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一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钻研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备好体育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担任体育课之前,应该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追求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指的是学习的内容是有主题的、学习的方式是自主的探究式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跟着感觉走在“放羊式”的状态中毫无目地寻找心灵的慰藉。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依然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主题、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好教学环境,发挥整体功能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要提倡“双百方针”,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专业理论、运动技能和教学技巧、教学环境、学生的基础溶为一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二
浅谈怎样备好一节公开课(苏教版教学论文)
存在就是合理的。只要老师求进步的信念一天不消失,公开课便永远不会消失。如果平时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公开课与家常课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二者的不同,有人做了这样有趣的比方: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精雕细刻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是频频出镜的模特,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村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滋养身体的粗粮;公开课似名厨掌勺,家常课则“若烹小鲜”。这些比喻实在精彩,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区别。
如果说家常课是用来养人的,那么公开课就是用来炼人的。因此如果是一个在教学上渴求进步的老师必然是十分重视公开课的。那么如何备好一堂公开课呢?这个问题当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过几轮公开课的准备,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经验看法,现在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予以己之一砖引出众家之玉。我把一堂公开课的出炉总结为四句小诗:“众里寻她千百度,庖丁解牛明思路。深挖教材加亮点,精雕细刻心有数”。
众里寻它千百度
这第一句其实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收集素材、确定重点。收集素材就是要大量占有讲课素材。包括下载大量的课件、参考大量的教案、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哲学上的话来讲就是首先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我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要先下载五个课件,参考三个以上教案的思路,此外还要把手头能看的相关资料全部看完。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有更大的余地。这是讲好一节公开课的必要基础。比如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公开课时,我事先就下载了7个课件、3篇教案。看了包括教学参考书、两本练习册的相关资料,还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麦当劳最新资料。当然仅仅占有大量的材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中进行必要的筛选,就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的一样,“我们不仅要占有,还要有挑选”因为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当中有很多并不是我们讲公开课时必需要的,有些甚至是无用的。所以要对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第一次去粗取精的筛选。经过这次筛选我们心中应该确定哪些材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主要参考的材料。也就是要确定一个参考的主体,其余的如每没有特别价值的材料则大可以删掉。
庖丁解牛明思路
选好我们要参考的主体材料之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过程了。通过备课我们要深入地进入到文本当中去,这一过程我们至少要完成三个任务即:彻底理顺文章结构,彻底理解作者意图,彻底弄清文章思路。备课人在这一过程结束后要有一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感觉。也就是闭上眼睛我们脑海当中就应该勾画出整篇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但是工作到此仅仅完成了一半,因为仅仅弄清了文章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确定讲课时的思路。一堂公开课上讲那些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怎样把你所要讲的环节串起来?讲课者心中是需要一个明确的思路的。这就需要进行第二次精心的选材。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选材的对象是文本内容,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你在公开课上要讲清的内容。选材范围显然比上一次小了,但是这次要求却高了,所有的选材都要围绕讲课者的思路展开,合则留,不合则删。哪怕是很精彩的材料只要和讲课思路有悖也要忍痛割爱。比方说我在讲《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我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最后把自己的讲课思路确定为:“解开一个标题,说明一个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受到一点启示”。我把通篇文章融炼为四句话,等于是把书读薄了。讲清这四句话我这篇文章就能够讲好,当然这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挖教材加亮点
经过以上两个准备过程,我们的讲案基本上就成型了,如果把现在的东西拿到讲台是可以进行讲解的,但是肯定不会出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三项工作了。这第三项工作就是在现有教案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再次深挖,并给讲案增加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可以是一些增加课堂趣味的小故事,经典言语的引用,或者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启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要起到别致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却又过目难忘的作用。可以说这些亮点就是你这堂公开课的标签。我在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时,我就抓住了“全盘西化”这个亮点做文章,我觉得这篇课文只讲麦当劳在中国的变化会使文章很平面,但是如果把“全盘西化”这个概念拓展一下,无疑会给自己的公开课增加些许亮色。于是我在讲这个概念时,先是找了胡适先生关于全盘西化的资料,又找了一个极度崇洋媚外的小笑话,又讲了菲律宾全盘西化后的恶果说明全盘西化这个观点是虚无的,是不可行的。这样一深挖,课堂的深度立显。当然课堂深度的提升是要一个度的,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的。如果无限深挖反而会适得其反。
精雕细刻心有数
备课到了第三个环节,讲稿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认为到此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事实上,一堂公开课在没有讲完之前你需要做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完。有句广告词说的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把这句话拿来形容公开课的备课是再恰当不过了。此时,我们的讲稿虽然基本定型,但按照上述理论,我们还需要不断修改的,我们需要不断推敲讲稿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研究讲稿的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是否自然,甚至讲稿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去认真推敲。这主要是在细节上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讲稿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那些意外情况,哪些内容到课堂上可能会用不上,哪些问题的设计到时可能和我们预想的有出入。这些都需要去思考,要提前想好预防措施。通过这一环节最后要做到:手中无稿、心中有数。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在前几次讲公开课之前我总是不时地反复看稿、审稿,而每次都有新火花的迸发,每次都有新创意闪现,每当这些灵感、创意在头脑中闪现,我就赶紧添加到讲稿中去。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公开课上完,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让我受益非浅。
总的来讲公开课要做到:“推陈出新、有心栽花、凸显自我”。如果说家常课能看出一个人的耐性,那么公开课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悟性。如果说家常课比的是一个人的底气,那么公开课比的就是一个人的才气。能上好家常课却不会上公开课的人,是实干家;只会上公开课而不去认真上家常课的人是表演家;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荒废家常课的人,是名家(为了名利而不顾自己真正的家);能上好家常课又能上好公开课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也是我们真正向往的大家。公开课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思索便是我们的收获,思考便是我们的进步。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三
备课是为了很好地上课,上课的目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思的问题。备课中我们常把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课堂形式、结构、内容等各环节做一番精心设计,而往往忽视备课中的备学生。今天我想针对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
1、设计的问题是否是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做答的,严重点说就是,你说的话学生根本都听不懂,你还讲什么课。所以,我们不要总拿我们的眼光去看学生,这个你应该会,那个你应该行,实际呢,学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出色。我再备课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状况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
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列举了一些乘积中间有“0”的情况。提问: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乘积中会出现“0”?当时,一个中等的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的让他来说,但他说了半天只说出了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就一定有“0”。我当时想:黑板上都写出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说不完整。于是我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
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
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三等,第一等稍难,给程度好的学生准备,第二等难度适当,是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准备,还有第三等就是简单的,给学习水平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
二、备课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孔子都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将一些看似枯燥无奇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教学,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时候应该兴奋一下,当然一节课学生不可能都持续兴奋,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实际生活出发,把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例如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创设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的情境(小蚂蚁和大青虫作战),让学生欣赏,自主提出自己想解决的各类数学问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向小蚂蚁那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使教师的教真正围绕学生的一切展开。再把例3(乐队有5人,唱歌的有9人,一共有几人?)及“做一做”的题目(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改为模拟应用,放手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小组间可互相交流想法),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练习本身是枯躁乏味的,加之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比较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1)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活动。如:“找朋友”、“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寻宝闯关”等。
(2)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我上学期练习的形式大多数是小组竞赛。将全班同学分四个小组,每天练习在配备上总是设计成四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每天的成绩由课代表记录,加上平时测试成绩,月考成绩综合评价两个班每个小组的成绩,并根据成绩给予一定的奖罚。这样不仅会使学生课堂上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课后也有竞争的意识,存在着一股拼劲,在小组竞争中进步,在两个班的竞争中进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 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因材施教,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四
老师上课可以不写教案,但绝不可以不备课,备课就是把教材和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写教案一是为了“备忘”,二是可以积累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宝库。
备课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广泛的搜集资料,深入的研究教材,吃透学生,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错的,想想自己与名师名家的距离十万八千里,可认真的态度、执著的`精神、崇高的追求更是相距十万八千里了。
反思,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该思虑一下自己的惰性了,平时该多向专家学习,多向理论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每学期领奖课,我都自己提醒道:“你只知道准备这么讲,那么讲,课文还没背会呢?还讲什么?讲好了吗?”可不是吗?只知千教万教,连教什么老师的心里还不清楚呢,真有些本末倒置。
备课,我从来都是备教法,从自身想的多,甚至是太多,对于教材,根本没研究透,至于作者的意图,选编此文的目的,根本不去想,有时教学的目标都是后定的,这样细想,根本不合理,备课,备什么?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教材
1、认真读教材,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读进去,再走出来。
2、详细研读教学参考,“参考”仅供参考,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向参考书挑战。
3、广泛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心情、相关的系列文章等,目的是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读出字里行间的内在情感。
二、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再对教材理解的深入、透彻、明了,也不能剥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权利,老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等了如指掌,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想一想这些“孩子”会怎么回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学法教法
对教材、学生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要想到怎样让学生来学习,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关键所在。
四、教学过程
当这一切都熟记于心时,这时才设计到了教学的过程,逐环节的精心设计!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五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尤其是比赛,我都会紧张,因此每次上下来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有一次我却在课堂上发挥自如,和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结果也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上的是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此刻回想起来这次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课前认真、用心、充分地备好了这节课。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务必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务必备好一节课。正因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务必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课前,先不好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明白,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务必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务必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有一篇文章叫《斑羚飞渡》,读完后我觉得第一件是就是要向学生推荐一本杂志《读者》,正因这篇文章就是以前刊登在《读者》上的。当年我看了以后就颇有感悟。果然在上课前我先谈了我对这群羚羊的团队精神佩服,学生果然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急着去读课文,课堂上学生还谈了自己的感悟,最后我向学生推荐这本杂志,我说《读者》是本好杂志,一个好故事,改变你一生。之后果然有很多学生尝试去阅读这本好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
二、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语文课标对中学语文不一样学段教学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好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潜质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思考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和初二初三有本质的区别。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五个方面的功夫,是老师务必做且应认真做的。我称之为备课五研读:即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这五个功夫下到了,才算真正吃透教材。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资料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联。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此刻学校又提倡群众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正因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精选阅读(二):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六
青年教师如何备好课
青年教师如何备好课一堂课,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智慧。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理去,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境界。
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首先就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照的规矩。即便是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是为所欲为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因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能不研究如何备课。这就比如你要出门旅游,出发前要了解目的地的气象,风土人情等,准备好相机、个人日用品,否则就会操劳而达不到放松的作用,教学工作更是如此。为使教学工作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备课。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设想得很简略。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这样,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看重教学效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只把标题换一换,实际内容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造,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 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干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介入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其次备课留神三点:
1.对文章中心思维的反复审阅和定位,掌握文章宗旨。
2.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全新构思。
3.重复熟习教材,爱得深,请放浓,将文本烂熟于心中,()才有触类旁通的才能。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首先是书声琅琅,其次是谈论纷纭,而后是热潮迭起。”我们也常常在说一堂好课讲求的是:起-承-转-合。起,就是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承,过程流利,行云流水悦耳声。转,就是掀起高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合,就是编框收箩。在我看来,一堂好课的独一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的提高,取得了最优发展,即达到课堂的高效。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七
怎样备好一堂课
总结精选(1):
如何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备课的重点就应是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在每节课上学生就应学习和掌握哪些潜力,教师如何在不偏离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展开教学资料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做哪些工作: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研读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在反复研究课标后,再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在备课之前,阅读单元提示,了解这部分资料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把这些搞清楚了,才好给所教的这部分资料定位,确定教学的重点。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在深入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是细读:教材上所有资料都要读,还要把与本册教材相邻的二册教材都要找来读一下,能够了解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又是今后学习哪部分知识的基础(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你在教学时,就能把握住哪些知识是学生透过自学、讨论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努努力能够摘得到的。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补充拓展超多知识。
(二)是试做:复习题、练习题以及教辅材料上的题,都要亲自做。并且要求学生操作的自己也要先操作一遍,而且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学生,那样去做去想、去体会思维过程。这样你能够发现,哪些题有难度,需要你点拨提示,有哪些是变式题。如果难度过大,能够当堂补充个例题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堂或课下作业扫清障碍。
(三)是深思:第一要思考知识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理清前后联系。其次要思考教材意图,充分发挥教材上主题图的作用,想一想教材要透过这幅图到达什么目的。第三要思考重点和难点。从知识和潜力两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资料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资料的理解,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备难点,备课时要根据教材资料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必须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材中蕴含一名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科书上的,另一条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后面的东西。四是思考学生,每上完一节课,教师要明白这节课哪些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还有哪几个学生,某个知识点没掌握,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扎实,哪些知识掌握的不扎实,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五是思考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都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不存在任何状况下,对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自身特点、教学特点、学生年龄
特点出发,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五、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我们备课的重要依据,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只有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怎样分析学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了解学生很重要,了解什么,从哪些方面了解?
①掌握目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潜力看能够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
②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明白了什么,学生不明白什么,学生想明白什么?备起点(起点要适宜,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用心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决定,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潜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③了解学生的举止和需要,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
用什么方式了解学生:
1.课堂观察⒉问卷调研⒊作业⒋课堂练习⒌谈话。
④学生不感兴趣怎样办
学生都会了,人们教什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⑤学生不会怎样办
⑥学生出现了问题怎样办: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怎样搭建脚手架
1、用好素材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给学生独立操作、思考的平台
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六、在教学过程上下功夫.(研读教学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教学中各个环节,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资料,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七、注重反思。
反思是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在不断反思中经过多次修正、完善后才构成的。实践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优化”意识,针对自己拟出的“教学设计”文本要经过反复推敲、揣摩思考哪些资源可能更换、充实?哪些环节和问题可作进一步改善?经过课堂实践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缺憾,教师再透过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提炼、升华和融合。
吴正宪老师在“怎样备好一节课”的讲座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备课的四个关注:
1、我们要到哪里去?——设计教学目标
2、我们在哪里?——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3、我们怎样去呢?——写出教学设计
4、我们到了没有?——课堂评价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资料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总结精选(2):
如何备好一节课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而能够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我们这天的这种课堂改革便是这样一种改革。而要想真正到达这样的效果上好一堂课,细致、全面的备课是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下面我就结合在近两年的课改过程中,关于如何备好一节课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吃透教材,尽量与教材编著者思维同步
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的改版,因此在课改的备课过程中,务必摒弃老思路,吃透新教材,领悟教材改版的原因,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智慧所在。有感于此我觉得备好课首先要吃透教材,主要体此刻①吃透教材能整体把握文本资料在整个初中教材、在本部分、在本章中的地位,以确立本节课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的确立不必须体此刻学案当中,但它却始终要在主备人的心中,指导整个备课学案的书写。如《浮力》这节课是整个力学的难点,学习它需要综合运用力学的所有知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始终本着如何降低难度,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进行学习是设计本节课学案书写的整体目标。②吃透教材能把握文本资料的安排顺序,找到内部逻辑联系以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围绕具体目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根据要达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搭建台阶,层层作铺垫,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备《浮力》一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安排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想想做做”中的前两个小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透过生活实例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而第三个小问题则是为了得出计算浮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作准备。如果备课者忽略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小问题内部的逻辑关系的话,必然就小
看了这三个问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就不会体现三个小问题所能反映的资料,那么对于初学者又怎样去更好的认识浮力及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这两个基本学习目标呢?③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学案为学生预习扫除障碍。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如在《浮力》一节课书写学案时我发现教材中“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教材以图解的方式告诉了学生的实验步骤,这在历年来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这次备课中我却发现存在两个问题:①实验步骤中少了很重要的一步:测接水小桶的重力,如果实验中没有这一步学生是不可能明白实验更不可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的。②实验中就应选取石块等能在水中沉底的物体而不能选取漂在水面上的塑料块等,而教材中却就是选用的塑料块。因此在写备课学案时我首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又由于本节课既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初三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不很好突破本实验就不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因此学案中我是这样写的:(截取部分资料)。
学习活动三:浮力大小〈2〉
阅读教材95页探究资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a将教材中塑料块改为石块b注意观察教材中三幅图中测力计的示数(注每格代表1n),c已知装水小桶重为1n]
③物体浸入水中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物体所“排开”的水。物体浸入水中越,排开的水就越。
④并注意深刻理解实验步骤,认真体会实验中是如何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
①石块重为n;②实验中小桶重为n;③石块如图2所示放入水后测力计示数为n;④石块排开的水重为n,⑤石块所浮力f浮=n;g排=n;⑥f浮g排(填〈、=、〉)。
以上“说明”及3、4问题的设计不仅仅为学生的预习扫清了障碍,而且为学生很好的理解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备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在课改前是没有发现的,而且也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原因是那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看教材也不致于将知识点传授错误,而此刻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如果没有一份学生能够依靠的学案做为引导,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习明白,因此这天的备课已不在是过去简单好处上的备课了,只有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才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才是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学好一节课的前提。
2.深刻理解教材,为知识的恰当拓展与外延典定基础
为了矾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状况,常常在一个知识点的后面以“追问”、“思考”或“要求”的方式增加具有拓展与延伸功能的问题,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轮船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我分别追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追问:一只轮船从河流驶入大海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为什么?
追问:潜水艇的上浮或下潜与鱼的上浮或下潜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又进行了二次加工,而且还对有关联的相似问题的分析过程做了比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拓展。
无论是拓展、还是外延都务必是恰当的、有效的,而这两者的有效需在教师备课前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这样的空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激起课堂绚丽的涟漪。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因为这是一份预习+展示的学案,学生要借助于它的指导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上务必要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一些学生在家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尽量降低学生预习中的因难。比如:《浮力》一节课中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项资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学习活动一:物体的漂浮条件
①画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受力示意图。
②生活中哪类物质漂浮在水面上?
总结:物体漂浮时:g物f浮;p物p液(填〈、=、〉)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物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是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②是让学生透过“追问”放眼于生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进一步概括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到达这样的目的在“追问”时问题的设计很关建,如果直接“追问”: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太过理性化的问法没有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到达咱们的设计意图就很困难,也就失去了设计的好处。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能理解老师的出题意图,才能真正的预习透彻明了,才能在展示课上有话说,有资料讲,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以上仅是备课中的点滴体会,要想真正备出一节好课,我们就应做备课的有心人,就应具有一颗高度的职责心。一篇好的备课学案更就应是博采众家之智慧融于一体的结晶。
总结精选(3):
如何备好一节课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尤其是比赛,我都会紧张,所以每次上下来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有一次我却在课堂上发挥自如,和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结果也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上的是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此刻回想起来这次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课前认真、用心、充分地备好了这节课。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务必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务必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务必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务必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务必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有一篇文章叫《斑羚飞渡》,读完后我觉得第一件是就是要向学生推荐一本杂志《读者》,因为这篇文章就是以前刊登在《读者》上的。当年我看了以后就颇有感悟。果然在上课前我先谈了我对这群羚羊的团队精神佩服,学生果然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急着去读课文,课堂上学生还谈了自己的感悟,最后我向学生推荐这本杂志,我说《读者》是本好杂志,一个好故事,改变你一生。之后果然有很多学生尝试去阅读这本好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
二、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语文课标对中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潜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思考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和初二初三有本质的区别。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五个方面的功夫,是老师务必做且应认真做的。我称之为备课五研读:即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这五个功夫下到了,才算真正吃透教材。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资料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此刻学校又提倡群众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因为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八
[导读]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而能够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我们这天的这种课堂改革便是这样一种改革。而要想真正到达这样的效果上好一堂课,细致、全面的备课是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下方我就结合在近两年的课改过程中,关于如何备好一节课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吃透教材,尽量与教材编著者思维同步
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的改版,因此在课改的备课过程中,务必摒弃老思路,吃透新教材,领悟教材改版的原因,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智慧所在。有感于此我觉得备好课首先要吃透教材,主要体此刻①吃透教材能整体把握文本资料在整个初中教材、在本部分、在本章中的地位,以确立本节课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的确立不必须体此刻学案当中,但它却始终要在主备人的心中,指导整个备课学案的书写。如《浮力》这节课是整个力学的难点,学习它需要综合运用力学的所有知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始终本着如何降低难度,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进行学习是设计本节课学案书写的整体目标。②吃透教材能把握文本资料的安排顺序,找到内部逻辑联系以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围绕具体目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根据要达成的目标为学生的明白性学习搭建台阶,层层作铺垫,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备《浮力》一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安排有这样的逻辑关联:“想想做做”中的前两个小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透过生活实例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而第三个小问题则是为了得出计算浮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为下方的实验探究作准备。如果备课者忽略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小问题内部的逻辑关联的话,必然就小
看了这三个问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就不会体现三个小问题所能反映的资料,那么对于初学者又怎样去更好的认识浮力及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两个基本学习目标呢?③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学案为学生预习扫除障碍。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如在《浮力》一节课书写学案时我发现教材中“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教材以图解的方式告诉了学生的实验步骤,这在历年来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这次备课中我却发现存在两个问题:①实验步骤中少了很重要的一步:测接水小桶的重力,如果实验中没有这一步学生是不可能明白实验更不可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的。②实验中就应选取石块等能在水中沉底的物体而不能选取漂在水面上的塑料块等,而教材中却就是选用的塑料块。因此在写备课学案时我首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又由于本节课既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初三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不很好突破本实验就不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因此学案中我是这样写的:(截取部分资料)。
学习活动三:浮力大小〈2〉
阅读教材95页探究资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a将教材中塑料块改为石块b注意观察教材中三幅图中测力计的示数(注每格代表1n),c已知装水小桶重为1n]
③物体浸入水中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物体所“排开”的水。物体浸入水中越,排开的水就越。
④并注意深刻明白实验步骤,认真体会实验中是如何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
①石块重为n;②实验中小桶重为n;③石块如图2所示放入水后测力计示数为n;④石块排开的水重为n,⑤石块所浮力f浮=n;g排=n;⑥f浮g排(填〈、=、〉)。
以上“说明”及3、4问题的设计不仅仅为学生的预习扫清了障碍,而且为学生很好的明白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备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在课改前是没有发现的,而且也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原因是那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看教材也不致于将知识点传授错误,而此刻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如果没有一份学生能够依靠的学案做为引导,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习明白,因此这天的备课已不在是过去简单好处上的备课了,只有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才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才是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学好一节课的前提。
2。深刻明白教材,为知识的恰当拓展与外延典定基础
为了矾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明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状况,常常在一个知识点的后面以“追问”、“思考”或“要求”的方式增加具有拓展与延伸功能的问题,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明白轮船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我分别追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追问:一只轮船从河流驶入大海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为什么?
追问:潜水艇的上浮或下潜与鱼的上浮或下潜有什么不一样?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又进行了二次加工,而且还对有关联的相似问题的分析过程做了比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拓展。
无论是拓展、还是外延都务必是恰当的、有效的,而这两者的有效需在教师备课前深刻明白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这样的空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激起课堂绚丽的涟漪。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正因这是一份预习+展示的学案,学生要借助于它的指导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上务必要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一些学生在家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明白和思考,尽量降低学生预习中的因难。比如:《浮力》一节课中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项资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学习活动一:物体的漂浮条件
①画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受力示意图。
②生活中哪类物质漂浮在水面上?
总结:物体漂浮时:g物f浮;p物p液(填〈、=、〉)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物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是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联;②是让学生透过“追问”放眼于生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进一步概括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联。为了到达这样的目的在“追问”时问题的设计很关建,如果直接“追问”: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这样太过理性化的问法没有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到达咱们的设计意图就很困难,也就失去了设计的好处。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能明白老师的出题意图,才能真正的预习透彻明了,才能在展示课上有话说,有资料讲,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以上仅是备课中的点滴体会,要想真正备出一节好课,我们就应做备课的有心人,就应具有一颗高度的职责心。一篇好的备课学案更就应是博采众家之智慧融于一体的结晶。
精选阅读(三):
新课标下如何备好一节课?
1、以新的理念去挑战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上课传授知识,都是采用“去问题教育”,即透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若干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这些问题回答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但事实恰恰相反,没有问题的学生,问题更多,只是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说缺少创新精神,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肯定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主角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以一种课程计划者、实践者、评价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评价效果。再不是传统好处上的执行课程,而是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务必冲破观念障碍,刷新自身教育理念,以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要备好一堂课,务必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具、备习题,并做好群众备课。
备教材,必须要了解各部分资料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要注重知识的构成过程,要了解和把握好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体会出每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建立起知识的体系网络。
备学生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自学潜质、明白潜质、计算和实验潜质等。
(1)了解学生的方法是能够透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批改作业等,
(2)备学生在时刻上分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备学生一般是在表面层次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二次备课(包括预习的检查、相关问题的提问、自学状况的巡视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备教法和学法,教法的选取,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突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与学法的指导相结合。创设多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多向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探究交流、情感交流)、开放性的教学形式。
备教具切忌只用其中一种而忽略其他各种的使用。
(1)常用的传统教具包括黑板、实物、模型、仪器、挂图、图表等。现代的教学手段又增加了投影机、收录机、多媒体电脑等。要做好多种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运用。
(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增大课容量,但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板书。
备习题要注意进行精选、分层和配套。
(1)教师要进行分层布置习题(至少分两层)。
(2)要透过日积月累构成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习题集(包括预习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题、目标检测题)。
3、教案的编写要详略得当。
(1)教学过程要反映出主要教学资料和教学步骤,这部分可略写。
(2)教学方法方面,对一些重要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启发,使用怎样样的语言,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务必经过精心思考后写在教案上。这些启发性的语言要求针对性强,用词简练,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用心思维,是整个教案的精华,要尽可能的详写。
(3)教案的格式多种多样,一般分左右两个栏目(左栏占三分之二,右栏占三分之一)左栏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状况记录。右栏为画图、批注、反思和教学随机调整的记录。
4、切忌照抄照搬他人教案。
当前,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课堂讲的和教案上写的是两层皮的现象。这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思考到自身的实际状况。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都各有千秋。常言道,备好课,不必须能讲好课,因此教师备课务必以自己能根据已写教案讲好课为首要前提,盲目效仿、照抄或生搬硬套必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此刻,各种教辅用书层出不穷,教师使用起来很方便,但也冲淡了教学参考书的作用,教辅用书不能等同于教参,教学参考书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理解性。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充分思考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潜质,要发奋使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资料变不易理解为容易理解。即要到达深入浅出的境界。
我们提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都可能变得无能为力。
6、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切入点。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变量对学习成绩变化起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基础)占50%,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占25%,课堂教学质量占25%。因此,充分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掌握新知是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透过同化与顺应、类比与迁移而得到新知识的。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部按课本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懂装懂,教师懂装不懂的现象。因此,教师课前务必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的放矢,找准教学的起点。
其次、了解研究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我们知道,教学(个性是新形势下以主体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使其用心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状况,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到达最佳的状态参与到教和学中来。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务必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正因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一样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一样心理特点,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7、教师应能够解读教材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明白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即所谓的“深入浅出。”否则,一味地理解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主角,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面向全国的学生进行编写的,所写出来教材的例题、练习等不必须适合各地的学生。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或删除是必要的,有的例题缺乏生活味,可改为搞笑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必须的思考性的问题情景,有的资料教材的呈现顺序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可进行适当调整。要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应是教材的主宰着,而不应是教材的奴隶。
8、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仅要思考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思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能否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刻和空间等。
9、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刻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刻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用心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10、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潜质。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能够帮忙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构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那么,课后反思要记录什么呐?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到达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课堂上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资料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正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独到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能够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一下再教这部分资料时就应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务必具备“三术”,就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潜质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和艺术(表达潜质)。透过刻苦学习,认真备课,包括群众备课和个人备课,多听课,多研究交流,发奋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改革创新,就能到达三术俱备的程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如何上好体育课论文篇九
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论文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而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的提出使人们对体育锻炼不再犹豫。
随着体育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社会各阶层对体育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基层体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更是“情有独钟”然而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少年却对体育的认识虽不算一片空白却也是知者甚少,一味地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挣扎;在语英政史的堡垒中喘息,却不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如何让学生改变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每位体育工作者深思。我认为应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开始逐步实现“终身体育”的构想。那么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常规,树立新意
为什么青少年不在青春之期保护青春,却在古稀之年才追寻失去的年华呢?我认为这种局面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设置的那种古典式的体育课造成的,学校给了体育教师一份年度计划表,体育教师只好如法炮制了一份课时计划表,这样体育在学生的头脑中印下了一个准备部分、一个基本部分、一个结束部分,这种三段式的教学给学生的体育锻炼负上了沉重的枷锁。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好玩和对任何新生事物的好奇性,不喜欢墨守陈规。面对教师一套训兽式的程序不会给学生轻松,快乐,这样一来不但会使学生厌倦上体育课,而且会使学生们反感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堂体育课留给学生的印象,一堂好的体育课会使学生从快乐中体味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树立积极锻炼身体的信念。
首先,解决“计划”的束缚。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体育教师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耐心地说教、优美及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一些简单地韵律操。在欢快地旋律中翩翩起舞,这样既起到热身的目的又不使学生感到厌倦。
再次,打破原有体育课的常规。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伙伴,平等、和谐地一起参加锻炼。
最后,体育教师还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设计成趣味无穷情景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体现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例如:进行队列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迷宫”,利用要学习内容,分组让学生闯关。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按兴趣上课使学生的特长从小就有所发展,体育教师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体育骨干。低年学生的可塑很强,只有合理训练,才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发展,技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按性别分组。针对性别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女生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跳绳、健美操、羽毛球等授课内容;男生则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全面发展,选择篮球、足球、武术等授课内容。
再次,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项目,并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
最后,一定要对班级中有病变的学生了如指掌,根据他们的病情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运动处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防止盲目的锻炼或不去锻炼而使病情加重。力争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三、科学锻炼,注意安全
伴随体育运动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伤害,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进行体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也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了解。明确自己参与的体育锻炼对自己那些部位有利,学生会有目标的参加锻炼。这样一来,他们会知道过量的运动带来伤害,所以在锻炼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懂得合理的运动负荷会使自己更加强健。从小建立一个科学锻炼的概念,减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感并有利于“终身体育”地开展。
四、有始有终,注重放松活动
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授课结束后的放松活动,我认为它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活动做的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快乐体育”。体育教师在选择放松活动内容时,应将那些学生易学又有利于放松的游戏或韵律体操教给学生们。让你的一堂课在快乐中开始在轻松中结束。
这就是我认为理想的一堂体育课。它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不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应忙碌而淡忘体育。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便是每一堂体育课潜移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