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尊自信与自卑、自尊自信与自傲自负的区别,懂得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能较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表演、朗读、讨论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辨证分析能力以及通过活动自我教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培养自己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自觉锻炼提高个人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
在这一重点中,讲自傲自负不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不难,难在如何向学生讲清“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对于自尊自信与虚心的关系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指导学生确切地理解、把握,才能落实于行动。
2、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卑自傲有本质的区别
这是本框教学难点之一。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初一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自尊自信的理解容易有误会,不能完全理解自尊自信反面的一极是自卑,相对的另一极就是自傲等。本框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力图使学生认识对自尊自信的曲解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3、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这一重点虽然在课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包含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对于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讨论、事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学会调节心态,从而保持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准确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由于自卑、自傲、忌妒、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
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傲的本质区别,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框的内容。
1、学生小品表演
值日生与值周生
(情节:值周生午间查卫生,发现某班清洁区内有纸屑,遂找来值日生指出其不足,并准备扣除班级量化管理分。几名值日生不同意扣分,围着值周生吵闹不休。)
学生分析值日生这种追求表面光荣的心理是"虚荣心",自尊自信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好。
学生朗读:法国莫泊桑短片小说《项链》片段。感受女主人公为自己极强的虚荣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学生小品表演
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期末你能考第一吗?
乙:要不是李扬比我多3分,期中我就第一了
甲:也难怪,李扬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
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本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
问:偷拿同学笔记的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答:虚荣心太强,导致忌妒心理。
3、忌妒与自尊自信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
学生举例说明忌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自尊自信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4、学生活动:挑战自卑
归纳:敢于正视不足,不断尝试改进,可以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
5、学生活动:按照课前布置由学生讲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6、讨论分析:"我该怎么办?"
有一个学生叫王伟,他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王伟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因此他时常感到不自信。请问他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持久地保持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因遭到失败而自卑,也不要因点滴成功而自傲。)
7、学生做课堂小结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在激发个人潜能和加快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锻炼顽强的毅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善于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力争上游,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同时学会与人合作,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具备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锻炼能够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当参与竞争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形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荣誉、为集体作出贡献的精神。
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面对竞争的压力
一)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面对竞争的压力
1、竞争压力的积极作用
2、竞争压力的消极影响
3、锻炼适应竞争的心理素质
4、正当竞争,坚守人格
5、中学生应善于面对竞争的压力
三)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1、社会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
2、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3、培养合作的能力
4、竞争与合作,建设美好集体,创造美好社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4x100米接力比赛,我想大家都参加过吧,即使没有参加,也观赏过吧?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你能说说4x100米接力比赛给你哪些启示吗?
小结:这项比赛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无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合作时时处处在进行着,它们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构成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竞争与合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二)竞争是前进动力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社会风景区“在马拉松比赛中”
思考:落在后面的运动员为什么没有放松努力?
观众们为什么仍然为后面到达的运动员热情鼓掌?
结合刚才的情景,谈谈你对生活中“竞争”的意义的理解。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组讨论后,让每个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的观点,选出优胜组。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竞争的作用和意义:竞争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参与和争取,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竞争是大家参与的活动,名列前茅只能是少数。竞争对于胜利者固然意义重大,对于大多数没有获得名次的人意义同样重要。)
2、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竞争吗?
4、辨别:中午我们排队去食堂吃饭时,我们要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走在前面,才体现我们在竞争中是胜利的。
通过辨别,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能事事争先,斤斤计较。让学生分辨清哪些事是值得全力以赴去争取的,而无足轻重的小事就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有些事是不该争,应该让的。要有“高尚的竞争”。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三
1.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与竞争中合作;
2.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1、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与合作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比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和我国的汉王科技公司,两者既是市场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微软的产品中有汉王的科技,两家的产品在同一市场竞争,在竞争与合作中都得到了发展。
其实许多公司在发展自己的业务时,要求员工有通力合作的精神,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如要求员工步调一致,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许多员工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工作去,提高自己的“业绩”,以使自己在公司中得到更快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在合作中竞争”。指导学生划出“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97页)。
①活动:班集体的合作竞争
②目的:通过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在合作中竞争会使集体更强大,使个人进步更快。
③要求:阅读材料,归纳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讨论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的经验归我们的启发?分析在建立良好班级体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
④教师小结: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在合作中竞争的目标。明志中学八年级5班是先进集体。这个集体具有良好的班风,有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在与兄弟班级的竞赛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都做的得很出色。班上同学各有自己的目标,大家在学习中开展竞赛,你追我赶,各显神通,互相帮助,成绩都很优秀。这一事例使我们明白了,在合作中竞争会使我们个人进步更快,使集体更加强大。
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与他人竞争。下面我们看96页的材料,每位同学选一个项目,按要求完成填空,等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
竞争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其实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面对竞争的成功,我们应再接再厉,更进一步;面对竞争的失败,我们不应彷徨苦闷,灰心丧气,而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在竞争中合作
美国有一大教堂发生火灾,2000名教徒在短短的10分钟内有序地从4个出口逃生,没有混乱、挤压,在求生一刹那的竞争中他们选择了合作,是合作救了大家。教师讲述97页心理学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同时做实验,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后提问:(当堂实验的,让获胜者回答前两个问题)
(1)你认为要在实验获胜最佳的方法是什么?
(2)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归纳:竞争中的合作要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拆台、相互排斥,这样会两败俱伤,双反应精诚合作、各尽其职,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是在竞争中合作真谛所在。那么,我们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哪?
首先,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板书)
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我们还要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要原谅别人的错误,理解别人的难处,以诚相待这样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其次:需要我们有团队精神。(板书)
团的精神使团的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使个人利益服从团的利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团队精神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
3、课堂小结:现代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它更需要有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更需要“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要走上社会,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共享,以适应未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4、课堂练习:见练习册。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四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五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的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的欠缺,本课的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的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的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站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的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通过前一课内容的学习及学校、家庭的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学生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学生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学生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
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
确立依据:语言和行为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的方面。
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的情况,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学生身边不礼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1、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一)课前导入(3-4分钟)
课堂讨论——《“变质”的牛奶》
一名顾客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的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的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
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
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
设计意图: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的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的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态度应诚恳(板书)
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的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的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的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的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的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的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
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的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
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的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的人感受有什么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的脚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再用小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的点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提问: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的重要性;
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的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①故事中的小强是真的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的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的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的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
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的讲礼貌的例子和不讲礼貌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的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观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复习。
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图片视频、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能学会如何讲礼貌,但课后仍有一些学生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些可能都需要通过今后的课外实践来逐步完善。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六
: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原因、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我国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二、新授:
学生看书p64—6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
开始:1956年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结束:本世纪(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长历史时期,上百年时间。
(3)性质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处于初级阶段
(1)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现实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工业、总体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参照p65表格)。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参照p65最后一段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复习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认识这一主要矛盾
第一,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第二,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3)怎样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
(1)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
承上启下: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七
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掌握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和作用,懂得法制教育不能离开道德教育而孤立进行
: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
指导自主学习、案例讲解启发等
(复习提问):什么是法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们管理国家的工具。请同学们先浏览今天要学习的框题。 (教师写板书)
1、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板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12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的内容、核心和原则(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的内容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其原则是集体主义。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情况下,法律禁止的,道德也就谴责;法律鼓励的,道德也就倡导,二者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
2、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板书)
(1)、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板书)
请问:我国法律是如何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对,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些都体现和维护了社会主义道德。
然而,再多的法律条款也难以做到巨细无遗,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展示小黑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2)、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着我国法律的贯彻实施(板书)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5页小字部分的内容,并思考问题:单锡康的事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3)、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板书)
(小结):正因为我国的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二者相结合。
见小黑板
(略)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八
《财产留给谁》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题,是在学习了第一框“财产属于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产留给谁”,也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教育。使学生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美德;锻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2、能力目标:教师通过适时的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能够保持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通过设问、分组交流讨论、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
3、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认识什么是被继承人、遗产、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什么是继承人、继承权、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和继承人的范围、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遗赠区别于遗嘱。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于2007年6月23日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后去世,因生前未留遗嘱,其身后的遗产引发纠纷。我们一起走近侯耀文遗产纠纷案。
播放“侯耀文遗产纠纷案”视频。
过渡:主持人提到:遗产究竟属于谁?侯耀文的遗产包括银行存款、有价债券、住房、汽车、收藏品(名表、珠宝、名人字画)等。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能称为遗产吗?(能或不能)如果不能,称为什么?(财产)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财产留给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自学助学合作探究
教师:既然提到了遗产,什么叫遗产?望文生义,遗是?(遗留)产是?(财产)偷来的、抢来的、贪污受贿的能作为遗产吗?(不能)必须是?(合法的)它既不属于集体也不属于国家,应该属于谁?(个人)谁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死者)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所以,遗产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经过分析,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③必须是合法的财产。所以侯耀文在世时拥有的这些东西不能称为遗产,而是财产。
我这儿有几个问题,请阅读教材p77—78,快速完成。
①什么是继承人?什么是继承权?
②继承人的范围?确立的依据?
继承人的顺序?遗产份额分配的原则?
③继承方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教材寻找答案的能力。学生能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认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共同学习来解决。
侯耀文遗产纠纷案例环节一
侯耀文去世后,侯耀文的哥哥侯耀华、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29岁)和小女儿侯懿珊(12岁)为分遗产争得不可开交……
请思考:在本案中,你认为哪些人有继承权?依据什么关系确立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
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此,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本案中的继承人,是依据血缘关系、抚养关系确立的。
本案中的侯耀华、侯瓒、侯懿珊都有继承权,但是,他们都能继承侯耀文的遗产吗?我这儿有三种观点,请你判断:
观点一:侯瓒认为父亲的遗产应该由自己和妹妹侯懿珊继承。
观点二:有人认为侯懿珊还小,不应该分得遗产。
观点三:有人认为侯耀华不具备分配弟弟遗产的条件,所以,劝他不要掺和此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代表发言。
我们来梳理一下观点: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侯瓒和侯懿珊都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权。因此,侯耀华属于第二顺序继承人,所以他不能继承弟弟的遗产。
侯懿珊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因为侯懿珊尚未成年,所以其继承权应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我们再听听律师的观点。(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质疑交流,在互助合作、观点碰撞、认知与迷茫两难中解决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确定依据、继承顺序等。师生及时归纳总结,对观点的梳理,律师的印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九
(一)知识目标:
1、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石器的使用、金属工具和手工业出现的意义;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发展概况;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因素;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原社会的生产关系。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奴隶和奴隶主出现的过程表明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通过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过程,说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的含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制是最野蛮地剥削制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社会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今天仍面临着艰巨的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萌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主要知识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
3、比较鉴别能力。能够对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综合分析能力。能基本弄清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5、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评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既要看到它们建立之初,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发展到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能够全面评价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的局限性;既肯定脑力劳动者对古代科学文化地巨大贡献,又要认识到脑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方面的任何成就,都不可能脱离体力劳动者的活动。
(三)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
2、通过了解私有观念的产生过程,应该认识到私有观念不是从严就有的,从而克服自私自利的观念,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
3、通过了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应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为以后学习和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下思想基础。
4、通过了解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阶级,就必然存在阶级斗争,从而树立阶级的观点。
5、通过了解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古代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应该认识到任何科学文化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这些劳动者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从而树立群众的观点。
6、通过对三种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了解,应该学会科学地、历史地评价社会制度的变更方法,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树立发展的观点。
7、通过了解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从而树立科学的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教学方法:归纳法、分析法、列表法、设疑法、对比法、讨论法、角色置换法。
教学课时:11课时
第一课时 人类社会以生产劳动为基础
知识点、重难点
1、什么叫做生产劳动
2、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重点)
3、什么叫人类社会
4、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通过前言的学习你认为对理想的追求,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2、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什么?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首先应懂得:生产劳动既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导入新课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板书)
第一节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板书)
第一框、人类社会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板书)
一、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板书)
阅读教材:第5页第1行至第6页第5行(教师分析)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1、什么叫做生产劳动(板书)
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板书)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3、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折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提问:人类最早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使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板书)
1、石器的制作,宣告了人类的诞生(板书)
如果从现已发掘出的年代最早的石器算起,人类社会至少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原始社会。石器作为人类制作的最初的工具在原始社会有长期的决定意义,人们用它来抗击敌人、取得食物、制作服装、建造信所和绘画雕塑。
提问:远古人类是何时学会使用火的?火的发明和使用对远古人类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2、摩擦生火的发明(板书)
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产了重大影响。火的发现和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的一项特别重大的成就。对于火的使用,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
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做斗争的能力。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提问:原始畜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有哪些重大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3、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畜牧业、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又一重大进步,并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
原始农业是采集中逐渐产生的。人们在采集过程当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种籽经过栽培,就试着把它们引种到住地周围,于是便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课堂小结 巩固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什么叫做生产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远古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等问题。初步认识了生产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性,同学们应该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业
1、什么是生产劳动?
2、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人类社会?
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案篇十
1、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认清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
2、树立并强化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
3、积极宣传自觉履行保护环境国策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怎样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活动课
1 课时
举例—讨论—比较
1、回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国情包括哪些方面?(人口、资源、环境)
各方面的形势怎样?
2、揭题: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制定了什么政策?(计划生育)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国家又制定了什么国策呢?(“环保”)这些基本国策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呢?
——— 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一)、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提示:默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后思考——
1、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
(针对……,从……出发)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何重大意义?
(直接关系……的成败和……复兴)
提示:齐读教材第2—3自然段后回答——
3、怎样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得多:
—— 我国已制定的“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等。)
(2)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
忆一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什么?(初二《思想政治》上册)
提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四条——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③、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师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全”“科”“保”
“防”。要做到“全”“科”“保”“防”就要正确处理好“三建设”、“三同步”、“三效益”、
“三观点”的关系:
“三建设” “三同步” “三效益” “三观点”
要求→ 收到→ 反对→
经济建设 同步规划 经济效益 先污染
城乡建设 同步实施 社会效益 后治理
环境建设 同步发展 环境效益 零增长
(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忆一忆:我国保护环境的“三同时制度”是什么?(初二《思想政治》教材 上册)
“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师述: “防”是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如:“三同时制度”)
“治”是着眼于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排污收费制度)
(二)、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1、保护环境,中学生怎么办?(阅读教材第4自然段后思考)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怎样为建设“绿色家乡”做贡献?(浏览本框小字阅读材思考)
比一比,看谁发现得多—— 说出你所了解的我们家乡或其他地方存在的环境问题的一些现象?
举例: 工厂排污 砖厂占地 乱砍滥发 垃圾成山 围湖造田 乱扔废电池
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 乱丢果皮纸屑 工厂废气污水 毁林开荒
河水污染 捕捉青蛙 坟墓占地 赠送贺卡 使用含氟冰箱、空调……
赛一赛,看谁想得多——你想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举例:搞好学校和家庭环境卫生 种植花草树木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青蛙
参加义务植树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保持校园、教室卫生
爱惜庄稼、花草、树木 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提倡婚丧,重大活动等植树留念 提倡“树葬”(骨灰埋入树下)……
1、概括:怎样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小结:我国目前年年遭受“洪水”“沙尘暴”袭击“白色污染”严重等现象,其实质还是一个环境问题。这与有些地区的人们目光短浅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举例:日本人早在10多年前就提防中国环境破坏对他们的影响。这些年来,日本每年都有大批人前往我国西北沙漠地区义务植树,可我们中国人自己又有多少人在前些年想到西北义务植树搞绿化呢?)
环境保护应有长远目光,未雨绸缪。为什么非要等黄土把我们家门口都淹没了才行动呢?!同学们呀!赶快行动起来吧!!
考考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每年的?月?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6月5日)