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说课稿15分钟 初中历史说课稿一等奖(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历史说课稿15分钟 初中历史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岳飞抗金“是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 第一节《南宋与金的对峙》中的一个子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和评价岳飞作为了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对本目进行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强调指出南宋最著名的抗金英雄是岳飞,学生介绍岳飞生平,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岳飞的抗金事迹,如“郾城大捷”、“精忠报国”、“十二道金牌”、“莫须有”等,结合岳飞的抗金事迹,关注岳飞的命运,组织学生分析宋高宗杀害岳飞的原因,以及导致岳飞悲剧命运的深刻历史原因,最后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岳飞。
在七(2)班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岳飞的兴趣非常浓厚,完全超过了我在其他班级中所遇到的情况。我刚提到岳飞的名字,马上就有同学说,他死的太窝囊了,真不值!看到学生的情绪如此激动,我忽然想到岳飞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意义由此切入,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吗?于是我立刻布置了一个题目:岳飞为什么会死?我打破了教材的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我首先把岳飞命运的终结方式呈现给大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和秦桧加害,并指出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事迹世代传颂,直到今天,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总会让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激情荡漾。其次,我又以该题目作为线索,充分利用课文,挖掘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我首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形容岳家军的语言,利用这些语言分析岳飞的抗金表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明岳飞领导有方,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成为抗金斗争的主力军。
2、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岳飞讲过的两句话,分析岳飞心理的变化,教师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体验岳飞的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学生们很容易便从教材中找到了这两句话:“大家努力杀敌,等到收复失地后,再与各位痛饮庆祝胜利!”;“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问题:功指什么功?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不仅使南宋的同志得以稳定,还重创进军主力,夺回许多失地。为什么岳飞认为“十年之功“会“废于一旦”?请学生讲述十二道金牌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十二道金牌的含义,并思考:“宋高宗为什么连发十二道金牌,目的何在?岳飞有没有退兵,为什么会退兵,为什么在收到十二道金牌后岳飞才退兵?为了帮助学生思考,便于解决这个问题,我请学生做了一次假设:“假设你是此时的岳飞,你该怎么办?”有的学生非常干脆,说我就不退兵,看他们能怎么样?反正我手中有兵权。他的话一出,立刻得到了一部分男同学的支持,可也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反对。反对方说岳飞根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是个忠臣。经过几轮的舌枪唇战,反对方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激烈的争辩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宋高宗和秦桧的阴谋,此时的岳飞已经因为战功显赫而遭到同僚的嫉妒,同时也成为宋高宗和秦桧他们谋求偏安的障碍。而一方面他痛恨宋高宗和秦桧的阴谋使得痛失抗金的大好形势,使得多年抗金的成果毁于一旦,前功尽弃;另一方面身为南宋的官员和一名忠君的爱国将领,又不得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岳飞在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的情况之下,不得不退兵。他的退兵,是无奈的退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退兵。
3、再次,组织学生对“岳飞为什么会死,你怎么看待岳飞和岳飞的死?”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一提出,教室便象炸了锅一样,因岳飞遇害而情绪低沉的学生再次七嘴八舌的发表个人的看法,有的说宋高宗和秦桧太无耻,有的说岳飞的死太不值。大家对岳飞的遇害非常不满,既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卑劣行径表示不耻,又为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扼腕叹息。我在这时及时介入,指出每一位历史人物的行为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对岳飞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放在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理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历史,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岳飞抗金虽然代表了当时反抗女真贵族暴政的南北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宋高宗和秦桧只求求和偏安,岳飞已经成为他们求和道路上的强大阻力。
4、最后,师生齐读岳飞的《满江红》,再次体会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岳飞是一面爱国主义的象征,为世代景仰;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岳飞又是一座精忠报国的丰碑,被四海传颂。尘封的往事虽然如过眼云烟般逝去,但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却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段历史深深吸引了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对岳飞英勇的抗金事迹而透露出敬重、崇拜的心理,同时更为他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最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命运而扼腕叹息。经过重新设计和改动,从总体效果上看“岳飞抗金”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很不错的。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大胆发言,激烈争辩,使得岳飞的形象越来越清晰,通过对岳飞命运的关注,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岳飞的爱国情感,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能有比较恰当的评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动,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主导教学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设置,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岳飞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定,受到人民的崇敬;而宋高宗和秦桧却残害忠良,谋己私利,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岳飞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尤其是“假设你是此时的岳飞,你该怎么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到了顶点,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设想,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个争论的高潮。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岳飞为什么会死,你怎么看待岳飞和岳飞的死?”将教学活动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学生的情绪通过讨论再次得到了释放,毫不掩饰对南宋政府统治者的鄙夷和对抗金英雄、尽忠报国的岳飞由衷的赞赏,以及对岳飞悲剧命运的惋惜,此时,教师及时介入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4、最后以师生齐读岳飞的《满江红》的方式,再次感受作者对抗金大好局面及抗金形势未来发展的乐观展望,体验岳飞准备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学生们在声情激越,气势磅礴的韵律美中感受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学生的情感因岳飞的爱国感情而升华、激荡,在朗朗的颂读声中爱国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浸润,徐徐升华。
初中历史说课稿15分钟 初中历史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初中历史说课稿15分钟 初中历史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片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时代的伟人?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还有那些?”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在屈辱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一、洋务派的产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本章内容的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放一段录象,然后根据录象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如下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洋务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做?通过情境再现,学生从历史场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又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则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勤远略”来总结洋务运动的原因和目的。进一步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治阶级内部才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录——洋务运动的内容。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在第二个子目录的教学中,主要是讲述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企业,我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首先向学生一一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后,我设计了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然后我根据这个窘况提问: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我通过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录象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然后我通过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小 结]
深入学习后,为了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安排了回顾全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
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两个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讨论“1、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2、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大力引进外资和向西方学习,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学生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