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十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一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
2.学习掌握常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审题、分析材料,确定合适的立意。
2.学生根据立意,搜集相关材料,筛选材料。
3.同学之间交流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4.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并评选出秀的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笔,领悟作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增强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常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文章若没有骨架,血肉就无所依附,文将不成章。所以,我们在作文前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使文章一脉贯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文的布局谋篇。
二、文题展示
1.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3.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1.(1)选材与立意。在你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写作的基本内容,或民歌、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风俗,所选对象要足以代表家乡的某种变化、风貌或精神。根据选材确定立意,比如选择家乡的建筑,就可以展现建筑的特点、历史、文化与传承等;再如选择家乡的景点,可以展现景点的美景、文化、人气和人们的生活等。
(2)布局谋篇。确定好所选择的写作对象后,思考围绕着这一对象如何选取素材,如何串联素材。可以选取并列的内容平行去写,也可以由今写到古,研究家乡这一名片的历史等。组织材料时,可以开篇点明主题,然后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介绍(建筑或景点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名人或民歌、风俗等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时,要突出家乡名片的特点,由浅入深地介绍,以易于读者接受。
2.(1)审题立意。阅读材料,围绕妈妈所说的话确定文章的立意。由“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这句话可以总结出“付出与收获”的立意;围绕妈妈说的“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这句话总结出的立意是“要懂得享受生活,品味来之不易的幸福”;由“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这句话总结出的立意是“拥有与分享”等。从中选取一个立意来写作。本次作文宜写成议论文。
(2)布局谋篇。围绕材料展开的议论文,都要开篇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展开阐述,写作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也可以按照“分论——总论”的思路展开论述。比如写“懂得拥有与分享”,可先摆事实,举现象,然后分析“拥有”与“分享”的关系,论说什么可以“拥有”,什么应该“分享”给别人,而不是独自“占有”,说明懂得“分享”才会明白“拥有”的价值这一道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这一议论文的写作步骤来成文。
3.(1)审题立意。“路”既可以是本义上的路,又可以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走在路上”,重心在“走”,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贵在追求,贵在奋斗不息。立意:①要走,不要停: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肯走路的人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不敢走路的人永远欣赏不到远方的风景;只要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即使永远达不到目标,也是可贵的。②走在路上的态度,怎么走:不要因为有坎坷就裹足不前,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止步不前,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既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又不能因贪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走路;不要总是低头走路,要经常抬头看路、回头看路,要经常清除掉鞋里的“沙子”。
(2)布局谋篇。题目已有着深刻的寓意,要想使文章写出新意,就要在布局谋篇上下功夫,比如开篇引述名人的话或有深刻寓意的歌词作为题记。内容上可以虚实结合,写“在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把作文隔断开来,文末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或后记的形式结尾,使主题得以升华。
四、范文评析
在路上
清晨,我走在上学路上。凉爽的风轻轻吹过,草丛透着露珠的温润,采撷了泥土的芬芳,积蓄了一夜的温度,迎着青涩的晨光,散发着淡淡的香。阳光慵懒地伸伸腰肢,腆起身子在天空的一角醒盹。浓密的树叶间传出鸟儿婉转动听的啁啾,于是,阳光终于醒来,绽开灿烂的笑脸。蓝天,大地,融为自然美丽的画卷,我如坠入画中。
清晨,随走随看,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大街上,两位熟识的老人相遇,都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握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在晨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像一朵风干的花儿,分外动人。大街上,还有背着书包骑车的同学,他们像一缕“七彩”的风轻快地从人们身旁穿过。还不会走路的婴儿,瞪着清澈的双眸,瞧瞧这儿,看看那儿。有时,口水从小嘴里流出来,他就舞动着小手,摇晃着身体,似乎想要快快长大,挣脱大人的怀抱。这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晨光中,成为和谐、温馨、动人的一景。
中午,乡间的小路上,静悄悄的。太阳静静地挂在天空,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微笑着望着小路。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积存着尘土,当一双脚走过,尘土会调皮地蹿起来,钻进鞋垫、鞋尖,或者留在鞋面上,给鲜亮的鞋子涂上泥土的颜色,那是小路在亲切地向你打着招呼。小路笼罩在暖暖的阳光中,成为亲切、静谧、安详的一景。
傍晚,放学了,校园里热闹非凡。甬道上,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相伴前行。瞧,他正迈着轻松的“猫步”,轻轻走到一个同学的身后,然后,使劲一拍那人的肩膀,脸上浮现调皮的笑容,发梢也被夕阳染成红色,灿灿生光。“啊?!”一声惊呼,“吓我一跳!”“哈哈。”响起一串清脆的笑声……
从早到晚,我一路走,一路欣赏不停变幻的风景,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真美好!
总评:不同时间,画面生动。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叙述,抓住不同时间段富有特点的画面,展现了晨景的和谐动人、午景的亲切静谧和黄昏时景色的蓬勃多彩,画面富有跳跃感,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
描绘细致,生动传神。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细致地描绘,运用景物描写展现景色的赏心悦目,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亲切、可爱。尤其是校园画面,突出表现了中学生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与景自然融合,成为美丽风景中的动人一笔。
善于捕捉,张弛有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但作者的思路和描绘重点一目了然,这缘于作者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镜头,叙述详略得当。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布局谋篇的方法。(重点)
2.能掌握几种写作的方法。(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要建一座高楼,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工人们按照什么来建?——图纸,也就是设计图。也一样,需要讲究谋篇布局。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理解意义,找准方法。
1.布局谋篇及其作用 谋篇布局就是思考文章的整体架构,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谋篇布局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章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2.布局谋篇的方法
(1)串点。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2)起兴。所谓“起兴”,就是在阐述事理前,先说一件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发开去,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3)追问。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在说理文中特别适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
(4)材料排列。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次要的材料略写,笔墨少些,主要材料详写细描,多下笔墨。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情感变化来进行材料先后的安排。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感受中学生活 ——高三进行曲
高三了,真是个多事之秋。
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体验高三进行曲,体验个中酸酸涩涩、苦苦甜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紧张:生活的主旋律
紧张,不容置疑。每每看到楼梯口那块高考倒计时牌,心里便会莫名的紧张,甚至焦虑。毕竟十年寒窗,在此一搏啊!
每天,老师的工作已经固定化、一体化。老师抱一叠试卷进教室,不多时又抱着一叠考卷出教室。数学老师刚走,外语老师进来,还有地理老师见缝插针„„同学们每天每时每节课笔耕不辍,忙着解未懂之题,忙着向老师请教,忙着订正错题„„为了六月的那个未知数,紧张是不变的基调。于是乎,学校、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是不变的航向;抓紧时间吃饭,抓紧时间骑车„„只为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然而,紧张并没有吞噬我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体验着充实的兴奋,感受着紧张的步伐。
牢骚:生活的小夜曲
高三阶段,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唉,考试太难了,我看我希望不大。”甲垂头丧气,一脸苦行僧的模样。
“本人已数月不知电视为何物,不知音乐是何味了。”乙苦苦地唉叹着。
“死定了!今晚2点35分的足球赛是看不成了。真是„„”丙的心境深得球迷们的理解。
“啊呀!差点忘了大事,下午历史课还要模拟考试呢!”丁的一声提醒,惊动了梦中人。于是大家各就各位,赶紧备战。
牢骚,为高考而发;议论,因高考而起。反正牢骚、议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听多了也就自然了,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小夜曲。
希望:生活的狂想曲 “新闻上说了,今年大学扩招,咱们都大有希望噢!”传播消息的同学眉飞色舞地告诉大家。“对呀,对呀,大家好好努力,一定能行的!”临近高考,大家都诚心诚意地彼此鼓励,彼此加油——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地努力。特别是接二连三的家长会上,学校一次又一次发布招生信息,更使我们的信心指数不断上升。“对!下定决心,努力拼搏吧!”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三
论文:浅谈中年级作文如何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大纲中,这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十分明确的。本阶段的作文目标主要是: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以及能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条理清楚”被视为好文章的重要条件之一。要重视对中年级学生布局谋篇的培养,那么。如何来培养中年级作文的布局谋篇呢?我以为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如何审题
这是中年级学生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分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定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的形式要求要丝丝如扣。
我先重点谈一下命题作文的审题。
1、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作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2、确定时间范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因此作文必须是反映规定时间范围内的事。例如《当老师不在的时候》,题目限定了时间范围是: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3确当数量范围。
有的中年级作文题目,对选材的数量作出规定。审题是必须注意。不能超范围选题,选材多了,不但没功,反而有错。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语文150页的习作限定了写第一次干什么。对于这样的习作。就需要考虑好范围。
3、确定“题眼”。
“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是作文标题意思的核心,是作文要反映的具体内容的重点所在。例如《一件趣事》题眼是“趣”。
二、如何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中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文章立意应该有提炼生活的`基础,要努力把生活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1、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一般说来,我们习作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本质内容。例如人教版第八册130页的习作,不规定内容范围。让学生自由写,就要让学生动笔前要认真想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清楚。
2、集中
一篇习作,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一篇习作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
3、新颖
立意要新,强调的是习作主题要有特色,有特色就不同于大众化的东西。在平时,我们听别人讲些新鲜事。感到挺吸引人,或感到挺有意思。立意新跟这是同样
的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求新。积极的去写“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
4、深刻
立意深刻是写作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说的立意要深刻就是
要努力使文章反映深层次的东西,揭示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
三、如何开篇
中年级学生在写习作时,总认为无处下手,写好文章的开头形式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文章一下笔就直奔中心,使人读了一下子就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文章开头交代事情的原因,同时也很自然的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等都交代清楚。
3、文章以描写人物开头。
4、文章的开头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安排故事情节,烘托气氛。
5、习作一开头,作者对人、事、景物抒发爱、憎、好、恶的情感。
四、写好中间
1、先把中间部分“一分为二”。
学习对“头、中、尾”三段体的短文同学们都已经熟了,从这里开始,先引导学生想:“中间内容多了怎么办”?聪明的孩子很容易想出办法:“咱们可以再分小段写”。例如《雨》它的结构是:“开头:天气闷热,要下雨了。
中间部分是:1、雨越下越大,窗外的雨景真美/
2、这是一场及时雨。”
结尾部分是: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
分析课文时,教师应精讲中间部分这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写“雨”的情况,第二层写“雨”的意义,因此,作者把它分两个自然段写。在讲清这个的基础上,练习必须跟得上。让学生及时学习方法。
2、记叙一件事,中间部分常常按情节的发展,分几层写出。例如《李时珍》一课。结合这篇教材的特点。在讲清中间部分为什么要分小段写的道理后,应该组织同学回忆一次活动。动动手。
3、通过不同课文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式的中间部分分小段写的方法。中年级的教材中,这一类的典型课文很多。
五、如何结尾
在我们的日常习作中,结尾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没有结尾段。二是结尾段写了些没有用的话。三是结尾段空喊口号。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有以下几种:
1、交待结局,在记叙事情的文章中常用交待结局的结尾方法。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收笔了。
2首尾呼应。前面开头讲过的内容,后面还有必要在作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
3、引用式。用名言、警句、格言作结尾的方式。
4、交代式。像猜谜语最后亮出谜底一样。将文章中一直没做交代的内容在结尾处向读者交代清楚。
总之,“文无定法”,结尾的写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现成的格式。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
要想尽快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认为、教学中应努力作好以下两点:
第一、作为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力求熟悉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要求,这样,在培养中年级学生布局谋篇时,基础是什么、本学年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任务的完成就有把握了。
第二、读与写、讲与练,一定要结合进行。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四
(一)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
1 .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
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 millet )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
2 .构思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去“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的精神,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3 .要作读者分析
撰写并发表任何一篇科技文章,其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读的,因此,构思时要求做“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一般说来,读者可分为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主管领导或科技工作主管机构负责人等,人们对科技文章的要求与评估标准各异。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其读者对象为同行专业读者,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与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的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
(二)如何提高构思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将随之提高。
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先拟制定作提纲,可以极大地帮助作者锻炼思想,提高构思能力,这一办法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是有效的办法之一。据资料报导,世界上先拟制定作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科技人员,约占总数的 95% 。
写作提纲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 .写作提纲,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自己勾划出全篇论文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可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又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论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
2 .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当提纲写成后,再从总体上来。这很象是转动万花筒,只要稍稍转动一个角度,便会出现新的图案。提纲的调整也是如此。应该说,高速提纲要比无提纲写好人文后再调整要轻松得多。
提纲中用以提示写作的句子,有时即可用来做论文段落的标题。由此可见,通过写作提纲的拟制,可以确定论文的结构,使论文全篇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3 .提纲的拟制,有昨于繁忙的作者与进行合作撰写的多作者。前者,由于工作忙,时而中断写作过程,可藉提纲提示,帮助你在重新写作时立即恢复原来的思路;后者,可帮助合作撰稿人按照提纲进行分工与协调,避免由于各写各引起的重复与疏漏。
[ 示例 ]
论文:地基刚度对拱坝坝体应力的影响(研究对象:二滩拱坝地基)
一、引言
1 .介绍拱坝地理位置与形貌
2 .介绍坝址地质地貌
3 .提示坝基存在的局部缺陷 (1 坝基刚度左右岸不对称; 2 右岸坝基中部存在玄武岩软弱带 ;)
引出四种不同的均质变模地基,分别计算坝体应力的问题。
二、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
就三种地基情况对梁、拱分载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均匀地基λ值的影响
1 .给出λ的表示式。
2 .绘制“不同变模均匀地基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
3 .提供“‘ 86 型拱坝主要几何参数表”。
论点:λ变化对拱端分荷的影响远小于拱冠部位。
(二)两岸不对称地基刚度的影响
1 .绘制“左右两岸不对称的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对或、右端与拱冠分别绘制三张)。
2 .分析图示结果。
(三)局部低变模的影响
1 .分别就左、右端及拱冠绘制三张曲线图。
2 .分析图示结果。
对以上三部分进行归纳说明 [ 针对(一)、(二)、(三)一一对应说明影响程度 ] 。
三、地基刚度对坝体复位的影响
1 .均匀地基(图)。
2 .两岸不对称地基(图、表)。
3 .局部地基刚度降低的影响(图)。
四、地基刚度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1 .均匀地基情况下,λ值的变化对坝本应力的影响(图、表)。
2 .两岸不对称(图)。
3 .地基局部变模降低的影响(图)。
五、结论(总归纳)
1 .针对λ值变化的影响的分析,指出在拱坝设计时需在底部考虑一定的倒悬度,以借助坝本的自重来减小底部由水压造成的应力。
2 .针对刚度,指出用结构上的不对称补偿地基刚度的不对称。
3 .虽存在有岩石软弱带,但只局限在边界附近,并不改变整个拱坝的应力分布。
重点说明地基变模对坝体应力的影响显著,其取值须引起重视。
( 二 ) 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 (1) 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 (2) 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3) 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五
[教材分析]
自编作文讲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写作复习的侧重点是“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和立意”,今天紧跟其后的两步是选材和谋篇。
二、当我们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时,思路常常会逐渐打开,内心逐渐进入活跃的状态,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纷至沓来的写作材料,过往的人事、酸甜苦辣等生活经验涌上心头;学过的文化知识作为长久的积淀焕发新的生命;曾经碰撞过的思想的火花变成了活的资源。此时,思路的广远又不免带来内心的纷乱。材料多固然好,但有所也会带来问题。大家看讲义上周勇同学和王之正同学两篇作文的原稿。
周勇同学写《收藏》一文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有关母亲生病前后的很多事。母亲的不幸、母亲给我带来的烦扰,我的想法和做法,内容显得有点杂乱。
王之正同学参加学校“直面灾难”征文比赛比赛时,觉得《南方周末》关于成都交广电台女主播孙静的报道,很值得写一写。“地震刚发生时孙静是什么反应,后来如何,再后来又如何”,大致把原材料压缩了一下,加一个结尾,显得有点空泛。
怎么办?教大家一个办法--将写作材料进行聚焦。
三、提起聚焦,同学们自然会想起物理课上学的透镜聚焦。它的作用可不小。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如果我们把写作材料聚焦,形成燃点,在聚焦而成的燃点的触碰下,这些纷繁的材料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周勇同学在修改他的习作《收藏》时,有切身的体会,我们请他来说说他两次修改的经过和体会。
第二次修改时,他找到了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心中的剧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情点”
(一)寻找动情点
1.什么叫动情点?
动情点就是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它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一片风景、一种情境等等,总之是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那个点。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它是题意与情感的契合点。寻找到了切合题意的动情点,写作时就找到了选择材料的准则。
2.到哪里寻找动情点?
人性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就是--爱:亲人、师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爱向来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不同的题目都往“爱”上来靠,但是由于爱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而往往可以作为动情点最重要的根源和线索。
爱与什么是紧紧相连的?(血脉亲情、无私奉献、责任感、……)
痛。无爱者是没有真正的痛苦的。所以,在寻找动情点时,我们不妨从爱与痛着眼,在自己的生命中追寻最珍贵的情感。
(二)再来看看王之正同学的修改稿。他看了《南方周末》对于成都交广台女主播孙静,很有感触,也很受感动。但当时他找不到聚焦点。
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孙静说别把我的冷静叫勇敢,你认为她在地震发生后50多小时的冷静与坚持,是不是一种勇敢的表现?为什么?
希望他在思考过程中,由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就是抓住了人的感觉、情感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起飞点--孙静,你的冷静就是一种勇敢。我们称之为感悟点。
如何寻找感悟点?
感悟点由感觉而起,往往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可以先寻找最强烈的感觉、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孙静,一个弱女子在大灾面前的`镇定、坚持,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在事后又如此淡然),这种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再现了思考的过程,而且是思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把自己感觉与情感中的经验转化成理性的解悟,感悟点就找到了。
感悟点是动情点的转化,它包含动人的力量,但它不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而是从理性的高度启迪人。
四、练习:从如何聚焦写作材料的角度,对学生习作《纪念日》在选材上提出修改意见。
五、过渡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裁剪制作服装的话,我们已经通过以上环节精心选好了布料,下面就可以裁剪制作了。大家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如果裁剪衣服最重要的是适合穿着者,那么谋篇布局就最应该要紧扣题旨,适合文体,这是前提。谋篇布局,通俗地讲就是为表达主题对所写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文章的各部分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它有哪些讲究呢?
六、结合两篇学生习作及其修改稿《收藏》《出格》,来谈在谋篇布局上给你的启示。
先看开头,经过修改,两篇文章的开头有了怎样的改进。
入题快了,而且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部分:《收藏》叙事链、情思链纵贯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出格》以议为主,重点突出。
结尾:《收藏》首尾照应、紧扣题旨,并深化主旨。
《出格》再次强调观点。
七、布置作业
对《纪念日》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提出修改意见,使之更上一个台阶。
强调作文修改的意义作用。
[板书设计]
选材
生活经验动情点 痛(爱)
文化积淀 聚焦 燃点
思想资源感悟点 勇敢
谋篇
紧扣题旨,把握文体
开头:尽快入题,引人入胜
主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结尾:点明题旨,深化主旨
[教学反思]
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作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往往贯穿复习始终,我坚持把作文讲评和学生修改相结合。众所周知,获取知识之途中知行合一很重要。讲评让学生获取了“知”,学生修改则是通过“行”将“知”化为己有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将“知”真正吸收,必须要亲历思考修改这一环节,有时候甚至是不止一次的修改。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写好作文的心理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每个同学,不管他平时的作文水平如何,都很想再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层次,这种内在需求就是一种激励因素。
事实胜于雄辩,修改后的文章确实能上一个档次,当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冲动,他才会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把作文讲评与学生修改相结合,是既有必要又很可行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堂课就是基于此的复习。所以,提供的材料都是本班同学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从学生切身感受出发来激发他们的作文升格意识。
我制定了如下目标和重点: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我是按照走好作文关键的前两步--审题立意,再到今天的选材和谋篇的,所以主体放在前一步选材上。后一部分今天有点匆忙,学生活动得还不够。
我把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上,那应该是体现在对别人的习作能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这一点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还不够,其实更应体现在对自己习作的提升上,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步只能在课后进行了。
写作,是一个很自我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规律的,让他们自我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师的引领之下,通过对习作不断分析思考修改,最终是会有收获的。我希望这堂课的意义不仅仅在方法和技巧上。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六
中考语文写作的布局方法
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整个文章的构架作一个整体上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条理、秩序,也可以通过作者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所以,文章的布局既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主观的灵活性、多变性的特点。
对于中考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还有高考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当然常规性作文形式的生命性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1、片断组合式
片断组合式就是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断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断各自独立,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另外,片断不能选得太多,两三个便好。这种形式的不足之点是对材料的处理只能是简单的,很难挖得深,但如果语言的把握好,还是可以解决这个不足的。
2、诗文组合式
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了一首诗,结尾也可以几句诗来照应开头。
3、精美图画式
精美图画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文章。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或者评卷教师,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注意点是:开头的这幅图画要精心打造,后面的发展要自然流畅。如我们初中课文《故乡》中对少年闰土月夜海边刺猹的描写,那就是一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图画。
4、人物对话式
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语言的选择要有精练性和生动性,要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中间也还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其它描写或者记叙性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更明确一些、更完整一些。如初中课本中的《曹刿论战》、《变色龙》等。
5、对照烘托式
对照烘托式就是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这也就是古诗里的比兴手法和现代文章技法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七
九年级语文教案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教李京京语文的程老师要上一节全区的公开课,讲课的内容是小说《万卡》。老师设计的课上有“表情朗读课文”,并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学来朗读。李京京因为嗓子沙哑的厉害,没被老师选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读一段,因为他的经历与课文中万卡的经历太相似:在城里上学的他因为爸妈总吵架,妈妈总打他,他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九岁在外当学徒工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万卡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奥尔迦”,他也有一个好朋友妮儿。正因如此,京京对《万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赵小桢奶声奶气地练习朗读时他叫道“不是这样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树林子里读。公开课的那一天,在赵小桢因为害怕不敢起来朗读的情况下,李京京举起了手。他声泪俱下的朗读征服了程老师,也征服了在座的听众。
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当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的时候,而得到的却是“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我们可以想像此时李京京的失落与悲伤。的确,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教学中实在太常见。
首先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学生只是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兴趣、追求,渴望获得肯定、表扬,渴望成功的体验,而且因为生命的稚嫩,这人格正处于建构时期,一点微小的伤害就可能导致其一生的转变。文中写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成功。”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还体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每一个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九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_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一
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
北京宣武师范一附小 张光瑛
常言说:文无定法,有规可循。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可循”之“规”,使学生不仅“闻一以知二”还能“闻一以知十”。为此,近些年来,我做了一点儿尝试:即打乱教材的顺序,按文体重新组织单元。教学时,同类文章连续讲。重点评讲具有典型性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其它篇目与典型篇目对照讲,达到“详讲一篇,通晓一类”的目的。一组文章讲完后,从布局谋篇方面总结出异同点。这样,既易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又可节约教学时间。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说明。
一、按文体重新组织单元安排教材顺序:期初,将教材按文体重新编排单元。如:写人、写事、写活动、状物、写景、书信、诗和古文等。
二、同文体文章纵向对比讲:按典型到一般、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详细讲评一篇或几篇,帮助学生摸索此类文体文章的基本规律,讲其它篇目时,从与详讲篇目对比中找出特殊规律,现以“写人”文章为例加以阐述。
统编九册教材中有写人文章11篇,确定《忆铁人》一文为详讲篇。
《忆铁人》,记叙了王进喜同志到托儿所错批了一位阿姨后主动认错的事,表现他关心群众,勇于认错,严以律己的精神,不愧是在工作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的典范。
讲读时,从布局谋篇方面着重让学生读懂以下四方面:
1敝行乃枷耄焊杷烫人“主动认错、严以律己”的好品质。“写人”文章就是要“就事论人”的思想品质或特点。
2毖〔模核选材料是生活中一件极小、极平凡而又很典型的事,从而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
3辈牧献橹:开头有一段概括描写,对铁人一贯关心群众,用行动实践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作了总的介绍。然后以到托儿所这件典型事例为主要内容,写他关心群众、严以律己,这件事是按“一天”、“晚上”、“夜很深了”的时间顺序写的,不仅层次清楚,更加体现区区小事竟然使铁人从早到晚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从而说明铁人对群众的事真是牵肠挂肚、关怀备至。这“点”和“面”的描写融为一体,使铁人的英雄形象更高大、丰满。铁人的一贯表现,会深深地感动读者,典型事例更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使学生懂得文章不管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材料要有内在联系,共同反映一个中心。文章的开头:1965年秋,我搬到铁人房中去住,他已经担任了钻井指挥部的副指挥……”介绍了文章所记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特别介绍了铁人的身份是“副指挥”,他身居要职,却对“不上串”的小事也很关心,这对下文主动找托儿所阿姨认错的事作了铺垫。说明他是用行动在执行党的政策。结尾:“熄灯的时候,夜很深了,好一阵子我还听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用事件结束,自然而含蓄地表现了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贵品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开头“身为副指挥”照应,更说明他不愧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典范,全篇段段相扣,首尾呼应,中心十分突出。
4北硐质址ǎ鹤プ∪宋锾氐悖正面的、细致的描写。其中以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为主,不仅刻画出人物的高尚品质,还活生生地再现了人物粗犷、朴实的气质。
在精读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读写法与其相似的《一分试验田》。讲读时,引导学生与《忆铁人》一文对比,总结出:
1敝行乃枷胍彩恰熬褪侣廴恕钡乃枷肫分剩号碜艽蠊无私,心里只有党和人民。
2毖〔模赫饧事对于一个领袖人物仍是一件小事,而且很典型。
3辈牧献橹:也是先概括介绍主要人物的一贯表现彭总一向关心群众生活,大公无私;再具体描写一件典型事例:用“种一分试验田”的故事写彭总对当时大刮“浮夸风”、践踏党的实事求是作风的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面”到“点”地写出彭总不仅关心周围的群众,更关心国家的命运。材料组织上与《忆铁人》不同之处:典型事件的层次是按种试验田的过程丈量、深翻、积肥、收获安排的。由此让学生懂得同文体的文章有可以共同遵循的一般规律,但由于事件有自身的特点,像种试验田是“活动”,要写得条理清楚,按活动过程安排层次更为适宜。因此,尽管是同类文章,也不能一个模式。这就是说,文章虽然“有规可循”,但又“无定法”。所以在读各篇文章时,先读懂内容,再从知识结构上找出“共性”与“个性”。开头,也是开门见山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身份,结尾也是以事件结束,自然结尾的,语言也很含蓄。彭总说:“一亩地才产了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这段话中之话是对大刮“浮夸风”的人的无情揭露和有力抨击,表现了彭总坚决捍卫党的实事求是作风的高贵品质,暗点了中心。
4北硐质址ǎ核淙灰彩钦面描写人物,但突出了动作描写,这也说明表现手法要为内容服务。铁人“认错”是需要用“语言”表达,彭总种田自然以“动作”表现。之后,逐一讲评正面描写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少年闰土》、《大仓老师》、《金色的鱼钩》等。仍用对照的方法总结出异同点。
同文体文章,精选一篇,带动一类,有益于学生领会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之后,再讲评布局谋篇差异较大的文章进行对比,找出“个性”。
比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是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敌人怕朱德和人民爱朱德这一中心的。为什么不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呢?应使学生懂得,正面描写朱德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是可以的,但复杂的情节,大的作战场面,就不是几百字所能包容的。作者用侧面描写,文字不多,描绘出了敌人闻风丧胆、尸横遍野,足以表现中心,不是更好吗?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属于特定环境写人,因为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自始至终“纹丝不动”,所以无法正面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作者只能通过写自己看到烈火吞噬邱少云时内心万般痛楚,来展现邱少云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此外,本文开头没有直接写主要人物,而是用了三个自然段,交代了战斗任务和描写了环境。讲读时,引导学生前后文对照,看到这大段的铺垫与主要事件和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关系。比如,开头交代了“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结尾处描写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再与前文对照,怎能不被邱少云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毅力以及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呢。本文开头曾交代一句“我们志愿军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与结尾处“黄昏时分,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相照应,前面的交代很重要,否则读者就要问:为什么战友们看见烈火吞噬邱少云却见而不救?
以上两例的讲解,使学生懂得,特定环境写人记事,就要从内容出发,选取适当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去表现中心。
一组文章讲完后,使学生感受到“文无定法”,却“有规可循”;“有规可循”却又“文无定法”。因为写文章时,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为了便于学生摸索规律,用表格的形式将主要篇目总结于后:お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二
《劝学》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介绍时代背景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1)课文中提出“信”,他们“信”什么?(信地信物;信国联;信拜佛)
(2)他们的“信”实际上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麻痹自己;是自欺力的表现)
(3)讨论有人“求神拜佛”在句子中的含义(他信力)
小结:作者没有反对他们的说发,而是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从先前的“他信力”转向“自欺力”,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于是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1)齐读第6至9节
思考:用文中的一句话归纳鲁迅的观点
(2)怎样的人是“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结合平时的积累,举例说明(从古到今的伟人、科学家、文学家等)
重点理解:文中多次提到“中国人”,具体指怎样的“中国人”?(研讨与练习2)
如何理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3)在学生充分研读和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人作总结。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3、再读第9节,理解本节的意思。
什么是“壮元宰相”,什么是“地底下”?
这一节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最主要的是要看地底下。
(五)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例如: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扩展延伸
1、读课文第七节,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一个片断作一番交流。
(六)总结(略)
板书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信地信物
信国联自欺力(直接反驳)自欺欺人的脂粉
求神拜佛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自信力(间接反驳)盘骨和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四
学习扩写 知识与技能
1.对扩写这一写作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
2.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3.能熟练运用扩写这种作文训练形式。
过程与方法
1.讲解扩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扩写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
2.通过朗读、交流示例,让学生体会扩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学习扩写的兴趣,让学生在扩写习作中发现、体会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作品主题蕴含的正能量。
重点 通过讲解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熟练地进行扩写。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吧?“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在课文中,作者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这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让我们在写作训练——学习扩写中寻找答案吧!
二、扩写精讲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学习扩写》内容。
2.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扩写? 扩写是一种扩充、拓展型的写作形式, 即把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扩展和补充,使内容更加丰富,景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具体,人物更加丰满,继而形成较长的文章。扩写的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话、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提纲或一首诗等。
(2)扩展应遵循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吃透原文,忠于原文。
扩写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扩展,而是在不改变原文的题旨、思想内容、题材、体裁和结构顺序的前提下,对原作文字加以增广和扩充。因此,认真阅读原文(包括注释)、读懂原文、吃透原文是扩写的前提。扩写时要忠于原文,遵循主要内容不变、文章主题不变、主要人物不变、主要情节不变,展开“有轨道的想象”,为原文“增砖添瓦”,进而增光添彩。
【雷区提醒】 规避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而将文章扩写得面目全非、荒腔走调。
第二步:找扩写点,轻重有别。
一篇文章,扩写不是处处增加文字、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合适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不同体裁的文章扩写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记叙文可以在人物和事件两个方面加以扩充,把原文中的一些概括性的语言变为描写性的语言,还可增加气氛的渲染和细节的描写;说明文可以运用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说明对象的介绍;议论文可以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诗词可以以散文化的形式进行扩写,扩写时可着重于“还原情境”“构设画境”“表现意境”。
第三步:展开想象,大胆扩写。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原文思维、情感与语言等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它。大家在学完沈尹默《月夜》后,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朦胧的画面,有人、有景、有情,模模糊糊的,但就是不具体。我们就可以通过创造想象情境,利用艺术空间,大脑假设推新,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情景描述,让朦胧的形象变成清晰可感的形象,让隐含的情感流露出来。
3.范文引路,有章可循。
精选佳作,组织学生品读,深入体会扩写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循有规律,学有方向,赶有榜样,能够根据扩写的要求写出令人满意的优秀作文。示例范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各一篇,做到文体较全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写作爱好。
三、写作实践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五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8课,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这几个词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驳论:
师:理解了“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体含义,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写法。
师:老师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一个陈述句,怎么读一读。加上“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在文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他是怎么论证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师:根据注释提供的背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悖,你认为谁的对?为什么?怎么读?
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
生: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这是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对方的论证成立,敌方就是对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再看“国联”,“国联”当时帮不帮我们中国?
生:不帮。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书很仔细。信“国联”有没有用啊?
生:没有用的。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生:是“他信力”。
师:文章中原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章,但是在发表的时候,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掩盖内心的颓废、迷惘、不自信,祈求与神灵的庇佑。也就是自欺欺人。
师:他们在文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也就是第一段中的“我们”?
3、体会情感
师:在国家迷惘,历史黑暗之际,就是有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能带给我们以信心,指明我们奋斗的方向。
生:齐读文章第9段,最后一句话。
师:怎么理解“地底下”。
生:中国当时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力量。
师:自信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且看今日之中华民族自信力。
4、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先生用他尖锐犀利的语言,无情的抨击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悲观论调,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告诉世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充满自信力。
5、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直接驳论证
间接驳论点
6、作业
《同步训练》课后练习部分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六
【教学目的】: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听写15、16课词语(部分词语要注音,其中“味同嚼蜡、狂妄自大、因小失大、开卷有益”要求学生造句)。
二、新课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三、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71回本第16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展示课件(一)(71回本封面)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已经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并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
◆展示多媒体课件(与杨志有关的影视画面)
(二)杨志失陷花石纲
(三)杨志杀牛二被充军
(四)杨志比武受重用
(五)杨志押运生辰纲
四、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展示课件六: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展示课件七(情节与线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五、抓住课文重点,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②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展示课件八(板书设计)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消)
智用人和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消尽)众人巧演双簧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放倒)
2、杨志之“智”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1)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甚是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展示课件九(板书设计)
杨志之“智”
智藏行踪--精明
智变行辰--谨慎
智选路径--多智
3、综合比较:
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展示课件十(板书设计)
军健--骂、打--怨怅
杨志虞侯--嗔--搬口无不怨怅
老都管--烦--恼他
(军士、虞侯、老都管,无不怨恨。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其安全不惜采用任何方法,这种急功近利导致他欠理智,失人和。攘外必先安内。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重重,这就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是“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展示课件十一(板书设计)
杨志失败的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与人不和
杨志失败的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展示课件十二:
(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
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
4、笑里藏刀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
(三)攻战计:
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
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
(四)混战计:
1、釜底抽薪2、混水摸鱼3、金蝉脱壳
4、关门捉贼5、远交近攻6、假道伐虢
(五)并战计:
1、偷梁换柱2、指桑骂槐3、假痴不癫
4、上屋抽梯5、树上开花6、反客为主
(六)败战计:
1、美人计2、空城计3、离间计
4、苦肉计5、连环计6、走为上
请同学们课上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那几计?
▲展示课件十三:
瞒天过海--伪装客商暗渡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混水摸鱼--偷酒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走为上策--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杨志断了升官梦
2、课后完成小论文《我看〈智取生辰纲中〉的三十六计》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七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九下语文写作布局谋篇教案 写作布局谋篇课件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