拓展课程学分。
⑤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并成绩合格的,每项可奖励2个专业拓展课程学分。
1.教务处制定、下发;
3.各专业教研室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研讨,完善方案;
5.教务处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复审,反馈修订意见;
6.将最终审核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提交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批准,下发执行。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各专业应认真研究、总结本专业以往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缺陷与不足,结合2011年专业剖析及专业平台数据分析的成果,在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
2.各专业中对口单招、中外合作、不同专业方向、订单培养等须根据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对口单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对中职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制定,作好中高职衔接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对口单招班级与普招班级差异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模块和格式要求基本延续2011年方案(两种模板:传统课程体系模板、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板),要注意传统课程体系模板七、职业能力与知识结构和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板八、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设计中要体现‘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在关于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通知中有具体模板),社会能力考核要求这项内容说明要求简洁明了。
4.课程名称和课程编号要规范,均按11年新编的实施课程名称和实施课程编号填写,如有新增课程请事先按程序申请获取相应课程编号后填写,要避免文字错误、课时学分等数据统计错误和方案前后不对应等问题。
5.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定后,要同步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或完善工作。
6.为保证2012级学生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计划于4月底完成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院系专家初审工作,教务处5月上旬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审(对口单招方案单独集中会审),5月中旬返回院系修正,5月下旬汇总装订。
教务处
2011年3月20日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篇四
1.制定依据
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神和要求大框架下制定的。通过市场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经过学院、二级学院专题研讨会、教研室研讨等研讨形式教研室讨论等形式,在能力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教育教学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原则,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的设置,体现这一理念。
(2)能力培养理念
高职高专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专业方案不强调英语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课程设置服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中排除英美文学等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加强英语语音、英语听说、英语翻译、英语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理念
—1—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以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企业一线的宝贵资料,对课程设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方案所开设的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英语教育方向、涉外旅游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辅修模块的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3.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改革准则
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高专专业,本专业教学改革始终以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开设岗位需求对应的英语课程和职业课程,选择岗位需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方式,加强岗位需求所需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应对求职课程,在培养专业学生时,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指导。
(2)突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
经过多次调研,在学生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要求相对靠前,因此本专业改革中,坚持听说能力的培养。除开设英语听力、口语课程外,开展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3)实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指专业+辅修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英语这个专业与不同职业方向模块(如国际贸易方向、商务方向、英语教育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累积,进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2—
4.特色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以本专业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从基本的日常会话和交流,逐步提高到(商务)工作场景的会话和交流。
(3)课程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就业的需求,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和就业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英语人才。
5.执行说明
在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采用与课程和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
(5)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中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关于制定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5-06-15)#e#学院各教学单位:
一、基本依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15]14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二、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制(修)订工作是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为重点,及时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升级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制订规范科学,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点,并形成专业特色与品牌。
三、原则意见
1、注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础上,结合行业发展与专业需求,认真制订、按时完成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更加明晰。原则上,按大类招生的专业群以及设置若干专业方向的专业,既要设置体现通识性要求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又要设置体现个性发展的专业方向课程,系统构建“平台+方向”模块课程群;同时,要尽可能提高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满足学生拓展知识和跨专业选修课程的需要。
对存在特殊生源结构和招生形式的专业,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对“3+2”制、中职推免制等,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分别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体现其个性化和专业特色。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要有明确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之中,职业道德纳入了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践育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要重视基础课程系统设计,重在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树立科学、多元的质量观、成才观,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要坚持以技术应用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为支撑,注重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校外有机衔接,将实验、实训、实习到最后的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系统设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普适性培养与个性化辅导;要注意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的紧密结合以及各自的系统性,关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交融及课时的合理分配,包括顶岗实习学时的安排,实践教学时数达到总学时数50%以上。
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建立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5、积极探索“企业先导,合作共建”的办学机制
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各专业均必须与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行业、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企业先导,合作共建”的办学机制,针对一线职业岗位来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合作制订企业主导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形成了“企业需求驱动,重构课程模块,培养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
四、基本要求
1、教学周数
每学年52周,暑假8周,寒假4周,教学周数为40周,部分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内容可安排在假期内进行(具体见教学总体安排表)。
2、总学时
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50%,文科类专业应保证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40%。
3、学分计算和分配
课堂教学原则上按18学时为1学分;整周进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每1周按26学时,计1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
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30学分左右。 .......
4、顶岗实习
时间不少于24周。根据各专业特点,可安排在第三学年的全年,或第五学期在院内实训基地进行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后到院外实训基地实习。
5、考试安排
每学期考试安排2周(期中考试3天,期末考试7天)。
1、专业培养目标;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3、学制及招生对象;
4、就业面向;
5、课程结构与课程学时比例;
6、教学总体安排;
7、毕业生合格标准;
8、教学进程表;
9、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10、其它说明。
六、课程体系基本设置与要求
课程体系五大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课程模块、职业发展课程模块(含专业拓展选修、素质拓展选修)、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人文道德素养课程:
(1)“两课”课程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安排在前2个学期内开设。“两课”每门课程除理论讲授外,都应有一定比例的课外教学和实践活动。
(2)形势与政策教育:18学时,1学分。
2、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
(1)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在一至五学期开,含企业家、校友讲座。18学时,计1学分。
(2)就业与创业指导:在一至五学期开,含企业家、校友讲座。20学时,计1学分。
3、身心素养课程: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2学分。机械系与工商系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出,其他系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出。
(2)入学教育与军训:入学教育0.5学分,新生军训两周,2学分。军事与安全教育第一学期开出,1学分,18学时。
(3)体育:第一、二学年开出,每学期36学时,2学分,共144学时,8学分(第二学年为专项体育)。
4、文化素养课程:
(1)英语:在第一、二学期开出,每学期60学时,3.5学分,共120学时,共7学分。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第一学期开出,60学时,3.5学分。
(3)应用数学或高等数学:在第一学期开出,60学时,3.5学分。针对不同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学期、课时可有所不同。
(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课程。
(三)职业岗位课程模块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职业发展课程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职业面,学习专业前沿与专业交叉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和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课程。职业发展模块分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学院公共选修课程)。
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等设定相应的专业拓
展课程。课程应反映专业最新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可通过讲座方式对学生做课堂教学。专业拓展选修课采用班级申请,按班级组织教学,具体教学由系部安排,报教务处备案,学分各系确定。
素质拓展选修课程采用学生网上申请,按报名人数编班组织教学,具体教学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上课时间一般为晚上或双休日,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6学分。
(五)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取得相应技能证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包括实验课、上机、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作业、毕业设计(论文)、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以及计划内各类考证培训等。原则上,实验学时≥28课时的单独设课,小于28学时的实验并入理论课中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各系部、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妥善地利用假期等课外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各项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须经学院批准后进行,有关责任部门应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均需按要求参加。
附件 1、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格式要求
2、关于2015级拓展选修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篇五
一、工作思路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进一步巩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制定出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
1.各教学部门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掌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职业岗位的新进展和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的迫切性。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由各二级学院院长负责,专业负责人牵头开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展开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各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审工作。
3.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上对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制定过程中涉及关键问题及重大改革措施,要及时与教务处保持联系,以便统筹协调,确保制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进程
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为期3个月(4月上旬至6月底),各教学部门务必按照计划执行。
4. 5月11日~5月20日:教务处审核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下发;
6. 6月1日至6月20日:排版、印刷;
7. 7月1日前:完成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下发工作。
二、其它安排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各教学环节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任务密集,工作量大,各部门务必精心组织,对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教务处将积极协调解决。
联系人:薛亚宏
联系电话:2792753,13893898690
各教学单位:
1.2011级原则上执行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不做大的变动。如果所在专业有实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成果和新思路,可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2011年新增设的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和金融学(金融数学)、金融学(风险管理与精算)本科专业方向制定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011年国际教育学院新增设的国际金融、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实务、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和艺术设计专科专业制定2011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
5.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版(已上传至qq群共享,各单位保留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上直接修订,不要随意变更格式。
6.2011级专升本课程统一启用“9”字开头的新课程代码。 请各院系将制定或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11年6月20日前发送电子文档至http://。
教务处
2011年5月24日
各院系部:
现就修订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事宜通知如下:
一、修订范围
2015年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省教育厅备案五年制高职各专业
二、关于三年制高职方案修订
1.2015级各专业全部实行“2+1”+“sqc”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订单班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办学协议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全院统开课见模板,不得随意更改。
3.逐步树立依托企业办专业的思路,参照典型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注重对职业岗位的精细分析,明确界定培养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岗位的职责,明晰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及真实工作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个专业都必须要有3~5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作为专业设置的背景。
4.各专业特别是2012年“sqc”试点专业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做法,精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基于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和企业用人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特长、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在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设计不少于3种专业特长(岗位、方向),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打造学生专业特长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模块式培养、项目化实现、零距离对接”的专业特长培养体系。以“显隐结合,三全(全员、全程、全面)育人”为特征,以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文化环境、实践体验活动和个性发展为平台,构建贯穿三年学程的素质教育体系。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为主模式,分层次、有侧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5. 归并、重组部分重复、分散设置的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体化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扩大知识面方面的课程,可以采用讲座、选修等多种形式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要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融合,使教学内容为专业能力服务,创新优化设计。
6.各专业要将双证或多证书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要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制:即专科学历证书+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等),适度体现“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的职业迁移力。职业资格证书的设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能力。要根据行业实际,注重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和级别,有条件的专业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与技师培养接轨,与执业资格接轨。
7.各专业要根据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实习岗位、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明确具体的工作方法及步骤,以及岗位考核要求、办法等,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通过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实现毕业环节、顶岗实习、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8.根据高职生专升本基本情况,各专业在保证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的基础上,根据升学科目种类和应试能力的特点和要求,以升学考试内容为重点,可以单独设立专升本模块,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9.各专业应围绕近年来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及其对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正向引导作用。
三、关于五年制高职方案修订
1.五年一贯制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2012年经学院审定报省教育厅备案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继续实施“2+2+1”模式。公共课的开设仍然按照2012年方案执行。修订主要参考《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举办学校及专业备案结果的通知》(鲁教职字〔2015〕7号)中的专家反馈意见。
2.三二连读高职各专业双方要成立方案制定专门班子,制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采用“3+1.5+0.5”人才培养模式:3中职3年阶段重点学习文化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为高职阶段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1.5在高职前1.5年阶段重点学习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0.5高职阶段的后0.5年(第十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五年制高职专业岗位群内涵丰富、复合型强、专业成才周期较长、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因此,要从五年制高职的整体出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五年制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建构特点,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统筹安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基础理论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
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精细化、系列化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递进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加强专业综合实训,要和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接轨。各专业要精选1-2个综合项目作为竞赛项目方案列入培养方案。
5.按照顶岗实习课程化要求制定顶岗实习大纲或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四、各院系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认真听取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的建议和意见,由院系主要负责人总负责,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主持,相关教师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经本院系讨论修改审定后,于7月7日前将方案和审批表电子版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并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通过,经学院领导批准后执行。其中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月报省教育厅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教务处
201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