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体育教育(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谈体育教育篇一
所谓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验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因此,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
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惯而成的。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显然,体育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2、巩固性。
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实践证明,凡有体育习惯的人,条件具备了会积极锻炼,条件不具备(如天气变化,环境变迁等)他仍要创造条件去锻炼。他的体育行为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于遵守”。
3、指向性。
体育习惯与体育需要紧密相连。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首先指向于自身的心理过程,把体育需要转化为锻炼动机,再把动机转化为行为。例如,有晨练习惯的人,一觉醒来就会提醒自己,“快起床该去锻炼了”。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习惯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材、场地、活动内容等,具有指向性才能保证习惯转化为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
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此时主体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靠外来的约束或强制。由于体育参与的需要而顺畅地转化为行为,无须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同时,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更加熟练,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此相反,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如爱睡懒觉,那么要参加晨练就很困难,必须付出意志努力,而且在情感上感到不悦甚至痛苦。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育体育习惯,比培育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4、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褒贬、集体舆论、批评奖励等。然而,内部强化较之外部强化更为有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活动的“能源”,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身心带来的好处。
5、外部条件。
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的社会体育锻炼氛围,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从学校因素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必要场地,器材与时间,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组织开展好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与群体竟赛等,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直接的、有效的作用,甚至将他们一身的体育锻炼,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谈体育教育篇二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近年来,教委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校在各个工作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浓郁的教育氛围。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会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促进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适应课堂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训练目标: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促进孩子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
三、训练内容: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训练具体要求: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本学期的重点)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另外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
浅谈体育教育篇三
1、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听的内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把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实践,才能多快好省地接受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演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和体育技能。
2、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
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克服各种内部的(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或外部的(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困难与障碍,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具体指导,要不断给予学生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生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3、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浅谈体育教育篇四
一、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教育,激发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通过实践,在对学习目的意义深刻认同的基础上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强烈的间接兴趣。调查显示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兴趣,是体现小学生“好玩”心理特征的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天性、好胜心理和好玩心理,一方面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二、发挥体育活动的厉志作用,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的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活动要有组织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三是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活动设计要考虑健体与健心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力。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
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习小学体育的特殊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应把学习各科知识的共同习惯与学习体育的特殊性习惯结合在一起。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建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固定的教态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的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好动和辨别能力低的心理、行为特点,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师要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能够纵览全局,合理地指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解放军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故事,提高学生听从指挥的学习意识,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中听从指挥的重要性。
浅谈体育教育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放过学生的缺漏,及时帮助他们补缺补漏,并不断提高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而学生不但能乐意接受,更能主动、自觉地纠错,这样,每个个体的良好习惯,学习能力,在原有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浅谈体育教育篇六
体育习惯心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良好的体育习惯一个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体育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进行分析,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习惯;形成;心理学;因素
1习惯及其形成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作出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习惯使人遵循一定的方式行动,并能体验到一种愉快感。一旦实现某种行为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有些学生有课间10分钟要到户外去活动的习惯,若某一节课的教师拖堂,他们就会变得心情烦燥不安。习惯是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有意地反复练习或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从习惯的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把它分为有益的习惯和有害的习惯。有益的习惯能促使人们按照有效的方式行事,它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体育习惯都属于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有益习惯,而打人骂人、不讲卫生、吃零食等习惯,则可能是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有害习惯。有些习惯可能并未经过任何练习,只要经历一次就巩固下来了。如某些不良的习惯。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是具有良好体育习惯的表现。这种习惯是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在教师和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可以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体育习惯的形成
2.1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通常来讲,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一些在夏天参加游泳、冬天参加滑冰或长跑、春秋天骑车郊游和轮滑等活动的学生,也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具有游泳、滑冰、长跑、骑车、轮滑等动作技能,从而形成了这种体育习惯。当然,他们自认为具有的某种动作技能是为锻炼身体用的,并不是对成为专业运动员而言的。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参加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这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体育能力和增强从事体育活动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其体育习惯的形成。
2.2及时强化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
动作技能的熟练形成是体育习惯的条件和基础。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体育教师应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帮助校正错误动作和肯定其正确动作。通过及时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并能使他们不断地体验到成功和产生愉悦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人的积极反应(肯定、指导、说明)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这种在心理上的收益对于维持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起着强大的作用,它能促使人们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习惯。如果能指导学生借助于一些自我调节的策略,如采用自我监督、确立目标、时间管理等手段来约束自己,或者进行自我强化,也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形成。例如,学生在进行晨练的初期阶段,往往要借助于闹钟使自己早醒,醒来之后常常要经过一番内心的思想斗争才能起床。起初,晨练的时间比较短,以后再逐渐增加。他们正是在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的情况下,最终养成晨练的习惯的。
2.3体育兴趣在体育习惯形成和维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通常,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先于体育习惯而存在。正因为他们对某些体育活动发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并把注意力投向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特殊的领域,进而形成体育习惯。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体育习惯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刻意去维持。有些青少年学生天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不间断,正是靠体育兴趣来加以维持的。但是,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或者当他们把兴趣转移到了其它的娱乐活动上去时,体育习惯就难以形成或难以维持了。因此,为形成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4社会和家庭提供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地使学生形成体育习惯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可以想象,如果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没有一点全民健身的认识和行动,仅靠学校教师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周围的人们都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榜样的影响下,人们不仅掌握着最简单的活动技能,而且会形成精神价值——思想、兴趣、倾向性和行为的风格。社会生活中的榜样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模仿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的一般号召和示范之下,他们会更自觉地发生与榜样相似的受到称赞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常常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去模仿别人的合适的行为,通过模仿去获得愉快、力量或他们所渴望的别的目标。所以,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如有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样有助于具有体育动机的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逐渐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终身体育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学刊,.1
[2]渠广伟,终身体育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j]体育学刊,.8
[3]栾丽霞,大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作者:万家牧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工作部
浅谈体育教育篇七
如何培养中学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论文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标志之一。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的。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课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时期学生的体能、身体技能上;而具有长期效应的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等技巧却未必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锻炼持续下去,一旦离开教师锻炼就会中断。从教学内容上看,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材容量大,而且教材内容对技术要求过高。而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这种做法过于单一,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只强调了体育考核的绝对评价,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换句话说,人的体育学习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只要停止锻炼一周,它对于人生理上的影响就会减退,对心理影响的时间则更短。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延续,人们的运动能力、运动需求、运动兴趣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学习他60岁时可能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低级重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中较为普遍。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进而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是摆在学校体育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再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会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养成学生强烈的体育兴趣、积极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即掌握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学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师应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学生日后的上岗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没有强健体魄,难以成功就业”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条件。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同课外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养成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培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体育学刊,,(2).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5).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浅谈体育教育篇八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先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提高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的阅读轨道,从而提高效率,激发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激励的评价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师生情感,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改进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活动,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总是很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对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评价也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独特,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换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思索的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
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基础,有了兴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具体使用,直到养成习惯。然后根据符号,归纳要点,辨明蕴精藏妙这外,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课题为何取名“背影”?(2)文章写了几次背影?(3)详细地写了哪次?(4)找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质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采取积极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教学《皇帝的新装》结尾时,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骗局由小孩说穿?街上的老百姓为什么是低声说话?皇帝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以真正体现“让教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以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发言大胆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无针对性地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严格有序地训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贯彻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之中。快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体育教育篇九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有位哲人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播种怎样的信念,形成怎样的习惯,才能收获理想的命运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有重大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因此,数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数学的价值不是体现在那张百分答卷上,而是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很多学生不明白数学的价值,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多以一些生活实例做例题,课后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生活化的课外习题,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切入点,培养点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开发智力,养成从生活的角度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世界是属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的。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能不能有问题意识,能否大胆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敢提问,原提问、乐思考、爱学习了。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习惯
现代教育已由知识的传播变成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毕意是有局限性的,单凭课堂教学远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学生主动地探索求知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从课堂教学出发,经常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问题提出后,我不会轻易告诉学生现在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入手,再由学生自己寻求结论。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或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或经过讨论辨析,或经过观察思考,学生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思考的艰难困苦,体味到其中的乐趣,对知识获得最深刻的理解,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等待答案变成探索答案了。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便有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不再是感到茫然失措了。
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多数是在家长的宠爱呵护下成长的,难免会出现霸道、自私的毛病。加之家长多为生计忙碌,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较少,因此学生对许多事情不甚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发展、要生活就难免与他人发生摩擦,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就十分必要的。因为受到生活环境、思维定式的种种制约,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都要受到限制。但每人都有一种方法,交流一下,两人便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方法了,这便是交流的力量。要让学生合作,必须让他们体验合的乐趣,产生合作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引导,当解决部下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及时进行合作交流,此时好的解决方法便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