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化学学法指导(十一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一
1.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学习。转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我们的学生充满自信心,勤奋学习,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将化学这门学科学好。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二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体会论文
我市初中化学前几年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全一册),现在改用上教版新教材(上、下册)。新教材增加了两个单元,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全书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历届中考试题,细心研究考试说明,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二、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计划的引导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总之,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才能把教学搞好。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三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论文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1] [2] [3]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四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又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和改进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五分之一。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课本第105页习题2根据燃烧产物鉴别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第96页习题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第175页习题5怎样用实验方法判断生石灰中有未分解的石灰石,第108页习题2能否根据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来证明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氧元素以及第187页总复习题中的6(6)、10、12、13等题。这些题目我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评,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关键。对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中启发性较强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寻找多种方法实验并从中进行优眩。
例如,课本第98页演示实验5-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新教材中设置了一道讨论题(一氧化碳尾气如何处理)和一套改进的实验装置。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再设计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一部分学生能提出“用排水法将一氧化碳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方法,然后我请他们将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就得出新教材中介绍的点燃尾气的方法为最佳结论。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如观察小泥鳅在装水的汽水瓶中的活动、蜡烛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判断、酒精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或使火焰熄灭以及用家庭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一系列“厨房里的化学”小实验等,都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五
佐藤学在其《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说到,“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
它是作为一种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
”①他所谓的课堂革命所反映的思想正是当前教育界所流行的合作学习。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广大老师所了解和接受,近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另一位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②由上可知,合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和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化学课程“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出化学实验课“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
由上可知,初中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旨在通过实验操作等一系列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反思,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这种思想与合作学习理论和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然而在现实的初三化学实验课堂上,很多老师非但不愿意开展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化学实验课程,甚至连正常的实验课都不愿意开展,他们更倾向于让学生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等。
结合自身的实验课课堂实践,笔者试图对以上问题作成因分析,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现实困境
1、课堂秩序混乱
很多老师不愿意开展实验课堂的合作学习,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实验室中的许多器材等物品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还有许多实验步骤操作不当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所以实验课堂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教师进行实验课教学首先要考虑课堂安全,尽量避免意外发生,所以教师特别在意将所有的课堂操作行为都置于自身的管控之下。
然而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甚至是辩论,学生亲自动手制定实验步骤,参与实验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在书本规定的实验步骤和过程之外有所创新和改变,这也是合作学习中所倡导的创新精神。
但是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带来课堂秩序的混乱,极易发生危险进而造成意想不到的教学事故。
2、学习效率较低,课堂目标难以达成
课时的设置需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固定的,时间宝贵,稍有浪费就会影响进度,从而导致课时紧张。
而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基础差、准备工作不到位、不按照预设的进度讨论等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所以有不少老师认为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的甚至与学习内容完全无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对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实验课教学不是很少上心。
二、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从原来主导课堂、主导教学全部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进步。
但是并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就发挥不了作用,而是教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更多的突发事件、解决更多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过程中出现的创新性问题。
现实的实验课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基本上是教师没有满足上述新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所致,总结为以下几种原因:
1、任务不清
实验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需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问题以前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这些都是学生小组成员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老师必须在上课之前帮助学生理解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并且解决它们。
如果不能预先清楚地了解和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验课堂上就会显得忙乱和手足无措。
2、分工不明
小组合作中,组内成员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谁担任操作员,谁担任记录员,谁担任安全监督员,这些都必须明确,从而保证所有活动都井然有序地展开,不然就会因分工不明而造成课堂混乱场面的出现。
3、教师的心态和教学方法的落后
很多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他们不相信学生,认为学生不会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而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问题和争论,老师又没有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最后还是使用老办法,教师一言堂解决所有问题。
久而久之,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①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许晓川,卢红:《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六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探讨的学科,化学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通过大量实验来完成的。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化学中的概念,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通过实验性化学学习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理解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化学中,体验化学带来的魅力,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基本特性和具体实施环节,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实验;兴趣;探究操作
一、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化学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发展起来的,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动、真实的化学实验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动力。
带着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探索投入到学习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对问题的好奇心比较强,化学实验教学首先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首要目的,争取在整堂实验化学课程中的学习能够解开对问题的疑惑。
在教学实验的课堂中,学生还应该配合好老师的工作,在老师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观察,对不懂的问题积极发言,经过大家共同的实践探讨,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还应该记住老师在操作实验中的步骤,争取自己动手实践。
实验化学具有多样性,不仅在实验中学习巩固了化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化学越来越全面化地投入到教育中,通过教学目标设计使得每个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按照学习能力水平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和编排,对实验化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问题解答,共同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和学习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
比如说,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装置,根据实验流程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来共同完成实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验中都有动手试验的机会。
由于装置实验的仪器多种多样,使得每个小组中的仪器会各不相同,有的是试管、广口瓶,有的是锥形瓶、平底烧瓶等,每组设计出来的实验多种多样,设计实验结束以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介绍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装置所具有的优点,并由全班同学老师进行评定选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和领悟。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离不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展积累经验,及时登记好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总结实验规律。
操作技能需要在具体活动和实验中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实践经验能力水平的提升。
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且亲自做好这些实验,从而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化学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比如,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时,要培养学生学会配置一定容量百分比的溶液。
教材中的实验有难易之分,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要让学生反复操作,直到达到实验的目的为准,多次实验有利于培养实验的技能水平,比如说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操作步骤比较繁琐,需要进行过滤和蒸发,这就需要学生首先透彻了解教材知识,然后多次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化学知识。
随着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老师还需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巩固知识,提升实验技能。
比如说,讲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在课前进行一个小实验测试,用酚酞溶液浸泡一张纸,晒干以后做成纸花,用配置的碳酸钠溶液喷洒在纸花上,这时会出现一朵红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对概念深入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化学实验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化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整个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促进整个化学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烨.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32):110.
[2]陈明霞.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才智,(8):163.
[3]王永旭.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6(28):186-187.
[4]陈连福.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成功(教育),(2):118.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七
英语学法初探 论文
长期以来,人们潜心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凯洛夫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 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至今许多老师仍遵循“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这样一种旧的教学模 式。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是 相互作用的整体,只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尤如飞机两翼缺了一翼。新《大纲》指出:“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因此,应该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有机地结 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 达到新《大纲》有关强化“学”的功能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些普通适用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习课文,初步掌握基本内容。如 第三册的38、39课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①whats mr greens problem?②why is he worried?③whatdoes mr green want?
二、温故知新法。预习中发现与新课有联系的旧课文、旧知识,可先复习旧课文,回忆旧课文,对比新课 文,以旧引新,一举两得,印象将更深刻。如新教材第三册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第二册课文、对话、语法现象的 扩展、加深和再现。二册的unit 9和三册unit 17、二册的unit15与三册unit 10都含有相互连续的内容。
三、循序渐进法。新课开始,可要求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读―划―查―思―写。先让学生拼读 单词,把句型或课文中不懂的新单词、词组或语法划出来,再查阅课文注释、笔记本或工具书,然后把查出的 资料灰答案写下,紧接着结合预习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并初步看一看课后练习,最后写下不理解的问题,也可 记下新看法,带着问题听课。预习能清除学生听课中的障碍,提高听课效率,注意解决难点,领会关键所在, 克服笔记的盲目性,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四、多种记忆法
1.归类联想法。由一个词联想到同一类别的词,归纳成表,可加深记忆。如由father联想起mother,daugh ter,son,brother,sister,uncle,aunt等家庭成员的名称;由head联想起face,eye,nose,ear,mouth,tooth,nec k,chest,back,arm,hand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由car联想到bus,train,ship等各种交通工具。
2.类比联想法。由于客观事物在本质或现象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比较同形 同音而意义不同的词。如right(右方)与right(正确的),light(光)与light(轻的)。比较音同而词形 词义均不相同的词。如weather(天气)与whether(是否),deer(鹿)与dear(亲爱的),where(哪里)与 wear(穿)。
3.接近联想法。可在学习材料中寻找有关因素为“支点”而进行联想记忆。如frenchman这一名词意为“法 国人”,拆开看,它是由french和man构成,由此联想起一个句子“frenchmen speak french in france。”又联想“germans speak german in germany。”还可联想起由man组成的复合词如postman,salesman,policeman,dustman,fireman,
[1] [2]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八
摘要: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和分析,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章主要分析了通过合理安排初中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兴趣
化学实验的合理应用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
1加强课堂实验教学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保证自己具有扎实的实验基础,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熟练准确的进行演示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尝试。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穿插实验手段进行教学,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并且通过直观展示化学物质的形态、化学变化等,能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试管中氢氧化亚铁溶液的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质的变化,通过观察到从白色、灰绿色到红褐色的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最后的红褐色物质是什么,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较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直接让学生按照教材直接进行操作,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来扩大学生思考的空间,营造出活跃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如在学习完氢气和氧气的制作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自己设计二氧化碳气体的制作过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限制的问题,如怎样设计操作更加简便?能不能设计出可以随用随制的装置?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设计的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吸取其他人设计中的优点,取得共同的进步。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敏锐的捕捉到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化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时间很短,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同时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实验过后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在观察到实验现象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延伸认知。
如在学习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提出生活中很常见的铁生锈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会提出不同的想法,假设一:是由于铁和空气接触,与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
假设二:是由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
假设三:是由于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然后让学生根据做出的假设,来设计相应的对照实验。
一是取一支烘干后的试管,在里面放置一个铁钉,塞紧试管口,保证试管中的铁钉只和干燥的空气接触。
二是在试管中放入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并用植物油覆盖在水面,保证铁钉只和水接触。
三是在试管中放入铁钉,并注入蒸馏水,使铁钉和空气、水都有接触。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实验中的现象。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种探究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思考、动手操作,去掌握更多的知识。
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加强学生对实验重点的判断。
并且明确观察目的,才能更正确的捕捉实验现象产生的时机。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实验效率。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预设一些和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循序渐进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3丰富化学教学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丰富实验教学形式,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感受到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并且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添加一些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探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比较探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并合理设计好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改进学生存在的操作问题。
如试管的正确操作方法,酒精灯的用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一些不易演示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也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竞赛、辩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启发,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如生活中利用塑料的利与弊等话题,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分析,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并且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如自制汽水、自制简易净水器、让学生观察放在食醋中的鸡蛋蛋壳产生的气泡等,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验物品,进行相应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实验前先预习,做到实验前熟悉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步骤、操作过程等。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重视实验仪器及药品的保护,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洗涤干净。
完成实验后应做好相应的总结,写好实验报告,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总结相似的学习经验。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九
摘要: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包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的掌握。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科学素养素
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认识等多方面内容,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等在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具体来说,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实验的程序性问题,而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
大部分教师只知道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而实验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较为依赖课本,对实验教学的探索较少,导致实验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
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会就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方法等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更是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还需要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并采用多种实验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进而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二)采用探究教学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坚持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实验探究法即在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上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加强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实验探究教学法强调三个方面,即教学的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的相互合作以及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实验探究教学也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如问题情境、虚拟情境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进行相互合作探究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学生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才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实验方法。
因此,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理解和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操作过程中可能学生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和结果,实现意义建构。
当然,教师也可以创设错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检验和修正。
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依靠自己最后的实验结果来推翻教师的问题情境,实现意义建构。
(三)培养学生的情意品质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认识,还包括学生的科学态度。
具体来说,初中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态度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情意品质。
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意品质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实验的作用、意义,并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进行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其次,要善于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普及更多的爱国知识,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再次,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将其他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对称的审美、比例均衡的审美等。
三、结语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但是,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限。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观,培养学生的情意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闫芳,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3):50-51.
[2]张世勇,李永红.科学素养理念下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演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08):31-34.
[3]孔静.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分析[j].科技风,2014(21).
[4]程玉红.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02):116-118.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十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如在教学“co2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如在co2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co2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当学生对co2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如相同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知识串联,实现横向迁移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实现,其效果也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等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入门阶段的化学教学,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学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与迁移,将零散的知识逐渐在学生脑海里串成一个整体。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学生容易理解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进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进而从溶液中析出。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更本质的认识。
四总结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改造,进而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生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篇十一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柴蔚华
(太原市成成中学)
“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懂得这一道理。把课堂的有效性充分融入教学中,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高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化学课堂有效的前提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学生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何激发兴趣呢?
1.课上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和亢奋的心理状态,这样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习动力。
2.课上创设“导入情境”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真实的课堂导入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且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自然学科,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充满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获取,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上设计兴趣实验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那么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就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工夫,多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产生兴趣,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有效。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这样不仅能直观地说明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实验仅仅停留在课本基础上还不够,对其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效果会更佳。
二、“促进课堂互动”是化学课堂有效的保证
“互动”不仅是达到“以学生为本”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也是使化学课堂有效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多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想、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具体的课堂评价”是化学课堂有效的根本
化学课堂评价是对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错误,不对其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先肯定他正确的部分或态度,然后非常中肯地指出哪一内容有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更清晰地明确改进的方法、方向;若回答正确,也要帮助学生分析正确的原因,是学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是紧扣概念、原理进行判断,抑或是抓住了背景中的关键词思考得出。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要抓住这一机会及时肯定鼓励,可用“你太有才了、你真厉害、简直就是一个小化学家、我喜欢、你的眼睛有如闪烁着智慧的小星星”等诙谐幽默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评价才有效,这样的化学课堂教学才更有效。
从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我个人认为除了从三维目标评价外,应该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才更为有效。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实际当中,那教育成功了,教育的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是为了用。
四、优化教学设计是化学课堂有效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课堂设计优化上的多下工夫,才能使课堂有效。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较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教学目标,使其具体明确且恰当;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演示实验,使学习知识和训练能力有效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的板书,使其在揭示知识重点、难点的同时,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
五、转变教学行为是化学课堂有效的条件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化学课堂有效。(1)要实现“以教材教为中心”转向“以生活知识为中心”,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3)要实现“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实验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也可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等。
在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不仅适应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使化学课堂上的“不可见变可见”,如,做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等,在这里,化学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相互结合,教学效果达到了,课堂教学有效了。
此外,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教师、学生的交流相对安静,学生集中精神会倾听的学习习惯也尤为重要。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董靖宇博士讲道:“上课听讲就像司机开车,丝毫不能走神,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句话足以说明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它却离不开“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但只要你深入学生心里,关注学生主体,注重课堂设计,更新教学方法等,一定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